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洋务运动人物,如何评价张之洞和李鸿章这两人?贵州省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_张之洞_贵州_曾国藩

本文目录

  • 同是洋务运动人物,如何评价张之洞和李鸿章这两人
  • 贵州省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
  • 武汉大学是张之洞建立的吗,张之洞生在贵州算是贵州人吗为什么
  • 张之洞生平简介
  • 贵州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
  •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谁的官职最高
  • 张之洞简介
  • 李鸿章和张之洞他俩谁的贡献大

同是洋务运动人物,如何评价张之洞和李鸿章这两人

谢谢邀请!

张之洞、李鸿章都是晚清政场上著名的洋务官员,如果仅仅就所从事办理的洋务运动来说,两个人的风格特点非常鲜明,可以说是一虚一实,李鸿章务实多,张之洞务虚多。

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科举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务,因为刚好遇到了太平天国战争,于是“由翰林变绿林”,在清政府兴办地方团练的政策下,由京官回籍,后来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获得了大量军政实际经验。

在之后办理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李鸿章的眼界格局并不很高,其洋务事业的目标主要着眼于一些实际的工作,以巩固海防为核心主题。加之李鸿章在建设投入上抠抠搜搜,手笔不大,导致很多建设瞻前顾后,格局太小,以至于以小投入建设完毕后,又发现需要再扩大再投入,以至于北洋的洋务建设充满了重复建设、不断打补丁等现象。不过,因为李鸿章有长期的军政工作的实际经验积累,他所办理的洋务工作基本都是实锤,无论是建设天津水师学堂、编练北洋海军、开办开滦煤矿,或是修建北洋海防线上的各处炮台等等。纵使建设水平不高、,但基本都还是抓住了要害,具有一定的实效。

张之洞比李鸿章小了一辈,出生于1837年,可以算是李鸿章的晚辈。也是科举出身,也被点了翰林,担任翰林院编修,直至内阁学士。因为赶上的时代相对太平,张之洞长期担任京官,也由此成为了当时主要有翰詹科道官员构成的清流党,以针砭时事、弹劾官员为能事,即耍笔杆子、动嘴皮子,因为文辞犀利,是清流党的一员健将。

不过事有蹊跷的是,1881年张之洞由京官外放山西巡抚,从此成了清流党中少有的封疆大吏。相比起李鸿章等督抚大员,张之洞因为有着清流党的独特人脉,在地方开展工作相对更为顺畅,不用特别担心清政府中央里有人捅刀子。

任职地方之后,张之洞也发现了举办洋务事业是大势所趋,所以在张之洞历任地方巡抚、总督的过程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举办了很多洋务事业。不过由于早年的任官背景的不同,张之洞缺少军政实务经验,多的是政治倾轧的经验,张之洞办理洋务事业的首要目标以博名为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注重政绩工程。不管相关事业的实效如何、后续如何办理,只顾题目大、摊子大、大手笔。也因而,张之洞兴办的洋务事业,很多要么是成了烂尾工程、鸡肋工程,要么是勉强支撑到后续官员接任,成了后任手里的烫手山芋。

贵州省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

贵州是人才辈出的热土,简单从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四个方面列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吧:

一、政治方面:王若飞、戴秉国、廖锡龙:这三位也不用详细介绍了,王若飞是贵州安顺人,戴秉国是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人,廖锡龙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人。

毛泽东为王若飞的死题词

二、经济方面:任正非、陶华碧:这两位不用介绍了吧?任正非是贵州安顺人,陶华碧贵州湄潭人。

三、教育方面:丁宝桢、李端棻、周渔璜:丁宝桢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李端棻;贵州省贵阳市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同治元年(186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周渔璜:贵州花溪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

翰林院庶吉士丁宝桢

四、历史名人:张之洞:首先介绍张之洞,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何应钦;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部长。1934年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5年9月9日,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递交的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的投降书

晚清名臣张之洞

以上贵州名人大家都知道吧?不知道说一声,我再写篇文章详细介绍一下。

武汉大学是张之洞建立的吗,张之洞生在贵州算是贵州人吗为什么

武汉大学是张之洞建立的吗,张之洞生在贵州算是贵州人吗?为什么?

