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太平天国的太平军和曾国藩的湘军,哪支军队的人数多?晚清时期,名噪一时的湘军和淮军后来都怎么样了呢_湘军_太平军_曾国藩

本文目录

  • 未解之谜:太平天国的太平军和曾国藩的湘军,哪支军队的人数多
  • 晚清时期,名噪一时的湘军和淮军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 曾国藩的湘军是一支怎样的部队
  • 对于中国历史上曾国藩的湘军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 在清朝历史上,湘军打太平天国时那么厉害,为什么却挡不住八国联军
  • 太平军与湘军哪个更残暴湘军和太平军在当时有何联系吗
  • 湘军的真正创始人是谁
  • 贵州籍悍将朱洪章算湘军吗
  • 湘军为什么很能打
  • 60万的太平军为何不敌一万湘军为何太平军后期战力急剧下降

未解之谜:太平天国的太平军和曾国藩的湘军,哪支军队的人数多

兵不在多在精,太平军的人数是多于湘军的但最终还是丢了南京,这很好的说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军队的人数而是军队的质量。太平运动初期太平军的数量远远不及八旗军但却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曾国藩的湘军建军之初就注重军队的训练和质量

曾国藩在担任湘军团练大臣后,为了强化对湘军的训练制订了严格的训练制度。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在太平军攻打湖南的关键时刻他也没有出兵援助,这就看出他对练兵的重视程度,因为他知道新兵不训练到了战场是必败无疑的。

太平军西征的时候再次打到了湖南,湘军在湖南同太平军多次交战,不仅战果辉煌还击杀了太平军老将军曾天养,遏制了太平军攻打长沙的战略企图。此后湘军还乘胜收复了武昌,虽然武昌后又被石达开抢占但湘军的战绩还是有目共睹的。

江南江北大营被攻破后湘军成为太平军的主要对手

1856年江南江北大营的八旗军被太平军击溃,此时的南方八旗军已经基本丧失殆尽。为了挽救危局清政府不得不重用曾国藩的湘军,自此湘军成为太平军的主要对手。此后湘军离开了湖南在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多个战场同太平军相持。

天京事变发生后湘军乘机攻取武昌拉开了反攻的序幕,1859年湘军李续宾部一举攻克江西重镇九江。攻克九江后湘军在西线战场开始占据主动,各部队前往安庆集结,准备围攻安庆。

湘军兵力十万人与太平军相比数量占劣势

1861年太平军丢失了重镇安庆,皖省的局势一落千丈。不久陈玉成因叛徒出卖被俘,太平军西线防御基本崩溃,曾国荃率军围困南京,李秀成带兵贪攻江浙没有及时回援导致太平军西线防御陷入了全面的被动。

湘军兵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西线攻击南京的曾国藩湘军主力约十五万人,东线李鸿章的淮军兵力约八万人在浙江上海,此外还有左宗棠的老湘营兵力六万人。其实攻击天京的湘军兵力也就十万人,此时太平军数量却是湘军的几倍,最终还是没有守住天京。

所以决定这场战役胜负的不是军队的人数,而是主帅的指挥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太平军兵力扩充太快军队训练不足,一旦遇到遭遇战就很难坚持,面对装备精良身经百战的湘军,太平军最的失败就很难避免了。

晚清时期,名噪一时的湘军和淮军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清朝的国家主力军队八旗军和绿营军队军纪涣散,战斗力很弱,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准许地方组织团练。

湖南湘乡大官僚曾国藩趁机组织了湘乡地方武装组织——湘勇团。专门从事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湘军又有陆军和水师之分。曾国藩以家乡的湘勇团为基础,招聘农民和无业的流民为士兵,当地的读书人为军官。编练成一支军队,称为湘军。湘军的将领都是曾国藩的同乡、同学或亲友。而士兵们全部由军官自行招募。士兵们只服从于军官,全军将领只服从曾国藩一个人。湘军营制有步兵营制、马队营制和水师营制三种,都以营为纪基本单位。步兵每个营分为四个哨,每个哨由分为八个队,每个队为10人,再加上帮办、医生等,全营共505人。以军为作战单位,设统领一人,人数从两三千到三五万不等。马队每个营分五哨,每哨分五棚,每棚12人,加上军官每个营319人。湘军水师每个营设军官一名,每船设哨官一名,每个营长龙船八艘,舢板二十二艘,全营有500人。都是曾国藩的私人武装。

