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猪式的仁义”?以“仁”之名的宋襄公为何以失败告终_仁义_楚国_国君

本文目录

  •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猪式的仁义”
  • 以“仁”之名的宋襄公为何以失败告终
  • 春秋时期的“仁义”之君除了宋襄公还有谁
  • 被有些人称为“一代霸主”的宋襄公,为何最后沦落成了“笑柄”
  • 怎么感觉春秋战国的国际关系,都跟过家家似的
  • 春秋无义战的说法是不是有点太绝对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猪式的仁义”

宋襄公,春秋时期一宋国君主,千百年来一直饱受争议,有人嘲笑他是蠢猪,对敌人讲究“仁义”,结果葬送了性命。也有人盛赞他是最后的“仁义”之师,从此之后,中国就进入到礼崩乐坏的时代。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宋襄公的仁义之举究竟该盛赞,还是该嘲笑,他究竟是不是

“蠢猪式的仁义”?

先介绍一下宋襄公:

宋襄公是宋国的国君,宋国是一个小国,以现在的河南商丘为中心,周边国家包括卫国、鲁国、郑国、陈国、徐国、蔡国、邾国等。基本都是姬姓诸侯国,而宋国实际上是殷商遗民国家。

之所以宋襄公千百年来褒贬不一,主要还是因为做了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推位让国:

宋襄公作为嫡长子是宋国君主继承人,但是他觉得自己还不够格,趁着老爹宋桓公未死,决定礼让给自己的庶兄目夷:

“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

宋桓公竟然认为言之有理,真去找了目夷,结果目夷自惭形秽,还有比让位更大的仁吗?结果因此跑到卫国去了,不肯接受让位。

第二件事,是乘车之会:

宋襄公还是有着伟大理想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去世后,他想依靠自己的“仁义”称霸。

于是趁着齐国内乱,秦国和晋国打仗的机会,强迫把周边的几个小国联合起来,组成联盟,自己当盟主。不顾齐国和楚国国君的不满,约定秋天再到盂这个地方会盟,大家都不带军队,只有国君参加。

目夷劝他带上军队,但是宋襄公认为,会盟是自己提出来的,约定也是自己提出来的,当然得遵守。

结果到了地方后,被事先埋伏好的楚军抓住,关了足足好几个月,才在宋目夷的斡旋下救出。

第三件事,是泓水之战:

这也是宋襄公被嘲笑最多的一件事,有一个成语叫做“宋襄之仁”,就是讽刺这次战争的。

宋襄公被放出来后,不找楚国报仇,冲支持楚国当霸主的郑国开刀,结果楚国来救,双方布兵在泓水两岸。

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这次战斗的:

“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

大体意思就是宋襄公讲究仁义,不肯在楚军处于劣势的时候发动进攻,结果导致大败。

在《左传》中这样记载对于此次战斗失败,宋襄公的看法: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在宋襄公看来,君子不应该重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能去伤害或者抓捕儿童或老人,而且打仗不能凭借天险,对于敌人不利时,不能进攻。

末了,仍然加上一句,虽然我是已经被灭的殷商遗民之国,但是仍然不会击鼓进攻还没有准备好的敌人。

有人说宋襄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惜以亡国为代价,也要捍卫文明和守信的理想。之所以大家认为他蠢,实际上是没有把眼光放到春秋时期,宋襄公就是“春秋大家精神”的完美诠释,那个时代的战争也讲究“礼节”,脱离了这条规定,那就是耍流氓。

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就是围绕在周朝天子身边的,都是兄弟。即使出现了矛盾要兵戎相见,也是讲究军礼,所谓的军礼,大约是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两军交战是要下“战书”的,没有战书,或者对方没应战,是不能随便发兵的;其次,既然要交战,就必须要说明原因,不能打不明不白的仗;第三,即使到了交战那一天,也得等对方战车摆好,士兵排开,擂鼓后才能开战,如果对方不擂鼓,是不能进攻的。

大家小时候都背诵过一篇课文,讲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其中有一句: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实际上,五十步笑百步是有另外一层意思的,在古代兵书《司马法》中记载:

“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

打仗,敌军败退,追击步兵追一百步就得停止追击,追击驾车逃跑的敌军也不能超过九十里,这才叫“礼义之兵”!

