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时代局限还是其他?章寿麟救过曾国藩的命,按说应该前途无量,为何他却当了一辈子的知县_曾国藩_幕府_太平天国

本文目录

  • 是什么让我们“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时代局限还是其他
  • 章寿麟救过曾国藩的命,按说应该前途无量,为何他却当了一辈子的知县
  • 曾国藩把湘军的所有资源都给了曾国荃,为何最后却选李鸿章做接班人
  • 为什么说曾国藩的幕府是“天下第一幕府”

是什么让我们“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时代局限还是其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通俗点,李鸿章只是为了个人私利,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一条走狗而已。

大家看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对话。

多年前,他们有过类似的对话。

伊藤博文指出,经济改革、军事改革的前提是政治改革。如果政治不改革,经济改革和军事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他劝告李鸿章,中国必须政治改革,不然迟早会被列强吞掉。

多年后,吞掉中国一部分的,竟然就是日本这个刚刚政治改革的国家。

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

伊藤博文说:“数年前与阁下在天津相会时,敝人曾进言:贵国之现状,实有改进之必要,想阁下尚能记忆此事。但尔后贵国晏然依旧,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

翻译一下,几年前我们在天津见面时,我曾经劝告你,中国的现状真的有(政治)改革的必要。我看你应该还记得这件事。可惜随后中国还是老样子,不思进取,才有了今天战败,我也深深感到遗憾。

李鸿章回答:“实感遗憾……迩来虽常以素志未伸为憾,但夙愿未能一日或忘。唯限于时势积弊,以致虚度岁月至今。”

翻译一下,我也很感到遗憾。我虽然以无法实现志向遗憾,但这个志向并没有忘记。可惜限于中国现实的问题,到今天还是一事无成。

以李鸿章的远见卓识,不可能不知道满清是朽木不可雕的。

早在剿灭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就成为满清重臣,随后40年时间他基本都在最高层。

自然,李鸿章没有最高决策权,只是各种政策的执行人。

随着满清一系列胡来妄为,尤其是高层倒行逆施,李鸿章应该明白国家民族会给他们糟践完了。

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却为虎作伥,执行慈禧的一个个命令,维持了满清残局多年。

搞到李鸿章自己吐血而亡时,八国联军刚刚杀入北京,签订了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为了他自己。

在成为淮军领袖之前,李鸿章只是曾国藩手下普通幕僚,两袖清风。

李鸿章死后,仅仅公开留下的遗产就高达几百万两白银。

一般认为他的总资产高达上千万两。

肥了自己和子孙,苦了国家。

章寿麟救过曾国藩的命,按说应该前途无量,为何他却当了一辈子的知县

曾国藩一生有三次自杀,章寿麟是第一次曾国藩跳水自杀的救命人。关于章寿麟没有因此得曾的提拔任用,在当时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在跳水事件的23年后,章寿麟的《铜官感旧图》又一次把这件事推向了高潮。

1854年初,曾国藩准备攻打靖港,并有与太平军决一死战的想法,临行前,跟幕僚李元度和陈士杰口述遗书两千字,他一旦战死,就这么汇报给皇帝。

见此情形,李元度和陈士杰担心曾国藩的安危,就请求同行。曾国藩拒绝了,因为他们俩不能上阵杀敌,还要再派士兵保护。

李元度就瞒着曾国藩,私下派幕僚章寿麟躲在曾国藩的船舱里,一旦发生意外,及时出手。

靖港一战,湘军兵败如山倒,曾国藩悲愤交加,跳了湘江。护卫纷纷跳下去救人,曾国藩大骂,一心求死。章寿麟一猛子扎下去,抓住曾国藩就往岸上拖。曾国藩还惊讶他怎么会来?按照之前李元度的计划,章寿麟对曾国藩说,“他是来报喜的,湘潭打了胜仗,援军正在赶来……。

听到这话,曾国藩也就任由章寿麟拖上岸,章寿麟立刻用快船把曾国藩送到长沙水陆洲,到了长沙才发现上当了。曾国藩还是求死,把军械和粮草清点好,要交接给湖南巡抚衙门主政指挥的“幕僚”左宗棠。

左宗棠这暴脾气,一听曾国藩三番五次寻死觅活,上来就骂,村野粗话,大义之词一起上,这个“崩溃疗法”还真起了作用。

几天后,湘潭真的打了胜仗,谎言成了事实,曾国藩才下床向朝廷报喜。

当时下水救人的章寿麟却没得一点曾国藩的提拔。曾国藩攻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拜相封侯,部下也得很多赏赐,显赫一时。然而,章寿麟只得了一个泰州知州,后来又到军中管理营务。直到1872年,曾国藩去世,章寿麟还只是一个知州。

