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如何被逼死的?有选择纠结症,怎么办_曾国藩_柳如是_建安

本文目录

  • “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如何被逼死的
  • 有选择纠结症,怎么办
  • 三曹和陶渊明,哪一方对后代的文学影响更大些
  • 山水诗从何而来,有哪些大诗人
  • 曾国藩为什么可以这么厉害

“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如何被逼死的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人物,柳如是和顾横波、马湘兰、卞玉京、陈圆圆、董小宛、寇白门、李香君被称为“秦淮八艳”,而柳如是在文学和艺术的造诣很高,故而柳如是也被称为是“秦淮八艳”之首。

柳如是虽然为沦落青楼,但是她却是一个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同时柳如是又有着很深厚的家国情怀。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自尽而亡。

那“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如何被逼的自尽呢?

其实柳如是自尽,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难过伤心,其夫死后,乡里的族人就要抢夺房产,柳如是感到寒心,柳如是不堪受到欺凌,所以愤然自尽的。

柳如是的身世颇为不幸,她出生后就被辗转贩卖,并流落于青楼。后来柳如是嫁给了年龄颇大的周大学士,周大学士死后,他的其他妻妾就向柳如是发难,柳如是又不得在此沦落青楼。

后来柳如是和年已过半百的钱谦益相识,当时钱谦益是东林领袖之一,同时钱谦益在当时的文坛亦很有名气,经过相知相识,柳如是嫁给了钱谦益。

当时是明朝末年,不仅有李自成的军队,还有清军的侵犯,大明朝岌岌可危,最后崇祯皇帝亦自缢而死。而后就在南京出现了一个弘光朝廷,钱谦益则做了南明的礼部尚书。

然而没多久清军来攻,眼看城池将破,柳如是让钱谦益和她一起投水以殉国难,但钱谦益却不愿,柳如是要自己投水,却被钱谦益牢牢的抓住。结果就是钱谦益投降了清军。

钱谦益投降了清军而去了京城,但是柳如是却不愿去,而要留在南京。钱谦益去了京城后,虽然受到封官,但可能是受到柳如是的家国情怀的影响,没过来钱谦益就以病请辞。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后来钱谦益因他人的反清案被打入大牢,柳如是则经过四处的努力,在柳如是的营救和周旋下,终于把钱谦益救出。同时柳如是还大力鼓励钱谦益和郑成功等人联系,并且柳如是还全力资助反清义军。钱谦益本来投降清军,是会受到世人的厌烦,但是因为柳如是的家国情怀和她的义举,则多少会减轻了人们对钱谦益的厌烦。

柳如是虽然和钱谦益是老夫少妻,但是她们之间的感情很好,并且他们还生下一个女儿。后来钱谦益在他八十三岁时,离开人世。

然而钱谦益刚去世没多久,钱氏家族的人们就向柳如是索钱谦益的家业,比如房产、田产、古玩等,柳如是在和钱谦益一起生活的这些年,柳如是是把钱谦益当做生命中的依靠,此时钱氏宗族的人们如此欺凌柳如是,柳如是不堪受人欺凌。她希望死后见到钱谦益,让钱谦益给她作主。同时柳如是也为了保护钱谦益的家业。

最终柳如是不堪受人欺凌,愤然自杀而死,柳如是这个做法虽然把那些人吓走了,但是柳如是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那时柳如是四十六岁。

有选择纠结症,怎么办

一个人遇事总纠结,有选择综合症怎么改变?

这是强迫症的表现,如果感觉不太痛苦,不怎么影响工作生活,就可以理解为强迫症状。

形成这种症状,一般需要几个因素,如性格比较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有某次因为选错了造成损失的经历,因为过于敏感,容易焦虑,在紧张时形成条件反射,以后一到了选择的时候就会焦虑,纠结,做不出决定,影响症状工作生活,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解决的方法就是消除焦虑,焦虑来源于大脑的一些想法,通过改变一些不合理认知,改变一到某些环境就焦虑的条件反射,改变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的性格,就可以解决。

三曹和陶渊明,哪一方对后代的文学影响更大些

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其中曹操和曹丕不仅是帝王,同时他们也是了不起文学家,诗人。三曹中尤其以曹植文学成就最高,这个时期文坛上同时出现了建安七子,所以后世普遍认为三曹和建安七子是这个时期杰出的代表。

