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太平天国的青年才俊,究竟谁的军事水平更高?太平天国的李秀成为何不自立门户_太平天国_太平军_曾国藩

本文目录

  • 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太平天国的青年才俊,究竟谁的军事水平更高
  • 太平天国的李秀成为何不自立门户
  • 李秀成和曾国藩哪个更有能力
  • 北伐只牺牲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
  • 左宗棠、石达开、曾国藩、李鸿章、刘铭传、杨秀清、李秀成

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太平天国的青年才俊,究竟谁的军事水平更高

李秀成和陈玉成,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路径实现了“从士兵到元帅”的成名之路,也曾以迥然不同的军事风格支撑着太平军天国的的危局。回顾这段历史,看看谁略高一筹。

殊途同归的成名之路

陈玉成,根正苗红的“黄埔生”

陈玉成15岁加入太平军时,童子军开始混起。


在童子军中,他不但练就了一身好枪法,还继承了早期太平军勇猛的风格。

出道后,小伙子被安排在“后勤部”工作,“左四军正点圣粮“。

随后,他以英勇善战一步步走上高级军事领导的岗位。

攻武昌,小伙子带队捷足先登,率先登上武昌城头;

战镇江,小伙子孤身独舟,潜入城中,联络里外,一举破敌。

在中基层军官岗位上,小伙子独创“三十检点回马枪”,屡建奇功。

陈玉成继承了“飞将军”曾天养、“铁公鸡”石祥祯等早期猛将英勇善战,敢打死仗、硬仗的战斗作风。

李秀成,野蛮生长的复合型人才

与根正苗红的陈玉成不同,半路参军的李秀成的成长路径就有点“剑走偏锋”了。

初入太平军的李秀成,是一名大头兵。一路征战,到了天京后,被杨秀清亲自提拔出来。

可能看他本名叫李以文,各王都认定这哥们有文化。当陈玉成跟着一众大哥哥西征时,李秀成成了“建设先锋”。他先跟着石达开去安庆搞改革;然后跟着胡以晃去庐州“守把安民”。

这些经历,对李秀成今后的军事风格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石达开、胡以晃都是早期少有的军政全才

一方面,他掌握了根据地建设的方法;另外一方面,石达开、胡以晃都是早期太平军将领中少有的“多诡谋”之人,耳濡目染的李秀成也学到了“诡诈”。

由于二人杰出的表现,在天京事变后,二人分别被任为正、副掌率。开始支撑太平天国风雨飘摇的局势。

迥异的军事风格

“善摧大敌”,却失之稳重的陈玉成

“玉成凶狠亚秀清,而战略尤过之”、“凶狡杰出,善摧大敌”。

敌人口中的凶狠、狡诈,是极高的荣耀。

太平天国曾有一句话“外事不决问成天豫。”

陈玉成统合捻军、友军,各部协同作战,连续歼敌,稳定住了太平天国的局面。

尤其是三河镇大捷。此战中,他利用李续宾孤军冒进,断敌退路,一举歼湘军精锐6000余。

三河镇大捷,是太平天国历史上少见的歼灭战。

此战,充分展现了他“善摧大敌”的特点。这在后期太平军中是极为稀缺的。

太平军长期不缺人,但以多打少,却常常难以歼敌。其关键就在于:缺少精锐。没有精锐突击队打开口子,人数虽多,也只能事倍功半。

陈玉成手下组建了两只精锐,“小右队”和“小左队”。这两支兵力只有几千人的队伍,在战斗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小左队精锐骑兵马上射击精准,堪为一绝。

但是,陈玉成毕竟年轻,经常在大胜后忘乎所以,丢掉重点据点。他的部下评价说:“英王走运时想怎样就怎样,倒运时想一着错一着。”

陈玉成身边将领,或是自己陈家人,或是其他各王亲戚、故旧,临到难时,“想一出是一出”也是自然了。

到了安庆失守后,派本就不多的部众往陕西招兵,结果远水不解近渴,不多久,走投无路,明知苗沛霖可能有问题依然往投,兵败身死。确实是”想一着错一着”了。

用兵诡诈的李秀成

“狡诈百端”、“不甚耐战,最多狡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寥寥数语,把李秀成的优缺点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作战指挥上,李秀成非常擅长调动敌军。