所以说,后退了一百步基本就脱离了危险,而退后了五十步,那还是相当勇敢的,所以五十步笑百步,也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说宋襄公之前,战争不过是分胜负的游戏,这之后,战争就变得“诡计多端”,无所不用其极,不再顾及伤亡率,而是追求杀人的数量,比如商鞅变法中就有根据杀敌多少领赏的规定。

从战争再延伸到现在,什么地沟油,什么苏丹红,什么扶不扶老人,都出来了。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礼乐崩坏之后造成的,人们为了达到目的开始使用下三滥的手段,毫不顾忌,毫无人性……

但写到这里,我们其实搞错了一个概念,这种现状跟讽刺宋襄公愚蠢的人并无关,因为宋襄公根本就不是“仁君”,他不过是打着“仁义”的幌子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我们不妨倒推宋襄公的一生: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因为伤病折磨,一命呜呼,走完了自己“仁义”的一生。之所以会伤病,是因为公元前638年泓水一战,因为太过“仁义”,才使得战争失利,中箭负伤。之所以会发生泓水之战,是因为宋襄公进攻郑国,楚国来帮郑国,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方式。之所以宋襄公进攻郑国,是因为郑国不支持宋襄公称霸,支持楚国称霸。之所以郑国不支持宋襄公称霸,是因为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强行要求大家会盟,选自己当盟主,而楚国笑话他不自量力,从而设计抓了他……

实际上宋襄公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来看宋襄公在这之前所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看到齐桓公去世,自己的野心急速膨胀,不顾目夷的劝阻:

“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是祸患。”

咦,宋襄公不是还曾经把国君位置让给目夷吗?既然不在乎名位,为什么又贪慕虚荣想当霸主呢?

就因为有了野心,才想方设法去实现自己的野心,而要实现野心,必然就会出现不仁义的事情。他第一个下手的对象就是滕宣公,通过非法扣押人家国君,迫使其奉自己为盟主。

这时候再看当年他的推位让国,难道不是他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第二件事更加不仁义!

扣押了滕宣公之后,又武力胁迫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不惜拿活人来祭祀,怎么这个时候不提“仁义”,不提“周礼”了?

要知道在周朝,祭祀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即使是最残忍的血祭,也有相关的要求:

“用牲血,先进献后灌地,使血气达于地下,以供神享。”

宋襄公为了杀鸡吓猴,竟然把鄫国国君给生祭了,这是“仁义”之君能干的事?

第三件事则是进攻曹国!

为什么进攻曹国呢?

就是因为宋襄公的残暴行为不仅吓住了猴,还把猴子给吓反了,一个不服,就要发兵攻打,这难道也是“仁义”之君?

难怪事后鲁国臧文仲感慨道:

“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有欲望不可怕,只要这个欲望是顺从于他人的,那么就可以有。如果自己的私欲是强迫他人顺从,是损害人家利益的,那么要想成功,难!

所以,宋襄公就是一精神分裂症患者,仁义起来,连国君的位置都让,蛮横起来,别人一个白眼,他就要把这个人祭天。

其实看看春秋时期地图就知道了,以宋国之力怎么可能扛得住楚国大军,说到底泓水之战是力量不对等的战争。就算是宋襄公出其不意攻击楚军,就算是他不那么“仁义”,也根本就改变不了这场战争的胜负。

他不过是为自己的失败而找的一个借口罢了!

难怪我们伟人在《论持久战》时就提到: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战争不是儿戏,仁义是讲究对象的,你跟流氓讲什么仁义?就像当年你站在南京城门口,跟侵略者讲,我们还没准备好,你等我们生产出大炮和坦克后,咱们摆开阵势再打吧?

仁义,大家都遵守,那叫仁义,都进攻到家门口了,你跟侵略者讲仁义,岂不是贻笑大方?

当然,我们评价宋襄公愚蠢,绝不是抨击那些遵守规则的人,这是两个概念,请不要弄混。

以“仁”之名的宋襄公为何以失败告终

你好,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宋襄公的仁义分为两个阶段,我曾经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这里简要作答吧!

