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什么要纳妾?曾国藩为什么要纳妾_纳妾_曾国藩_古代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纳妾 纳妾 曾国藩 古代

本文目录

  • 古代男子为什么要纳妾
  • 曾国藩为什么要纳妾
  • 古人纳妾的成本高吗
  • 卓文君一首《白头吟》,为何能够让司马相如放弃纳妾的打算

古代男子为什么要纳妾

古人之所以纳妾,很多时候是被大老婆“逼的”。

在古代,婚姻制度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一个古代男子,在拥有了一个正妻之后,还可以拥有数量不等的小妾。

而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纳妾就成了古代最常见的一件事,比如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而达官贵人也不甘示弱,甚至普通百姓,但凡是稍微有点能力的,“无一人不纳妾”。

就连我们熟知的大清官海瑞,就是吃顿肉都被当做新闻的那位,一生中也照样纳了两房小妾。

至于那些有名的文人墨客,如李白,如白居易,更是将“纳妾事业”进行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李白的小妾多到没人知道有几个,而白居易更是在晚年之际还纳了樊素和小蛮,留下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著名诗句。

不过,小妾虽有千般好,但在古代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纳的,要想纳妾,你得先满足几个硬性条件才成。

首先,就是得有一定的身份。

周代时,朝廷就规定只有士大夫以及更高等级的人才可以纳妾,春秋时期诸侯也只能纳八个小妾,而到了汉代时,更是明文要求士大夫不得超过两个妾。

也就是说,纳妾这件事,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受到身份限制的,要么是王公贵族,要么是朝廷官员,如果只是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纳妾的。

除非是你立有大功,比如在汉代时,就规定了“功成受封,得备八妾“,如果要是没有机会立功,又是个平头老百姓,那就只能”一夫一妇“过一辈子了。

一直到了元代之后,朝廷对于民间纳妾这件事才稍微放开了点,但也是有先决条件,那就是男子到了四十岁之后,仍然没有子嗣的话,“以为宗祀计”,允许进行纳妾。

那么,私自纳妾会不会受到处罚呢?当然会,明朝嘉靖年间就规定,不符合规定而私自纳妾者,“笞四十”。

也就是说,古代的纳妾,并不是像现代人想象中那样的随意。

其次,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即使是一个古代男子具备了纳小妾的资格,但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荷包,看看手里的银子是不是够用。

为什么呢?因为纳妾这件事,着实挺费钱的。

众所周知,古代小妾的来源,一般分为几种,第一种是两国交战,失败一方的女眷,第二种是那些犯了罪的人家中的女子,再一种就是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不得不卖身为妾。

但不管哪一种来源,要想让其中的一个女子成为某个人的小妾,大部分是要花钱的。

这个钱分为两部分,其中一个就是需要将小妾买回来,古代不管是战败国的女眷,还是犯罪官员家里的女子,一般都会拉到官坊,进行明码标价公开售卖。

至于买一个小妾需要多少钱,这要视情况而定,但肯定不是三五两银子就能解决的事。

比如在《红楼梦》里,贾赦原本想强逼丫鬟鸳鸯当小老婆,结果被母亲一顿训斥没能得逞,事后,好色的贾赦,就买来嫣红代替鸳鸯,而买嫣红所花费的银子,就足足有八百两。

八百两雪花银,对于贾府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古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可以买房置地的一笔巨款了。

要知道古代一个普通百姓,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就挣个几十两银子,而买个小妾就要花费几百两,这就意味着他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够这笔钱。

再举个例子,明朝的清官海瑞,海瑞曾任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和御史等职务,按照当时的俸禄,他一年差不多有40两左右的收入,再加上他老家还有几十亩地,收成一年下来,也能弄个十几两,加一块差不多就是五十两的年收入水平。

这点钱虽说不多,但也不至于过不下去,但海瑞就因为给母亲过寿去买了一次肉,就成了大新闻,为什么海瑞会过得这么紧张?

