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思想起源是什么?诸子百家的法家三派是哪三派,各有什么区别_法家_儒家_思想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法家 法家 儒家 思想

本文目录

  • 法家的思想起源是什么
  • 诸子百家的法家三派是哪三派,各有什么区别
  • 怎么评价法家思想
  • 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家人物是谁
  • 为什么书法家写繁体字,难道简体字不能体现书法之美你怎么看
  • 书法家王国强的书法值多少钱
  • 孔明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
  • 当代在世的书法家沈鹏、欧阳中石、李铎,哪个艺术成就高;你更喜欢谁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译文

法家的思想起源是什么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千百年来,国人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但有一种思想,虽然不是中国的正统思想,但一直收到封建帝王的喜爱,直到今天,它仍一直影响着国家。他就是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1齐鲁法家--法家思想初露锋芒

2秦晋法家--法家思想发扬广大

3韩非子-集法家大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

1.齐鲁法家--法家学说初露锋芒

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 法家或齐法家。

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立始礼法并用的制度。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就“礼”而言,齐法家主张“礼、法兼容”。齐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同时,还重视“礼”“义”的作用。然后就“刑”而言,齐法家主张“宽刑省禁”。

2,秦晋法家--法家思想在晋国抬头

晋文公设六卿管理政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氏、中行六卿家族逐渐做大

经过一系列残酷的吞并与厮杀,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与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在原来晋国的土地上成立了魏国、赵国与韩国,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为了富国强兵,不得不大量任用贤才,尤其以魏国最有显著。前445年,魏文侯继位,他用李悝为相,改革弊政重农抑商。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了夏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实行任人唯贤的选官制度。

改革军事。建立“武卒”制,对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军功

法家学说,为平民代言。

韩非子集法家大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当时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

秦始皇在初见韩非著作内容就佩服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韩非子糅合了法、势、术,并着重维护君主权益。

此外,他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在战争纷起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有其特殊的法则。儒家德治思想,终因无法适应社会现实,而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扬弃。

当时,土地割据加速了各国的变法运动,同时也刺激了法家思想的大爆发,法家思想,在乱世之中适应了统治者夺取与建立政权的需要,逐渐地茁壮起来。

诸子百家的法家三派是哪三派,各有什么区别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三派分别是势治派,术治派,法治派!

三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商鞅,申不害,慎到。

先说说商鞅变法,这个中学历史课本中就有!

第一次变法内容:

改革户籍制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符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

第二次变法内容:

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卖买,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实行连坐法,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反对儒学,牵制人们的思想,进行文化专制,抑制了人们的创新意识,这些都是商鞅变法的弊端。

申不害的变法内容:

在韩国整顿史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收回贵族特木,摧毁城堡,清理府府财亩充盈国库,按功行赏,依能配位,提高行政效率,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主张百姓开荒,奖励发展手工业。

申子在变法过程中强调“术“的运用,建议统洽者独揽大权,君主个人的言论主张决定国家的兴之,表明了专治独裁主义思想!

慎到变法中强调“势“治,主张君主可以“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他以法为最高准则,提倡“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强调“法““势“结合,但他又认为国家的存之并非由君主一人的力量决定,即又提出“守法而不变则衰“!,

慎到向学说与思想散乱而不成系统而且不重视人的作用,所以用来安邦冶国还有缺陷!

怎么评价法家思想

如果说儒家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学派的话,法家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学派。如果说儒家是人际关系学的话,那么法家就是精确的管理学。

法家思想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冷冰冰的态度去定义人际关系,用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去管理社会。总之,法家是冷峻的严酷的学派。

首先,法家思想来源于他们对世界、社会和历史的冷静分析。法家认为上古时代民风淳朴,但那不是人的本性,是因为那个时候人少地多,资源丰富,人不需要互相争斗就能养活自己,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必须要争夺资源,从而撕下了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变得自私和暴力。

第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是一种算计的关系。下大致吉安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而算计,夫妻之间也会互相算计。国家与国家之间、君臣之间,都是赤裸裸的算计关系。所以,法家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学会算计,以更高的阴谋诡计去算计阴谋诡计。

第三,法家的历史观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道家、墨家和儒家的历史观都是朝前看,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是上古时代,什么三皇五帝、尧舜禹才是大圣人,人们要想得到美好的生活,就要回到过去。而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进步的,国家治理的政策必须要按照时代的发展来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第四,与儒家的仁者爱人和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不同。法家认为,既然人性是自私的,是算计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争夺的关系,那么治理国家就必须多种手段一起,主要是法术势三种治理原则,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一句话对法家思想进行评价的话,那就是中国文化成也法家,败也法家!法家对加强封建社会的统治是有功的,对中国文化中长期的封建专制的形成,是有罪的!