曾国藩去世五年后,章寿麟也无意于仕途,辞职回长沙,船行入湘江,途经铜官山,又想起了23年前曾国藩在此跳水的情形,于是停下来作了七幅画,取名《铜官感旧图》,记录下了当年的故事。

章寿麟也自述了当时画这些画的心境,怀着物是人非,十分惆怅的心情,言辞间也充满了对曾国藩的敬畏之情,23年前即使他不救,曾也能逃过此劫,敬佩曾公舍身殉国的精神,绝不是作秀。

图文作好了,章寿麟想邀请当时的一些人品鉴,于是邀请了故事谋划人李元度,曾国藩的好友左宗棠等200多少人。

如此,竟然刮起了诗词怀旧风,题诗、题词等达200多首,章寿麟的儿子把这些整理成册,取名《铜官感旧图题咏》,公开发行了。

最有发言权的当属事件主使人李元度。李元度的看法大致如下:首先章寿麟救曾国藩表面上是“手援一人”,事实上,是“而援天下”;其次,章寿麟有高洁名士之风,像介子推一样,不会主动去要官做;再者,曾国藩不提拔他会让人觉得忘恩负义,提拔他,当年的自杀就成了装腔作势,“作秀”,如果真的一心求死,不仅不能报答章寿麟,还应该责怪他;最后认为就算没有得到曾国藩的提拔,也不影响他“手援一人”,“而援天下”,的历史功绩,文中还引用了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对章寿麟的评价“当代介子推”。

李元度的看法一出,便招来了很多对曾国藩的负面评价。被邀请作序的左宗棠站了出来,1883年,71岁的左宗棠就李元度的观点,写了如下看法。

他认为曾国藩跳水自杀的志气应当得到肯定,绝非装腔作势,因为他不顾个人毁誉,吉凶,荣辱,如果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可成大事,不提拔章寿麟,是因为曾不会拿国家权力作为交易,更不会拿官职作为私人奖品。

左宗棠在肯定曾国藩精神价值的同时,也说平定太平天国在当时确实是一件大事,但是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也没什么。当年如果曾国藩战死铜官,说没有继起者,恐怕也不是那么回事。

序文一出,时人又说左宗棠“亢而侮”,自大,还看不起曾国藩。

当时也因为社会上对左曾关系议论纷纷,左宗棠本想借机澄清,表明工作上虽有意见相左,但是私交很好,没想到,越说越不清。

总的来说,左宗棠的评价还是非常客观公正的。所有的舆论,当事人包括章寿麟应该也是不想看到的。虽然章寿麟没能在官场上施展拳脚,但是其中的每个人也都表达了对曾国藩的敬意。

假如曾国藩没有死,看到这些画作,估计也是大家聚在一起,一笑置之。

曾国藩的另外两次自杀。

第二次,1855年,江西湖口曾国藩跳水,太平军40艘运粮船路过九江,湘军出动100多艘船追击,冲破了太平军防线,进入鄱阳湖,却发现运粮船不知所踪,后路也被切断,中敌人诱敌深入的计策。

石达开一边派30艘小船火攻被孤立的湘军水师,一边派罗大纲指挥另30艘船进攻曾国藩的指挥船。仗打的一塌糊涂,曾国藩的坐船也被俘虏,里面的公文、黄马褂,白玉扳指全被掳走,情急之下,曾国藩纵身一跃,跳了江。

曾国藩的运气还是很好,正好遇到了路过的水师统领彭玉麟的船,把他给救上来了。

第三次,1861年,太平军大举进攻祁门大营,曾国藩被围的水泄不通,左宗棠退守乐平。绝望之际,曾国藩写好了遗嘱,买好了棺材,交代好后事,静坐待死,当天的日记是这么记述生死时刻。

是以忧灼特甚,夜竟不能成寐,口枯舌燥,心如火炙,殊不知生之可乐,死之可悲矣。

就在这个时候,左宗棠在乐平与敌军展开决战,以5千人马打败太平军5万人,迅速收复景德镇沿线,祁门解围。曾国藩捡回了一条命。

可见,曾国藩也是经历了大浪淘沙,逐渐成长为“圣人”。

曾国藩把湘军的所有资源都给了曾国荃,为何最后却选李鸿章做接班人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2019年四月十六日晴,太阳公公晒到了被窝里,老梁才爬起来,脸有没洗这就开始刷题,小半天的功夫才把题主给刷出来。

