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南半岛在历史上是否统一过有什么依据_缅甸_越南_中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骠国 缅甸 越南 中国

本文目录

  • 缅甸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 中南半岛在历史上是否统一过有什么依据
  • 古代骠国指哪现代
  • 你知道哪些被名字耽误的好剧
  • 翡翠的价值在哪里中国人为什么喜爱翡翠
  • 缅甸为何将科科岛借给中国它到底有多重要
  • 古代骠国是哪个国家是现在的哪里

缅甸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去了缅甸一年,我瘦了20斤,说实话十分不适应那里的生活。

去缅甸之前听说缅甸风景秀丽,寺庙云集,消费水平低,工作压力小,但是去了以后发现那里的衣食住行和国内差异真的很大。

住房

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会去缅甸的村庄,有时要在村庄里留宿,这是我最不适应的事情。

缅甸村庄的房屋不是钢筋混泥土制成的,他们的房子大多搭建在一米多高的木架子上,房顶是用竹篾席、茅草或铁皮瓦覆盖。

这种结构倒是可以通风,也可以防止蛇虫鼠蚁侵扰,但是要是赶上下雨天气,一整个晚上屋顶都噼里啪啦的,屋内也非常潮湿阴冷。这让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总感觉有点凄凉。

食物

缅甸人的食物都偏油腻,他们很喜欢吃油炸食品和重口味的东西,走在缅甸大街上,你会发现当地人身材都不是特别苗条,属于矮胖型的。

他们的主食是大米,喜欢吃一种叫做“雅比”的鱼虾酱;他们的调味料有醋、蒜、小辣椒、薄荷、咖喱等。缅甸街边小吃摊位的炸蔬菜也都是用各种蔬菜裹着米浆炸至金黄,热量也不低。

在缅甸餐馆吃饭,我总是要嘱咐老板娘少放油和调味品,否则真的难以下咽。

缅甸人用餐习惯每个人一把匙和一个汤盘,不习惯使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不是筷子,他们觉得用手抓饭灵巧方便,我很不适应。

缅甸的鱼汤粉味道还不错,用豌豆汤和姜熬制汤底,加上鱼肉、河粉,放点辣椒酱和香菜,味道比较鲜美,一碗只需要3元人民币左右,去时可以尝一尝。

衣服

到了缅甸我发现当地人的服装无论男女,看上去样式都差不多,当地人最典型的穿着是上身着小褂,下身穿“沙龙”,脚蹬一双人字拖。

为了区分开来男女的服饰,当地人把男性所穿的沙龙称为“笼基“,女性的称为“塔曼“。

所谓“沙龙”就是用一个筒状的布将下身围起来,然后在腰间打个结,这看上去像裙子,但是又不是裙子。这大概是我见过的制作最简便的服装了。不管是办公室上班是、大街上闲逛还是工地干活,人们都这样穿着。

缅甸男性的“沙龙“以黑色、绿色或黄色为主,女性的“沙龙“各样颜色花纹应有尽有。

我为了入乡随俗曾经穿过这样的服装,感觉没有什么个性,还要时不时的把“结”系结实,生怕它松了,还是不如牛仔裤方便。

出行

在缅甸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就是骑摩托车,在发达一点的地方几乎是人手一辆。值得一提的是缅甸人购买的摩托车许多都来自中国,而且近年来中国产的电动摩托车在当地也很畅销。

近年来也有许多人购买了汽车,不过缅甸的汽车,司机的驾驶位置都设立在右边。

收入不高,物价低廉

缅甸是一个相对来说有些贫困的国家,2019年缅甸的人均GDP只有0.14万美元,我国的人均GDP是1.09万美元,与我国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缅甸是当地几乎没有什么重工业,都是以农业为主,还有一些纺织业。

缅甸当地人的收入不高,在缅甸的仰光、曼德勒这些大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每月只有一千人民币左右,所以当地的物价也非常便宜。

缅甸青年旅馆一晚上的价格大概在2万缅甸元左右,相当于人民币90块钱,普通的缅甸特色餐厅,四个人吃只要50元就足够了,而且分量很足。街边的一些小吃也非常便宜,一个人十块钱就可以吃很饱。

集市很热闹,有许多手工艺品和宝石

去了缅甸,你一定要去集市上去看看,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仰光的翁山市场木雕、藤制品、象牙雕刻、漆器、造型各异的缅甸竖琴、精编草帽一定让你眼花缭乱。

众所周知,缅甸是世界上珠宝玉石的重要出产地,集市、商场里各种红宝石、蓝宝石、翡翠光彩夺目,不过买时可要擦亮眼睛。

缅甸第一大城市——仰光

我曾经去过缅甸仰光,仰光是目前缅甸发展最好的城市,它是缅甸的故都,现在缅甸的首都是内比都。

仰光的面积368平方公里,位于缅甸的南部伊洛瓦底江下游的三角洲上,距离安达曼海只有三十五公里,是一座具有热带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城市。全市人口约736万,大部分是缅甸人,还有许多华人、印度人。

去了仰光我觉得这里的繁华程度堪比国内一线城市上广深,大街上有许多打扮时尚的少男少女,也不乏豪车。

仰光的绿化非常好,到处是植物,花草和佛塔。街上有许多裸露左肩、穿着红色袈裟的僧人赤脚走路。

我还和同事一起参观了仰光的大金塔,确实非常宏伟壮观,仰光市区中心有一座玛哈班杜拉广场,广场上的素丽佛塔,洁白淡雅让我印象深刻。但是在参观寺庙和佛塔时要注意不要随意攀爬佛塔,进寺庙前要脱掉鞋子,而且在那里不可以随意拍照。

