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什么意思)_孔子_之道_仁义

本文目录

  •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什么意思
  •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的「道」是什么
  • 你是一个“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吗
  • 孔子说的“道”具体是什么
  • 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也”究竟是什么意思
  • 你如何看待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 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生死观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内涵是什么
  •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和老子讲的道有联系么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什么意思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问题在引用的时候把死和可的顺序颠倒了。

(一)这句话通常的解读都是出自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先生的译注用简单朴实的话阐述了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让许多初步接触《论语》的人感受到孔圣人为真理勇于牺牲的勇气。

(二)然结合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现实意义来理解,这样的解释稍显单薄。

1,孔子的道《遥远的救世主》中有这么一段,芮小丹在丁元英的指点下跟一个及其顽固的犯罪嫌疑人在审讯室论道,最终让他放下执念,配合审讯。把孔子这句话用在这个情景下,无疑是极为应景的。

道的解读千万种,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道。对于一个必死的犯罪嫌疑人来说,悟得真正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心身得到自在,灵魂得到解脱,这就是他的道。对于孔子来说,仁义便是他的道。这也是儒家学说最核心的思想。

2,从知——行的关系看仁义之道

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和实践仁义之道,然而在当初并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认可。故转而讲学授业,传承学说。

《论语》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运乎?——任重道远,杀身成仁。

“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舍生取义。

这两段话很好的阐述了孔子为了追求仁义之道,可以不惜牺牲的勇气和决心。

回到原句,“夕死可矣!“在这里的意思是晚上死都可以,是一个被动的结果,为了……可以……。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为了自由民主的新中国,杀生成仁,舍生取义。

所以,个人认为这句话从知行关系理解。应该是为了实践道而努力,哪怕牺牲性命也是值得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的「道」是什么

“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中的“道”在这里并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易·说卦》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儒家的“仁义之道”也就是为人之道。从孔子所处的时代为背景去分析,历来统治阶级就是以“仁义之道”来治理天下的,正人君子也是把它当作修身立己的准则。“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朝闻道,夕死可矣 ”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

你是一个“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吗

什么意思,难道会有人早晨明白了或者想通了,晚上就愿意去见孔子和马克思了吗?

孔子说的“道”具体是什么

孔子所说的“道”与《道德经》及所有古径典中的“道”都是一个汉字“道”的造字本意:交换、票决道路原则。

为什么有的人和集体走得路断人行,都从桥下偷跑,用潜规则?原因就在于不知此道德二字的操作意思:

交换丶票决为“道”,如路,要选德、桥。德与道二者对立统一,叫“道德、道桥”。

不看重交换丶票决发财当选荣耀为“德”,如桥,不看重道,但遵道。

例如:

有德的人如桥,参加票决的人如道,你道不选走我桥,正好休息一下,无官一身轻,选择了我桥,担子更重,义不容辞;道不选择桥,就是断路,过不去,必须选择桥才能经过,道如不选择桥,就是选择了下地狱的奈何桥,死不能返回。如果桥看重、贿赂道的选择,那叫腐败无德的剪径桥(不是桥),“要从此桥过,留下买桥财”,也就是奈何桥。

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文/刘树成)

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也”究竟是什么意思

孔子可以说是老子的得意弟子。《道德经》很有可能是孔子和弟子们根据老子的思想编写而成。通观德经,很多章节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出的评论。孔子能综合编出老子的思想,并具有自己的见解,可见孔子在当代人中可以说是相对闻道较早且多的人,并有一定的理解程度。

“朝闻道,夕死可以”。这句话应是孔子周游列国,宣扬,推荐自己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的;忠孝仁义礼信六德的君子之道,即以德治天下的君子之道之后。因没有被列国诸侯所采纳而发出的感慨。

孔子宣扬的是以君子之道治天下,因其道不符合当时的统治环境,在诸侯争霸,天下大乱之时,向诸侯宣扬君子之道治天下,在当时讲是不合时宜的。由此可见,孔子虽已闻道,确还没有真正理解自然之道,不能灵活运用。

战难之时必用兵道,所以鬼谷子的弟子才大行其道。天下一统之后才适宜用君子之道,这时才是孔子的徒子徒孙的天下。

而孔子发出那句感慨,我想他并不是为未理解道发出的。他的真实意是;我多么希望自己宣扬的君子之道能被诸侯们采用而使天下太平啊,即使早上听到这个好消息,晚上死去我也心满意足了。这是孔子对自己和弟子们所创立的君子之道寄予的殷切希望。