曾国藩大名人啊,到了现代介绍曾国藩的书海了去,最大的丰功伟绩就是把哪个行将就木的满清强行续命了一把,让满清撑到了民国的地界。

所以关于他的事,大家伙都喜欢听,毕竟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物。

那么关于题主的问题,老梁觉得咱不妨从曾国荃是个什么人入手来唠叨唠叨。

曾国荃

曾国藩他有五个亲兄弟,而曾国荃这人是曾国藩的三弟,放到家族里能排到老九的位置上,所以后来的人还叫他九帅。

老人们常说,龙生九子而各有不同。咱这主角和曾国藩那是一个爹,但个性差太多了。曾国荃那小暴脾气给您爆一个出来,踹不死你他都不姓曾。整个就是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着,炸不死你,就算老梁没说。这人还特喜欢讲江湖义气,相当年拽着个破刀片子,拉着曾国藩最能打的吉字营,攻个城掠各地啥的,那是手到擒来啊。但他瞅着和自己一起玩命的手底下兄弟,最爱干的事就是私分军饷。就这毛病生生把个曾国藩给逼到绝境好多次,搞的曾国藩被架到火上烤,那酸爽只有曾国藩自己知道。

说道这里,就有人要问了:“那曾国藩为啥不一脚把他踢回家去呢?要这么个人蹲自己身边是嫌自己命长,还是咋的?”

这第一呢,毕竟是自己个亲兄弟。这第二最重要的一点,曾国荃这人是一员悍将,别人啃不下的硬骨头,丢给他,他拼着把牙嘣了的危险也能给啃碎了。曾国藩好几次被太平天国围起来,都是这位带着自己的大头兵,把曾国藩给救出来的。

就冲最后一点,曾国藩就是再头疼,都会扣着脑门子认了,谁让自己一陷入危险,第一个冲出来救他的就是这九弟,他就算是再能惹祸,您也得端着。

说这么多都是空的,老梁给大家伙举个例子,大家伙自己个体会一把。

例子

当年围困太平天国的首都,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地头上一共三武装,一个是江南大营,另一个是江北大营,剩下的就是曾国藩手里的湘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被太平天国攻破了两次以上,就剩下俩招牌了。所以有能力搞死太平天国的南京,就剩下曾国藩手里的淮军。

曾国荃这人功利性比较强,一瞅南京就再眼跟前,拉着自己的吉字营,就想往里闯,曾国藩的话都不听。

说道这里,也许有人问了:“为啥曾国荃不听呢?”

这能拿下南京,功劳是最大的,肯定没跑。但最大的荣耀却是,当年咸丰被太平天国给搞急眼的一个许诺:“无论满人还是汉人,只要能搞死太平天国,俺就封你为王!”

汉人王,自打满清小三百年的历史,没几个啊,只有开国的时候封了那么几位(当然最后都被康熙给弄死了),后来都没有。曾国荃就想替自己的哥哥搞一顶戴戴。

说实话这玩意是汉人能戴的吗?人家咸丰只是逼急眼里说着玩的,您要真当真了,天下一太平枪打出头鸟,被满人玩死的就是这汉人王,再说这个时候咸丰已经去向康熙汇报工作去了,您就是说破大天,这死人说的话能算数吗?

曾国藩看的透彻,围南京行,但拿下南京还真的考虑考虑。

曾国荃可不管这个,直接就开到南京的京郊,曾国藩一瞅这事情已经定型了。得,随您愿吧,就开始全力支持曾国荃。

这曾国荃悍将的名号可不是盖的,大帽子往地上一摔,挥舞着大刀片子,带着一帮弟兄身先士卒的就冲了上去,这就把南京给开了。

说实话,这仗如果换一个将领上去,能不能把南京开了咱得打个问号,至少这时间得往后退退。

开了南京,接着干啥?当然是私分军饷啊。太平天国这国库一打开,我勒个去满眼都是钱,吉字营一帮人可就把这国库给分了。

老慈禧蹲在紫禁城的龙窝里一直等消息,她也在等这太平天国的国库消息,毕竟这满清家里的国库也被糟蹋干净了,急需毛毛钱填补窟窿。得,消息传过来,一瞅“太平天国的国库是空的!”

“你个瘪犊子骗谁玩呢?俺是骗人起家的,空的?谁信啊?”老慈禧急眼了。这事是盖不住的,稍稍一查就有眉目。

可老慈禧放眼整个大华夏能和淮军抗衡的,还真没有,至于哪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行的八旗大兵,您把他们当柴火棒子烧了都弄不开一壶水,脑仁疼。

老慈禧最担心的局面出现了,淮军要兵有兵,这手里要钱有钱,造个反啥的那是手到擒来啊。再说按照满清历来的规矩汉人是不能拿到兵权的,这还有自己那老男人答应封王的事情,咋整?