攻敌必救,调动敌军,是太平军常见的作战思路。但是,长期以来,即使是杨秀清、石达开,都曾有些拖泥带水,而李秀成破江北大营时,在杭州马上要攻破时,见调动敌军目的已达到,果断放弃,回攻江北大营,一举取胜。


可见,“攻敌必救”的思路,李秀成已经发展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得益于早年长期“建设先锋”的经历,李秀成在根据地建设上,是极为出色的。

他经营苏浙时,“稻堆蔽场,一片丰年景象”、“百货云屯,流民云集,盛于未乱时倍”。苏浙根椐地,是少有的经济胜过战前的区域,足见忠王建设之才。

但是,李秀成最大的弱点,就是不善打硬仗。

救安庆时,几十万大军遇鲍超几千人,居然不敢打。

对安庆之战时秀成大军的“避战”,曾国藩和赵烈文大为不解,俘获秀成后,还好奇请教了很久。

救天京时,绝对优势兵力打湘军,拼尽全力,硬是打不下来。

诚然,李秀成原先的部队底子薄,但历数年建设,依然缺乏能打硬仗的部队,只能说明忠王本人的问题了:灵活有余,狠劲不足。

可以说,二人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陈玉成善打硬仗,却失之于稳健。李秀成善于经营、用兵诡诈、稳重,却不善打硬仗!

谁军事才能高?

你想要横刀立马,决战破敌,玉成为佳!


面对后期“但求立脚之稳定,不求逆氛之增长”,步步为营,不易调动的湘军,李秀成一筹莫展。

你想要经营根据地,团结人心,抚民养兵,秀成为上!


陈玉成少年得志,人际关系常有不合,也是安庆之战孤立无援的重要原因。

他们风格迥异,优缺点明显,所以,最好,给他们换个好领导!

太平天国的李秀成为何不自立门户

既然连我们都会产生这个疑问,洪秀全自然会防着这手。让我们看看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后期的遭遇,试着找出其中的缘由。

拒绝石达开召唤,留守洪秀全阵营

太平天国早期,权利的游戏是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玩家在玩的。此时李秀成还没有入局,就不必赘述了。

李秀成开始入局,是在1857年石达开出走后开始的。

当时,石达开试图拉陈玉成和李秀成一起走。

虽然李秀成心底敬佩石达开,依然拒绝了石达开的召唤,留在了洪秀全阵营。

备受尊敬的石达开出走后的表现,让李秀成对“出走”之类的自立门户保持谨慎态度。

初受重用,就犯忌讳

由于石达开离开,“朝中无佐政之人”,洪秀全开始启用陈玉成、李秀成。陈玉成是正掌率、李秀成是副掌帅。

不过,一入局的李秀成就“触犯龙颜”,他上书洪秀全,要洪秀全召回石达开,夺去洪家兄弟洪仁打、洪仁发的权利。洪秀全大怒,幸亏情势紧急,外加众人求情,才作罢。不过,这件事也给彼此心里埋下了结,也让他得罪了洪家兄弟,李秀成后来说洪秀全“为谗言所惑”、“君臣相疑”,或许此时就已经埋下伏笔。

李秀成一早就得罪了洪家兄弟,埋下了被严加猜忌、防备的伏笔。

刚有地盘,就被忌惮

在1857-1859年间,李秀成和陈玉成协同作战,支撑局面。不过,用李秀成的话说“那时英王名显,我名未成”,当时主要的地盘都是陈玉成掌握,李秀成只有桐城附近的地盘。

三河镇大捷后,李秀成逐渐在浦口一带有了自己的地盘。

不过,在这段时间,在韦俊、李昭寿叛变过程中,李秀成部和陈玉成部都发生了一些冲突。李秀成是希望争取韦俊和李昭寿,而陈玉成则采取相对强硬的态度。李秀成对叛变者的友好态度,很难让洪秀全没有戒心。

果然,此后,李昭寿劝降李秀成的信件被天京官兵截获。洪秀全开始明显防备李秀成,他扣留李秀成的母亲和家属做人质,并不许李秀成渡河返回。

幸亏李秀成在内无军饷,外无援军,近乎被孤立的情况下数战有功,才打消了洪秀全的疑虑,洪秀全加封李秀成为忠王,“万古忠义”。可是,李秀成却“悬印月余”,上奏洪秀全,表示需要加赏配合他作战的若干捻军将领才能受封。洪秀全应允。

李秀成作为一方大将,极力搞好关系,安抚各部人心自然是份内之事,这使他在军内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可是,对于本就猜忌他的洪秀全来说,或许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进取苏浙,势力大涨

随后,在进取苏州等地后,李秀成逐渐开始势力大涨。

由于苏浙地区富庶,李秀成瞬间成了超级土豪。后来,李秀成返回天京时,发现有许多难民,而天朝府库却没有足有钱粮安置,李秀成自掏腰包,安抚了这些难民!

