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开悟的人最可怕(为什么说曾国藩的幕府是“天下第一幕府”)_曾国藩_左宗棠_幕府

为什么说曾国藩的幕府是“天下第一幕府”

明清时期的幕府是任何衙门必不可少的非官僚行政组织,幕僚们帮助官老爷管理着地方的民生大计,虽无品秩,也不见编制,但能握有实权,行使长官之责任,一直十分兴盛,特别是晚清官僚制度的衰败,国家内忧外患,官僚们已无法面对新问题,需要各种种样的人才,于是晚清的幕府再次进入鼎盛,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陶澍幕府、曾国藩幕府、李鸿章幕府、袁世凯幕府,特别是曾国藩的幕府,虽不是规模最大的,但却是最成功的,堪称天下第一幕府。

彭玉麟,早年入曾国藩幕府,协助创办湘军水师,后为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人称雪帅。

曾国藩能把幕府发挥到极致,只要有才,就能为我所用,亲朋好友、门生子弟、慕名而来、他人推荐、亲自物色的,鼎盛时期多达400人,整个幕府分为秘书局、营务局、粮台与报销局、劝捐与饷盐局、厘金局、盐务局、军工制造局、科技机构局等,这些人在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治理一方,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国藩也鼓励幕僚敢于直谏,有的采纳,不采纳的也能受到启发,同时,曾国藩与幕僚们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想发财的,可大胆施展,毫不客气的说,仅1860-1864年这4年,曾国藩就报销了1600万两军费,幕僚们功不可没。

陈士杰,曾国藩心腹幕僚之一,官至山东巡抚。

还有想功成名就的,曾国藩都鼎力推荐,虽然幕僚不是官,但受曾国藩的保举,从幕府走上仕途的不计其数,有人统计,能做到5品以上官员达80多人,5品以下的更是不计其数,有人说,在曾帅幕府,红顶子、蓝顶子逸兴横飞,是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荐官幕府”,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丁日昌、郭嵩焘、刘蓉、罗泽南、李元度等。下面随例列举几位:幕僚里,有叫刘蓉的,也有叫李蓉的,刘蓉是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入曾幕府,官至陕西巡抚,李蓉官至湖南布政使,晚年办教育,编《剑州志》;郭嵩焘,入曾幕府主持募捐筹饷工作,后官至广东巡抚,任驻英法公使;丁日昌,入曾幕府,官至福州船政大臣,总督衔;彭玉麟,入曾幕府,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

吴汝纶,先后为曾国藩、李鸿章幕僚,晚年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曾国藩幕僚,替其主持江南官书局的莫友芝,在扬州病逝时,曾国藩率官员下属数百人前往祭奠,场面轰动;湖北监利人,胡大任,进曾国藩幕府,主持厘金事务,后入仕,历任布政使、按察使;不止是李鸿章是曾国藩幕僚,他哥李瀚章、他弟李昭庆,都是其幕僚;浙江老儒钱应溥,头发花白当了一辈子私塾,写得一手好文章招入曾幕府,专门起草剿匪檄文,入仕后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梅启照,曾的随身幕僚,以严谨著称,曾生前最后一道遗疏,就是由梅启照书写,梅最后官至河道总督。

左宗棠跟曾国藩交恶是真的还是演戏

一个是晚清第一圣贤,一个是晚清第一狂人,曾国藩与左宗棠交恶是晚清官场一桩著名的“公案”。

左宗棠跟曾国藩是同龄人,左只小曾一岁。科举之路,左宗棠一开始比曾国藩顺,他比曾国藩早两年中举人,但随后曾国藩就远远地将左宗棠甩到了后头,会试两人都是考了三次,曾国藩赐同进士出身,左宗棠却始终落第。

之后两人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左宗棠年届四十仍是一介布衣,而曾国藩已经完成了鱼跃龙门,官居二品侍郎。