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家人物是谁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家】人物应首推商鞅,商鞅立柱,取信于民。商鞅立法,使秦国富强而统一天下。次为李斯,韩非……

为什么书法家写繁体字,难道简体字不能体现书法之美你怎么看

简体字是谁主持编制的?而繁体呢?

繁体字是历代书法家总结的结晶,而且几乎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书体与结构传世,你说,这种字能不适合书写吗?

简体字呢?主持人好像是郭沫若,那么,郭沫若的书法如何呢?好像在哪个时代还凑合!至少康生很不屑,他说,我用脚趾头夹个棍都比郭沫若强,郭沫若没敢说话,诚然有康生是大官,郭沫若惹不起的因素,可是,如果行的话,至少写出高出你的书法来让康生闭嘴啊!

那么郭沫若主持的简体字能适合书写吗?好像是不错!可是与繁体比较呢?我感觉不可同日而语!

书法家王国强的书法值多少钱

  曾听一位专家这样分析书画价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的说谁的书法多少钱,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再说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人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另外,你可以上相关性的艺术类网站看看类似书画价格,好了,说了这么多做个参考吧。

孔明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

谢邀

孔明先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显然属于儒家典型代表人物

以下数语概括,可见孔明先生一生之行谊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未忘忧天下,纵横驱驰为国民。

一生操劳为汉室,三足鼎立起风云。

从孔明先生的主导思想、一生作为和后世影响这三个主要方面来看,先生都属于中国传统的士阶层,是集百家大成的儒家高士。

关于题主的问题,我们首先看儒法两家的特征异同再看孔明先生的主导思想、一生作为与后世影响,很容易就明白了。

一、儒家、法家特征与异同

1、儒家和法家的相同之处

(1)背景相同:同样产生于春秋和战国时期;

(2)目的一致:终极目的都是维持社会秩序;

(3)作用相近:推动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2、儒家和法家的不同之处

(1)思想不同

儒家崇德尚礼,重视人治,同时不否认刑罚的辅助作用。

法家重视“法、术、势”,倡导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

(2)主张不同

A、儒家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礼以德。

推崇礼治,主张“为国以礼”;德礼为主、法刑相辅的礼治观;强调人治,主张“为政在人”

B、法家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法以刑。

推崇法治,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分明,规范秩序,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切以法为准。

当然,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实践当中,儒法两家或表或里,有主有辅,虽有侧重,却都是共生关系。

纯粹法家的秦朝短命猝死,此后历代王朝都是儒法两家思想相辅相成的。

如汉代虽然独尊儒术,但法律依然必不可少,法家也是重要的辅助;

赵宋开始,政治实践进入外儒内法模式,儒与法就如太极图的阴阳两仪,是无法截然分开的。

【小结】

具体到孔明先生,治国理政少不了法家元素,尤其新兴的蜀汉政权,建立新秩序是离不了法治秩序的,但因此而判定是法家政治,却有悖于史实。

诸葛亮个人则更是遵循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式一路走来的成功人士。

二、诸葛亮的主导思想、一生作为与后世影响

(一)诸葛亮的主导思想:修齐治平,心怀天下

宁静修身、尽忠为国,儒思想是诸葛先生思想源头。

1、宁静修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诫子书》是诸葛亮的人格建设思想的精髓,其心要无不源于儒家核心思想:三纲、八目、六次第

儒家三纲即是:明明德(开发显明善美的德行)、新民(带动他人明德)、止于至善(把自我德行修为和带动他人明德做到圆满)。

儒家八目即是: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六次第即: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