《道德经》和《论语》应该是孔子及弟子们在周游列国之后,通过深刻反省,再思老子思想之后的心得总结。他们为后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真不愧是老子第一他第二的大圣人。

你如何看待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当你明白了宇宙万物的真理之后,以前所看重的什么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就都如同过往云烟一样一点也不重要了,道家讲的是如何让你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获得大智慧,获得灵魂的永生,普通凡人的生死观念是比较狭隘的……

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生死观

过去人们认为,闻道后就可以白日飞升,就不会死。如果打算把一个人在晚上处死,但这个人早上闻道了,等到晚上的时侯,你就弄不死他了。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实际回避了死亡,就是不闻道,我晚上用不着死。闻道了,我晚上就死不了。

因此,不难看出,孔子的生死观就是长生不老,或者说生好死坏。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内涵是什么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富含哲理。

如“朝闻道,夕可死矣”出自孔子《论语.里仁》,其文化内涵非常的深刻和隽永,深得后世千古流传、品味无穷,我们来看看。

一、摒弃“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错误理解

大多数人可能会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比如理解成“早上听到或明白了一个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了”。照这么理解,如果懂得了一个道理(或真理)就可以去死,这样值得吗?显然不合逻辑和事理。

如果每次明白一个道理就去死,那人生一辈子要明白的道理就实在太多了,岂不是要死很多次了。而且明白或领悟了道理,不是为了去死,而是为了更好的去做事,去践行。

因此,如果我们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就会有失偏颇,失却了文化本身的内涵。中华文化一向博大精神、含义隽永,我们要领悟出其本质的内涵。

二、如何理解名言中的“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其他词语都很好理解,比如“朝”和“夕”对应,我们来理解“道”。

我们常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或“悟道”等等,可见“道”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道”一是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规则、道理或真理”等;二是指“为达到某种道德标准或思想标准的途径”,比如人道、狼道或天道等,重点是“到达成功的路径”。

“道”在《论语》里遵循的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仁”,也即是“仁义道德”。孔子在《论语》阐述很清楚,孔子甘愿为“仁”去“死”,这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道”。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不为作官,只为行“道”,但是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没看到“仁道”的实施,无法看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虽然孔子为之努力付出了,但还是没看到“道”德结果,这是时代因素决定的。这就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仁义之道”。

历来统治阶级以“仁义之道”来治理天下;正人君子也是把“仁义之道”当作修身立己的准则。我们常听到“满口的仁义道德”,如今听起来有封建色彩或虚伪的情感。

因此,“道”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其现实意义是不同的。当今可认为是“道理或真理”,在古代可理解为“仁义道德”。

三、如何理解名言中的“死”

“死”在“朝闻道,夕死可矣”中,意思是“为......而死”,是动词的一种为动用法,这里是指“为真理、道理或仁义道德而死”。

比如《论语.宪问》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死”后其实是有被省略的宾语即“死之”,就是“为之死”。

当今理解“死之”,是“为道理或真理而死”,比如之前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疫情中的逆行者为天下苍生的生死存亡而牺牲自我。

在孔子时代“死之”,孔子是“为仁义道德而死”。

因此,在不同的时代,“死”的对象是不同的。

四、“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深层含义:知行合一、牺牲奉献

“朝闻道,夕死可矣”背后的深层含义是知行合一和牺牲奉献。

1、“朝闻道”,重在践行,知行合一。

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而执著追求,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我们也常说“听过很多道理,却总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就是只懂得了“道”和“知”,而忽略了践行,没有真正的付诸实施。

因此,我们懂得了仁义、真理或道理,就应该去努力实践它、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中国伟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2、“夕死可矣”,捍卫道义,牺牲奉献。

一个人如果有志于“道”,必会终身实践,毫无怨言,毫无遗憾,为“道”而舍身忘死,在所不惜。这就是“置之生死而度外”的最高道德修养。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或“为正义事业而死”等,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在新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深刻内涵。

结语

因此,“朝闻道,夕死可矣”可理解为:

如果你懂得了某些道理(或真理),你就应该按懂得的道理(或真理)去实施,去践行,即使为了这些道理(或真理)而牺牲自己,也是死而无憾(或死得其所)的。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和老子讲的道有联系么

老子之道,宇宙大道,阴阳之理,天地规律。孔子之道,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克已复礼!两道不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