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在中国的主流思想会是什么?儒家为什么以忠孝二字为核心思想,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儒家_儒术_独尊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儒术 罢黜 儒家 儒术 独尊

本文目录

  • 如果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在中国的主流思想会是什么
  • 儒家为什么以忠孝二字为核心思想,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进步还是倒退
  • 如果西汉不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墨家思想,中国的科技会不会很发达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为啥中国没大规模开疆扩土
  • 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为什么选择独尊儒术
  •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去哪里了

如果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在中国的主流思想会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应该坚持的主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实践证明,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建立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积累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虽然有些中国经济已经资本化,但是中国并未资本主义化,决不允许资本利益集团控制、操纵国家和人民情况的出现。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财富,是人民利益致上的可靠保证!所以必须坚持!

儒家为什么以忠孝二字为核心思想,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试问一下?世界上真正能做到忠孝的有几个人,一个人能忠君爱国,心中装满劳苦大众,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人是多么的伟大,又能够孝及长辈,悌及姐妹兄弟,又能慈及晚辈,这就是完人,

所以二千多年以来,儒家思想倍受推崇,一点都不为奇,儒家思想即是中华文明象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进步还是倒退

问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回答:“喻言三道,尚然一身”姓出岿然。

如果西汉不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墨家思想,中国的科技会不会很发达

独尊儒术是帝制维护皇权的必然,也是儒礼与文字引领社会“诸子百家”的必然。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自然意识的道家虽然是人类都尊行的与预测紧密相连的人们启萌思想趋势,但是文字本身就具有与语言相通的必须性。人类要发展首先就得完善语言与文化,并且伴随着各种理想的思想。即便是现代社会也需要用文化来安稳人们燥乱的心情。

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历史是相对比较先进,完美的。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把“儒家”以文化治理政治化,以适应社会需求。如果把墨家的技术与道家的法术拿来治理国家,岂不荒塘炉野?所以“罢黜百家”并非取消百家,而是引领。

人类社会需要一步一步走,仍然迷茫争斗,如果很早就海上贸易普遍性,更兼以火药利器化,社会岂不因为人们思想未启,生产力未达境界,制造能力的不足,人们就没有统一的路标与目标,必然致使社会更加混乱,更加争斗、争吵,更加慌不择路。

因此,中国的历史与世界发展史相似,体制各不相同。东、西方相缺相补,相差相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为啥中国没大规模开疆扩土

术乃技也!独尊儒术则是集愚民术,驭民术,帝王术,权谋术并极端利己主义于一身的腐朽之术。

而历朝历代为了自己的私利,家天下千秋万代,玩弄邪术于股掌之中,防内不防外,防民如洪,外儒内凶,面对外敌并无自信可言,又何来之开疆拓土之功。。。

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为什么选择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这个概念是后世以汉武帝为标准提出的,实际上汉武帝并没有真的独尊儒术,但汉武帝的确抬高了儒家的地位,也十分看重董仲舒等人解释的儒家尊君的内容,因为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皇帝,他很享受这个振作皇权的感觉,以后汉宣帝也是如此,汉元帝才开始真的有独尊儒家的意思,但实际上社会上可能没有,例如汉代五行学说属于阴阳家,非常流行。董仲舒本身就是阴阳家代表,他是用阴阳五行学说综合了儒家的内容。包括东汉光武帝、庄帝、章帝都堪称儒家文化的代表,都是能说会道能解释儒家经典的人物,但都信奉五行谶纬学说,从皇帝的表率来看,面上崇儒,内在不一定。

其次,古代儒家是一个庞大的概念,派系林立,分支很多。到孟子已经分了好几次,荀子和孟子的理论就不大一样,正如著名的性善与性恶,其实只是角度不一样,解释人性的方法不同。再如荀子的弟子李斯和韩非区别就更大了。

汉代的儒家已经同孔孟很不一样,西汉的经书派就钻研典籍,后期扬雄、桓谭已经反对啃书本的儒家,提出很多新的言论,被视为异端学说,尤其扬雄和王莽搅在一起。

东汉末年才会以孔融等人标榜性格,包括到嵇康、阮籍等狂士。尤其嵇康被视为反叛代表,实际上嵇康是标准的传统崇尚汉代儒家的人物,根本不是叛逆,他是反对虚伪的强权,认为司马氏不忠不孝的典型,嵇康是几千太学生都崇拜的人物,是正统名士,但是和当时更多数趋炎附势投靠司马氏的名士不同,所以被当权者认为是叛逆。

新儒家士大夫在唐代古文开始号称复兴,本身就意味魏晋南北朝在学问上的混乱,尤其道家和佛家在中原流行以来的混乱,各种学说混杂,例如两晋开始的三玄,老庄之外的周易原本是儒家典籍,纳入其中。

所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这些中唐以来的士大夫希望恢复儒家学说,尤其韩愈,但他的理论和柳宗元、刘禹锡都不大一样,在天和道的概念解释上争议很大,天意天命,道统道学。谁才是正统?由谁说了算?