除了他一向清廉之外,更多的是他真的没钱,你要问他的年收入去了哪里?没别的,就是花在了纳妾上面。

海瑞由于正妻无子,因此他前后一共纳了两房小妾,这两次纳妾,基本上就把他的家底掏空了。

所以,古代纳妾除了身份有要求之外,更需要看想纳妾之人的经济实力,没有一定的财力,还是趁早打消这个主意得好。

那么,既然纳妾这么麻烦,为何古代富贵人家“无一人不纳妾”呢?

这背后的原因有几种,最直白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

就像前文所说的海瑞,海瑞父亲早亡,并且他还是家中唯一的一个儿子,有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香火延续下去,就成了他必须要做的事情。

但他和正妻许氏结婚多年,许氏只生了两个女儿,因此,海瑞这才不得不纳妾,势必也要生个儿子出来。

但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虽说他后来曾有过三个儿子,但均早夭,没有一个活到成年的。

其中还包括海瑞在七十多岁时,一个姓邱的小妾让他老来得子,但可惜的是,这个儿子三岁时也因病夭折。

通过海瑞的纳妾历程,就可以看出,古代人对于香火的延续极为看重,因此,为了传宗接代,也就不得不纳妾了。

还有一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

古代的女子,地位十分低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古代女子也是资源的一种,既然是资源,那么站在社会中上层的人,自然是能多占就多占。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古代的皇帝,皇帝庞大的后宫,最能体现占据资源这种现象。

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应该算是古代皇帝中妃子最多的人,根据史料记载,司马炎的后宫妃子,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一万多人。

即便如此,司马炎依旧不满足,依旧不停进行着选妃,据说有一段时间,司马炎下令,将全国未婚的女子(包括已经订婚但未过门的),全部列入自己选妃的备选名单中。

有了皇帝的“以身作则”,下面的大臣自然是亦步亦趋,纷纷开始广纳小妾。

但大部分女子被达官贵人占据后,天下就多了不计其数的光棍汉,这就是资源被大量占据后形成了恶性后果。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被正妻“逼着”纳妾的。

是不是很奇怪?怎么还有妻子逼迫着自己的丈夫纳小妾呢?事实上在古代还真有,并且颇为常见。

正妻为什么这么做?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为了保全自己。

古代不比现代,正妻虽说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但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那就是正妻需要生出来儿子。

如果正妻不能生育,或者是只有女儿的话,那么这个正妻的位置随时都可能换人。

还是以海瑞为例,海瑞的第一个正妻许氏,就是因为只给海瑞生了两个女儿,结果,分分钟被扫地出门,海瑞一纸休书就将其休掉。

还有大诗人陆游,他与唐婉的感情极好,但是呢?也是因为唐婉嫁进门后,一年多肚子都没动静,最终在陆游母亲的勒令下,不得不将其休掉。

讽刺的是,唐婉嫁给赵士程,先后生了一儿一女。

如果一个男子的正室,很长一段时间没能生出儿子,那么被扫地出门的概率就会相当之高,要是碰上丈夫突然病逝,同时膝下再无一子的话,那么这个女人就会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

所有夫家的家产,都将和这个女人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个家也不会再有她的容身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暂时没生或者不会生儿子的正室,为了保住自己日后的地位,也为了将来的生活,就必须想方设法让丈夫有个儿子。

