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曾国藩有近代圣人之称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他?《曾国藩全集》和《曾文正公全集》哪个版本比较好,望告知_曾国藩_法家_儒家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曾文正 曾国藩 法家 儒家

本文目录

  • 为什么有人认为曾国藩有近代圣人之称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他
  • 《曾国藩全集》和《曾文正公全集》哪个版本比较好,望告知
  • 有人说左宗棠的功劳比曾国藩大,为什么曾国藩更出名
  • 曾国藩究竟是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
  • 范文正、曾文正为什么都是谥号文正谁的文学造诣比较厉害
  • 如何评价曾国藩

为什么有人认为曾国藩有近代圣人之称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他

毛主席曾评价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转发一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宫玉振教授文章: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曾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曾国藩“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功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整个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流波所及,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用曾国藩的说法,这些人都已经丧尽天良了。

  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没有兵不必要深忧,没有饷不值得痛哭。唯独放眼向这个世界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了有利可图的事情不奋勇争先、见了急公好义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后的人。这是真正令人深深叹息的现象。

  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的精神,以“打脱牙,和血吞”的刚毅,以“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信念,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也正是在“舍身卫道”、“忠义血性”的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在《湘乡昭忠祠记》回顾湘军成功的原因时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欤?

  这无异是对曾国藩与湘军成功之道的最好总结。可以说,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其实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的理念,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理念早就在那里了,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国藩与一般儒生不一样的是,他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而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一是清朝末年的曾国藩,一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这两个人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也就是通过理念的传播与践行成就了事业。

  一生三变:曾国藩从“儒”到“法”再到“道”的理念变迁

  曾国藩的朋友欧阳兆熊曾说,曾国藩“一生三变”:做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办理军务一变而为申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

  程朱,即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是理学的大师;申韩,即申不害与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黄老,即黄帝与老子,是道家的别称。欧阳兆熊的这段话,很好地点出了曾国藩的领导力从“儒”到“法”再到“道”的理念变迁,也是其从理想到现实再到成熟的螺旋式成长轨迹。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是以理学为自己的修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学何为?理学就是要“学做圣贤”。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他的格言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理学对曾国藩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卫道”的强烈使命意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国藩正是以“卫道”为旗号,与太平天国对抗,把一场军事的战争,变成了一场文化上、价值上的“卫道”的战争。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一直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正面的导向。但是,儒家也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过于相信道德的力量,因而理想主义色彩过浓的儒生,往往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无法把事情做成。因此,对于必须在现实世界中把事情做成的曾国藩来说,只靠儒家的价值理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曾国藩出来统帅湘军、带兵打仗,“一变而为申韩”,开始运用法家的理念施为。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理解儒家的核心是一个“德”字,那么理解法家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利”字。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

  除了利益,法家信奉的还有实力。所谓的“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顺从的力量,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在法家眼中,除了实力之外,没有什么是真正可以靠得住的。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法家认为这个社会的本质就是争夺,就是弱肉强食。争什么?争利益。靠什么争?靠实力。

  可见,与儒家相比,法家的思想非常现实。它把社会的本质血淋淋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就使得曾国藩一方面有着儒家的理想,但他的理想不再是一种理想主义;它使得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脉脉,看清深层次的利害,对人情世故有更清醒的理解,从而达到所谓的“巨细周知,表里洞彻”,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因素。

  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法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过于强势、过于冷酷、过于霸道、过于刻薄、过于自是、过于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如此的逞强、霸道、自是,一定会导致别人的敌意与对抗。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他所到之处,与官场冲突不断,以至于到了“通国不能相容”的地步,最终被皇帝罢免了兵权,被迫回家守制,曾国藩也因此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无尽的焦虑抑郁之中,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心一意想做事,所到之处,官场却总是跟他作对,甚至连朝廷都对他弃之如敝履。正在他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朋友欧阳兆熊一席“岐黄可医身疾,黄老可医心病”的话,使他突然意识到,也许问题并不在别人,而在自己。

  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曾国藩的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是曾国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黄老就是道家。道家与法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如果说法家的特点在于一个“刚”字,那么道家的特点便是在一个“柔”字。法家之弊是逞强,是刚愎自用,是自以为是。道家的“柔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伐、自是、自彰,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

  如果说儒家给曾国藩以理想的追求,法家给曾国藩以现实的眼光,那么道家就给曾国藩以真正成熟的心态。欧阳兆熊说曾国藩“一生三变”,曾国藩其实是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既有儒家的理想与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与现实,还有道家的成熟与灵活,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这便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

《曾国藩全集》和《曾文正公全集》哪个版本比较好,望告知

曾国藩全集,但学他,要看看他的家书。而且没有一定社会阅历,如果当传记看,没什么差别。

有人说左宗棠的功劳比曾国藩大,为什么曾国藩更出名

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份功绩是晚清中兴四臣中独一份。然而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曾国藩的名气大,反而处处落了曾国藩一头,这是什么原因呢?