缅甸风俗

1.吃饭时须按男右女左入座。

2.不能用左手用餐,这是严重失礼的行为。在缅甸人看来,左手是用来拿手纸的,右手才是用来用餐的。另外,递给别人物品也不能用左手。如果晚辈向长辈递东西的时候,必须用双手,表示尊敬。

3.不要用手摸别人的头,缅甸人认为头部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地方,不能轻易触碰。

4.缅甸人历来非常尊敬僧侣,乘船坐车,人们见到僧人要起立让座。

5.缅甸人基本不在星期日送人礼物,也不会在星期二做重要的事情。

6.缅甸人互相问候时会说:“您吉祥如意!”这时你要回答:“吉祥如意。”

结束语

我觉得缅甸是一个非常热情、注重礼节的国家,但是那里的衣食住行与我国还是有许多不一样,在那里停留的那段时间很不适应,感觉还是在国内自在一些。不过有时间你可以去看一看,感受一下异域风情。

中南半岛在历史上是否统一过有什么依据

中南半岛是指位于中国南方、印度东方的的一个半岛,面积约206.5万平方公里,目前主要分布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个国家。历史上这五国均都曾一度成为该地区的霸主,征服了周边一些国家,但完全统一整个中南半岛的国家从没出现过。

如今被夹在越南和泰国之间的柬埔寨面积只有18103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大约1500万,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然而在历史上柬埔寨曾一度是东南亚最强盛的国家:从公元1世纪开始以今天的柬埔寨领土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囊括当今柬埔寨全部国土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的扶南王国。7世纪末扶南被自己的藩属真腊所灭。公元705年~707年真腊国分裂为北方的陆真腊和南方的水真腊,其中水真腊在今天的柬埔寨境内,陆真腊在今老挝境内。公元8世纪末水陆真腊俱为当时爪哇地区的夏连特拉王朝控制。公元802水陆真腊在摆脱夏连特拉王朝的控制后建立了吴哥王朝。吴哥王朝极盛时期占有今柬埔寨全部、泰国及老挝大部、越南及缅甸南部,对中南半岛几乎所有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奠定了中南半岛诸国的文字基础和宗教基础,吴哥王朝鼎盛时期遗留下来的吴哥窟这一历史文化遗迹至今见证着昔日的辉煌。12至13世纪吴哥王朝国势由盛转衰,暹罗、占婆等国不断与之征战。1431年暹罗攻占吴哥王朝首都吴哥城,吴哥王朝灭亡,公元1434年柬埔寨从暹罗的统治下复国并迁都金边。从那时起柬埔寨就处于东面的越南和西面的暹罗(今泰国)的争夺之中,大量柬埔寨国土被越南和泰国蚕食鲸吞。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嬴政遣将任嚣征服了岭南地区的百越部族,随后秦王朝在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这其中的象郡所辖之地已延伸到越南北部地区。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赵佗趁秦末天下大乱之机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改称“南越武帝”),由此建立了包括今天的中国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在内的南越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以路博德、杨仆、郑严、田甲、何遗五路大军攻灭南越国,随后汉武帝刘彻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此之后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历经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等朝代越南北部地区一直是中国各朝代的直属领土,中原王朝在此设立郡县进行直接管辖。公元192年当时交州日南郡的象林县(今越南顺化)的占族人首领区连趁东汉末年的战乱割据自立,该地从中国郡县的管理下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占婆国(又名林邑国、占城国)。尽管占婆国位于如今的越南境内,但其主体民族占族和今天的越南主体民族越族并无直接关系,如今的越南国家的诞生还在很久之后。独立后的占婆国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269年林邑王范熊联合扶南侵占了东吴的西卷县。东晋时期占婆国先后攻灭了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干鲁、扶单等邻近的小国,还多次进攻东晋的日南郡和九真郡。到南朝后期占婆国已完全占据日南郡。公元802年至803年之间占城发兵攻打唐朝,占领驩、爱二州,又趁真腊分裂之机入侵真腊并曾击退昆仑(马来亚)、爪哇的海盗。这一时期占城扼守中国通往天竺波罗王朝(今印度东北部)、室利佛逝国(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以及加里曼丹岛西部地区)和黑衣大食的海上要道,立刻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从中获得了许多利益。

公元1238年泰国素可泰王朝建立,立国之初的素可泰王朝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的藩属,后来却趁吴哥王朝衰落之机大举向柬埔寨扩张,疆域远远超过现在的泰国版图。1350年素可泰王朝册封的乌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脱离素可泰王国宣布独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国(又名大城王朝),不久吞并素可泰王国,被中国明朝封为暹罗国王。1767年缅甸入侵成功征服了暹罗。其后泰国的华人将军郑信领导人民起义赶走了缅甸人,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的吞武里王朝。1771年郑信率水师消灭了安南(越南)南部河仙的莫士麟政权。又水陆并进,直指金边,赶走了亲安南的柬埔寨王乌迭·安东,另立新王,使柬埔寨重新成为暹罗的属国。1776年郑信出兵灭掉了老挝境内的独立小邦占巴塞,俘虏其国王,扩大了暹罗的版图。1778年万象发生内争,郑信趁机支持一派,遣大军水陆夹攻万象,围城两月,迫其开城投降。万象及其附近的琅勃拉邦也成了暹罗的藩属。在与缅甸和安南争夺中南半岛控制权的斗争中,暹罗逐渐占了上风。昔日阿瑜陀耶王朝全盛时夺取的中南半岛霸主桂冠又重新戴到了郑信的头上。1782年郑信的部将昭披耶却克里杀郑信并自立为王,史称拉玛一世,由此开创了延续至今的泰国曼谷王朝。拉玛一世在位期间征服马来半岛的吉打、北大年、丁加奴和吉兰丹等地。