哪怕是小妾生的也行,因为在古代,小妾的儿子从礼法上来讲,就是正室的儿子。

为什么呢?因为小妾之子叫做庶子,而庶子有两位母亲,一个是生母,一个则是主母,这其中主母为大,也就是说,不管到什么时候,庶子都必须要认父亲的原配为母亲。

你敢不认?宗族礼法就不答应,就是官司打到官府,照样也是支持主母。

最好的例子,就是在《红楼梦》里,探春管自己的亲妈赵氏叫什么?叫姨娘,她为何不叫母亲,因为赵氏是小妾,而赵氏的子女,从出生那一刻就是正室王夫人的孩子。

因此,古代的正室在自己没有儿子的情况下,都会“积极主动”为丈夫纳妾,什么通房丫头之类的全部都上,只求丈夫能有个儿子。

只要有了儿子,那么正室的地位和将来也就无忧了。

至于说这个儿子与正室有没有感情,那都是无所谓的事,归根结底,古代正室支持丈夫纳妾,就是为自己上保险。

所以,要问古代男子为何纳妾?这得看具体情况,小部分是为了享乐,但大部分是为了传宗接代,包括那些正室逼着丈夫纳妾的,其实说到底,也是离不开延续香火这几个字。

曾国藩为什么要纳妾

1861年,咸丰皇帝刚死,51岁的曾国藩,就迫不及待地,纳了此生唯一的妾室。他大张旗鼓,生怕别人不知道。国丧纳妾违法,曾家祖训也不让纳妾,可曾国藩此举,不仅不糊涂,反而非常高明。

曾国藩,一向以修身、自省著称。

有人称他为“半圣”。

然而,51岁那年,他顶着国丧、违背祖训,将年轻貌美的陈氏纳为妾室,留下此生唯一“污点”。

有人甚至直接说曾国藩“色令智昏”。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曾国藩纳妾,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思虑周全。

纳妾始末

曾国藩和妻子欧阳氏的感情,特别好。

他们是少年夫妻,共生了3子5女,家庭氛围非常和睦。

相比女色,曾国藩更注重家庭教育,崇尚修身修心,主张“立德”“慎独”。

然而,1861年,曾国藩突然一反常态,开始四处张罗纳妾。

他的执行力很强。

十月,他就看中了年轻貌美的陈氏,将她纳回了家。

此后,陈氏几乎每晚都去伺候曾国藩。

曾国藩一直有失眠的毛病,经常夜不能寐,但是,纳了陈氏以后,他接连睡了好几个安稳觉,整个人也容光焕发。

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

在他纳妾第二天的日记里,清楚记录了他的好心情,大意是:之前睡不好,纳妾当晚,睡得特别舒坦,次日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二更三点睡,稍能成寐。近日常彻夜不寐,本夜(纳妾当晚)犹心气凝定耳。”(取自《曾国藩全集·日记》)

后来,曾国藩更是招摇,白天也带着陈氏到处走,生怕别人不知道。

只可惜,陈氏的身体不好。

1年后,她患上了肺病,吐血咳嗽,匆匆离世。

曾国藩异常伤心,自此再也没纳过妾。

许多人以为曾国藩用情至深,以至于触景生情。

可实际上,曾国藩根本没那么喜欢陈氏。

他纳陈氏为妾,也并不是因为喜欢。

纳妾原因

据《曾国藩全集·家书》的记载,曾国藩纳陈氏,不为美色、不为面子,只是为了“挠痒痒”。

35岁时,曾国藩在京师做官,身上长了很多牛皮癣,怎么治都治不好,经常性复发

50岁时,他的牛皮癣更加严重,经常奇痒无比,晚上经常连觉都睡不着。

睡不好觉,每个人都会暴躁,曾国藩也不例外。

因为牛皮癣复发,他心情烦躁,无法处理公事,导致很多事情被迫延后。

“公事多废搁不办,即应奏之事亦多稽延。”(《曾国藩全集·家书》)

曾国藩很苦恼,身边的人便劝他,赶紧纳妾,让她帮忙挠痒痒,这才有了陈氏的存在。

从家书的记载来看,曾国藩纳妾的原因,似乎很简单——单纯挠痒痒

但是,纵观曾国藩的人生经历,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理由如下:

第一,纳妾太贵,为了挠痒痒,太不划算。

曾国藩需要有人帮忙挠痒痒,这没有半点问题。

但问题是,挠痒痒并不是什么技术活,是个人都能干。

他的原配发妻还在世,家里伺候的丫鬟奴仆,也能代劳,完全没必要专门从外面找个新人,更没有必要纳妾。

在清朝,纳妾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有学者专门考证,在清朝,买个妾室,最便宜也要几十两银子,常态是几百两银,多一点的,甚至高达上千两银子。

曾国藩的官位很高,但清朝工资很低。

此外,他为人刻己,基本不涉贪腐,生活并不富裕。

大多数时候,曾国藩还需要曾氏家族的接济,更多时候,他需要找朋友借钱。

  • 比如,咸丰元年(1851年),曾国藩就在《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的信中谈到年底非常窘迫,需要借200金,才有钱过年。

