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百家争鸣”产生的因素有哪些)_百家争鸣_墨家_儒家

本文目录

  • “百家争鸣”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 百家争鸣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 “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百家究竟在争什么呢
  • “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是因为群雄争霸吗
  • 民国时期,文化又一次出现百家争鸣大家认为是什么原因成就的
  • “百家争鸣”是怎么形成的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又是如何成为主流学术思想的
  •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及意义,谢谢
  •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是什么

“百家争鸣”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百家争鸣”产生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上三个方面:

-是打掉大锅饭,取消一统制。百家争鸣这一词汇,主要来自文化艺术界及科学知识界。不听一家之言,相信群言堂。把有关旧式制的落后的规章制度,官僚作派和文风,一鼓作气改革立正,交与社会交与民众。由民众集体(百家)齐头并进,发展并实施。这样更具有科学化,合理化,大众化。

二是经济形势,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需。彻底扭转在计划经济时代-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按照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对文化艺术,科学知识界实行大放开,大整合。充分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权威性和凝聚性。

三是下放一切权力,特别是对于文化艺术界方面。坚持“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不变。能者为上,不分伯仲关系。这期间没有特权,更没有特殊可言。

百家争鸣,当然也还包括有历史的和社会客观的种种原因。总而一句话:百家争鸣,是百姓的大舞台,大聚力,大涌动,大启发。

百家争鸣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百家究竟在争什么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很多流派,这么多流派都有自己的主张和信徒,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十分不同,很多观点都是对立的,比如儒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法家韩非子等认为人性本恶,其实这么多门派之所以能够产生,是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的,这和周朝当时的文化教育状况有关。

在周朝享有文化教育资源其实是一种特权的表现,因为在古代接受文化教育需要有闲暇的时间,富有的贵族与士人阶层才会学习礼乐文化,所以诸子百家多为士人,在周王朝开始的相当长时间范围内,不同阶层能够看到的文献资料不同,比如上古帝王治国之道以及相关典章制度是周天子能够看到的,而贵族的礼仪、修身之道,是贵族能够看到的。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能学习这些礼仪与治理国家之道,并且周朝不同等级的学校名称不一样,教的内容也不大相同。

一、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的历史问题前所未有,经籍散落民间,士们解读各不同,导致了百家争鸣

根据《史记》记载,孔子前后多次求教于老子,询问上古时期的“礼制”问题,可是老子很委婉地告诉孔子,典籍记载的人与事都已化为腐朽,先王之道不可行,君子要应时而动。事实上,春秋和战国时期面临的政治与社会局面是以往历史中都未出现过的。在周朝之前,并没有形成高度统一的国家,并且一旦高度统一的国家出现崩溃了,该如何面对,这么复杂而又混乱的局面该如何解决,这才是春秋与战国时期士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才是“诸子百家”产生的社会基础。

但是“诸子百家” 能够产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了洛阳,原先周王朝府库中所存储的经籍,要么被犬戎所焚毁,要么散落民间,这就导致两个问题的出现。其一,原先只能有天子或者诸侯等高层贵族看到的资料,后来的士人也能够看到。其二,这些资料不断地流传,但是又没有现代的印刷术,只能手工抄写,导致很多资料以讹传讹,非常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不同的学派的士人对先王政治进行不同方式的解读,甚至是互相传说。

二、名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墨家虽各有长处,却无法用来治国

在春秋与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多流派,其中对后来影响比较大的流派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但事实上,名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在当时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仅从政治角度来说,道家、儒家、法家的影响力最大。名家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注重名与实的辩论,例如“白马非马”,与实际的政治关系不大,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以阴阳五行为学问基础,虽然风靡一时,但是对于当时的混乱局面并无用处。兵家强调用兵之道,在军事上非常实用,主要是对外争战,对内政治可不能用兵法,因为不可能把民众当成敌人来对待。纵横家侧重的是外交手段,所用皆是权谋之道,但不可用于内政,因为对民众用权谋,无法建立信用。

