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谈一谈“仁义礼智信”和“智信仁勇严”的区别和联系?何为“仁、义、礼、智、信”我们现代应该怎样理解_仁义_儒家_之心

本文目录

  • 请谈一谈“仁义礼智信”和“智信仁勇严”的区别和联系
  • 何为“仁、义、礼、智、信”我们现代应该怎样理解
  • 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为什么古人可以做到忠孝仁义礼智信,而现在的人为了钱都做不到
  • 你怎么理解“仁义礼智信”
  •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各是什么意思

请谈一谈“仁义礼智信”和“智信仁勇严”的区别和联系

上学时老师没把字义给你讲清楚吗?能混头条不应该是文盲啊?

考考老夫? 你什么砖家?有准考别人证吗?

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我老人家拒绝回答。谢谢!

何为“仁、义、礼、智、信”我们现代应该怎样理解

以“仁、义、礼、智、信”为学术中心的学派应为儒家,其创始人应为孔子。孔子死后,儒又分为八派,以孟子一派为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儒家学说经历了四个阶段:

其一、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

其二、两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化儒学;

其三、宋明时期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化儒学;

其四、近代衰落阶段的儒学。

由于儒学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的时间长,加之又占主导地位,因此儒家学说实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主体。历代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贯穿于国家治理中,具体便是以“仁、义、理、智、信”为主题对人民实施教化。而我们现代对此应理解为:

仁:则为上对下要有包容之心,施以仁义关怀;而人与人之间也要相互有关心包容之心,表现出胸怀大度;

义:与上对下则教育人民要坚守正道、正义;而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应讲道义,相互不得违背;

礼:则上对下讲,应当规范对人民的教育,使得人民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而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应该讲情顺理,讲文明懂礼貌,不得相互鄙视,言行举止不文明;

智:上则对下要广泛开发教育,启蒙其智慧,要用其人们的智慧去建设国家,开发经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人与人间交往更是应当用其智,以其智慧而去创造并赢得人生的美好的事业和生活;

信:以上对下来讲,上行下效,上对下一定要讲诚信,凡是施政都要以民生为要,只有取信于民,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国家建设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相处相交重要一点就是要讲诚信,以诚信为本,只有相互讲诚信,人们相处相交才能和谐,不会产生社会矛盾。

由此可见,“仁、义、礼、智、信”不仅在封建社会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体思想,而就现代管理国家、规范人们行为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就是“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儒家提倡的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标准。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展为“仁义礼智” ,董仲舒延伸到“仁义礼智信”。

孔子的“仁义礼”就是:仁者爱人,义即尊贤,做到仁义就是有礼。

孟子的“仁义礼智”就是“四德”。人有恻隐之心,为仁。人有羞恶之心,为义。人有恭敬之心,为礼。人有是非之心,为智。

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五常”。

仁即心德,心德即良心。二人相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事为人不为己,这就是“仁”。 义即适宜、适度。凡事当做就做,不当做就停止。莫因利欲熏心见利忘义。人有羞恶之心,才发刚义之气,所以,义也叫“义气”。礼即人事之仪,进退得体,也是正人之法。长幼有序,处事有规,发恭敬之心,端中正之态,这就是有礼。智即知道,明白是非曲直、正邪真假,发是非之心,为“智”。信是从人言。这里的言不是说,意思是早已有文规定的东西,遵从约定才是有信。

其中,信与智是对立的。智即知道,凡事知道处事的分寸就按适宜的方式去做,不知道怎么办?那就以“信”字来做,或者以约定俗成之规来做,然后有礼有节行事,尽量做到仁至义尽。

有仁爱之心,才能做到急公好义,所以说“有仁有义”。有智有信,才能做到有礼有节。仁义之心是基础,智信是人之素养,礼则是谦恭遵从之行为。

为什么古人可以做到忠孝仁义礼智信,而现在的人为了钱都做不到

回答:古人从小就受那种文化熏陶。有一男子热爱武术,勤学苦练,学成归来。一次他看到几个恶人欺负一个弱女子,他上前抱打不平。这帮恶人怀恨在心。

后来设计陷害他,一次在饭馆吃饭,他看见几个人在欺负饭店的一个女佣人,大家轮流灌她酒,如果不喝就要那个女的陪他们过夜。这个男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动手打了那几个恶棍,他不知道这是个陷阱,用力过猛打死了一个人。

真是恶人先告状,报了案,衙门的人很快就到了,杀人犯没跑,他还对众人说:杀人偿命,我说话算数,走吧!

他被判了死刑,被救的姑娘知道此事以后,赶紧跑到犯人家里问清了情况,知道救他的这个男人还没结婚,没有子女。为了救我他送了性命,我一定要在他临死之前和她结婚,给他们家生个孩子,传宗接代。

她在监狱里和这个男人结婚了,怀了他的孩子。他有了后人,无愿无悔的服法了,做到了最后的孝。

他死后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孩,每年妈妈都带着她去给爸爸上坟送纸钱。

古时候有条件的家庭,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三字经》,学《二十四孝》。学习《弟子规》还有《教儿经》还有《小儿语》还有四言集、六言集、七言集、营生集……

孩子耳濡目染,渗透在骨子里,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最当先的就是忠、孝二字。

现在不一样了,有的父母生完孩子就不管了,扔给父母自己出去挣钱,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攀比,孩子从懂事开始就开始比:谁家有权、有势、有钱。比穿戴、比名牌,比父母……

家长比的是自家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买学区房,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把孩子整的象变形金钢似的,你说这样的孩子长大能不浮躁吗?

长大以后,面临的是学业、工作。然后是什么房子、票子、车子、妻子、儿子,他自顾不遐,还有时间去想什么忠、孝、仁、义、礼、智、信吗?

金钱才是硬道理,在这金钱为上的时代,别的都可以让路了。

以前是孝字当先,无后为大,现在提倡的是独身主义,不婚主义。丁克家庭。时代不一样了,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你怎么理解“仁义礼智信”

布施为仁

正气为义

平等为礼

谋善为智

守诺为信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各是什么意思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各是什么意思?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仁,就是仁爱,仁者,爱人。仁就是两个人之间相互友爱的关系。要相互成全对方,成就对方。而不是相互夺爱,相互伤害。

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惠恻隐,所以用仁音也。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生之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义者,人之所宜,正义,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需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智,言辞能迅速从口中说出来并超越他人者为智。富有知识,明了事理为智。本意是智慧、聪明。智勇双全,大智若愚,急中生智。

信,指人的言语要真实可信,言行一致,说话算话,不欺暗室。

忠,人心之中也,心怀中正之道,不走偏也。尽心尽力,不偏不倚,心甘情愿,正直无私,尽心竭力。

孝,上面是一个老,象征一位长发驼背的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合起来就是孩子用自己的头顶来扶持老人行走,表示孝顺,孝敬。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

悌,弟弟尊敬兄长,遵从长兄也,长兄为父,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团结、相互帮助、相互照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