01 两个阶段的分割点就在鲁僖公十六年

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六鷁退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

公元前644年,天上掉下5颗陨石,6只飞鸟倒退飞过宋国。周朝内使叔兴正好到宋国友好访问。宋襄公就问道:“太史,老天有什么预兆吗?”內史叔兴虽然内心比较拒绝,但是还是回道:“明年齐国将有动乱,国君您将要得到诸侯拥护,却不能保持到最后。”

宋襄公认为天命不可违,于是,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02 前传:仁义阶段

宋桓公疾,太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弗及也。」遂走而退。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宋襄公父亲)得了重病,时任太子的宋襄公就坚决要求让位于庶兄目夷,目夷推辞:“能以国家相让,谁的仁义还有太子大呢?我实在是赶不上他啊!”话毕,就离开了宋国。

次年,宋桓公过世,宋襄公即位,并召回目夷,委以重任。

宋襄公即位后,积极响应盟主齐桓公的号召,尊王攘夷,救助弱小的诸侯徐国和鄫国,对抗南面步步紧逼的楚成王以及东南面的淮夷。

齐桓公非常欣赏宋襄公,就将太子昭托付于他。齐桓公无嫡子,知道自己百年以后,几个儿子将为争夺君位而发生内乱。宋襄公慨然应允,也的确不负所托。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便率领诸侯平定齐国内乱,将齐孝公昭扶上位,此举获得了大多数诸侯的拥护。

到这里,宋襄公不但礼让国君之位,还不负朋友之托,可谓是仁义之至。

03 后传:“仁义”阶段

我将仁义二字打上引号,其实就是假仁假义的意思。

宋襄公发现內史的预言正在成真,内心开始膨胀。要想成为盟主,就得得到周边诸侯的拥护,于是他立马通知邻国曹国、邾国、鄫国前来开会结盟。鄫国国君迟到了,宋襄公恼羞成怒,便让邾国人杀了他祭祀,好在目夷劝谏及时,一场悲剧终未酿成,然而邾国人仍旧打伤了鄫国国君的鼻子,用其鼻血来祭祀。

曹国人看见了非常不服气,宋军立马包围了曹国。目夷再次劝谏宋襄公,曹君没有昏乱,宋国攻打曹国没有理由,咱不能使用武力胁迫小国低头啊。

就在此时,齐国那里传来消息,鲁僖公、陈国人、蔡国人、楚国人、郑国人在齐国结盟了。

宋襄公当时肯定是崩溃的,齐盟主在世时,我一直是老二。他过世了,你们这几个国家不来尊我为盟主,居然和中原的仇人——南蛮子楚国勾结上了。怎么办?宋襄公思虑再三,决定还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于是楚国应邀来到了宋国,宋襄公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番心意,没想到楚国一口应允:“你定个时间,我让他们都听你的话。”宋襄公太意外了,但是他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有了盂地会盟。

宋襄公盛装出席,然后便望向楚成王,楚成王使了一个眼神,几位壮士就走上前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宋襄公五花大绑,然后囚禁了。后来在其他国君的求情下,他才被释放回国。

宋襄公脸面尽失,天天想着法子要扳回点面子。然后看见郑国日日向楚国点头哈腰,他便气不打一处来,带着几个良知尚未泯灭的卫文公、许僖公、滕子将郑国团团围住。郑国连忙向楚国求救。楚成王便向宋襄公发出狠话:“再不退兵,楚国大军马上压境!”宋襄公不顾大司马的劝说,回道:“等你!”

楚成王本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没想到宋襄公还是个硬茬,于是就挥师北下,来到了泓水之畔。

大司马看见楚军在渡河,赶紧提出建议:“半济而击之,可能还有机会。”宋襄公义正辞严:“不行,不仁义!”

楚军过了河,还未列阵,大司马说:“趁其乱,赶紧进攻,还有一丝希望。”宋襄公挥挥手:“不行,不仁义!”

楚军准备完毕,大司马一脸绝望。宋襄公大声说道:“各位将士们,不杀伤兵,不抓老人,千万小心,看清楚再动手!”