武汉大学是张之洞创办的,1893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为培养精通洋文的外交人员,奏请清政府批准后,创办了“自强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高等专业学校。

几经演变,1924年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组建成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县人,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别号壶公、抱冰,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1863年中进士。

他从洋务运动开始活跃于晚清的政治舞台,他也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近代中国的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的教育近代化研究中都少不了张之洞的名字。

按照中国传统的籍贯制,张之洞应该是河北人。

而按照西方人的落地生制度,和现代理念,张之洞应该算是贵州人。

当然了我们一直就是以传统来定论的,所以呢张之洞是在贵州贵阳市出生的河北人应该是正确的说法。

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争抢历史名人的归属地的问题,总之贵阳出生了一个近代历史名人张之洞,哪就够了,至少是贵阳的山水养育了他,他应该算的上是个贵阳人吧。

谢谢你的邀答,祝你快乐。

张之洞生平简介

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后,张之洞曾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并想以“外洋为助“

贵州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

贵州历史名人很多,来说说近现代史上的贵州名人;

1、张之洞,贵州兴义人,祖籍直隶南皮。他是晚清名臣、重臣,也是清末洋务的派领袖人物,为稳定晚清政局做了许多贡献。

2、丁宝桢,贵州织金人,进士出身,晚清重臣。官至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在任山东巡抚期间,因为诛杀慈禧太后宠爱的太监安德海,而名动一时。同时丁宝桢还是宫保鸡丁的发明人。

3、刘显世:贵州兴义人,参加过护国运动。历任贵州省长、川滇黔三省护国联军副总司令。

4、袁祖铭:贵州安龙县人,毕业于贵州陆军小学,后官至贵州省长、陆军上将。

5、王家烈:贵州桐梓人,国民革命军第25军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贵州地区势力最大的军阀。

6、谷正伦:贵州安顺人,他一手创办了国民党的宪兵部队,被称为中国的宪兵之父,国民党陆军中将。

7、柏辉章:贵州遵义人,贵州讲武堂第二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102师师长,曾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抗战结束后,晋升为国民党陆军中将。他的别墅成为了“遵义会议”召开的地方,

8、王天培,贵州天柱县人,曾率部参加北伐,是北伐名将。后被蒋介石杀害。

9、何应钦,贵州兴义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任黄埔军校总教官,是黄埔系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后,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

10、王若飞,贵州安顺人,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土地革命战争中,王若飞曾领导我党的地下工作,为我党搜集、传递了大量重要情报。抗日战争中曾任八路军副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参加我党对国民党的谈判工作时,不幸坠机遇难。

11、杨至成,贵州三穗人。他毕业于黄埔军校五期,革命年代曾长期负责我军的后勤保障工作,被毛主席誉为“红军的大管家”。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也是为数不多的贵州籍开国将军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

12、周逸群:贵州铜仁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是我军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宣传家。1931年5月因苏区肃反而不幸遇害。

13、旷继勋,贵州思南县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参加革命后,曾任红6军、红4军、红25军等高级军官职务、后又任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1933年5月,不幸死于肃反。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谁的官职最高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被称为晚清的四个中兴名臣,硬生生地为清朝延续了几十年的命。

曾国藩崛起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可谓是时势造英雄,他也抓住了这个机遇,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他虽然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升到了二品礼部右侍郎的位置,可是当时的汉臣即便官位再高,手里的实权也不见得能够高到哪儿去,毕竟当时清朝的统治者“防汉甚于防川”。但是,他在组织了湘军之后,手上有了兵权,政治地位自然便上去了,手里也慢慢有了实权。

所以,曾国藩算得上是汉人官员在清朝抬头崛起的第一人,汉人官员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逐渐取得主导权可以说是始于曾国藩。

不过,也正因曾国藩崛起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他所获得的功劳便是打太平军,可想而知他到底砍了多少人的头颅,所以他很“荣幸”地获得了“曾剃头”这个吓人的绰号,这也是他在民间的名声不太好的原因。

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封为一等毅勇侯,他因为老老实实地解散湘军,让慈禧很开心,所以慈禧挥挥手给了他一个“文正”的谥号,满足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追求。

左宗棠被林则徐夸为“绝世奇才”,他也确实少年得意,虽然小了曾国藩一岁,却早了曾国藩两年中举,但是谁又能想到他的科举之路竟然卡在了会试之上?

后来,曾国藩考过了会试,左宗棠却不断地落榜,以至于左宗棠气得发狠话说再也不参加科考了。

左宗棠放弃科考之后,回家当了几年的教书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他放下了书本,去了湖南巡抚的幕府,为湖南巡抚出谋划策,从而为人所熟知。

他后来能够出任浙江巡抚,也少不了曾国藩的提携,只不过左、曾两人或出于“瑜亮”之故,或出于政治上的避讳,闹得很不愉快。

左宗棠一生参与平定了发、捻、回三场动乱,后来又收复了新疆,功勋卓著,人人敬称一声“左公”,即便到了今天,他也仍然受到很多人的赞誉。

左宗棠官至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被封为二等恪靖侯,谥号“文襄”。

张之洞和曾、左、李三人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曾、左、李是抓住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个机遇,然后凭借军功“蹭蹭蹭”往上升,可是张之洞前期所走的却是正正经经的文官的升迁之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之洞在军事上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小白”,中法战争之时,他因为是力主和法国一战,被擢升为两广总督,从清政府收编黑旗军、任命刘永福为记名提督到奏请67岁老将冯子材打败法军,张之洞的军事战略目光不可谓不高,这也是他后来被人称为“香帅”的原因。