可见,此时的李秀成,是真正的富可敌国了。

而李秀成这段时间,表现除了杰出的治理才能。他采取“古制”,妥善安抚百姓,发展经济,使得当地局面得到了稳定。苏州甚至有百姓为他立碑。

李秀成深得民心。对手想办法抹黑他,急切杀他,是有理由的。

此时,李秀成初步具备了“自立门户”的条件。

救援安庆,李秀成被质疑,君臣互疑

由于上游安庆吃紧,天京连续发出救援上游的命令。

在救援安庆之战中,李秀成的表现使得他背上了“不顾大局”的骂名,也使得李秀成和洪秀全“君臣互疑”。

但是,我认为李秀成有自己的打算,甚至险些起到了“解救安庆”的作用。

第一个算盘:李秀成没有在接到命令就立刻回援安庆。当时李秀成有自己的打算。当时,太平军已经攻取苏常,李秀成的计划是,攻取上海后,截取关税,再高价从洋人处购买轮船,再回头上游,解上游之围。

这个想法当时是有道理的,当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尚未签订,李秀成有理由认为他以高价是可以买到洋人的轮船的。

。北方,英法与大清大打出手,上海,英法却协助清军防守,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观。

第二个算盘:围魏救赵。安庆保卫战中,有两个“围魏救赵”。一次是陈玉成和李秀成一起进军湖北,试图攻武昌解安庆之围,失败。

另外一次,就是在第一次“围魏救赵”失败后,李秀成对杭州的进攻。当时,清朝屡次下诏要曾国藩解救杭州。


曾国藩不为所动,“但求立脚之稳定,不论逆氛之增长”,坚决不撤安庆之围,使得李秀成虽然攻取杭州,但调动湘军的目的未达到。

这段时间,洪秀全和李秀成的“君臣互疑”达到了新的高度。

由于君臣猜忌,李秀成集团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在李秀成进军湖北期间,陈坤书把苏州搞得乌烟瘴气、破败不堪。陈坤书避李秀成去了常州。可是,陈坤书离开后,却没有收到任何处罚,后来还通过贿赂封了王。

一支军队要保持有效的统一指挥,一定要赏罚分明,团结一致。可是,由于君臣互疑,李秀成已经无法有效对自己的军队严明赏罚,军队逐渐失去了凝聚力。

足见,此时,由于君臣互疑,李秀成手下大将开始出现了分裂。

“强干弱枝”,李秀成指挥困难

1862年,洪秀全开始滥封王。陈玉成、李秀成手下大将都封王。

此后,李秀成开始出现了指挥困难的局面。

不得已,李秀成发出了“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的口号号召三军。显然,此时空洞的口号实在效果有限了。

“愚忠”天王的天京保卫战

对于天京保卫战的组织,李秀成的分析是:湘军有水师之利,以逸待劳,补给不断,想要急切之间击败敌人很难。应把苏浙的钱粮运入天京,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大军先稳定东线战场,等到湘军师老兵疲之后,再一举解围。

当初,太平天国初定天京时,杨秀清就对身边的江南、江北大营采取守势,足足等了3年,到1856年才一举击破江南、江北大营。

洪秀全对李秀成建议的否决,恐怕还在于骨子里对李秀成的不信任!

可是,洪秀全并不打算像当初容忍杨秀清一样放李秀成稳定自己的根据地。他严诏拒绝,“再不奉诏,国法难容”!李秀成只得带兵回救。

为了打消天王的猜忌,李秀成又把家属送入天京,并把苏浙等地城池都交给了部下大将。

随后,不论在天京和苏州,天王与李秀成都猜忌不断,李秀成天京之围没能解除,苏浙根据地也不断丧失。

这段时间,洪秀全正式封李秀成“真忠军师”,各王都归他调遣。可是,太平天国已经覆灭在即,人心各散,这样的任命还有何意义呢?