“今年腊底颇窘,须借二百金乃可过年,不然,恐被留住也。”(取自《曾国藩全集·家书》)

由此可知,曾国藩的生活,不算富裕。

若他真的只是想找人帮忙挠痒痒,绝对不会选择最不划算、最不经济的纳妾。

第二,纳妾,违背曾家祖上的传统。

曾国藩的家族,祖训就是禁止纳妾。

他的祖上,高、曾、祖辈乃至父辈,都没有一个人纳妾。

他的叔父叔母,一生都没有子嗣,也没有纳妾。

曾国藩的家族,一夫一妻厮守一生,是常态,纳妾,则是不孝子孙

到了曾国藩这一代,弟弟曾国华以妻子无子嗣纳妾,还在家族内部,引出了很大的风波。

曾国藩以此为戒,与欧阳夫人结婚三十载,一直恪守家风,相濡以沫。

若只是单纯为了“挠痒痒”,曾国藩完全犯不着违背祖训,专程纳妾。

第三,曾国藩立志当圣人,不会轻易毁名声

曾国藩立志当圣人,攒下了多年“修身”的名声。

为了挠痒痒,他突然性情大变,直接纳妾,实在说不过去。

毕竟,曾国藩也不傻,他非常懂得权衡利弊。

纳妾,毁掉的,就是他多年维系的名声,还要在家族里留下“污点”。

他这么做,肯定有更大的图谋。

若是只为挠痒痒,实在有些不对劲。

第四,国丧纳妾易受罚,为了挠痒痒,太不值当。

1861年,是咸丰十一年,也是咸丰皇帝在位的最后一年。

当年7月,咸丰帝在热河病重,17日突然离世。不到3个月,曾国藩就大张旗鼓纳妾,这简直是把自己当靶子。

在古代,皇帝去世是大事,属于国丧,要举国服丧。

按照清朝的规矩,国丧期间,要穿素服、禁宴饮、禁作乐。

在婚丧嫁娶方面,规定更是严格。

  • 近支宗室,27个月内,不许嫁娶;
  • 远支宗室、在京王公大臣,1年之内,不许嫁娶;
  • 在京军民百姓,100天内,不许嫁娶。
  • 不在京城的百姓、普通的文武百官,需要遵守百日内不嫁娶、不做乐。

以上,是清朝制度的明文规定。

曾国藩纳妾的时间,是10月24日,距离咸丰皇帝去世,才过了97天。

因此,他纳妾,属于明显违反国丧。

违反国丧,是对皇帝的不敬。

51岁的曾国藩,时任两江总督,又是钦差大臣,督办皖南军务。

国丧期间,曾国藩正带领湘军,在江南一带抗击太平天国,做最后的围剿。

手握重兵、位高权重,即便曾国藩不在京城,也是所有人重点关注的臣子。

此时,他不安分守己,反而大张旗鼓纳妾,似乎是明显地“送人头”。

这一切,若是为了“挠痒痒”,实在匪夷所思,不合常理。

那么,问题来了。

曾国藩费钱费神,在这么敏感的节点上纳妾,到底有什么深意呢?

前文说了,曾国藩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他大张旗鼓的纳妾,并不是为了美色,而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策略。

第一,高明的“自污”,是一种自保。

曾国藩纳妾,大概是一种“自污”。

有句话说得好:厉害的人不可怕,无欲无求的人,才最可怕。

咸丰皇帝去世,曾国藩位高权重,手握重兵。

他的湘军,骁勇善战,而曾国藩立志当圣人,一直极力克制自己,工作不贪不懒、生活洁身自好,仿佛是个无欲无求的神人。

这样的人,上位者喜欢,却也害怕。

  • 喜欢,是因为曾国藩有能力,能办事;
  • 害怕,是因为曾国藩有异心,谁也挡不住。

1861年,年幼的同治皇帝登基,朝政由两宫太后、8个政务大臣把控。

太后和大臣之间,有嫌隙,彼此在争夺朝政控制权。

在这个时间节点,曾国藩的态度非常关键,因为他的手里有大量兵力。

虽然曾国藩远在安徽江苏一带,但仍免不了要被追问。

可局势不明,怎么站队,都非常危险。

如何化险为夷呢?