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也在安徽组织淮军,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与外国的反动势力一起联合起来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并虚张声势制造出昙花一现的清朝短崭的*同治中兴*的局面。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曾国藩怕清朝朝廷怀疑他,于是裁撤了湘军,使之自消自灭;李鸿章为了洋务运动,接着继续扩大淮军,并派袁世凯训练新式陆军和北洋水师。淮军派系以后成为北洋军阀。

曾国藩的湘军是一支怎样的部队

一、湘军由曾国藩创建和领导,属于曾国藩的私人军队。在曾国藩去世后,湘军逐渐走向没落。

二、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自行筹集钱粮,自行招募人马。湘军内部很多人属于同乡、亲戚或者师生关系。

三、湘军的战斗力非常强,积极镇压农民起义。例如,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是代表满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力量。

四、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对支持农民起义的普通平民百姓大开杀戒,毫不留情。甚至有很多无辜的百姓也惨遭湘军杀害。例如,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荃率军攻下南京后,在南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南京城内的平民百姓深受湘军的祸害,苦不堪言。

五、太平军将领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人曾经多次击败湘军。但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屡败屡战,最终扭转战局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后来又彻底消灭太平军。

对于中国历史上曾国藩的湘军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自古就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湘军。是曾国藩大帅一手创建的军队,由一支地方民团形式的地方武装,发展成了大清帝国后期的主要军事力量。还是有着不俗的战斗力的!

湘军,成军后首先经过艰苦的努力一打败了“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几十年,在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湘军也为保卫祖国付出了不小的牺牲。尤其是左宗棠大帅,抬棺出征!历经了几年的千辛万苦,和将士们的英勇战斗和无畏的民族精神,收复了新疆。这可说是,“标榜千秋的丰功伟业”近代将帅,极少有出其佑者。这其中也有湘军将士们的功劳!左宗棠大帅,的部队虽叫楚军,其实也是湘军的一部分,只是后来分成二股,各由曾国藩大帅和左宗棠大帅指挥。因此,湘军!在我国近代军史上还是有一定的地位、和名气的!

在清朝历史上,湘军打太平天国时那么厉害,为什么却挡不住八国联军

湘军是曾国藩组建的地方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

其大部分兵力,都被裁撤了。剩下的一些湘军主要用于地方上的防备。

湘军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大的实力,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湘军基本上就逐渐的衰落了。

要知道从太平天国运动到八国联军侵华,已经有将近40年的时间,在这个40年的时间内,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甲午战争,日军基本上没有遇见大规模的湘军。

而且能够参与作战的湘军的人数已经减少到两三万人左右,在甲午战争期间已经不是清朝的主力部队。

但是,至少在1894年甲午战争的时候,湘军还是有战斗力的。

举个例子,湘军的魏广涛部,曾经在牛庄与日军激战,给日军很大的打击,但是湘军的家底也几乎赔光。

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湘军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战斗人员。它主要用于地方上的防务。

对抗八国联军的主要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董福祥的武卫后军、神机营、马玉昆的武卫左军、淮军和义和团。

不是湘军挡不住八国联军,而是湘军根本就没有怎么跟八国联军打仗。

这个时候的湘军,事实上也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湖南的地方武装,它已经没有参加抵御八国联军的军事力量。

可以说,清朝的衰败,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耻辱,只能怪清政府,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过河拆桥,不重视湘军的力量,造成湘军快速的衰落,这个就是,此后清朝总是被动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分享!