此时,连李世贤都意识到不应该再“愚忠”,而应该“自立门户”了。在苏州失手后,李世贤曾力劝李秀成不要回天京,要另求打算。李秀成拒绝,甚至,由于害怕李世贤强硬挽留,“逃走”,回天京。

力保幼主,被俘遇害

由于洪秀全拒绝“让成别走”,天京逐渐不支。

天京城破时,李秀成力保幼天王,把自己的战马给了幼天王,而自己只乘劣马。

终于,被俘遇害。

从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李秀成之所以不会“自立门户”,有主客观的原因。

从李秀成的表现看,尤其最后把好马给幼天王,导致自己遇难。可见,至少在当时,李秀成确实是忠于天王父子的。

只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他本人究竟有无“自立门户”之心,会不会在条件允许事时“自立门户”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主观上,李秀成对于自立一定是极端谨慎的。

主观上:

石达开的出走,就是一部鲜活的教材。石达开,李秀成最佩服的人物之一。李秀成与石达开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擅长军事指挥;擅长地方治理,能够不被宗教等限制,采取务实的治理手段;擅长安抚人心;有很高的威望!

可是,振臂一呼,云集者众的石达开在出走后,表现惨不忍睹,一直混得不好。那些当初追随石达开的将领都纷纷回来!李秀成是聪明人,也是务实的人,他当然会引以为戒。

客观上:

洪秀全长期对李秀成的压制、制衡,使得李秀成并不具备“自立门户”的条件。

在经略苏浙后,表面上李秀成有钱有枪有地盘。可是洪秀全的猜忌使得连陈坤书这样的老部下都能不服调遣,何况那些刚从石达开部回来的部将们呢?

而“滥封王”,甚至使得各王不论大小,纷纷拥兵自重,李秀成连统一指挥都难以做到,又如何“拥兵自重”呢?

可以说,洪秀全是成功的,他的制衡之术避免了李秀成“自立门户”,可是,代价是:太平天国失去了统一指挥,最终灭亡。

李秀成最后说,太平天国的破灭,“实由洪姓自取”,洪秀全绝非成大业之主,李秀成应该早就感到了。可是,他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竭尽全力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辅佐洪秀全,保护幼主```

在被俘后,他依然在想办法制止湘军对旧部的屠杀,希望能放广西老兄弟回家```可是,这却成了“投降乞怜”的“罪证”。

做实事、说实话,很容易被猜忌、误解;可是,社会竞争环境又是如此现实,如果不能务实、踏实地做事实、说实话,齐心奋斗,又怎么可能不断取胜呢?

幸亏我们大多数人都有选择,都比他幸运。我们完全可以:远离那些价值观扭曲的家伙。

李秀成和曾国藩哪个更有能力

我来回答:

李秀成

李秀成,1823年-1864年,早年就参加了太平军,由于作战英勇,被逐步提拔。后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动乱,石达开帅军出走,李秀成临危受命,与另一青年将领陈玉成共同执掌帅印,两人都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优秀军事人才。

李秀成的主要成就都是在军事上所取得了。概括就是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攻克了苏浙两省多地,另外还有打击外国侵入者的事迹。

曾国藩等湘军将领对于李秀成评价很高。


曾国藩

曾国藩,在历史上一直以半个完人的形态示人。其主要功绩,一个是组建了强大的汉族地主武装湘军并亲自指挥平定了太平天国;第二个是在国内第一个开始新建近代化的工厂进行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第三个就是其思想及文化成就很高,一部《曾国藩家书》时至今日依然赫赫有名。


总评

两者比较,于军事才华方面,两者皆有可取之处,曾国藩处心积虑步步为营,积小败逐渐为大胜;李秀成战略宏大,战术上出奇制胜,屡败敌军。较之于李秀成,曾国藩临敌指挥似乎更逊一筹,但练兵强军更胜一筹。但在政治才华方面,曾国藩稍高于李秀成。此二方面比较,两者皆为当时的英杰,总体不相伯仲。

曾国藩的高处,就在于其第一个开始发起了近代化的洋务运动,在当时那是破天荒的大事,李秀成无此眼界也无此机遇。另外,曾国藩个人修养方面及其教育家庭培养人才等方面的能力,被后世所肯定,很多人都以曾国藩为楷模,民国时代蒋介石等人都对其推崇有加,其被尊称为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尊大神是有其原因的。这点上来说,李秀成与曾国藩相去甚远。