老挝在公元1世纪至7世纪末叶隶属于扶南国,后来又隶属于真腊国。公元1353年法昂王建立澜沧王国(也有翻译为南掌王国的),为老挝历史鼎盛时期:版图由今越南奠边府边境起,沿湄公河直达今柬埔寨北部边境,西接清迈、暹罗,东邻越南和占婆。1428年越南黎利建国后南掌曾一度受其控制。曾为清朝的附属国,常年处于周围国家战争中,15世纪前期日本也曾对南掌提出了朝贡的要求。南掌于1694年分裂为占巴塞、琅勃拉邦、万象三个小国。十六世纪又为暹罗所控制。1893年法国入侵,沦为法国保护国。清朝与南掌的宗藩关系也告终结。

大约在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今天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已有人类居住。根据《汉书》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骠族人来到依洛瓦底江上游并控制了由当时的汉代永昌郡经过今天缅甸境内通往印度次大陆的南方丝绸之路。220年骠族人正式建立国家,被称为骠国,都城为卑谬。在613~718年的毗讫罗摩王朝统治时期骠国进入全盛时期:有18个属国、298个部落和9 个城镇。其疆域北抵南诏(今中国云南德宏和缅甸交界地区),东接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一带),西接东天竺(今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等地),南至海,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据有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尽管骠族人在今天缅甸的领土上建立了史上最早的国家,然而关于骠族人是否是现代缅甸主体民族缅族的直系祖先却存在争议:一说骠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已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而不复存在;另一说认为骠人就是缅人的前身。832 年(唐大和六年)骠国都城被南诏攻陷,骠国遂亡。骠国灭亡后缅人建立的蒲甘王朝取而代之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

849年披因比亚建立蒲甘王国。1004年蒲甘王国遣使朝贡中国当时的北宋王朝。当时在今天的缅甸这块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若干国家,彼此之间征战不休。在这些国家中蒲甘王国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蒲甘时期的碑铭来看:蒲甘附近地区当时已种植水稻、高粱、豆类、冬瓜、茄子、胡椒、葡萄、甘蔗、槟榔等61种农作物,农业生产已具有相当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为蒲甘发动统一缅甸的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1044年缅甸史上的一代雄主阿努律陀成为蒲甘国王,他首创了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大规模使用战象作战的先例,这使蒲甘的军事力量迅速强大起来。1057年阿奴律陀挥师南下讨伐孟族人建立的国家直通,随后勃固等孟人国家也归附了蒲甘。南方地区的征服使蒲甘王国得到了出海通道,与此同时阿奴律陀把在直通得到的许多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和珍宝以及众多僧侣带回蒲甘,随后又把上座部佛教定位蒲甘国教,这对缅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阿奴律陀并未就此停下自己对外征伐的脚步:他西征若开,又南征勃固,势力向延伸到德林达依地区。之后阿奴律陀一度北侵并在越过八莫后同当时中国云南地区的大理国爆发冲突,但在不久之后两国和解。在回师路上他顺道掸邦地区,迫使当地酋长向其进贡。在西面他率军翻越阿拉干山脉征服了阿拉干北部。在东北方向他的统治扩大到了与今掸邦地区交接地带,在杰沙、太公、曼德勒、八莫等地建筑了43处要塞。他还征服了昭披耶河流域的泰人地域并击败真腊,其影响力甚至扩展至锡兰和爪哇。尽管如此阿奴律陀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武力征伐的莽夫,在文治方面同样有杰出成就:这一时期他为弘扬佛法而醉心于佛教建筑的修建,瑞海宫佛塔因此而诞生。他孟族与骠族的文字创立了缅文,还用三年时间开凿皎施运河以利灌溉。

1077年阿奴律陀死后其子修罗即位。六年后孟人在领袖耶曼干率领下举兵反叛并在毕陶他岛战役中杀死了率军前来镇压的缅王修罗,随即包围了蒲甘城。这时阿奴律陀的另一个儿子江喜佗挺身而出战胜孟人军队,因此被人民拥戴为王。尽管江喜佗是通过镇压孟人起义而上位的,但为避免同孟人再起纠纷,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采取了团结孟人的国策:他的登基典礼按孟人的习俗进行,然后用孟族文字记载在在瑞喜宫佛塔的碑铭上。他在位时期文武大臣中不乏孟族人,他还与此前孟族国家的公主联姻,还立了具有孟人血统的外孙阿隆悉作为王位继承人。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缓解了缅甸国内缅人和孟人之间的矛盾。1112年具有孟人血统的阿隆悉继位后制订法典、发展工农业生产、统一全国度量衡、促进商业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勃生发展成为通往海外各国的重要海港。1254年那罗梯诃波帝即位后实行暴虐无道的残酷统治,一时间缅甸国内四方叛乱风起云涌。位于蒲甘城北部的掸族势力趁势兴起,南部的孟族也表现出日益强烈的离心倾向,而在掸族和孟族的背后都有外国势力的存在:掸族同北方的大理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孟族则同中南半岛东南部的高棉帝国关系密切。就在缅甸国内和周边局势纷繁复杂之际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出现了: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征服了大理国。1271年已成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多次遣使要求蒲甘王朝称臣朝贡,然而蒲甘方面始终不予理睬。1277年元军越过此前大理和蒲甘的边界线进攻八莫,后因水土不服而主动撤离,而后元兵又多次进攻蒲甘。1279年元灭南宋后国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蒲甘城破,蒲甘国成为元朝的藩属,那罗梯诃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后的蒲甘国王都是元朝傀儡。后来元朝又进一步将蒲甘纳入缅中行省管辖,再后来又并入云南行省。1381年七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将蓝玉、沐英一同远征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投滇池自杀,明军平定云南。此后明朝在继承延续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疆域基础上又设立了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三大宣抚司和车里宣慰使司、缅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养宣慰使司、老挝宣慰使司六大宣慰司,合称“三宣六慰”。明朝全盛时期的领土几乎曾一度覆盖过整个缅甸并拥有印度洋出海口。尽管明朝对三宣六慰地区一直采取羁縻统治,当地土司一直保持相对比较独立的自主权限。