宋代就更是号称各种学派开始林立,元明都是尊当代的理学,也就是程朱理学,但宋代已经开始陆九渊的心学,到明代众所周知,陈白沙、湛若水、王阳明开创了更强大的明代心学,与朝廷官府自明代开科取士就沿袭的程朱理学正统对立。世宗朱厚熜为了巩固自己皇位和权威,定下反对阳明心学的标准,但当时朝野学习阳明心学已经成了流行,而且阳明弟子大多在民间地方讲学,为很多初入学堂的年轻文士进行普及教育,与官府学堂并行,尤其很多是官府覆盖不到的地方。

王阳明的心学本身也自认是孔孟正统,事实上良知概念可能从孟子来的更大,尤其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知行合一浩然正气等概念都可以从孟子找到依据。当然,王阳明本身调和了儒释道学说,阳明这一称号来自阳明洞,为修道的地方,王阳明少年时爱修道,出于养生养病,好比结婚时都跑去跟铁柱宫道士学习打坐。

但是,程朱理学的弊端在明代已经很突出,所以当时社会本身许多人都希望改变,明代一大特色是复古,从王阳明开始,甚至之前唐伯虎、祝枝山等人已经开始重新推崇本色,有恢复魏晋名士习气的感觉,这一点到王阳明等人讲求良知,恢复本色、尊重自身心性更加明显,与理学带来很大虚伪的毛病是对立的,所以明代后期思想就是这种冲突,但很多江南文士的表现都离不开这两方面的纠结,一派崇尚个性,认为是真,哪怕生活奢侈享受,狂傲都是本色,一派反对这些过激,对简单的生活认为是真的,

儒家的问题看起来各个朝代都推崇,但到底是哪一门子儒家,其实不大好懂。汉代的儒家不是孔孟的儒家,是儒家的经学。魏晋的儒家是推崇孝道的儒家,对讲究尊君忠心的儒家进行了修正,因为魏晋都是夺位而来的,所以被嵇康激烈的反对。

隋唐的儒家是沿袭魏晋而来,到宋代儒家就开始新学,如北宋王安石的新学说和程家对立,南宋就定下程家洛学为主。一直到明代清代都是程朱理学,完全不是当年孔孟的儒家,说起来两千年都在喊儒家,但没有谁拿孔孟真正做教材,即便做教材,讲的都不是那一套,例如闻诛一独夫未闻弑君也,在历朝历代谁能真的这样?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去哪里了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并不是在整个社会上去消灭诸子百家,只留下儒家。而是在上层社会推崇儒家,在朝堂上重用儒家,而其他诸子百家自然路就窄了。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提出的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所以董仲舒并没有采取措施去消灭诸子百家,而是推崇重用修习孔子六艺的儒生,以此绝了其他百家的仕途,但是汉武帝真的这样做了吗?

治国离不开法家,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看重律法,甚至有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主张。直到现在,依法治国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汉武帝虽然搞了个“独尊儒术”,但是他的亲信张汤就是法家,张汤被儒生们口诛笔伐为“酷吏”,根本原因也是因为他是法家。

其实早在秦始皇时期,嬴政就意识到了国家想要强大,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思想。他用的是法家思想,还搞出了一个焚书坑儒,后来由于量刑过于严苛所以被批判为“暴秦”。

汉朝初期推崇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但是这样却不利于调动国家庞大的能量。汉武帝觉得董仲舒画的饼看起来颇为可口,所以采用更加包容兼并,更会因统治者需求而改变的儒家学说来统一全国思想。

事实上,诸子百家的学说都对治国有好处,特别是法家、农家、墨家等实干型的学派,他们虽然绝了仕途,但是也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比如成为小吏、农夫、工匠等等。可他们终究是在上层社会没有了话语权,最后成为了被压迫的一方,泯然众人。

你原意读了书去做小吏、农夫和工匠受人压迫吗?还是读了书去当官受人尊敬?人都是趋利避害,所以后生们纷纷选择儒家学说。

最后诸子百家学说里面有用而被称为为“术”的部分被儒家吸收。而诉求自己利益和主张的,也就是那些被称之为“道”的部分则被摒弃,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以至于现在我们一提起传统文化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老儒生的形象。

就连一直以来和儒家斗得昏天黑地的法家也在这种大环境中被迫转型,套上一层儒表法里的外衣。其实历史上那些有能力的官员无不精通律法,至于有多少是儒表法里,有多少只是把律法当做工具那就不得而知了。

基层的吏员是必须精通刑律的,这些人被法家思想“污染”的概率最大,以至于后来官是官,吏是吏,修了刑律当了小吏就绝了仕途,再也当不了官了。而儒生们则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直接凌驾于他们之上。如此一来,法家就永远成为了儒家治国的工具。

其他的诸子百家也是一样,或是在漫长的抗争和演变过程中成为了儒家的一部分,或是永远地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而在汉武帝这样的统治者眼中,诸子百家各有所长,是可以拿来杂用的,这就有点类似于吕不韦的杂家思想。有用的东西都可以拿来用,但是却需要有一个“载体”,于是在漫长的百家学派竞争中,包容兼并又善于变化的儒家胜出了!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