总之,当时征伐大战之时,双方都是良将名臣;后世敬仰而言,曾国藩在整个满清历史上都是大神级别的存在。

北伐只牺牲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

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将领,李秀成的战略眼光无疑是很独到。他所列“十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起义失败的原因,而把林、李北伐惨败列为“十误”之首更证明他名将之号得来不虚。北伐惨败正是后来导致太平天国衰落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它的后续影响远超一次军事失利。

打破权力平衡

在太平天国初期有两个人是可以和洪秀全分庭抗礼的,分别是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杨秀清可以天父附体,萧朝贵也可以天兄降临,这两人和洪秀全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权力平衡。这段时期三个人都不敢做太出格的事情,维持了义军的基本盘,所以太平天国蒸蒸日上。

而后萧朝贵战死,他的夫人洪宣娇继承了西殿的实力,权力平衡还能继续维持,直到义军打进南京,开始西征和北伐。北伐的主要将领林凤祥、李开芳和罗大纲都是萧朝贵手下的悍将,连翻血战后,林凤祥和李开芳都被俘身死,西殿实力大损,杨秀清一家独大,为天京事变埋下了伏笔。

拖累西征

北伐军被围后,西征的部队无奈分兵北上救援,造成西征军本就不足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以致在湘潭惨败。这场惨败几乎就是未来苏德战争中高加索战役的翻版,直接影响了战略局势。正因为湘潭之胜,湘军才得以壮大,直至彻底覆没太平天国。这也是李秀成所说二误和三误,其实这三次失败是一体的,都是由北伐失败引起。

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西征和北伐都彻底失败,太平天国的战略纵深没有足够拓展,更没能席卷全国,推翻满清的统治。义军高层也在失败后失去进取之心,日渐糜烂,直至被彻底消灭。

精锐难补

在北伐和西征之前,太平天国真正的精锐不过8万之数,都是从广西等地打出来的老兄弟,意志坚定、战力强悍。决定出兵时北伐2万,西征4万已经是能拿出家底的极限,毕竟还需要留下守备力量的。

所以那两万人其实相当于曹操的虎豹骑、李世民的玄甲军,是死一个就少一个的王牌,是未来中层军官的摇篮。和后来动辄就十几万、几十万被打散的新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北伐的惨败和其导致的湘潭惨败等于让太平天国的骨干折损过半,这样的损失是任何政权无法承受的。

战机难觅

北伐前期的成功其实是有突袭的意味,如果顺利甚至可能直下北京,上演李闯旧事。可正因为这次如同儿戏的北伐,让清朝警觉北方防线漏洞,连调重兵防备。让以后的北伐只能存在于理论上,甚至形成了围点打援的局面,让秦日纲几乎陷进杨家店。

综合以上,老朽认为李秀成把北伐惨败列为“十误”之首并无不妥,这次失败确实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导火索。

左宗棠、石达开、曾国藩、李鸿章、刘铭传、杨秀清、李秀成

左宗棠建楚军,平太平天国,平西北回乱,灭阿古柏,逼退沙俄,收复新疆,战功赫赫。

石达开,年少时率众加入太平军,二十岁被封为翼王,率军北上,势如破竹,逼的曾国藩两次欲自杀。但是天津事变后,石达开率众出走,各地太平军纷纷跟随,竟达十数万人,却屡战屡败,有如丧家之犬,东逃西窜,最后兵败大渡河,被凌迟处死。

曾国藩本为文官,守孝期间,朝廷命其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拿起戚继光的《练兵实录》与《绩效新书》,现学现卖,组建湘军。购买洋枪洋炮,推行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最终消灭太平天国。后来,曾国藩围剿捻军不力,清廷派李鸿章接替他剿灭了捻军。

李鸿章,以部分湘军为基础,组建淮军,配合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后来又接替曾国藩剿灭了捻军。甲午战争中,淮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淮军陆军遭到重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刘铭传,淮军将领,为剿灭太平天国与捻军,立下汗马功劳。后来镇守台湾,击退法国舰队,击毙舰队司令孤拨。

杨秀清,太平天国高层唯一的战略大师,太平天国能够发展壮大并能攻占南京,都是杨秀清的功劳。天京事变中,杨秀清被杀,洪秀全掌权,从此太平天国再也不能攻城略地,江河日下,直至灭亡。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优秀的将领,其镇守苏州,最终被李鸿章打败。

综上,论军事能力,杨秀清第一,左宗棠第二,李鸿章第三,曾国藩第四,刘铭传第五,李秀成第六,石达开第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