太平军与湘军哪个更残暴湘军和太平军在当时有何联系吗

任何历史都不是绝对的,是通过时间的演变而发生的,不同时期来看待太平天国和湘军,会有不同的结果。

太平天国运动产于清朝社会、政治、经济都已到腐烂不堪的时候。嘉庆年间,人口增加到三万万左右,而那时落后的生产条件并不足以支持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普通百姓吃不饱饭,于是土匪四起。洪秀全此时借助于宗教,以耶和华为天父,基督为天兄,成立拜上帝教,虽然不伦不类,但当时贫苦的群众多有信奉于他者。

道光三十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兵,占据永安,始建太平天国。其后,咸丰二年攻桂林,不克,改围湖南,被湖南当地乡勇击退,长沙也没有打下来,只好顺着湘江往下,打下洞庭湖旁岳州,获得吴三桂留下来的不少军械,鸟枪换炮,又抢了不少船,此时太平天国才真正有了实力,其后沿途都成功攻克,直接达到了南京,改天京,定都于此。

初期的洪秀全,有志于驱除异族、光复河山,此时他对待贫苦的百姓还算尽心尽力,所以才能获得广西不少客家族人的支持。但他抵制佛教、道教以及我国自汉以来治政的儒家,凡是太平军攻克的地方,孔庙道观寺院通通损毁无一幸免。洪秀全又极为痛恨满人,称之为妖,所以无论官民,只要是满人尽皆屠戮。

但此时的太平军还远称不上残暴。对比史上历来未成功的农民起义,远到汉朝黄巾,近时明朝李自成,他们的军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随着扩张,军队的成分越来越杂,目标越来越偏离初衷,从反抗暴虐变成了实施暴虐。所以,当太平天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张以后,又没有一套正式的军队制度,纪律便开始溃散。

再加上洪秀全的上帝会吸收了许多三合会的分子,是类似于白莲教等地下的秘密组织,他们惑众敛财,结党成群,在当地都是属于那种欺压一方的黑社会集团。于是整个太平军的风气慢慢就开始变化了,不像是一个已经建国有制度的部队,而更偏向于流寇了,洪秀全又偏安南京,开始猜疑部下,太平天国内讧,自己人打来打去,整个军队就更乱了。没有纪律,没有操练,后期加入太平天国的兵完全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根本就不会打仗,反而去祸害其余的百姓绰绰有余。于是太平天国统治的区域就乱套了,各地土匪、乱民趁火打劫,此时才能说太平军对待百姓是残暴不堪的。

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

说完了太平军,再看看他们的死对头湘军,湘军又怎么由严军变成了一支乱军的呢?

太平天国南下岳州、湘阴的时候,曾国藩以侍郎主持团办,效仿戚继光,使用忠勇的书生(有勇有谋有忠),训练一批纯朴的湘民。利用中国历来的礼教作为思想基础,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增加凝聚力,凝聚力、团结力上去了,战斗力也就慢慢上去了,湘军互助精神特别浓,成为主要的特点之一。

而湘军初建,曾国藩决定陆勇(步兵)发饷四两二钱,水勇发三两六钱,比别的军队饷额多了一倍还多,在待遇上享有的特殊权利,让湘军生活富足,也就没有什么鱼肉乡里的事,更不用提曾国藩对于兵士操练十分认真,也不宽纵他的军官,更不宽纵士兵了。

而湘军战斗力逐渐增强以后,曾国藩的仕途却出了问题。曾国藩可以说是救了清政府,但当时之朝政以无药可医。

湘军之退化起始于陈玉成歼其精锐于三河集,后招的湘军则是没有经过之前曾国藩的训教,人数多了,事业大了,湘军就退化了。收复南京之后,曾国藩自己就承认,湘军之中已经出现暮气衰败之像,所以他遣散了很多。