诸葛先生的《诫子书》全文86字,可以概括为“静”、“学”、“志”、“俭”、“时”五个要点,与三纲、八目、六次第高度吻合。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诫子书》的精华。

可以说“淡泊以明志就是八目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六次第的:“知止”、“有定”,

宁静以致远”就是八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六次第的:“能静、能安、能虑、能得”。

一旦人格思想与心灵路线确定了,一个人的主导思想也就确立了。

2、尽忠为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是儒家对儒士的要求,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恰是诸葛亮的一生的写照。

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在独善其身,也在为兼济天下而积极准备。

他青少年时期就在隆中耕读,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贤相名将自比。

从这些可以知道诸葛亮是个有抱负的人,一方面提升自己,一方面自我营销。隐居只是在等明主、待时机罢了。

此后,从初出茅庐到星落五丈原,诸葛亮都在矢志不渝地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不懈努力,一生鞠躬尽瘁,直到死而后已。在诸侯割据,人才流动性极强的时代,诸葛亮和刘关张三兄弟一样,都在为正统的刘姓汉家王朝续命,所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是典型的儒家的忠义思想。

虽然随着刘关张三兄弟的离去,“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可能性渐行渐远,诸葛亮依然把复兴汉室作为人生使命,为之奋斗终生!

【小结】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以此来帮助自己圆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二)一生作为:鞠躬尽瘁,为国为民

诸葛亮一生坚持高洁的操守,忠于人生的理想,最终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成为千古贤相,忠臣楷模

1、茅庐修身,勤工俭学:

诸葛亮于181年出生在琅琊郡的一个官吏之家,3岁时母亲病逝,8岁丧父后,与弟弟诸葛均跟随由叔父诸葛玄到荆州。16岁那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选择了勤工俭学模式,一边种地,一边读书。

此后十余年间,他潜心励志,真正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为大展宏图的人生做着最积极的准备。直到二十七岁那年,他的真命天子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2、隆重对策,精彩揭幕

诸葛亮用了“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自我营销:除了努力自我提升,还常以贤相名将自比,铁粉水镜先生、徐庶、崔州平等人坚信他的才干,大力为他宣传。

于是潜力股皇叔刘备来了。高屋建瓴的隆中问对,让刘备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如鱼得水的感觉让他从此信心满满。有了老板的信任与厚望,就有了委以重任的托付,诸葛亮的人生揭开了精彩的序幕。

3、羽扇纶巾,赤壁斗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吞并荆州,穷追刘备,形势万分危急。

诸葛亮联合鲁肃,拟定了“孙刘联盟,抗击曹操”的方略,诸葛亮通过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团结周瑜等一系列外交活动,终于迎来了以少胜多、转败为胜的赤壁之战,不仅转危为安,而且有了荆州作为根据地,隆中对的理想渐行渐近了。

4、定鼎荆益,三分天下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刘璋请刘备入川援助,抗击汉中的张鲁,这实在是是天赐良机。

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进一步实施了,一番辛苦打拼之后,最终心想事成,荆州、益州、汉中成为蜀汉政权的立国之本,在诸葛亮等群臣的劝进之下,刘备称帝,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政治构想成为现实。

5、恩威并用安定南方

222年,刘备兵败夷陵,在白帝城 诸葛亮接受了托孤。

继而,南方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攻心为本,恩德感化,七擒七纵蛮王孟获,最终平定了南方。

此后诸葛亮推行仁政,亲密团结大西南各少数民族,帮助其改良技术、改善民生,蜀汉的仁政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为蜀汉政权安定了大后方。自此数十年间,北伐中原再无后顾之忧。

6、六出祁山,星落遗恨

一方面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一方面也是弱势图存、以攻为守的策略。

从227年至234年,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让曹魏政权一直处在军事被动的地位,保持战略防御态势。直到秋风星落五丈原,一代人杰诸葛亮北望江山,在完成政治理想的最前线、在深深的遗憾中与牵挂中与世长辞。

7、名垂宇宙,万古流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对刘姓汉室的忠诚;

感恩追随、不负所托,是诸葛亮对主公刘备的信义。

正如杜甫诗中所写: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明知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但诸葛亮秉持儒家思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矢志不渝、终因军务繁忙,五十四岁以身殉职。