自从蒲甘王朝被元朝征服后其统治下的各部族则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性较强的土司政权:1368年掸族在缅甸东部阿瓦建立阿瓦王国;而孟族则在缅甸南部发展势力,建都于马达班,1369年迁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国。此后缅人暂时失去了缅甸历史舞台的主角身份,缅甸历史进入到掸族的阿瓦王国和孟族的勃固王国双雄并立、南北交战的时期。与此同时在这两大强国之外,缅甸各地分化出若干王邦部落,这些小邦为了在阿瓦和勃固双雄之间夹缝求生要么臣服于中国元、明两朝,要么称臣于暹罗。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16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明朝万历年间。在阿瓦和勃固双雄并立时期缅甸大地上还存在着东吁、木邦、孟养、孟密、阿拉干等土司政权,这其中尤以缅族的东吁最强。不愿接受掸族的阿瓦王国统治的缅人纷纷移居东吁。当阿瓦和勃固激烈交锋之时东吁因远离战区,未遭战争破坏,成为缅族逃避战争和灾荒的避难所,因而人口不断增多。1486~1531年在位的东吁王明吉逾通过与阿瓦联姻而获得皎克西的“粮仓”地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然而当东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转而与勃固结盟以牵制阿瓦。1539年东吁王莽瑞体灭勃固王国,之后他推行团结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将士为其所用,并雇佣有近代武器和战舰的葡萄牙兵。1541年又攻占对外贸易要港马都八。莽瑞体在位后期缅甸中部和南部基本统一。然而在1547年后莽瑞体日渐沉迷于声色犬马。1551年孟人再次发动复国运动,莽瑞体却在此时遇刺身亡,一时间东吁王朝一统缅甸的大业似有化为泡影的危险。

这时东吁王室诞生了一位力挽狂澜的雄主——莽应龙:他向葡萄牙雇佣兵首领狄哥·美罗求助。 不久原先受雇于莽瑞体的葡萄牙队长狄哥·美罗率领部分火枪队加入了莽应龙的军团,这使得他的力量又得以增强。之后他绕开勃固攻打弟弟割据的东吁本处,东吁的军民纷纷归附,他的弟弟也无奈的出城投降。正当莽应龙踌躇满志准备一统缅甸之际作为对手的孟人却发生了内乱,一时间大量孟人归附到莽应龙麾下。四年后莽应龙成功消灭了孟人重建的勃固王国,再次使缅人和孟人在文化甚至血统上互相融合,向着一个真正的统一帝国迈进。1555年莽应龙灭阿瓦王国。1556年缅甸军队占领今泰国北部的兰那泰王国,这一举动使缅甸同周边邻国的关系紧张起来:兰那泰是通往泰国和老挝的重要跳板,也是进入中国明朝领地的另一条途径。兰那泰的沦陷对当时的暹罗阿瑜陀耶王朝、老挝澜沧王朝乃至中国明朝的国防安全都构成了挑战。1558年澜沧王萨塔提腊也派兵进入兰那泰,莽应龙发兵击退澜沧王朝的军队后攻入老挝本土并大肆劫掠,萨塔提腊不得不同暹罗阿瑜陀耶王朝结盟才稳住了自己的战线。连连得手的莽应龙打起了北方孟养、孟密等地的主意,如果只是单纯对付孟养、孟密对莽应龙而言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孟养、孟密的身后是有保护者的——那就是当时的大明王朝。莽瑞体在未经明廷许可的情况下的南征北战已使缅甸宣慰司名存实亡,东吁王朝成为了事实上独立于明朝之外的政治实体。然而此时明朝对靠近如今中缅边境一带的孟养、孟密等土司依然维持着统治,莽应龙却无视这点——不仅征服了孟养、孟密,还派人招诱陇川、干崖、南甸三宣抚司的众多土官。缅甸军队一度越过今天缅甸同中国云南的边界侵入到今天云南省境内,但在明军的打击下最终退出,然而这时明军正面对北方蒙古和日本丰臣秀吉政权的挑战,因此也没大举发兵征讨缅甸,最后双方的战线大致稳定在位于今天的中缅边境一线。尽管向北发展的势头受到明朝抑制,但莽应龙对外扩张的野心并未就此消磨:既然向北方中国方向扩张行不通,莽应龙就转而对南方的暹罗下手:1569年8月莽应龙攻克暹罗。莽应龙在位末年缅甸的国土已空前辽阔:东到老挝的林城(即万象),西到印度的曼尼普尔,南到印度洋海岸,北到现中缅边境,占据了大半个中南半岛。

