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道是什么意思(清朝兵备道与总兵谁官大各自职责是什么)_儒家_总兵_万物

本文目录

  • 清朝兵备道与总兵谁官大各自职责是什么
  • 什么是“道”或者说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中的“道”
  • 什么是儒家的“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
  • 什么是“道”
  • “道使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是什么意思

清朝兵备道与总兵谁官大各自职责是什么

兵备道这个官职始创于明朝,明朝在地方设按察使,分管一省的司法和监察。而按察使又下设若干副使或佥事,划分各自辖区,协助按察使分理辖区内的司法监察事务,即分巡道,这也是“道”这一机构的来源。但有时一些要冲地区也会划入按察副使辖区内,朝廷会在这些要冲驻军。于是,这些按察副使就会协理和监督一部分诸如兵马、钱粮、屯田的军务,对于这些按察副使,朝廷就下令给他们专门另设一道,即兵备道。

清朝初期,天下局势未定,清廷在各地广设兵备道,以适应战争需要。到康熙年间,社会局面开始安定,地方兵务由总督、巡抚以及驻防将军、提督等文武官员管理,兵备道逐渐被废除。但后来又复置兵备道,只不过不再设置专门官员担任,而是以分守道或分巡道加兵备衔兼任来达到这个目的。因为在清朝,“道”这一机构逐渐开始常设化,分守道、分巡道演变成介于省和府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乾隆年间定为正四品,而给道台加兵备衔,如同给督抚加兵部衔,属于提升其权力的一种手段。也正因如此,兵备道在清朝一般定为正四品。

而总兵也是明朝时就有,但权力很大,最初是遇有战事而设,后来逐渐在地方要冲和边疆地区常设,属于武官中的封疆大吏。

到了清朝,地方设置八旗、绿营兵马。提督为节制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为从一品,看似权力很大,但要受地方督抚的节制,权力大为缩水。提督之下,设总兵,节制各镇绿营兵马,为正二品。

比起兵备道的正四品,仅从官阶来看,正二品的总兵肯定要更高。但问题是,清朝官僚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以文驭武,以满驭汉。别说总兵,论起实际的权力,一个从一品的提督根本无法与一个正二品或从二品的巡抚相提并论。而总兵在省内不仅要受总督巡抚的节制,在兵马、钱粮诸务上,由各地道台充任的兵备道更是更是负有监督和节制的责任,而且兵备道又是文官,还有密折奏事的特权,虽为按察使的下属,但却是由兵部直接任命的。故从实际权力和对地方的影响力来看,兵备道应该还是要比总兵大一些的。

什么是“道”或者说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中的“道”

道,是自然规律。是老祖宗发现的自然规律,记录传承下去教育自己后代,不要违背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比如春种秋收成获得很好收,反之行事,违背自然律就没有较好收成?应属于科学的宇宙观的定律,太阳出东落西,母鸡下蛋,女人怀胎,秋天树落叶,冬天蛙蛇冬眠,月缺月圆,花开花谢,都是自然规律的这个定律的。

什么是儒家的“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

句读道理,却不看实际情况。这句话不论你怎么解读,也不可能得出儒家愚民的结论。

儒家在存在的几千年中,都是重视中国基础教育的学派,教学是贯穿儒家整个历史的。

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后世儒家各种艰辛办学,无疑给整个民族注入了文化和学术。

“察其言,观其行”,才能从根本上理解。

这也是儒家对中华文明巨大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儒家思想总是与中国思想的价值观有关的东西。

这句话,就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被很多人误解一样,不放到历史里看往往看不懂。

这不得不说是孔子只留下一些对话而没有象道德经一样论述自己思想的一种遗憾。尽管如此,儒家“有教无类”、“仓廪实知礼节”、“民重君轻”等论述,哪里来得半点愚民概念?

而孔子教学的实际行动也可以从有记载的72贤出身看出来。一个老师尽自己所能,在全国不过几千万人口的春秋后期,收徒3000多,说他主要思想是愚民?呵呵,有这样愚民的吗?

什么是“道”

谢谢邀请!

什么是“道”?用《老子》推行的“道”来论述一下。

“道”就是宇宙间周而复始不停的运行而得出的哲学原理,“道”也是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老子》的“道”就是世界观的伟大智慧学,研究人生的根夲问题,从根夲上说,就是解决人生的且要问题,《老子》的“道”就是一门人生哲学。

“道”除了讲人生根本问题,还讲了宇宙间根本问题,所以这个“道”既是人生之道,又是天地之道,就是以明天道来推人和事,明人道来适应天和地。

“道”为万物之宗,“道”为万物之母的思想,就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就是行“道”法自然。

“道”与天,地,人分不开的,就是人的行为以地为法则,地的行为以天为法则,天的行为以“道”的自然为法则,“道”的行为以自然而然形成的法则。这里“道”的自然并不是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

“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就是顺应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道”法自然并不是法天命,从而否定了“上帝”和“天帝”主宰自然和社会的天命思想和天志思想。

综上所述,“道”产生于宇宙万物,同时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和发展,总是要返回到原来基夲状态,这是“道”的运动生产的结果。“反者道之动”也是辨证法的哲学原理,所以“道”就是前面所说的一门哲学。这就是什么是“道”的最好回答!

“道使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是什么意思

道路是由人走出来的,事物是因为人们如此称呼而形成的。

此句出自《庄子·谈齐物实践(下)》,原文:

1.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2.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3.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原文翻译:

1.承认它可以认同的一面,否定它不能认同的部分。大道是在践行中形成的,万物的名称是被叫出来的。什么叫对了呢?对当然有对的道理。什么叫不对呢?不对就有不对的道理。什么叫可以呢?可以有其可以的理由,什么叫不可以呢?不可以也有其不可以的理由。万物都有它的本性,万物也都有它存在的作用;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对的,也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以肯定的。所以茅草杆与大柱头、丑女厉与西施是一样的,一切千奇百怪的东西,从道的角度看万变不离其宗都归于一。

2.事物从道中分化出来就是具体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成就是旧事物的毁灭。凡物无所谓成功与毁灭,最后统统归于一。只有通达的人才知道事物万变归一的道理,正因为这缘故,无用中寄托着大用。庸就是用;这样用就是相通归于一;归于一就能得道;得了大道也就差不多了。万物变化顺其自然吧。把万物看成齐一而不知道其所以然,那就是我们所说的道。

3.靠自已的聪慧钻研才了解对立双方归为统一,而不知万物本来就是齐一的有所不同,只能说是一种变通。何谓变通?有个养猴子的老头用橡子喂猴子,想改变习惯就对猴子说:“早晨喂你三个,晚上喂你四个。”众猴子都发怒起来。便改口说:“那就照旧早晨给你四个,晚上给三个吧。”众猴子都高兴起来。饲料的名目和总数量都没损少,只是按猴子的喜怒来办。顺应猴子的习性而已。所以圣人调和是非的办法不是争辩,而是把是非调和统一起来,回归到自然运转中,达到是与非各得其所的两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