东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年号叫建安(196-225)实际政权的掌握者是曹操。建安年代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年代,这时候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他自身的价值,独立和地位。不再把他看着经学的附庸,教化的工具。这个时期无论是诗歌,词赋,散文,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就是三曹,以及建安七子。其中建安七子大多数都是曹操政权的僚属。

三曹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枢,而且也是文坛领袖,最有成就的作家,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与他们大力倡导有密切的关系。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他是个睥睨一世,杀伐决断的政治家。悲凉慷概,气魄雄伟是他诗歌的特征。《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苦寒行》是曹操诗歌的代表作,和他其他存世作品一样全部是乐府歌词。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政权第一位皇帝,谥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是建安文学自觉性的显著标志。他的代表作《燕歌行》二首和《杂诗》二首。尤其是《燕歌行》是现存最早完整的七言诗,格外受到关注。曹丕的诗与曹操已有明显的不同,《燕歌行》《杂诗》写思妇游子之情。在语言风格上,他已经不满足于质朴的表现,而是有所修饰。感情委婉细致,音调和谐流转,这是曹丕诗的长处。

曹植(192-232)字子健,曹丕同母弟。自幼才思敏捷为曹操所宠爱,几乎立为太子。作品《送应氏》描绘洛阳战乱后的荒芜景象,《白马篇》则以高昂豪迈的词句抒发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曹植成就最高的就是《洛神赋》,丰富的想象力,辞藻华丽而不浮躁,传神的刻画自古来历代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都给予了极高评价。

陶渊明:(352或者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伟大诗人和词赋家,著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诗作《归园田居》《饮酒》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结论:

经过以上对他们的人生简介和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所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看,愚认为三曹作品更能代表时代强音,陶渊明的艺术成就在于以文立德,以文表志,略显小众。

而三曹作品总体上大开大阖,雄视天下,其艺术成就引领时代,是所谓建安文学的主体和精髓。

山水诗从何而来,有哪些大诗人

山水诗的鼻祖为刘宋时代的谢灵运(公元385_433)。

谢灵运祖籍浙江会稽人(今绍兴市)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著名的淝水之战为谢玄杰作)世袭康乐公,人称谢康公,谢康乐。为著名的山水诗人,以谢灵运开始,山水派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十八岁世袭康乐公,公元406年出仕,一生仕途郁郁不得志,(爵位由公降为候)。怀愤之下遂荒费政事,寄情山水。

谢灵运信佛,善于将山水景物感悟玄理,对诗句精工细作,雕章琢节,常常能精准的描绘山水景物,给大家以美赏,为人称道。

作为山水派的宗祖,谢灵运得到了后人的尊崇。唐代诗仙李白也是山水派的信徒,也称赞说:“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山水派至盛唐出了多位名家,主要有: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

曾国藩为什么可以这么厉害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一方面他以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而获封“晚清最忠实奴才”之称号,另一方面他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自我勉励,通过持之以恒的自我修养与完善,最终官居极品,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之境。说起曾国藩最成功的地方,有人会说他官居极品,勋业彪炳,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也有人说他内圣外王,影响深远,是古代儒家学说集大成之人物;但个人认为,曾国藩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以资质平庸、出身低微为起点,通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自我完善,最终名垂青史,向人们揭示了一条并不完美却踏实可行的奋斗道路。

资质平庸却坚忍不拔的农家子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县荷叶塘白杨坪(今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一户普通耕读之家。做为家中长子,他肩负着光大门楣、为诸弟榜样的重任,祖父曾玉屏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置办了一些田地,成为当地家境殷实的小地主。发家之后,曾玉屏不惜花费重金,延请塾师教育长子曾麟书,企盼着曾家能出个有功名的读书之人,光宗耀祖。没想到,曾麟书资质鲁钝,考了十几次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只好以山乡塾师为业。眼看儿子年过四十,仍未考中,曾玉屏又把目光放在了长孙曾子诚,也就是改名前的曾国藩身上。

曾国藩五岁开蒙,十四岁入场考试,连考六场,全部落第。值得欣慰的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父子联袂入场,父亲曾麟书榜上有名,考中秀才,这一年曾麟书已经43岁,是第十七次赶考,老曾家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

“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曾国藩全集》

在古代科举中,中秀才称为入学,意味着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乡试,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有资格到京城参加会试,殿试。父亲成功入学,越发刺激着曾国藩的敏感神经,他已经22岁了却接连六场落第,难道要步乃父后尘,做个年过四十的老秀才。不,决不,曾国藩发誓一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内,闭门苦读,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底稿和模范考卷进行比对,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改。这是曾国藩从祖父曾玉屏身上学来的倔强脾气,在面对困难时倔强顽抗、绝不轻言放弃,这是他的性格特点之一,“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是其一生的座右铭。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全集》