唐末藩镇割据之时交州当地的土豪曲氏家族建立了割据一方的静海军节度使政权,与割据岭南的南汉政权相争。930年南汉君主刘龑派李守鄘、梁克贞讨伐交趾(今越南中北部地区),擒静海节度使曲承美而归。但不久曲氏的部将杨廷艺就驱逐了南汉军队,自称静海节度使。937年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938年杨廷艺的女婿吴权在爱州(今清化)起兵,反对矫公羡。矫公羡见吴权势力强大,于是向南汉求救。刘龑早已有吞并交趾的野心,于是趁机任命儿子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矫公羡的名义率水军出兵交趾。然而南汉大军却在938年的白藤江之战中败给了吴权,以此战为标志越南脱离了中国郡县的直接管辖,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944年吴权死后其皇后的三哥以外戚身份辅政并趁机架空吴权之子,随后安南各地出现了十二个大封建主割据混战的局面,史称十二使君之乱。在安南割据混战的十二使君中有一个叫陈览,他帐下有一员大将名叫丁部领,在征战过程中他逐渐取得了兵权。968年丁部领在扫平群雄一统安南之后自称“大胜明皇帝”,开启了越南历史上的丁朝。980年安南丁朝十道将军黎桓以一出越南版的“黄袍加身”篡夺了丁朝的江山并击败了前来干预的宋军。战胜后的黎桓趁胜与宋议和修好,接受了宋朝的册封。以此为标志中原王朝正式承认越南不再是中原王朝直接管辖之下的郡县,此后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根据越南古代的官方正史《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在越南刚脱离中国郡县管辖而成为独立国家的公元10世纪其南部以位于北纬18度的横山为界,这意味着位于如今越南南部的顺化皇城以及越战中闻名世界的港口城市岘港在当时还都并不在越南版图之内,可今天这两地早已成为无可争议的越南领土,事实上这是越南自公元10世纪成为独立国家以来持续千余年扩张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越南的国家形成历史就是一部持续不断的扩张史,以致于研究越南历史的西方学者称其为“东方普鲁士”。越南在接受北宋的册封后两国关系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主要是因为这时正处于越南由割据政权向独立国家过渡阶段,在两国边界的划分上越南以历史上南越国的版图为依据对岭南两广地区提出领土要求,而北宋方面认为既然现状是历史形成就应当遵守,既然自己已承认越南独立的既成事实,那么自然不可能要求自己再行割让领土。1009年李公蕴开创了越南李朝后开始进行全面的对外扩张:在如今北纬18度以南的越南中部地区当时存在着一个独立国家占城国,越南李朝曾迫使占城、老挝纳贡称臣随后于1014年、1022年、1028年、1036年、1058年、1059年和1060年先后七次越境侵占宋朝领土,此时正忙于应付来自北方辽国和西夏所带来的战略压力的北宋无暇顾及李朝的犯边之举,这就进一步助长了李朝的犯边行为。公元1069年正值北宋王安石变法后新旧两党争执激烈之际越南李朝十万大军大举犯境,在此之前李朝一直是在两国边境小打小闹,这次李朝大军又辅国太尉李常杰亲率长驱直入宋境,先后攻陷钦、廉、邕三州,兵锋直抵今天的广西南宁,沿途屠杀宋朝军民数十万人。邕州知州苏缄率部抵抗,城破后全家36口自焚殉国。正忙于应对辽国和西夏以及国内党争的北宋王朝直到7年后才命郭逵、赵卨等将领兵30万反击,此时李朝正图谋桂州(今广西桂林),得知宋军南下后被迫进行战略收缩。1076年3月郭逵收复邕州,随即乘胜反攻进入越南境内,逼近距其首都升龙(今河内)仅30公里处,郭逵部将燕达在富良江之战中一举击毙领军的李朝太子李洪真。然而此时宋军自身也已损耗大半,军资粮草也已耗尽。最终这场战争以双方议和告终,两国边境又恢复到李朝犯边之前的原状,此后越南历朝历代有时会趁中原王朝内乱之机侵占边境领土,但再没敢如此深入境内。而宋朝本身在军事上就是极其保守的,所以在这次自卫军事行动后也没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富良江之战使越南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是中国历史上以文弱著称的宋朝也有能力遏制其向北扩张的势头,此后尽管在越南民间仍不乏将岭南两广视为其领土的声音,但官方层面的大规模北上扩张行动终止了。既然北上这条路被证明行不通,那么南下呢?位于当时的越南南方的是上文提到的占城国——这是一个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建立的古老国家。占城人在其早期历史上也是一个尚武善战的民族,越南刚脱离中国郡县的管辖之时占城还曾主动对其发动过攻击,这使越南一直把占城当作一个主要的敌人对待。早在982年越南黎朝的开国之君黎桓就亲自率军入侵过占城,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越南军队洗劫了占城首都因陀罗补罗并将其夷平。1021年至1026年期间占城遭受越南的大规模军事打击。1044年越南李朝李太宗亲征占城,越军在五蒲江击败了占城军队,杀死国王乍斗,此后占城开始向越南朝贡。然而在1068年占城国王律陀罗跋摩三世发兵攻打越南,希望夺回被越南占领的因陀罗补罗地区。次年越南辅国太尉李常杰率军攻破占城的新首都毗阇耶并在与真腊交界处俘虏了律陀罗跋摩三世,随后律陀罗跋摩三世在越南的挟持下被迫割让地哩、麻令、布政三州。此后越南与占城的关系一度缓和下来,直到越南陈朝末年占城人在见到越南国内的乱局后认为复仇的时机已到,于是当时的占城国王制蓬峨收留在越南国内的政治斗争失败而出逃的人士并开始尝试收复被越南占领的地区。1368年越南陈朝陈裕宗遣陈世兴、杜子平讨伐占城,制蓬峨以伏兵的战术大败越军,随后大举北伐,攻破越南首都升龙,大肆焚烧掳掠而归。1376年越南陈朝君主陈睿宗为报复占城攻破升龙之仇而亲率大军南征,制蓬峨诱敌深入的计策大败越军并击毙陈睿宗,随后乘胜北伐并再度攻陷升龙。1407年明成祖朱棣遣朱能、张辅讨伐越南胡朝,占城趁机收复了历史上被越南占据的领土。1418年越南人黎利起兵反明,1428年黎利建立后黎朝,随即对占城展开报复行动:1446年后黎朝大臣郑可率军攻陷毗阇耶,俘虏占城王麦阇毗阇耶。身为越南和占城宗主的明英宗要求越南释放占城国王,但被越南拒绝了。次年占城王族摩诃贵来驱逐了越南人,夺回了毗阇耶。1470年越南后黎朝君主黎圣宗以占城”不修职贡“为由征发国内15岁以上男子组成26万大军御驾亲征。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越军攻破占城首都毗阇耶并杀死占城国王茶全,从此毗阇耶成为越南治下的广南道(顺化和岘港就是在此时并入越南版图)。此后占城作为越南的藩属在苟延残喘了两百多年后于1693年被越南彻底吞并。