曾国藩想出来的好办法,就是“自污”。

于是,51岁的曾国藩,开始张罗纳妾。

他一点都不低调,还特别大张旗鼓,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特殊“爱好”。

与其说曾国藩纳妾为了挠痒痒,不如说是为了让上位者放心。

毕竟,打上了“好色”“昏聩”的标签的曾国藩,就不是那么可怕了。

人有了弱点,就很好对付了。

因此,曾国藩的“自污”,某种程度就是一种自保。

第二,暴露“把柄”,放松上位者的警惕。

如果想让自己贴上“好色”“昏聩”的标签,曾国藩完全可以等国丧结束,再进行这件事。

但他偏偏踩着国丧即将结束的节点,来进行纳妾。

此举非常高明。

这相当于,曾国藩不仅暴露了弱点,还将把柄送到了上位者手上。

他的做法,相当于告诉所有人:不管未来你们谁掌握了朝政大权,我在国丧期内纳妾,有违国丧,你们可以处置我!

有了这桩把柄,慈禧也好、政务大臣也好,他们没有必要去找曾国藩的漏洞了。

至于曾国藩自己,也不用时刻担心被暗中捅刀子。

他可以放心大胆地带领湘军,抗击太平天国。

第三,为了自己快活,愉悦心情。

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纳妾有深意,但也有消遣、娱乐的想法。

曾国藩立志当圣人,但他同样是个凡人。

凡人肉胎,想要找个年轻漂亮的妾室,实属情理之中。

若是陈氏去世后,曾国藩一生都没有纳妾的想法,或许,他的纳妾之举,就是纯粹的自保。

可陈氏去世后,曾国藩也尝试过纳妾,只是没有成功罢了。

同治八年,年近60岁的曾国藩在直隶任职。

他公务繁忙,公文、案件怎么都处理不完,精疲力竭,脸上笑容基本消失。

为了消遣,他便想到了纳妾。

据史料记载,曾国藩给了儿子曾纪泽拿了三百两银子,希望他能帮忙,在江南买个妾室回来,陪自己解解闷,愉悦心情。

只可惜,曾国藩的心愿,并没有达成。

【写在最后】

其实,古代男人纳妾,原因都是多样的,不止是为了美色。

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纳妾的理由,可以是绵延子嗣、满足色欲,也可以是体现身份、愉悦心情,甚至还有人,想要靠纳妾,改变命数,谋求好运

比如,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就曾给长兄写信,称自己想要纳妾。

而他纳妾的理由,是:一扫科举阴霾,直接中榜。

“本朝定鼎带砺之誓,士人必阃威如虎,然后可得甲科。内子柔懦,无威可畏,弟坐是沉沦二十年。今拟增置一妾,秋风桂子,庶其有望乎!”(取自《曾氏三代家书》)

曾国华科考多年,始终没中。

最后,他想,纳个妾回来,是不是可以带来好运呢?

话说回来,曾国藩51岁的纳妾,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虽然陈氏只活了一年多,但她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慈禧掌控朝政,曾国藩激流勇退,自请裁撤湘军25000人,安安心心干了一些文职工作,最多也就是四处巡查。

这属于非常典型的明哲保身。

只是,后来,慈禧发现无人可用,再次重用曾国藩,开启了他新一轮官场生活。

在现代影视剧里,纳妾似乎轻而易举,可实际上,纳妾的过程很不简单

在古代,官僚仕宦、士大夫,在纳妾的问题上,大多保持着谨慎态度。

这也很正常。

因为纳妾,不仅事关身份、地位,更涉及不菲的消费支出,还可能带来嫡庶矛盾。

此外,纳妾与否,还和科考功名、家风传统密切相关。

至于古代的平民百姓,娶妻就花光了积蓄,根本没有能力纳妾。

对于古代百姓而言,能够安安稳稳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就已经是一生的追求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古人纳妾的成本高吗