明明有大才,科举功名路却一辈子没走通,很不服气的左宗棠后来养成了一个爱好,动不动就要高调狂怼进士出身的各级官吏。

总之,不灭他人威风,他就觉得自己没威风。

左宗棠与曾国藩初识于1853年,当时刚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的曾国藩从湘乡赶来长沙,与张亮基、江忠源、左宗棠等人商量组建湘军之事。

左宗棠当时虽然只是个布衣幕僚,但评价起二品大员曾国藩来却毫不客气,他说曾国藩“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

照左宗棠的说法,曾国藩是肯干型的,跟他这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没法比。

然而,张狂终究抵不过残酷的现实,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事实上是左宗棠给曾国藩打下手办军饷。而曾国藩对左宗棠一开始却由衷地欣赏,1856年,正因有曾国藩的奏报,左宗棠才获赏五品兵部郎中。

然而,几年后,左宗棠终因刚直狂妄,脚踹总兵樊燮,开罪湖广总督官文,差一点被咸丰就地正法。

被动不利下,左宗棠没有好去处,只好沿江而下,去投奔曾国藩。

投奔曾国藩的时候,左宗棠的心理既低调又倔强,他在写给湘军将领李续宜的信中说:“士固不可再辱,死于小人未若死于盗贼之快。将就涤老及麾下作一小营官,学战自效。战而胜,固稍伸讨贼之志;否则,策马冲锋,亦获其所。”

左宗棠这话什么意思呢?到曾国藩那里,我不要官做,给我一营人马,让我上阵厮杀就好,死了报国,不死扬志。我就这点要求,你曾国藩答应不答应吧。

但曾国藩却对左宗棠说,不行,我这儿还缺一个文案,你还是给我当幕僚吧。

听到这个答复,左宗棠心里很不爽。

其实,左宗棠是误会曾国藩了,曾国藩之所以拒绝他,一是因为左宗棠已经奔五了,根本不适合亲自上阵厮杀,二是因为曾国藩不想委屈左宗棠,已经提前上折子举荐他了。

曾国藩举荐左宗棠的原话是:“刚明耐苦,晓畅兵机。”

就差说他是当今诸葛亮了。

左宗棠得知曾国藩有这样的胸襟后,很感动。

之后的一段时间,是曾左的蜜月期。

咸丰十年四月,咸丰下旨询问曾国藩:左宗棠熟悉湖南形势,应该让他在湖南襄办团练,还是调赴湘军军营以发挥所长?

曾国藩上折建议重用左宗棠,于是咸丰命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

这是左宗棠飞黄腾达的真正起点。

不久,曾国藩即委命左宗棠在湖南招募军队,左宗棠凭借两度辅佐湖南巡抚的威望,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拉起了一支队伍,不过他打出的旗号却并非“湘军”,而是“楚军”。

曾国藩得知这一情况后,泰然处之,倒是左宗棠自己没憋住,他问曾国藩:你怎么不问问我为什么不打湘军的旗号?

曾国藩说,满人向来防汉,你的良苦用心我知道,不需要问。

可以这么说,两位晚清大政治家正是从此时开始对满清朝廷演双簧好戏的。此后,左宗棠越是奋力单飞,曾国藩越是一再保举,善施帝王制衡术的慈禧顺水推舟,仅用两三年时间就将左宗棠破格提拔到了闽浙总督兼署浙江巡抚的高位上,与曾国藩平起平坐,相互制衡。

但随着一飞冲天,左宗棠骨子里狂傲爱较真的秉性随之也彻底暴露了出来,加之唱双簧需要曾左不和,于是左宗棠唱着唱着就有了些假戏真做的意思。

1864年,曾国藩九弟曾国荃攻陷天京,在朝廷论功行赏之际,左宗棠突然“忘恩负义”地站出来指责曾国藩谎报军功,没有抓获太平天国伪幼天王,却说抓获了。

这一回,曾国藩也没客气,回击左宗棠围攻不力,致使十万太平军从杭州逃逸。

照官场公开的说法,曾左正式决裂了。

该怎么解释两位大佬的所作所为呢?