而湘军之前的一些军官已经坐大,他们的兵士都是他们自己的家乡人,于是兵士几乎是只知道直接长官,而不知道他们最终归谁领导,更不用提清政府。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有次回湖南去招兵,委托曾国藩代管一阵他的亲兵,而曾国荃的部队竟然不听曾国藩的指挥,不守规矩,曾国藩又没有办法,只好催促曾国荃快点回来。

湘军是私有部队的开始,曾国藩以后,湘军分散各地,先后分化为左宗棠和李鸿章的部队,李鸿章创立淮军,倒是把湘军的坏毛病一个不少全给传过去了,私有部队的形式,则是直接导致了民国以来北洋军阀四处割据的现象。而湘军的残暴,也能类比于北洋政府一些地方军阀,大体上是跟太平军不相上下的。

有人认为湘军乱,其实到最后他们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湘军了,湘军的军官立功以后遍布全国各地,把手下的亲兵也都带过去了。在我的认知里,只有最初的,那个由曾国藩亲手训练出来的,由纯朴湘民组成的,由儒式教育统一思想的,那个部队,才是纯正的湘军。

说起太平军与湘军的联系,说起来好笑,曾经两只部队在南方打的头破血流,但是太平天国覆灭以后,有的太平军衣服一脱,重新又成为了农民普通百姓,然后在后来湘军扩招之时,竟有人入伍当湘军的,这是历史上的真事,啼笑皆非。

最终,无论如何,受苦受难的永远是那一批顺从而又质朴的百姓,他们没有什么远大见识,没有什么理想目标,只想吃了上顿有下顿,只要生活得下去,就感天谢地,就安安稳稳的当一个农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然而历史的交替,总是因为这一群伟大的人,这可能就是历史之厚重,令人唏嘘。

湘军的真正创始人是谁

中国古代的军队,大致可分为官方军队和民间军队两大类,它们都是在很早前就出现了。民间军队,曾经多数是以创始人、主将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岳家军”、“戚家军”、“杨家将”、“呼家将”,等等。只有从曾国藩创立“湘军”开始,才有了以地方来命名的军队,后来就有了什么“淮军”、“川军”、“桂军”、“粤军”、“晋军”、“东北军”、“西北军”、“北洋军阀”、“直系”、“奉系”、“皖系”、“鲁系”等等。

  狭义的“湘军”,就是由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创立,先为小规模团练、继为大规模正规军的晚清湖南地方部队,且以湘乡、双峰、衡阳等地子弟居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清朝正规部队八旗军绿营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广义的“湘军”,还应包括该部在晚清民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的湖南军队,其中有从晚清到民国的湖湘各地各种军阀势力、辛亥元勋、爱国将领,有国民党、共产党、小股独立的湖湘官兵等(甚至还有土匪)。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人民解放军所消灭,湘军的历史方至此终结。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还通俗地把湖南的作家称为“文学湘军”、湖南卫视和经视的崛起称为“电视湘军”,以及“民歌湘军”、“体育湘军”、“出版湘军”、“足球湘军”等等。

  简单地说,湖南湘乡(今双峰)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和统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为湘军,形成书生加山农的独特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又借助安徽本土力量发展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挽救了清王朝,但是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甚至还深远地影响到了整个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那么,“湘军”这个名字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呢?

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上卷”第六章《衡州练勇》第一节“王錱挂出‘湘军总营务局’,遭到曾国藩的指责”里说,当时(应该是在1853年9月前后)曾国藩在衡州(今衡阳)古城的湘、蒸二水交汇处昔日吴三桂的演武坪操练他的部队,其中主要的带兵训练将官之一王錱(?——1857,字璞山,谥壮武,湖南湘乡人,罗泽南的弟子),擅长书法,年轻气盛,刚开始就在练兵的指挥所祠堂大门旁贴一长条红纸,大书“钦命团练大臣曾统辖湖南湘军总营务局”字样,却遭到行事非常谨慎的曾国藩的批评,认为他太过张扬跋扈,会引起朝廷不满的,故不敢用“湘军”,而只准用“湘勇”。

  曾国藩还有一番分析:“……我们办的是团练,不是军队,怎能自称‘湘军’?这不是在公告大众,要在绿营之外另建军队吗?罗山和你们在湘乡练的勇,人家也只称‘湘勇’。今后,我们这批团丁可自称‘湘勇’,一来湖南简称‘湘’,二来也可以纪念湘乡练勇的开创之初,但决不能自称‘湘军’。璞山,你有没有想过,这改‘勇’为‘军’,将会授人以柄啊!”

