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赏曾国藩经典6副对联,道尽方圆人生_慎独_曾国藩_二字

曾国藩家训

诲弟篇
一 读书作文类
业精之法在于专
读书宜专一耐久
学诗宜先学一体
读书应有恒心
学诗不可读选本
读书贵在有常
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
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
读书须从容涵泳
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
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
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
学习贵在有恒
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
二 修身处世类
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力戒牢骚
不可倚势骄人
不可与闻外间事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
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
勤奋以图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以“廉、谦、劳”i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三 从政治军类
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
四 谨守家风类
“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
恪守祖训
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
五 善养身心类
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谕儿篇
一 读书作文类
切不可浪掷光阴
读《汉书》之道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
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
看书不可不加选择
作文要分类手抄辞藻
读书务必求个明白
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每月必须完成“三课”
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文章贵在行气
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
对《左传》释经之答疑
写篆字不能无帖意
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
目录分类很有学问
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学诗可以陶冶情操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
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
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
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
阅书贵在有恒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
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
宜从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
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
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
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
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
二 修身处世类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宜力戒“骄、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当思雪我“三耻”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
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一定要经风霜磨炼
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
“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
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
宜常记“劳谦”二字
应牢记“八本三致祥”
“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
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
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俭
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
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
应以“勤俭”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
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
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
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
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
三 谨守家风类
办丧本不可铺张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
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
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
用财太奢最可耻
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
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
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
四 善养身心类
体弱不宜随便服药
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
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
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
养身之法不在服药

赏曾国藩经典6副对联,道尽方圆人生

曾国藩,汉族。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经典六副对联,处处彰显儒家智慧,道尽方圆人生。

1、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认识到世上事,要成功,没有容易的,没有轻而易举的。

同时对困难不要被它吓倒,其实世间上的事也没有什么难不难的,你敢于面对、敢于承担,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快乐与忧愁,伴随一生。不要分阶段。有人穷的时候想,发达一定快乐。殊不知,发达了,烦恼更多。

2、

充海阔天高之量;

养先忧后乐之心。

上联言度量。上联的“充”,乃扩大、发扬之意。

下联讲心志:“先忧后乐”,意谓先忧苦而后得安乐,或谓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

3、

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

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这是曾国藩平生喜爱的一副对联,他常将此联书赠亲友弟子。

联面的意思浅显易懂,但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又有谁能真正识破这联中之谜呢?

终日为名忙、为利忙,在忙忙碌碌中迷失了自己,在勾心斗角中消耗了生活的快乐。

4、

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这是曾国藩家训中的一句自勉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指做人要生机勃勃,撑起两根穷骨头指做人要有骨气。

5、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大处着眼是一种格局。格局决定结局。拥有怎样的格局就拥有怎样的命运,怎样的人生。

从小处着手,就是要下笨功夫,一步一步走,一件一件做,步步为营。

群居守口是一种智慧。有些人看起来能言善辩、夸夸其谈,但实际上给人的感觉是轻薄、肤浅和狂妄。

“独居守心”是修身的要旨,做人的境界。

6、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这是曾国藩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写的一副对联。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语录:慎独,修行的最高层次吗

曾国藩是个优秀的人,他不仅官做的到位,还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他之所以在官场顺利,“慎独”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他谨慎行事,三省吾身,慎独戒备,自在清净,对欲望很克制。

慎独,修身的根本


“慎独”二字,在《辞海》上的解释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慎独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自己真实的本性,在欲望面前不动摇,在诱惑面前不贪恋。

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坦荡胸怀,是至高的修身境界。古语有言:“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理学大家朱熹也言:“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在曾国藩看来,慎独是修身的根本。

所以,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给自己制定了修身十二法,每日静坐,早起,写日记,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修行。

他在《曾国藩诫子书》上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他告诫儿子,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若一个人在独处时没做问心有愧的事,那他会觉得安稳,心情也会是快乐满足的。这正是“乐以忘忧”和“不改其乐”的境界。

曾国藩对慎独有很独到的见解,他在《君子“慎独”论》中说,察人修身有四条法则:

一曰:慎重独处,心胸泰然;二曰:庄严恭敬,身体强健;三曰:追求仁义,心悦虔服;四曰:正心诚意,则神灵钦敬也。

往简洁了说,就是要遏制自己的贪欲,心灵宁静专一,保持强健的身体;心存仁义的天性,对百姓心存养护;言语笃实,不欺骗任何人,用至诚之德感应天地万物。

曾国藩用一生告诉人们慎独对修身的重要性。慎独是修身的根本。

慎独,重在实践

曾国藩是个懂得“知行合一”的人,他发现“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他常常在慎独的基础上辅之以行动。

在慎独的路上,为警戒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过失,曾国藩特意取了个别名:“涤生”。涤,就是洗涤过去的污垢;生,意味着每一次改过,都会迎来新生。

曾国藩为做慎独功夫,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他拜访了唐镜海先生,请教读书、修身的要领。 唐先生劝他以《朱子全集》为课程,身体力行。

他听了唐先生这一席话之后,在日记里写道:“昭然若发蒙也”。

一年多的时间,他在日记中的自我批评两次,一次是发誓戒烟,另一次是责备自己“聪明日减,学业无成,可胜慨哉!……自今以始,吾其不得自逸矣!”。

此后曾国藩念念欲改过自新,他在日记里写:“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


曾国藩每天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得失,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一辈子,从未间断。

曾国藩一生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贤。在家风方面曾国藩一直保持严格和节俭的美德。他自己总结说: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曾国藩真正做到了一生坚守。

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无愧于心,之于自己,则是心安。

曾国藩的慎独观,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反躬自省,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