应该说主要的问题在左宗棠这里,他是既要唱双簧,又要真跟曾国藩争一争谁是天下第一,至少曾国藩当第一,他是真心不服。

而曾国藩是什么心态呢?应该是这样,当时很生气,事后也真不计较。

从这个角度讲,这两人其实是真正的诤友知己。表面上刀光剑影,实际上左宗棠在内心深处是敬重曾国藩的,而曾国藩在内心深处也是激赏左宗棠的。

曾左在暮年的一来一往很能说明这一点。

左宗棠西征时,曾国藩不仅在粮饷上全力支持左宗棠,更直言左宗棠是“天下第一”。

曾国藩病逝时,左宗棠也用低头的方式表达了曾国藩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他以“晚生左宗棠”的落款给曾国藩写了一副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另有几个侧面,也能真实地反映曾左之间的内在关系。

左宗棠跟曾国藩无论闹得多僵,但他跟曾国荃的关系始终很好。

曾国藩去世后,曾家后人与左宗棠的来往更能说明曾左是真知己。别看李鸿章口口声声说是曾国藩的门生,但曾国藩儿子曾纪泽遇事,从来都是专门去找左宗棠,基本不找李鸿章。

曾纪鸿贫病交加时,也是左宗棠及时站出来,给他提供医药费,曾纪鸿英年早逝,丧葬费用也是左宗棠张罗的。

曾纪芬更是一度将左宗棠时期的两江总督衙门当成自家的娘家。

至于说左宗棠晚年仍喋喋不休地挖苦曾国藩,这其实无伤大雅,人无完人,这是左大帅晚年的“臭毛病”。

说是用独特的方式怀念曾国藩也不为过。

因为唯一配跟自己争高下的人走了,左大帅孤独——

曾国藩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有哪些

曾国藩的《挺经》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的传世奇之书,是内圣外王者的醒世箴言。它给我的人生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什么叫砺志?他说;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他的意思是说;君子立下的志向,是想为民众请命的器度。也就是说,我这条命是为民众服务的,急民众所急,想民众所想。为了民众纵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只有这样才是圣人一般的品德,才会成就称霸天下的大业,才不会辜负父母生育了我,才愧为天地之间是一个完美的人。

看看人家曾国藩,咱自己太渺小了,这些句子真是觉得相见恨晚。曾国藩为什么能成功,能成就事业。是他有远大的理想,不是只喊口号,是他善于行动。是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改正错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结果。

他说人生需要明;

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

由此可见,他给我的启示是;“智,仁,勇”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明有两个方面。一般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我则看见更远的事物,这叫高明。

二是一般人只看见明显的一面,我则者看见了隐藏的一面,这叫精明。人是否高明?取决于几分天赋,而精明全靠后天钻研学问的程度了啊。

他给我的启示,就如同毛主席教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去看问题,才叫高明,才叫有学问。人一旦有了学问,就如同显微镜一样,将问题的实质看得一清二楚,只要一清二楚了,处理问题方可正确,只有处理问题正确了,才能化解矛盾,才能使人心服口服。这样才有口碑,才有尊严。下面再说强;

人生需要坚强

担当大事,全在一个强字,学,问,思,辩,行五者,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由此可见,我们要担当大事,全在一个强字上下功夫。人一生当中离不开学,问,思,辩,行文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归结于使糊涂者弄明白,使柔弱者变坚。天下的事情,若没有志气就不能做成,做事不坚强就不能成功。

人若不坚强难经风浪,自古毫杰之士,无不是以坚强为本。人要以懦弱为耻,好男儿当自强自立。要挺胸做人,不要屈于他人于世。但也不要过于倔强,这样会四面树敌,陷于背动,亦是做人大忌。

综上

曾国藩给我的启示,一是人的一生要有雄心壮志,二是要辩证的看问题,提升自己处世能力。三是要坚强,要有坚契不拔的精神,立足于不败之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