  “湘勇”和“湘军”,一字之差,乍看似乎区别不大,有咬文嚼字的老学究之嫌;但经曾国藩这么一深入分析,便发现问题确实严重。“勇”者,不过是一小批人马,朝廷不会担心、有意见;“军”者,那就是一支大部队了,朝廷当然会紧张、警惕的。足见曾国藩的谨慎、清醒,及对文字细节的明智、洞见。但这事说明,“湘军”一名的由来,最先就是由王錱提出来的。据小说《曾国藩》“中卷”第四章《大变之中》第四节“王闿运纵谈谋国大计,曾国藩以茶代墨,连书‘狂妄,狂妄,狂妄’”,其中提到曾国藩与太平军在安庆激战获得胜利、咸丰皇帝驾崩以后(应该是在1861年9月以后),从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传来上谕,朝廷除了嘉奖和升职曾国藩、曾国荃等人以外,还一改过去成例,直呼“湘勇”为“湘军”。曾国藩自然非常欣喜,今后咱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叫“湘军”了。至此,“湘军”一名遂正式面世。

贵州籍悍将朱洪章算湘军吗

朱洪章率军首破天京城、攻下天王府、擒获李秀成,为何战功只有第三?

1864年7月19日,湘军以朱洪章为先锋,李臣典为第二梯队,在爆破了天京城墙之后,蜂拥而入。

朱洪章率领400敢死队首先攻城,结果这400人全部被,他仅以身免,随后率后续部队继续进攻。占领一部分城墙之后,陆续接应湘军各部进入天京城。

朱洪章的部队没有抢劫天京城,而是直接进攻天王府,经过激烈的短兵相接之后,攻占了天王府,并俘获了洪秀全的二哥勇王洪仁达。听说,李秀成带着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幼天王)已经率领余部化妆成湘军突围而去,朱洪章随即率军出城追击,三天之后,李秀成被朱洪章俘获。(天京破城战图,朱洪章的长胜营成为首先破城的部队)

朱洪章所率长胜营在攻打天京时,他在贵州锦屏县老家带出来的士兵都在敢死队之中,结果绝大部分人战死。攻下天京之后,为了泄愤,将俘获的太平军几百人全部杀死。

说起来李秀成本来可以逃走,突围之时,幼天王洪天贵福没有战马,他把战马让给了幼天王,使得幼天王得以突围而出,而李秀成则被俘。

朱洪章首破天京城墙,攻下天王府,俘获勇王洪仁达,擒获天京的实际统帅李秀成,按照道理,应该是中下级军官之中军功第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攻打天京的主帅是曾国荃,为了平衡关系,将功劳第一的朱洪章屈居第二。为何?因为援助朱洪章的湘军信字营李臣典在攻下天京后,搜罗了天王府的美女数十人,彻夜欢乐,最终纵欲过度而亡,他没有死在战场之上,却死在女人的床上。(李秀成像,被朱洪章俘获)

李臣典列为功劳第一,擒获李秀成功劳被硬硬的揽在他身上,朱洪章功劳第二。

曾国荃将各部将领的战功送交曾国藩处审阅,曾国藩按照官员大小来分战功,李臣典第一、福建提督萧浮泗居第二,、朱洪章第三。

这是为何?因李臣典纵欲而亡,这是湘军的一大丑闻,抢了朱洪章的功劳又是一大丑闻。为了掩盖湘军丑闻,福建陆路提督萧浮泗干了一件更狠的事情,就是将知情者全部干掉,掩盖真相,曾国藩就安排他做了战功第二,朱洪章第三。

湘军攻下天京城之后,屠城、瓜分财宝、女人,连城中看得上的建筑也拆解一空。南京城的浩劫使得这座城市经过50多年之后还没有恢复原来的繁荣!