占城被吞并后越南又将下一步的扩张目标投向了邻国老挝和柬埔寨:1470年御驾亲征占城国的黎圣宗在战胜占城这个老对手后不久又向西侵入今天的老挝境内,当时越南在今天老挝东北部的川圹省盆蛮地区置镇宁府进行管辖,此后老挝一直向越南纳贡至1694年。被夹在越南和泰国之间的柬埔寨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然而在历史上柬埔寨曾一度是东南亚最强盛的国家:从公元1世纪开始以今天的柬埔寨领土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囊括当今柬埔寨全部国土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的扶南王国。7世纪末扶南被自己的藩属真腊所灭。公元705年~707年真腊国分裂为北方的陆真腊和南方的水真腊,其中水真腊在今天的柬埔寨境内,陆真腊在今老挝境内。公元8世纪末水陆真腊俱为当时爪哇地区的夏连特拉王朝控制。公元802水陆真腊在摆脱夏连特拉王朝的控制后建立了吴哥王朝。吴哥王朝极盛时期占有今柬埔寨全部、泰国及老挝大部、越南及缅甸南部,对中南半岛几乎所有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奠定了中南半岛诸国的文字基础和宗教基础,吴哥王朝鼎盛时期遗留下来的吴哥窟这一历史文化遗迹至今见证着昔日的辉煌。12至13世纪吴哥王朝国势由盛转衰,暹罗、占婆等国不断与之征战。1431年暹罗攻占吴哥王朝首都吴哥城,吴哥王朝灭亡,公元1434年柬埔寨从暹罗的统治下复国并迁都金边。从那时起柬埔寨就处于东面的越南和西面的暹罗(今泰国)的争夺之中,大量柬埔寨国土被越南和泰国蚕食鲸吞,事实上今天越南最大的城市胡志明市和第一大岛屿富国岛昔日都曾是柬埔寨领土。1698年越南阮氏家族出兵吞并下高棉(今湄公河三角洲,当时属于柬埔寨),由此奠定了当代越南的版图。公元十九世纪初整个柬埔寨甚至都曾一度成为越南的“保护国”。不甘心受越南的统治的柬埔寨于1820年和1840年发动两次抗越大起义,将越南人赶出柬埔寨。越南本来是准备重新集结力量彻底征服老挝和柬埔寨的,可这时西方殖民者已然扩张到东南亚,很快越南就即将和老挝、柬埔寨一起沦为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了。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南半岛五国都曾向外扩张,成为区域内的小霸主,但迄今为止没任何一国曾统一整个中南半岛,那么原因何在呢?在我个人看来: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地形上的原因:中南半岛位于中国南部、印度东部,正处于亚欧大陆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汇处,由于两大板块的冲撞挤压而形成了“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复杂地形——北部地势较高,山脉呈掌状向南展开。大河下游和河口为冲积平原。中南半岛各国之间基本上是以高山、大河、海洋这种在古代难以跨越的天然地理屏障为边界的,这就使其扩张很难实现,即使一度实现也难以消化同化被征服地区。其次是文化上的原因:中南半岛地区受邻近的中国、印度文化影响较大,但其实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极大,难以完全整合——越南基本上属于中华文化圈,而历史上曾存在过的占婆、高棉、老挝等国则受印度文明影响较深,缅甸、泰国基本属于中印文化混合影响的地区。随着近代西方殖民者介入之后各个殖民主义国家对其在中南半岛的地盘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管理,殖民者与殖民者之间往往也处于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当然中南半岛唯一一次划归一个国家掌管是在日本对外扩张时期),他们将中南半岛划分多个势力范围。他们绝对不会允许中南半岛上出现一个强大的本土势力存在。

古代骠国指哪现代

驃國是7至9世紀緬甸驃人所建立的城邦國家。 驃國留於今日緬甸的罕林、毗濕奴城

你知道哪些被名字耽误的好剧

当只听到名字时,

《香蜜沉沉烬如霜》?玛丽苏剧名!