将士们一脸绝望地冲了上去,其实是送死,战场上血肉横飞,谁的身上没点血迹?宋军还没看清楚对手,就血溅当场。宋襄公自己也被对面的流箭所伤,躺在床上,还不知悔过,一个劲地解释:“宋军是仁义之师,怎么能和楚蛮子学样?”目夷冷冷地答道:“宋军的命就不是命了?为了成就你的仁义之名,他们到哪里去伸冤?”宋襄公终究还是死于箭伤,果如太史预言。

结语:

一个预言让宋襄公从真仁义走向假仁义,不但断送了千万条宋军的性命,还搭上了自己的老命,为后人耻笑至今。

参考资料:《左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春秋时期的“仁义”之君除了宋襄公还有谁

宋襄公是属于傻白甜的“假仁义”。宋楚泓之战,他的名言是: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君子在战场上不再伤害已经受了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胡子花白的人。虽然寡人是已经亡了国的商王之裔,但是寡人也是有原则的,我们绝对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按着这个逻辑,其实不打战更好。但是,宋襄公为了争霸主之名,自然不能不打仗。打仗就不仁义了嘛?是吧,因为春秋无义战;不是吧,毕竟打仗因素很多,有些因素不能说完全没有仁义在。宋襄公和楚成王干架核心是为了霸主之名,这里仁义也就五五开吧。什么是乱世,战场上的仁义,窃以为应该是楚庄王的止戈为武。宋襄公这种“仁义”冲击量用宋士卒命去诠释他理想中唐吉可德氏的贵族精神。类似宋襄公这样的人恪守贵族原则的人在春秋不少,类似他这么傻白甜比较少。

楚成王作为一个普通年轻(国君)一生就遇上两个文青(国君),第一个是宋襄公,泓水之战,具有为同时期的晋文公,他也是一个讲究仁义的君子,答应楚成王会退避三舍,结果城濮之战晋国人还真退避三舍了。但是结果不一样,前者宋襄公作茧自缚,后者晋文公坑了楚国人。比起宋襄公,晋文公,同时期最“仁义”的君子,当属秦穆公。秦穆公简直春秋活雷锋。晋国闹旱灾,问老秦借粮,秦穆公爽快答应了。再到秦缺粮,问晋国人要,晋惠公装傻不给。秦穆公万般无奈只好去晋国硬要。结果,活捉了晋惠公。又在晋惠公姐姐,秦穆公媳妇穆姬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求情下,又放了惠公。秦穆公不仅是晋惠公的好姐夫,更是晋文公的好岳父,帮着晋文公回晋继位,结果又晋文公遏制在了西面。秦穆公不仅对晋国仁义,对江国也仗义。江国也是嬴姓国,一度是秦穆公的盟友,后来江国被楚国灭了。秦穆公还因为没有能救江而自我检讨,深深自责。对外面人仁义,对自己人也仁义。奴隶把秦穆公的战马杀了,吃肉,秦穆公不但没杀奴隶,还给奴隶喝酒,防止他们吃马肉中毒。

被有些人称为“一代霸主”的宋襄公,为何最后沦落成了“笑柄”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最后落下笑柄,是在与楚国的一次战争中,接受了楚方的请求,让楚军全部过河,摆好阵势然后再战而导致失败才落下了笑柄的。后世人吸取了宋襄公失败的教训,懂得了在军事上不要过于仁义,知道了战机瞬间即逝的道理。两方争战,兵不厌诈,胜利才是王道,毕竟是成者英雄败者寇嘛!

不管怎么说,宋襄公还是一个守信诺讲仁义的君王!