不过,对于张之洞,也许人们更熟悉的是他的另外两件事,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实业,一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牵头“东南互保”。

张之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汉阳铁厂,还创办了晚清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他对于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慈禧向11国宣战之后,张之洞一方面考虑到清军不是洋人的对手,另一方面考虑到保护自己的实业不受战争的破坏,从而牵头发起了“东南互保”,毫不避讳地说“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将慈禧气了个半死,可到最后慈禧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载沣上台执正之后,张之洞仍然位居中枢重臣,不敢对他有所不敬。

张之洞官至湖广总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谥号“文襄”。

李鸿章是曾、左、张、李四人之中最饱受争议的一个人,誉之者有之,毁之者更有之。

梁启超曾经说过:“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

此话之意再明显不过了,李鸿章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晚清重臣,绝对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说白了李鸿章就是踩着曾国藩的肩膀上位的,当然,这也是曾国藩主动让李鸿章踩的。

曾国藩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因为手握重兵,为慈禧所猜忌,为了消除慈禧的猜忌,他主动解散了湘军。原本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应该再一次提兵北上平定捻军,可是为了让慈禧放心,他不仅放弃了这个机会,解散了湘军,还主动退居幕后扶持李鸿章,将李鸿章推倒了台上,李鸿章这才捞到了平捻之功。

李鸿章虽然为清政府发展了军事,但是,他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金钱所打造出来的军事力量却只是一只纸老虎,被日本人一戳就破。

他一生之中为清政府和洋人、日本人签订了不知多少不平等条约,这也是他最遭人唾骂的地方。

虽然李鸿章自称为清朝的“裱糊匠”,可实际上谁都知道他只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专门为慈禧“擦屁股”,从而让慈禧的地位更为稳固。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被封为一等肃毅伯,死后被追晋为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那么,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和李鸿章四个人的官职到底谁高谁低呢?

如果只是简单地看他们官职品位的高低的话,曾、左、张、李四个人实际上同为大学士,所以都是正一品大员,但是,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从清朝的“三殿三阁”制度来看,显然是李的官职最高,曾次之,左再次之,张最次之。

不过,若论爵位的话,则是曾国藩最高,左宗棠次之,李鸿章再次之,张之洞没有爵位。

若论谥号的话,也是曾国藩的“文正”最高,李鸿章的“文忠”次之,左宗棠和张之洞的“文襄”再次之。

当然,如果说谁的名声最好的话,显然是左文襄公。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人称为“张香帅”,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1863年,张之洞中进士第三名,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大批军民用工业。他还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学校。1909年去世,谥号“文襄”。

李鸿章和张之洞他俩谁的贡献大

张之洞和李鸿章都是晚清重要的历史人物,二人都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他们四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我们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两个人吧。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他一直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作出杰出贡献,他创建了很多新式学堂,像自强学堂( 今天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天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等大学的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广雅书院等一系列新式学堂。在工业上他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一系列现代化的企业。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李鸿章。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人们喜欢叫他李中堂。李鸿章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淮军就是他创建的,淮军前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为清朝也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后期在巩固清朝的国防这块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是清朝的主要国防力量。

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也是李鸿章创建的。他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很多近代海军人才。他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像段祺瑞、冯国璋、王世珍、吴佩孚等后期的北洋军阀首领都毕业于该学堂的。

像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等企业都是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创办的,他所创办的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我们翻开历史,晚清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有李鸿章。可见李鸿章在晚清的重要性。可能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的骂名比较多,他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这个怎么说呢,当时清朝的实际控制者是慈禧太后,李鸿章,他只是一个执行者。由于当时李鸿章在朝廷中声望比较大,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比较高,所以慈禧太后也比较依重他,很多外交事件必须由李鸿章去办理。李鸿章在当时有大清朝裱糊匠之称,他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清朝。

慈禧太后称赞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到京城,慈禧太后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的说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人分担了。”李鸿章死后,清朝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张之洞死后,清朝并未追赠和晋封。

李鸿章和张之洞,他们为清朝都是立下汗马功劳的。纵观历史,李鸿章当时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清朝国内,他的影响力都比张之洞要大很多。他们二人都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都创办了很多洋务企业,但李鸿章创办的企业要多于张之洞,而且李鸿章所创办的企业涉及各行各业。在中国近代教育这一块,张之洞所创办的一些新式学堂,要多于李鸿章,张之洞所创办的这些新式学堂,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相对而言李鸿章的贡献要比张之洞的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