为何朱洪章算是湘军?

朱洪章是湘军,早期的李鸿章也是湘军,他们分别是贵州人和安徽人。其实湘军大部分是湖南人,也有其他地方的乡勇附属在湘军名下,也是湘军。

朱洪章是贵州人,他首先跟随的是湘军的胡林翼(湘军的二号人物),胡林翼曾经多次向清政府推荐了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这些人的后来的功绩都超过他自己,主要因为胡林翼在1861年就去世了的缘故。

朱洪章因为违反军纪被胡林翼处理,于是私自跑去投奔曾国藩。具体履历如下:

1、从湘军二号胡林翼,约1850-1854年;

2、从湘军将领塔齐布(曾国藩手下)的长胜营,约1854-1855年正月,塔齐布亡;

3、从湘军长胜营周凤山,周凤山战败免职;从毕金科,朱洪章为副手,约1855-1856年;

4、朱洪章任职长胜营主将,毕金科战死景德镇,从江西巡抚耆龄,约1857-1859年。

5、从曾国荃征战,约1859-1864年的天京破城战。

6、天京之战结束,长胜营因折损过多被曾国藩解散,调任湖南永州镇总兵。

7、1876年,调任云南鹤丽镇总兵;1885年协助冯子材击败法国军队;1889年调任两江总督曾国荃手下,负责海防营;1894年,张之洞调朱洪章负责上海吴淞防务,负责十营部队;1896年病亡。

从其履历来看,朱洪章是典型的湘军人物,是中层军官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因为是湘军分支派系,又是贵州人,仕途和战功才被别人抢了去。(湘军二号人物胡林翼像,他提拔推荐了朱洪章)

朱洪章的战功何时被慈禧太后知道了?

朱洪章在攻陷天京城的战功第一被冒领,屈居第二,最终成了第三,心里肯定特别不舒服,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也都不愿意。于是愤而去找曾国荃理论,战功怎么就成了第三。

曾国荃称战功这事,他哥哥曾国藩说了算,主要操作者是李鸿章,可以找李鸿章算账。朱洪章一看这是推磨盘啊,于是看清形势而推下,长胜营也因此被很快解散了。

1888年,朱洪章的真实战功被慈禧太后获悉,于是召见他进京,主要是了解天京城破城之后的一些具体事情。主要问:财宝去了哪儿?李臣典是怎么死的?战功是如何分配的等。其实,朱洪章的战功被冒领,应该慈禧早就了解一些,具体的还要本人来印证一下的。

此时距离事情过去已经24年了,曾国藩已经去世,很多湘军将领也故去了。湘军最终被削减的剩不下多少兵力了,很多事情慈禧太后还是要考量得失的,湘军内部的一些龌龊事都爆出来了而已。

朱洪章是湘军之中的贵州人,因地域关系被边缘化是正常的一件事。

湘军为什么很能打

咸丰皇帝即位之初,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之际,外有西方列强挑衅不断,滋事连连,鸦片战争的阴影都尚未完全消去;内有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个时候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而“一代明臣”曾国藩这个时候却因母亲去世不得已辞官回家丁忧,成了时局的旁观者。但咸丰知道曾国藩是个可用之才,于是就下旨重新起用曾国藩,后来便有了湘军。

曾文正组建湘军

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比尽力,不负委任。——《曾文正公年谱》

曾国藩接到皇帝的圣旨之后,内心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想站出来为国家出力解忧,但是另一方面久经官场的他也深知清朝的腐败堕落,并对此痛恨万分,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他仍是在丁忧期间,此时二次为官难免遭人嘲讽,被讥不孝。正在他踌躇不定的时候,好友郭嵩焘来到了他的家中。最后在郭嵩焘的极力劝说下,曾国藩终于决定奉旨出山,由此开始了创建湘军之路。