除此之外,墨家用于社会组织尚可,但是也不能用于内政,这主要是因为墨家崇尚“兼爱”“非攻”、 提倡平等。在墨家看来,社会秩序之所以大乱,就是因为人有私心和私欲所致,如果人能够爱别人如同自己的兄弟,那么就不会有互相的征伐了。所以墨家强调内部组织成员之间人人都该亲如兄弟,并且墨家认为礼仪是虚伪的东西,不能有效遏制人的欲望,人真正所需要的是实际有用的东西。墨家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并且强调任何事情对越多人有好处,才是越有利,所以非常注重科技。为此,墨家建立了一个非常严密的组织,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崇尚贤德,敬畏鬼神。

墨家其实渴望回到上古时代,淳朴自然,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之心。但事实上,墨家在政府看来非常类似现代的帮派,它是独立于政府与家庭之外的一种社会组织。不过墨家的政治思想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与臣下和民众平等相处,没有哪一一个权臣愿意均分财产,在上古还有可能,,但到了春秋战国根本不可行,墨家更多的是底层民众的一种理想罢了。但是它是游侠文化与帮派社会的思想根源。

三、道家和儒家的政治理想不现实,唯有法家在政治上有实用性

剩下的道家、儒家、法家在政治上都是具有很强号召力的流派,道家提倡遵从自然之道,无为而治,三皇之道,自然纯朴,最为理想,五帝躬亲而为,万民表率,尚可为之。道家主张因循自然而治,欲望越少,人们所争夺的就越少。道家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遵循天道自然而为,比如不妄作法度、不胡乱砍伐围猎,国家治理不能依靠法律,也不能依靠礼制,而应该让民心归于淳朴、放弃过多的欲望才是最好的方式。道家的思想同样在上古尚可为之,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各种享乐应运而生,人的欲望变得多样,那么道家淳朴的田园童话自然较难实现。

但是道家提倡君主的“虚静无为”之术倒是被法家借用,所谓的“虚静无为”在道家看来是遵从自然的规律,不随意作为,而法家则是变成了君主不主动作为,不表态,以此观察群下行为,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这样功绩归于君主,过错就归于臣下。所以法家用其术,未用其道,后世的帝王学都离不开道家思想。

儒家讲究君臣恪守礼仪之道,君王应该成为道德上的表率与示范,依靠礼仪来约束人心与欲望,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待遇,严格禁止僭越。但是在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开始僭越天子权威,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权臣开始僭越诸侯的权威,权柄倒持,儒家的礼仪制度难以约束人心。

结束语

不论道家、儒家还是墨家都是以“尚古、复古”为宗旨,即当天下大乱时,从历史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恢复上古到夏商周三代治国之道,也可以说是“以史为鉴,寻找中华文明的道统”。可是法家却完全不一样,法家从来不认为先王之道可行,周朝秩序已经崩溃,欲望难以遏制,礼乐无法约束人心,原先旧的秩序需要被推翻打破,贵族世袭制度本不可取,当逢乱世,以谋略和勇武才能安身。

法家认为君主当加强集权,驾驭群臣,统一思想,方可在诸侯争战中获胜。但是,后来的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君主集权、打压贵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起用寒族,这点是法家获胜的致命法宝。“诸子百家”所争,实际上是道统,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但是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的政治问题在以往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先王之道不可行,老子也无法回答孔子的问题,“效法先王”道路不可取,只有“法后王’。所以法家在后来的政治中决胜而出。

“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是因为群雄争霸吗

谢邀

群雄割据只是百家争鸣出现的一个原因,而且也谈不上多重要。

百家争鸣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有政治、思想、礼制的崩溃,或者是是周礼的崩溃,而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来看,周礼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巨大变革,其表现为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铁农具推广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

我们说夏商周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通过井田制将奴隶和农民禁锢在周天子和诸侯的公田上,压榨剥削其劳动所得,而为了防止底层人民和野心家造反,统治者又搞出了一套礼乐制度,用这套制度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尊卑贵贱。

进入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周天子的衰微,实力暴涨的诸侯王必然要挑战原有的权力格局,这一时期总体表现为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弱国直接吞并,强国打到他们服气,用来约束诸侯王的周礼也就进入崩坏阶段。

到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铁器开始广泛使用,而经过春秋两三百年的征伐,现在的诸侯国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强国,而且都是互相之间杀红了眼的那种。

