儒家的政教一体_儒教_宗教_统治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儒家 政教 一体 儒教 宗教 统治

儒家道德政治的隐秘内核在于政教一体,并非只是政治治理,也并非只是宗教统摄。

原始宗教从传统中诞生并发展起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始人,其公众特征是基于民众对共同信仰体系的普遍接受,这种共同信仰在原则上让民众别无选择。还有自愿性宗教,基于一种个人对信仰的选择,然后皈依,完全可以和社群普遍接受的信仰没有关系。说到底,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制为基础的,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国度。晓朝的《宗教学基础十五讲》一书指出,“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羽翼,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祖制度”,“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成为慰藉中国人心灵的精神源泉。”宗教出现之后,会吸引人们加入。

儒教属于原始宗教,有创始人,有组织性、民间性,宣扬教义,还要依附权力来传播。儒教提倡教化,其实教化就是一种布道,也是一种吸纳信徒的举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却并不能让一些帝王推行儒家学说,也不能让人们都信奉儒家学说,后来,有了内圣外王之说,儒家才发展成儒教,成了一种被皇权利用的世俗化的宗教。儒学发展成为政治儒学,王道政治,儒教宪政,实现了政教合一。政治儒学推行的宗教道德价值具备一定的普适性,还会深深影响历史文化传统。皇帝要实行王道,就要让人们相信王道的天道合法性,具备价值上的超越性、神圣性、本源性、目的性、普遍性、绝对性、永恒性、至善性与优先性,只要人类还存在一天,就不能违背这一宗教道德价值。于是,皇帝代表天道,自称为天子,统治万民。儒教的推行必须建立在稳固的皇权基础之上,也必须要承认皇权的“天道”属性。而儒教倡导的天道似乎比王道还要大,还要深刻和面面俱到。于是,皇帝不仅是天道的代表,而且还是自觉维护天道的圣人,甚至能和儒教的圣人平起平坐。

有了皇权的庇护,推行儒教学说就会如鱼得水,也会很快推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教发展成凌驾于诸子之上的国家宗教,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国家稳定,但是却形成一种固化的儒教思想,推行之后,有碍于思想解放、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人们接受了儒教思想,就会变成顺民,即便被剥削,被压迫也不会反抗。他们会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统治秩序早就形成了,也代表着一定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属性。尤其是皇帝,本来就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属下的官员们都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转世为人,不然怎么能够做了权贵?作为一般老百姓还是要遵守他们制定的制度,甚至要对他们顶礼膜拜。其实,起作用的并非只是面子上的儒教思想,而是里子上的权力。

展开全文

当儒教和权力结合之后,就会被改写,没有太多原原本本的思想,都是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而改写的。人们以为是儒教原原本本的思想,其实只是接受了被权力篡改的思想。原始宗教思想只是一种不成熟的思想,而宗教模式也比较松散,但存在全民信教的问题,而且他们可以为了宗教而献身。于是,在历史上“以道乱政”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就连农民起义军领袖都要借助宗教装神弄鬼,实现自己的权威。有了权威,人们才能信服,不然权威只存在于皇宫和官府,或者存在于宗族之内,并不存在于寻常百姓家。而这些权威一般情况下不会反叛,毕竟,他们已经成了体制内的人物,充分享受体制内的好处,总不能自己反自己吧?当宗教教义和大政方针出现严重分歧的时候,宗教就会做出一定的让步,而权力并不会做出太多的让步。宗教只能适应权力而生,而不能让权力适应宗教的需要。除非出现了农民起义,起义军领袖借助宗教的力量实现权力的独揽,才能把权力和宗教巧妙结合在一起。

欧洲出现过一段时期的教皇统治,以宗教思想统治人们,最终发展成阻碍科学发展的落后势力,也就被新的王权组织模式代替了。古代中国的儒教统治和政权统治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既要遵守儒家的仁义道德,不能反叛,又要承认迷信思想的正当性,尤其是祭祀宗庙、天地、神灵等的正当性,还要纷纷模仿。也就是说,除了皇帝要推行儒教的仁义道德,就是要人们迷信神灵。这种统治模式被称为“外儒内法”,表面是儒教的道德统治,内在却是法家的严刑峻法。不过,不管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僚,都学会了“法外开恩”,寻找到了权力寻租市场,当然,也就收获颇丰了。

减少宗教干预之后,就会出现政教分离。不过,古代历史上的政教分离并不多见,皇帝不是采用儒教的思想,就是采用佛教或道教的思想统治,不借助宗教的统治实属少见。大多数皇帝都会采用儒教的思想统治人们,而且有现成的样板,拿来就用,毫不费力。如此一来,想要改变就变得非常困难了。不管权力如何肆意妄为,其统治内核仍然是政教一体,是宣扬宗教思想道德的统治。

政教合一之后,儒教成了被权力改造的宗教,不能算是幸运的,应该是悲哀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