本来曾国藩选中募兵与练军地点是在湖南省会长沙,但是一来皇帝并没有赋予它建军的权力,只是命他“帮办团练”,湖南军界就以此为由指责他越权行事;二来湖南方面也不愿意出资建立一支由曾国藩领导的新军,于是便对他诸多刁难。

不得已,在咸丰三年八月下旬,曾国藩只得离开长沙,带着新招的三千湘军来到了衡州。到了衡州的曾国藩,失去了官员和朝廷的种种掣肘,开始放开手脚准备大干一场,放肆地招募兵勇、训练军队。结果仅仅花了时间半年,湘军就从原来的三千人扩展为一万七千多人,并拥有船只三百余艘,并在之后与太平军的战斗中一扫八旗军队颓丧之气,立下了赫赫战功,把大清朝从亡国的边缘拉了回来,真正做到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湘军战斗力惊人的原因

  • 书生带兵

根据罗尔纲先生在《湘军兵志》中统计,湘军将领中书生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60%,这也就是说湘军中一大半的军官都是读书人。 自古以来文人都被看做是“手无缚鸡之力”之辈,因此才有了“文弱书生”这么一说,但是曾国藩不以为然,他认为读书人早已把儒家经典烂熟于心,“忠孝节义”是他们的毕生信仰,爱护自己的名声胜过性命,因此在紧要关头绝不会贪生怕死,抛弃战友逃生,这无疑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再者通过师生、同窗关系所形成的领导层也远远比一般的武将来的更加稳固。

  • 乡人入伍

曾国藩不喜欢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反而对最底层的农民有着特殊的偏爱,认为他们吃苦耐劳、方便管理、听从指挥。

  • 兵为将选,兵为将有

湘军招兵与一般军队不同。曾国藩指派各级军官回家乡招募士兵,再把招来的人按照来地不同分营管制。这样一来每营的官兵不但都是老乡,而且有的甚至是亲生父子、手足兄弟,通过乡情、亲情维系的军队凝聚力自然非比寻常,最后到了“胜者举杯酒以让攻,败者出死力以相救”的地步。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矩:一支队伍被打散之后,立即就地解散;士兵没有把队伍的领导人救回来让他死在了战场上,这支队伍也就地解散;队伍若是打了胜仗,机会获得相应的兵额和军饷,可以回去再招兵勇。这样一来,湘军的士兵就不再是国家的军人,而成了将领的“私有财产”。 由此湘军就逐渐有了“打不垮、打不散”的特点,并且军队也在胜利中不断扩大,最终成为能与太平军一较长短的铁军。

  • 厚饷养军

湘军一般士兵的月饷都在四、五两之间,不仅比正规军绿营兵的待遇要好,更是湖南农民务农收入的三、四倍。这样丰厚的经济待遇,不但让许多年富力强的湖南农民趋之若鹜,纷纷丢弃手中的锄头把,投身行伍,而且湘军的训练、作战积极性也由此大增 。

正是具有了这些特色,湘军才能屡战屡胜,最终成功地击溃了太平军。

60万的太平军为何不敌一万湘军为何太平军后期战力急剧下降

杨秀清想替代洪秀全的野心,韦昌辉的乱杀无辜,洪秀全对石达开怀疑,造成石达开这个太平天国的柱石,领十万精锐出走天京,还有就是天平天国有一条最不合理的制度,就是只有王才可以结婚,并且娶多少老婆都行,其他人都不能结婚,已经结婚的也不能住在一起,这个制度很奇葩,结果是最早和洪秀全一起在金田起义的老兵,三四十没个老婆,让大家特别不满,上层的相互仇杀不团结,下面的怨声载道,最后被曾国潘,左宗棠打了落花流水,就很正常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