汪郎以为,最关键的地方有两点:1.左宗棠性格耿直,不趋炎附势,容易得罪人。2.左宗棠注重做实事,不善于经营自己的圈子,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人为他鼓吹。

这样一来,脾气不好的左宗棠比能做事、做实事的左宗棠反而有了名气,在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左宗棠被打压就显而易见了。
那么,曾国藩比左宗棠强在哪呢?

1.维护清王朝统治,维护儒家道统?

曾国藩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但左宗棠并不弱于他!

左宗棠独立练军比曾国藩晚,但他长时间在湖南巡抚骆秉章旗下,调动兵力抵御太平军守卫长沙。

不仅如此,正因为他人在长沙,为曾国藩解决了后顾之忧,使得湖南能够为曾国藩的湘军输血(军饷和粮草)。

关键一点,曾国藩在面临挫折时(湖口水战大败)是左宗棠及时喝醒了他!

客观的说,湘军的壮大离不开左宗棠在后方的运作。

而左宗棠独创楚军后,是浙江战场的收复者,对维护儒家道统并不弱。何况他于光绪年间收复新疆,这份功绩是曾国藩无法比的!
2.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之风?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开启者,自从他在安徽安庆创办军械所开始,晚清进入了近代工业文明的熏陶。

这是曾国藩的历史功绩!

但左宗棠在洋务方面是否就弱于曾国藩呢?并不是!因为中国开启近代海军先河的人是左宗棠,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他筹办了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一家集学校,工厂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近代化企事业组织,为清王朝输送了海军军事人才、造船产业工人。北洋海军的管带(舰长)大都毕业于福州船政局,比如邓世昌!

左宗棠在西征期间,还为西北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他在兰州创办了军械所和织造局,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3.曾国藩强在哪呢?强就强在他的人际关系交往上,强在他的性格上!

太平天国以前,曾国藩能够发迹,得益于他是道光朝第一权臣穆彰阿的弟子,是“穆党”成员,这样有人为他打造个人专属名牌。

其次,曾国藩在做京官期间崇尚理学,和当时的倭仁,唐鉴等北京城内的理学大师交流甚欢,这样进一步打造了自己的知名度。

在他创办湘军后,因为他的性格使然(当然也有固执的时刻),能够将人才笼络到一起,使得湘军为他马首是瞻的同时,又支持其他有利益关系的人,如李鸿章!

要知道,在古代那个讲究乡党、师生关系的人情社会里,这一点曾国藩要强于同时代的任何人。

而实际上,湘军真正的创始人并不是他,是罗泽南;同时因为李鸿章,反而让曾国藩更有名气!

当然,曾国藩还有一点,喜欢写心得(日记),写感受,他能够通过手中的笔记录一切可记录的东西,这样一来即使在他死后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留世,让后人能够从个人行为、思想境界等方面去了解他,加深自己的身后名,这一点左宗棠是比不上的。

所以如今研究曾左二人的主要文献也是有区别的,《左宗棠全集》中只有左宗棠当时的奏折、信函等文献资料,而《曾国藩全集》中不仅有曾国藩的奏折、信函,还有他的理学文章、心得日记。

这样一比较,曾国藩的名气自然也就比左宗棠大了。

所以啊,打造个人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自媒体网络时代更是如此!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曾国藩究竟是功臣还是人民的罪人

角度不一样 看法就不相同 大清以远去一百多年了 对于曾国藩到底是功臣和罪人 对今天人来说重要吗 我的理解上告诉我 一个时代的人做一个时代的事 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

范文正、曾文正为什么都是谥号文正谁的文学造诣比较厉害

谥号是封建时代对地位显赫的人死后给与一定的褒扬或评价。范仲淹和曾国藩都得到“文正”的谥号,说明他们在文学造诣方面是很深的,相比较而言,人们大都看重范仲淹,认为范仲淹的文学造诣远远超过曾国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称道,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封建士大夫当中一直堪称楷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从古至今,广为传颂,人们还不会忘记的,他在驻守西北边疆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低。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还有《苏幕遮》“碧云天,黄草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著名诗词一直受人称赞,广为传颂。对于曾国藩,人们所称道的是,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他的文章主要是创办洋务,军事理论创立湘军和社会家庭教育,这些书籍大都不被人们所熟知,他绞杀太平军,人们对他有反感,由于蒋介石比较尊崇他,才不断提高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果没有镇压太平天国的事件,人们对他的评价会更好。

如何评价曾国藩

曾国藩他出身寒门,然而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的文化修养,道德守则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颇为顺利,不只是做到了自己生前的建功立业,为清朝带来了一线生机,还为后世人留下了足够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中华一代代的人,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就曾对他推崇备至,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完美地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理想境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