【小结】

鞠躬尽瘁,为国为民,诸葛亮用一生去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门高士的理想。

(三)后世影响:千秋师范,万古流芳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一直在兼济天下。因为他千百年来激励着万万千千的有志之士,这些仁人志士用学习诸葛亮的方式,让诸葛亮福泽后世,利益万民。

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书法家。诸葛亮的高尚的人格、高超的才华是公认的。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前、后出师表》启发着臣子的忠心,《诫子书》指导着士子去修身。

诸葛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激励着万万千千的有志之士。

2、一代贤相,百代楷模

(1)政治成就:

廉政建设,行为世范: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制定法律,服务仁政: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开诚心、布公道,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为蜀汉政权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2)军事成就:

首先,治军以明。一、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二、规定严格的法令规定。这些在其《将苑》等著作中,都有精到的阐述。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知守信,作战必败;有令不行,有百万之众,也毫无用处。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因此,夫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即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安定南方、北伐中原,一系列成绩都是很好的例证。

八阵图、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环弩等一系列相关的军事发明依然是百姓话题。

(3)经济成就

军屯耕战: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军屯耕战等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也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士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4)文化成就:诸葛亮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的成就也为历代专业领域人士所称道。

3、千古人杰,万古高风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超越了时空,一千七百多年来,无数的文学作品、绘画、戏曲,让他的贤相、智者的形象妇孺皆知,让他的故事脍炙人口。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唐时代,大诗人杜甫带着深深的敬意,到成都武侯祠拜谒诸葛丞相。

他曾经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安史之乱让诗圣梦碎一地。

飘零蜀地,他和心中的偶像诸葛亮,产生了神奇的共鸣,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位忠心耿耿、心怀天下的儒家高士,应该是惺惺相惜的。

所以这首诗,千载至今一样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小结】

千秋师范,万古流芳,诸葛亮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依然在践行儒家的“新民、止于至善”圣贤理想。

【结语】

无论是从诸葛亮修齐治平,心怀天下主导思想来看,还是从他鞠躬尽瘁,为国为民”人生轨迹着眼,乃至于从他“千秋垂范,万古流芳”的后世影响而论,诸葛先生都属于中国传统的士阶层,是一位集百家大成的儒家高士。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作为题主的有益参考。

遨游于无涯之心海,分享着智慧之光芒。欢迎关注【双溪小筑】,有缘同路,身处光明而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当代在世的书法家沈鹏、欧阳中石、李铎,哪个艺术成就高;你更喜欢谁

这三位书法家都是当今著名的书法大腕,要论在书法界的地位可能当今无人能及了,其艺术成就有多高,现在不好论断,但是现在好像网友们并不买账,尤其对于沈鹏和欧阳中石的批评的声音也非常多,只能根据他们三人的特点,谈一谈我个人的喜好。

这三位书法家,欧阳中石、沈鹏、李铎他们的书法各有特点,欧阳中石擅长从楷书,是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的掌门人,也是最早从事书法专业教育的书法家之一,声明远播,我平时在山东到处都能够看到他的题字,以前上高中的时候非常迷恋他的书法,当时看他的书法真迹,其用笔和结构的确让我震撼,现在对他的字并没有特别的感觉。

欧阳中石书法

沈鹏主要擅长草书,尤其是狂草书,还曾担任过书协的掌门人,在书法界很有影响力,现在也一直在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他的工作室培养了不少当代著名的中青年书法家,著名的有“沈门七子”。我有他的草书作品,上大学的时候临过他的小草,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有帮助的,因为我当时正在学习王羲之的《十七帖》,因为不是墨迹,很难理解《十七帖》的用笔,练了练沈鹏的才有所悟。对于他的草书我还是比较喜欢的。

沈鹏草书

李铎是一位军旅书法家,他的字学习明清大字行草书,他的大字笔力雄健,很有气势,我比较喜欢他中年时期的书法。现在对于他的书法很少关注了。

李铎书法对联

总之这三位书法家在当今能够功成名就,其书法必有过人之处,至于艺术水平的高低,还是留给后人去评价吧。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译文

译文: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出处:

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全文译文:

  •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