《天乩之白蛇传说》?无脑翻拍剧!

先说香蜜,剧名中二,因为小说十几年前被写出来的,而那时候起小说名字好像都流行这样,但在现在来看,这名字还没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易懂呢

一脸扑像的香蜜,在起初不被很多人看好是正常的

当时放出预告片后豆瓣八组一个用户发帖感觉香蜜沉沉烬如霜会爆

然后下面的回应都是“男女主都丑的仙侠剧爆不了”、“换个名字说不定有可能”

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评论已变成了大型真香现场,都是一片“香香香”,被预判“不能爆”、“很难爆”的香蜜终于能在2018热度电视剧上有一席之地,也伴有不错的口碑了
微博上曾有
一个征集给香蜜改名的话题,但是“农贸圈的三角恋”“天帝作孽记”可还行

大家也可以去看看香蜜哦,千万不要被名字给迷惑,其实是一个特效主演都很用心,近年来非常出色的仙侠剧了

《天乩之白蛇传说》呢,大家可能看名字以为它是《白蛇传》的劣质模仿,但其实它是根据民间神话故事改编而来的一部古装神话爱情电视剧,讲述了小白蛇白夭夭和药师宫宫上许宣前世今生、跨越千年的深情虐恋。

喜欢虐恋的应该会喜欢哦

正文结束的分割线●════════════════════●

再打一遍广告嘻嘻:大家请多多、毫不吝啬的将关注向我投来!我的文章常常评论者多,关注者甚寡,不知道是不是也因为名字的关系…
比心

翡翠的价值在哪里中国人为什么喜爱翡翠

翡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大自然的造物之功

每一块原石都必须经过大自然的多年加工而成,现如今钻石等制品都可以人工合成的情况下,越是不可复制的翡翠,也就越显得珍贵。

稀缺资源的不可再生

虽然世界上产翡翠的国家有很多,但是只有缅甸的矿场才会有达到宝石级的翡翠产生,因此翡翠被称为是“玉石之王”。加上近年来缅甸矿脉接近枯竭,政府管制逐年加重,现如今出现面包粉比面包贵的情况,翡翠价值不断上涨。

君子如玉的文化内涵

人们一直用玉的品质形容人的道德和人格,玉的仁、义、智、勇、洁,正是人的基本道德。将翡翠佩戴在身上,不但能起到装饰作用,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使人保持良好心态,这种价值,就是翡翠的文化价值。

匠心独运的精雕细琢

很多时候翡翠的雕工可以超过翡翠本身具有的价值,一块普通的玉料在经过巧妙的俏色和创意雕刻后,整体的价值会升值数十倍。一件好的作品一定离不开一个好的匠人,精工细作为一件翡翠赋值提高许多。

翡翠对于中国人,一直是一种大众化的玉石,小孩满月要戴翡翠长命锁,女孩出嫁要陪送翡翠戒指,老人抽旱烟,就流行用翡翠做烟嘴,翡翠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生活中最梦幻的奢侈品。

“谦谦君子。温如如玉”,翡翠十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温润透亮的质感,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深受千年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对其爱不释手。

缅甸为何将科科岛借给中国它到底有多重要

中国帮助缅甸渡过难关,对方把岛屿租借给中国,相互信任友好邻居

中国现在的发展越来越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的贸易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海上贸易更是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虽然中国是海陆俱全的国家,但海洋的面积却不是很多,之前对海洋管控意识不高,海上贸易的安全无法保障。

中国是大部分能源贸易都要依靠马六甲海峡,那里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正因为那里位置的特殊,如果国际社会发生巨变,那里的航道被切断,中国将面临严重损失。所以中国也一直在找办法解决这严重问题,一直在修建铁路和油气管道,想着改变运输渠道,但是运输成本高、货物体量小,一直无法替代海运。在中国一筹莫展时,缅甸直接把科科群岛租借给中国,不只是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还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科科群岛在缅甸仰光省西南方位,面积约21平方公里,距离缅甸本土300公里左右,离马六甲海峡800公里,中国云南距科科群岛1200公里,是中国、缅甸、印阿三、马六甲的中心地带。西边是孟加拉湾,东边是安达曼海,南边与印度尼科巴群岛相望,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有了这个岛屿,中国进入印度洋就不会被锁喉拦路。中国在岛上建立雷达监控系统,中国还在岛上建设机场和军事补给站,机场跑道长度2900米,可以停靠战斗机和客机。

中国战机从云南出发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科科群岛,增强了中国对马六甲海峡方面的控制,也能保障中贸易安全。中国的和平崛起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任何势力都是不能阻挡中国和平发展全球化的脚步。缅甸给中国这么大的礼,这就是中国力量,那是对中国的信任。在大唐盛世的时候,缅甸骠国王子就曾经访问过中国长安,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很感动,还创作了千古绝唱骠国。1985年,两国第一次开展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也是中国当时最大的海外援助工程,那就是全长2.2公里的丁茵大桥。大桥横跨勃固河,当时的技术有限,双方的工程师一起克服了困难。这座大桥不只是见证了双方工程师的艰苦,也为当时两岸人民带去了便利,还为缅甸培养了大量桥梁专家,象征着中缅两国友好的关系,真真正正的友谊之桥。