怎么感觉春秋战国的国际关系,都跟过家家似的

“过家家”的说法虽然不够专业,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间的关系也确实有那么一点感觉。

首先是因为西周取代商朝之后,创造性的使用“分封制”作为维系帝国的纽带,所以春秋战国各个皇室贵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亲属关系,大部分都是姬姓。

西周之所以如此安排,一个重要原因是吸收了商朝的教训。当时商朝维系国家统治主要方式是朝贡和战争,但是这种中央与各个地方的关系不够稳固坚韧。连绵不断的战争,更是导致商族与周边部落关系非常紧张。

西周之所以能够通过牧野之战一举推翻商朝,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当时商朝军队主力已经被派往东方征讨东夷部落。所以,西周代商建立政权,既有一定的正当性原因,也可以说是一次乘虚而入、趁火打劫。

而西周将本国军事力量四处分散到疆界之内,同时普遍分封姬姓宗族姻亲和功臣,便是取代了商朝通过朝贡和战争的旧模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商朝的央地问题。

其次,西周如此安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维系和拓展一个疆土广阔的帝国。商朝的国家面积暂时不可考,而西周的国家面积可以说达到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上的极限,而且通过各诸侯上层之间的姻亲关系,有助于镇压地方反叛势力,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更有效统治。各个姬姓诸侯可以以自己的封地为根据地,继续对外拓展领土,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西周的疆界。

所以,西周的分封制是一种适合当时历史发展水平的伟大创举。

但是历史是滚滚向前的,再完美的制度如果不能够进行实事求是的持续性的改革进步,也会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西周分封制也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西周皇室的力量相对较弱;另一个是几代以降之后,各个诸侯国贵族之间的血缘关系难免会越来越被稀释。

西周初年的制度创造者应该也考虑到了这两个问题,所以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还创造了两种辅助性制度。

一种是严格划分等级的礼乐制度。“楚王问鼎”的故事就是在说这种制度,因为楚王作为诸侯与西周皇帝的鼎器重量是有所差距的,所以楚王询问西周皇室鼎器的重量被视为对皇权的挑衅。

另一种便是有名无实的道德宗法制度。“尊王攘夷”的故事就是在说这种制度。各个诸侯国都有拱卫皇室义务。齐桓公虽然成为春秋五霸之之一,仍然不得不以尊崇西周宗室的名义维持自己的霸权。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各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在我们现在看来有点像是“过家家”的感觉。

但是西周和东周两个朝代加起来,历时825年,也就是将近1000年时间,可以说当时的分封制确实是相当成功的。

中国人比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有更浓厚的道德感,一定程度上就是渊源自西周的这种制度。这也是中国人区别于其他人类族群的一大文明底色。

需要说明的是,商朝和西周都没有留下太多的文字记录,所以现在对当时两个朝代的认识,有着很多猜测成分。特别是商朝的历史信息更少,还需要进一步的发现、挖掘和研究,应该尽量避免武断和误解。

春秋无义战的说法是不是有点太绝对

这夲身是今天看耒有争议的,即多同意是无义之战,但也有认为具体问题中也有正义的成份,不能千篇一律。我简述后谈我的看法。一,此言是孟子说的,见“孟子.尽心下″,因儒家推崇“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是春秋乃周天子分封子女,亲臣为褚候国,都应听周天子为礼,僭越礼,乐的行为,只能由天子判断,讨伐也只能由天子耒决定,即只能上伐下,下面互打均为不义,下打上,更是泛上作乱为世人不恥。从此大家长分的天下背景下,加之儒家的仁政之道,春秋无义战是有道理的。且齐,晋,宋,秦,楚,加之吴越,都力称霸于战,百姓被塗碳,打出耒的霸权极不稳定,对国对民都无益而当然皆无义之战。从而强调仁义,强调和为贵。二,但在春秋交战也立下了一些经验,和有益规则传世。如孙子兵法,两国交兵不斩耒使,但也有假仁义的如不趁人之危,敌未备阵不宜攻之等,在大不义中立些仁义之规,看耒孙子兵法是脱离了此儒家观点的,因此为千世之名篇。三,社会的发展是需运動变化的,表现在形态上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重在进步。战争又是政治的最后手段,所以,春秋在从奴隶制向封建过渡,即从奴隶主向封建集权迈进是会有激烈反抗斗争的,奴隶主之间打斗也是为称霸而想减少分离,最终向封建集权迈进的,而春秋小战使数十个褚候国进而成十耒个迈入战国,秦又将七国统一为中国第一封建王朝,因此从社会发展讲,春秋无义战不全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