为了彻底击败敌国,诸侯王们分封选择变法,而不管是魏国的吴起变法还是秦国的商鞅变法,都不约而同选择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将土地通过军功授予将士,这其实就是土地私有制开始;而最成功的商鞅变法则明确规定土地私有,以此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配合上户籍制度,将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和兵丁征发控制在政府手中,国家的动员能力一下就甩开了其他六国,最终实现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从春秋战国到秦朝建立,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建立的过渡阶段,旧制度的瓦解,必然引发人们对新制度的思考。要知道,奴隶社会即便从商朝算起,那也是经历了一千多年考验的古老制度,它的崩溃所引发的社会思潮必然是剧烈的,又碰上激烈的诸侯战争和社会动荡,对旧制度的反思和新制度的探寻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

我们再把时间推到近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及西方列强入侵带来的屈辱,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出现同样刺激着当时的中国人作出改变,康梁的君主立宪、孙先生的民主共和、我党的共产主义,还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想运动和政治实践此起彼伏,这个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社会剧烈变革过程中人们对未来的探索。

民国时期,文化又一次出现百家争鸣大家认为是什么原因成就的

民国二三十年代以来,多是军阀混战,没有政治势力来限制文艺发展,鲁迅田汉夏衍茅盾巴金胡适等文艺文学家倍出,作品丰盈,仅次于春秋时代!

“百家争鸣”是怎么形成的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又是如何成为主流学术思想的

谢谢。

在中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记载诸子百家并非百家,实则上千家之多。流传广泛,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归纳而言只有十家发展成学派。

那么”百家争鸣”它包含了那些内容?

上面说了十家学派,这十家学派是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指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杂家、兵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称为九派,俗称十家九派。

毛主席有句诗;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九派指的就是九家九派)。

十家九派中有一个主要学派,即儒家学派,下面要提到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百家争鸣”起到了什么作用?”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文化大集合,是一次空前的文化盛宴。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概括为:由于各派、各个阶层,各家思想代表,都为各自的利益关系进行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新兴地主阶级对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从而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

”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几次呢?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两次”百家争鸣,即清末民初开始的第二次“百家争鸣”。

从民初辛亥革命开始,到到新中国成立,历经百年风雨兼程,革命终于成功了,人民终于解放了。

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持续时间最长,一直到如今现代社会。我们现在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是大好的时代。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主流思想了呢?

请看:九派中主要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一。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很显然的是这种主张不是不能实现,而是人们的思想和修养根本达不到要求。

二。墨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即世界和平。思想和理想差距甚远,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三。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法制国家君主专制,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

四。儒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

由上述四大家的主张来看,儒家思想最接地气,最能符合下层人民利益,(指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言)。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取中庸之道,这个思想在两千多年以前,可以说是比较先进的,也是那个时代前进的理想主张。所以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思想,其影响直到如今。

谢谢!!!!!!!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及意义,谢谢

1、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是什么

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这一文化上的奇观,原因是很复杂的,我从文化演变的角度简单聊聊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

从尚无文明的蛮荒时代,到殷周之世,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宗教文化。东周之世,恰好到了文化演变的一个枢纽。

《左传》中记载了一些好玩的故事,比如说巫师裨竈曾准确预测了周灵王、楚康王、晋平公的死,也预言了陈国的亡国。公元前525年,他预言郑国的火灾,于是去找郑国大夫子产,说有办法消灾。

但是子产却没有搭理他,后来郑国果然发生了火灾。于是裨竈跟子产说,不听我的,还是会发生火灾,子产依旧不搭理他,后来也没有发生火灾。

子产留下了一句又名的话:“天道远,人道迩。”意思是老天这些事儿说不清,其实就是压根不相信。

也是在《左传》中,曹刿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思是别拿这些神秘学的东西出来当作可以一战的根据。

《论语》中说:“未知生,焉知死。”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信鬼神么?恐怕不是的,但他有个很明确的态度是“不说”。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在当时,大家开始走出宗教的束缚,于是对于之前的宗教文化,到了一个大总结的时候了。

这是百家争鸣之所以会产生的重要背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