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国藩第七次参加长沙府童子试,终于考中秀才。第二年参加湖南乡试,取中第三十六名举人,获得了赴京参加会试的资格。经过两次会试失利,道光十八年(1838年),28岁的曾国藩考中进士,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成为天子门生。不仅如此,他还以排名靠后的三甲进士考入翰林院,实现了光耀门楣的初级目标。平心而论,曾国藩资质平庸,不仅是同时代的大人物中最为笨拙之人,即使在同乡中也属于后进者。比他小一岁的左宗棠14岁进秀才,21岁中举;李鸿章18岁进秀才,22岁中举,24岁中进士。胡林翼22岁进秀才,随后举人和进士一考即中,25岁成为天子门生。但曾国藩却创造了其他几位所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这和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有着莫大的关联。

“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曾国藩全集》

性格不好却努力完善的小京官

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国藩参加翰林院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予翰林院检讨,正式开始京官生涯。初入京城,令自幼生长于湖南乡间的曾国藩大开眼界,结交了众多文人雅士,加上翰林院工作清闲,使他长期沉湎于聚会酬酢,呼朋结友的散漫生活。看他当时的日记,晏起(睡懒觉)、心浮、无恒等词充斥其间,跟现代的颓废青年非常相似,过一天算一天,浑浑噩噩,虚度光阴,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大概两年之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30岁的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向同乡前辈、理学大师唐鉴虚心求教,从写日记开始,每日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完善,经地长时间持之以恒的努力,他终于脱胎换骨,抵达了人生新的境界。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曾国藩是一个老成持重、意志坚定、不慕虚名的老夫子形象,但年轻时的曾国藩却是一个态度虚伪、为人傲慢、脾气暴躁之人。中进士,点翰林,授检讨,仕途的顺遂让他得意忘形,睥睨一世。同年至交陈源兖批评他“无处不着怠慢之气”,说他浑身上下散发着傲慢之气,丝毫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左宗棠有一次和好友郭嵩焘等人拜访曾国藩,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兴致颇高。左宗棠性情高傲,才思敏捷,口才奇佳,曾国藩总是辩不过他,内心难免不爽。客人告辞之际,曾国藩笑着对左宗棠说:“我送你一句话,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左宗棠听后微微一笑,说:“我也送你一句话,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曾国藩惊叹左宗棠才思之敏捷,双方一笑作别。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年轻时为人傲慢的性格缺陷,凡事都要与人一较高下,临走之际还要用话语揶揄一下对手,却没料到被人家堵了个大窝脖,可谓自取其辱。曾国藩脾气暴躁,进京之初经常跟人发生冲突。一次跟同乡郑小珊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争吵,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述“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双方破口大骂,毫无顾忌,甚至互相“问候”了对方的女性长辈,实在是斯文扫地。

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对自己一天的不当行为和思想进行深刻反省,痛骂自己“真禽兽矣”“屡惩屡忘,直不是人”,还把自己的日记交给朋友们传阅,请他们做出点评,并监督自己进行改善。他把和郑小珊吵架的经过记在日记中,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便立即改正,主动向对方赔罪,双方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通过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的自我完善,曾国藩过上了严格自律的生活,每日用正楷书写日记,读史若干页,练字、作文若干,这让他在清闲的翰林工作中能够保持充分的时间来学习,以应付不定期限的翰林大考。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国藩第一次参加翰林大考,名列二等第一,受到道光帝召见,升任翰林院侍讲,从五品。自从七品的检讨到从五品的侍讲,一下子连升四级,令曾国藩欣喜不已。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又一次翰林大考,曾国藩名列二等第四名,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从二品,“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也就是说曾国藩刷新了湖南人的升官速度纪录。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任礼部右侍郎。

从1840年入京,任职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到1849年升任从二品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与巡抚平级的省部级高官,也是湖南籍京官的领袖。即使没有后来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丰功伟绩,曾国藩也定然会成为一代理学宗师,官居极品,青史留名。曾国藩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用自身的奋斗经历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资质平庸、出身低微的湖南乡间农家子,通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自我完善,最终立下不世功勋,从而彪炳史册,向后人揭示了一条并不完美却踏实可行的奋斗道路。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