中国对缅甸的援助从没停止过,在2012年底,中国就为缅甸提供了30几个项目,九个是技术合作,还有20多批物资援助,这其中包含了生物技术、教育、文化、电力、通讯、农业、交通、卫生等领域中国不只是无偿援助资金、设备和技术,还有为缅甸提供人才培养,培养了很多领域的专业人才,还有工程技术专家,这大大改善了缅甸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中缅关系更是紧密,尤其是中国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共建中缅经济走廊,更是给缅甸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缅甸的基础设施很差,很少有西方国家愿意去投资建设,因为投资大、建设时间长、回报也小,只有中国愿意投资援助,给缅甸提供优惠的贷款,帮助建设港口、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因为缅甸缺电,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让很多的投资者望而却步,中国直接出手。中国的水电六局承接了缅甸水电站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发挥了吃苦耐劳的铁军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这座缅甸的三峡大坝。这大大改善了缅甸国家电网的供电质量,也缓解了供电紧张的局面,为推动全国经济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17年,中国知道缅甸面临流感困惑,很需要医疗物资的援助,中国立马进行人道主义医疗援助,包括防护服、口罩、疫苗、呼吸机等,这才是患难见真情,这些紧急物资能够帮助缅甸人民早日战胜流感。

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能源重要的战略通道,对两国都是意义重大的。中缅油气管道是中缅天然气管道和中缅原油管道共同组成的,这个项目由中缅两国合资建设,中缅原油管道从缅甸的西海岸马德岛直接通到中国的云南瑞丽贯穿了缅甸的曼德勒和马格威等地区,2017年投产,年产为2200万吨。中缅天然气管道位于缅甸西海岸的拉姆离岛通道,中国云南省的瑞丽2013年开始运行,并且通过分输站向缅甸输送天然气。截止到2020年,中缅油气管道就向中国输送天然气265亿立方米和原油三千万吨,还向缅甸输送了4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中缅油气管道对于双方都是共赢的,不只是为了缅甸带来了经济发展机会,为缅甸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就有30多亿人民币,这让缅甸借此开展油气外交,让缅甸成为亚洲重要的能源国。中缅铁路的建设也称中缅国际铁路,这个项目中国已经跟进十多年了,这铁路全长1920公里,中国境内690公里,从中国的云南至缅甸首都,最主要的还是让其连接到印度洋,成为印度洋到达中国重要的陆路通道。这条铁路由中国投资建设,采用中国的标准和技术,建成之后中国拥有50年的运营权,之后再交给缅甸

中缅铁路中国段也是两部分组成,大理到昆明和大理到瑞丽,第一段已经开通运营,大理到瑞丽的现在也在建设当中,还无法确定完工日期,但是中国的基建技术开通是铁定的,只是时间问题。希望这条铁路早日建成,不只是为缅甸带来巨大好处,也将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的国际通道。中缅两国很多的地方是互补的,贸易往来紧密,将来真正达到互通互联、合作共赢。中国也是缅甸最大的贸易伙伴,进口商品来源国和出口国。中国和缅甸还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让双边贸易更加便捷,也让人民币走向国际更进一步。2018年,中国和缅甸的贸易金就达到了152亿,增长了近14%,到了2019年半年就达到95亿,全年将突破200亿。双方的友谊也是经得起岁月的冲刷的,丁茵大桥一直屹立不倒,希望双方的关系能够一直友好

古代骠国是哪个国家是现在的哪里

骠国为古国名,秦汉时为朱波国,自称“突罗朱”,是古代缅甸骠人在今缅甸境内的伊洛瓦底江流域所建立的国家;都城卑谬(梵文名室利嗟呾罗),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卑谬附近。

古骠族是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流域第一个占有重要政治地位的民族。

大约在公元3世纪,中国史书已有了对骠人与骠国的记述。中国魏、晋人的著作称骠国“位于永昌西南三千里,君臣父子,长幼有序。”

5世纪前,骠国的统治中心在毗湿奴城(今缅甸马圭县东敦枝镇附近)。约6世纪以后,骠国逐渐强盛起来,建都室利嗟呾罗。

唐代文献记载骠国都城为圆形砖城,周长160里,有12座门。受印度文化影响,骠国佛教兴盛,国内有寺庙百余座。农业比较发达,种植稻谷和甘蔗等作物,自己使用名叫“登伽陀”的钱币。

7~8世纪时的613~718年,毗讫罗摩王朝统治骠国。当时骠国十分强盛,地域广袤,有18个属国、298个部落、9个城镇。其疆域北抵南诏(今中国云南省德宏州与缅甸交界地区),东接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一带),西达东天竺(今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等地),南临孟加拉湾,据有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

骠国同中国、印度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

唐德宗时,“在南诏西南六千八百里”的骠国国王摩罗思那闻知南诏内附唐朝,而对唐朝产生羡慕之心,遂派遣王子舒难陀(悉利移;一说骠王雍羌遣其弟舒难陀)率领“骠国乐团”随同南诏一起远赴唐京师长安朝觐并献乐舞。

唐贞元十八年(802)正月,骠国使团及歌舞团至长安,在宫廷献其国乐十二曲。骠国乐队与舞蹈家的精彩表演曾轰动一时,唐大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以记其事。唐德宗赏其乐,致信骠王给予赞扬,赐“检校太常卿”之官衔。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南诏国(649~902年,中国唐代在西南地区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的边疆民族政权)发兵攻骠国,陷其都城卑谬,古骠国遂亡。

骠人流往蒲甘地区,其势衰落,渐同化于缅人。作为一个民族,骠族现已完全消失。

图片皆选自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