女人同男人一样,都是组成地球高等生命的个体,二者本无地位高低一说。但是,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曾经出现过女性地位高过于男性的情况,即母系氏族社会。不过,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原因是,女人由于体质的弱势不能胜任诸如打猎、抵御外侵等高消耗体力的任务,因此男人们逐渐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处于精壮时期的男人更会得到特殊待遇,比如优先分配到质高量多的食物,拥有更多的女人等等。

在近代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其实人类在大汶口文化时期(6500~4500年前)已经存在纳妾现象,那时的男人不仅生前妾妻众多,而且死后还会有妻妾的陪葬。不过,这种现象并不普遍,整个文化时期多以“一夫一妻”制为主。那时的纳妾成本高吗?表面上看不高,但实际上并不低。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最缺乏的可能就是最那些在如今社会看来最简单的生活资料,即吃饱穿暖。显然,这方面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男人能否纳妾或纳妾数量的标准。

进入奴隶社会,社会的组成单元相对单一,即除了奴隶便是奴隶主。奴隶不分男女,全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任由主人支配。因此,从奴隶社会开始,尤其是女人就开始变的“物化”,也就是被视作为一件可以用来交易的物品。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女人的社会地位明显低于男性。进入封建社会,女人的“物化”程度更为严重,甚至被动沦为男人的附属品。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唐朝宫廷及风月场里遍布袒胸露怀的女人;到了五代之后女人们开始裹脚,她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取悦着男人。

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大行其道,因为有君王们在前面带头,老百姓自然紧随其后。但是社会风气如此,并不代表纳妾不花钱,相反还不少花。比如西汉名人东方朔,他是整天围着汉武帝转悠的红人,收入等于当代金领。他的薪水从不乱花,但是一年必换一个老婆,可见换女人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唐朝是一个“多收了几斛麦子就想换老婆”的时代,就连整天喝了晕头转向的李白都是妻妾成群。因此那个朝代多如独孤皇后一样的“嫉妇”,既然都到了让原配夫人承受不了的程度,想必纳妾成本并不算高。到了宋朝,只有像西门庆那样阔的大官人才有资格纳妾,而像武大郎那样的穷人连一个女人都养不住,更别说纳妾了。所以宋朝是一个用银子说话的朝代,有钱人三妻四妾肯定没有问题。

明朝是一夫一妻制社会,但是纳妾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明法律规定:凡男子过四十而无后者必须纳妾。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明朝的纳妾如同娶妻一样的重视,因此成本很高,毕竟是为传宗接代而来。清朝往后,纳妾完全是富人的消遣,那时的“妾”都不叫“妾”,而是以“姨太”相称呼。比如红顶商人胡雪岩、封疆大吏袁世凯、东北王张作霖等等,妻妾成群,不一而足。特别是袁世凯,尤好姐妹花。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卓文君一首《白头吟》,为何能够让司马相如放弃纳妾的打算

首先我们先看看《白头吟》写了什么: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翻译成白话文大概的意思就是:听说你对我们纯洁的爱情产生了二心,今天一起喝完这杯酒,明天我们就各奔东西好了。最好的婚姻是得到一个人的真心,白头到老,既使不能也不用哭哭啼啼。男人最宝贵的是重情重义,这比金錢财宝贵重多了!

司马相如是个读书人,面对这一段狠话估计早就无地自容了,哪还有什么心思纳妾呢?!

其二,关于这首《白头吟》真正的作者是谁,一直存有争议。因为最早收录此诗的《玉台新咏》并沒有标注作者,诗名也不叫《白头吟》而是《皑如山上雪》。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卓文君生活的西汉,是不可能有这么成熟的五言诗的。

结论:如果白头吟不是卓文君所作,那以此诗阻止司马相如纳妾的故事也就是坊间的传说而已了。

但这首汉乐府诗歌表达的思想,对今天的现代女性仍然有很好的启示作用。那就是:面对移情别恋的人,不必凄凄又凄凄,没了真心,空留一个躯壳又有何用?无论何时、何境,都要做一个独立、坚持的自己!

面對几千年前的中国女性已经懂得的生活智慧,今天的我们沒有退步的道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