好,满清要的钱没了,你曾国藩要的王有应该没了,两项一抵消。为了彰显我满清的大度,就封你个侯爵玩玩得了。

慈禧和你没完

而湘军一拿下太平天国,老慈禧借着曾国荃的事,进一步逼迫曾国藩裁军。这个时候的曾国藩知道耗子都死了要猫干啥的道理,而且为了曾国荃都答应了下来。

两江总督的帽子可就戴在了曾国藩的脑袋上了,一帮子淮军将领都蹲在两江的位置上,开始享清福。

但老慈禧能答应吗?当然不能,跟着一脚就将曾国藩踢出了两江,给了直隶总督的帽子。派了一个叫马新贻的人蹲在了两江总督的位置上,收拾淮军。

整整两年的时间,淮军算是完蛋了。淮军恨慈禧但捞不到人,就把目标转向了马新贻,弄了一刺客,装成告状的样子,在马新贻回来的路上,杀了对方,这就是著名的刺马案。

最后这案子审了两次,满人自己审了第一次,曾国藩联合刑部尚书审了第二次,得出的结论都是私人报仇。

结果是满人没事,曾国藩没事,配审的刑部尚书走半道上给老慈禧打了个辞职报告回家养老去了。

大家伙看明白不,这事要不是淮军自己干的,老梁都不信。当然在曾国藩都不在他们头上了,能挑头干这事的是谁?估计那也是有数的几个人,当局者都应该清楚。

所以从这些个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曾国荃这人干啥事鲁莽,如果放在军队里那绝对是一员大将,当放在政治舞台中,就这性格纯粹是找死的性格。

曾国藩是谁?就那脑袋瓜子能看不出来吗?这要真把曾国荃捧上去的话,家族衰败这可真叫无可避免喽。毕竟当时的环境已经成为了满人和汉人出现对抗的局面,没有一个聪明稳重的脑袋瓜,到了那位子,只有送命的结局,捎带着家族也会跟着倒霉。

显然李鸿章这脑袋瓜子长袖善舞,适合这个位置,再说老慈禧也有意吹捧李鸿章,顺风的事那就干一把呗,得,李鸿章就被曾国藩推了出去。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什么说曾国藩的幕府是“天下第一幕府”

明清时期的幕府是任何衙门必不可少的非官僚行政组织,幕僚们帮助官老爷管理着地方的民生大计,虽无品秩,也不见编制,但能握有实权,行使长官之责任,一直十分兴盛,特别是晚清官僚制度的衰败,国家内忧外患,官僚们已无法面对新问题,需要各种种样的人才,于是晚清的幕府再次进入鼎盛,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陶澍幕府、曾国藩幕府、李鸿章幕府、袁世凯幕府,特别是曾国藩的幕府,虽不是规模最大的,但却是最成功的,堪称天下第一幕府。

彭玉麟,早年入曾国藩幕府,协助创办湘军水师,后为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人称雪帅。

曾国藩能把幕府发挥到极致,只要有才,就能为我所用,亲朋好友、门生子弟、慕名而来、他人推荐、亲自物色的,鼎盛时期多达400人,整个幕府分为秘书局、营务局、粮台与报销局、劝捐与饷盐局、厘金局、盐务局、军工制造局、科技机构局等,这些人在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治理一方,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国藩也鼓励幕僚敢于直谏,有的采纳,不采纳的也能受到启发,同时,曾国藩与幕僚们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想发财的,可大胆施展,毫不客气的说,仅1860-1864年这4年,曾国藩就报销了1600万两军费,幕僚们功不可没。

陈士杰,曾国藩心腹幕僚之一,官至山东巡抚。

还有想功成名就的,曾国藩都鼎力推荐,虽然幕僚不是官,但受曾国藩的保举,从幕府走上仕途的不计其数,有人统计,能做到5品以上官员达80多人,5品以下的更是不计其数,有人说,在曾帅幕府,红顶子、蓝顶子逸兴横飞,是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荐官幕府”,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丁日昌、郭嵩焘、刘蓉、罗泽南、李元度等。下面随例列举几位:幕僚里,有叫刘蓉的,也有叫李蓉的,刘蓉是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入曾幕府,官至陕西巡抚,李蓉官至湖南布政使,晚年办教育,编《剑州志》;郭嵩焘,入曾幕府主持募捐筹饷工作,后官至广东巡抚,任驻英法公使;丁日昌,入曾幕府,官至福州船政大臣,总督衔;彭玉麟,入曾幕府,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

吴汝纶,先后为曾国藩、李鸿章幕僚,晚年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曾国藩幕僚,替其主持江南官书局的莫友芝,在扬州病逝时,曾国藩率官员下属数百人前往祭奠,场面轰动;湖北监利人,胡大任,进曾国藩幕府,主持厘金事务,后入仕,历任布政使、按察使;不止是李鸿章是曾国藩幕僚,他哥李瀚章、他弟李昭庆,都是其幕僚;浙江老儒钱应溥,头发花白当了一辈子私塾,写得一手好文章招入曾幕府,专门起草剿匪檄文,入仕后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梅启照,曾的随身幕僚,以严谨著称,曾生前最后一道遗疏,就是由梅启照书写,梅最后官至河道总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