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与缅甸历史上共发生过多少次战争?苏德战争为什么伤亡那么大_万人_缅甸_泰国

泰国与缅甸历史上共发生过多少次战争

缅泰战争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泰国与缅甸之间为兼并土地、掠夺劳动力和取得中南半岛政治经济优势而进行的长期战争。泰缅战争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548~1592)1486年,缅甸东吁王朝兴起后,泰缅之间开始出现小规模边境冲突。1548年底,缅王莽瑞体乘泰国王室内讧、国内局势动荡之机,率军大举入侵。次年包围泰国首都阿瑜陀耶城,因久攻不克而退。1563年,缅王莽应龙再度入侵,次年攻占阿瑜陀耶,将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员和居民掳至缅甸,另立傀儡王。1568年,因泰国力图摆脱缅甸的控制,导致莽应龙又一次大举进攻。1568年11月~1569年8月,阿瑜陀耶城抗击缅军围困达10个月之久,终因内部叛变而陷落。莽应龙处死前傀儡王以后,立亲缅的彭世洛太守为傀儡王。1584年6月,泰国王子帕那莱(即后来的纳黎宣)宣布独立,并率军攻入缅甸。1584~1592年,缅军五次大举入侵泰国,并一度包围阿瑜陀耶城,但均遭失败。1592年底,泰缅主力决战于泰国廓沙拉,结果缅军大败,其统帅即缅甸王储阵亡。第二阶段(1593~1664)1593~1605年,泰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不断向缅甸发动进攻。1593年,泰军攻占缅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次年,又进占毛淡棉、马都八等地,吞并缅甸南部大片领土。1595~1599年,泰王纳黎宣大帝两次率军大举入侵,包围缅甸首都。1605年,纳黎宣再次率军攻入缅甸,不久于阵中病亡,泰军遂撤回。1613年起,缅甸军队开始反攻,收复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领土及东北部的掸邦一带领土。1615~1663年,双方激战于缅甸南部与泰国北部,互有攻守。1664~1665年,泰国乘缅甸忙于应付清缅战争和王室内讧之机,大举进攻,在蒲甘附近与缅军决战,遭到失败,被逐出缅境。第三阶段(1665~1759)这一时期,双方处于休战状态,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部分地恢复了睦邻友好。第四阶段(1759~1810)1752年,缅甸雍籍牙王朝兴起,不断向外扩张领土,导致双方的尖锐对立。1759年,缅王雍籍牙率兵侵入泰国,次年包围阿瑜陀耶城。旋因缅王突然死去而退兵。1764年缅王孟驳进占泰国北部,次年发动全面进攻。1767年4月,在围攻一年两个月之后,缅军攻陷阿瑜陀耶城,掠走大批居民及财物,并将该城付之一炬。1767年底,泰军将领达信率军反攻,逐走缅军,恢复了泰国的独立。1768~1785年,泰缅多次交战,泰国渐次收复北部的清迈和南部马来半岛一带的领土,缅甸则夺回土瓦、丹那沙林一带。1785年,双方主力决战于泰国南部的北碧(干乍那武里),缅军大败。以后,战争逐渐演变成局部的边境冲突,其影响和范围日益缩小。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见英缅战争)爆发后,缅甸开始沦为殖民地,泰缅战争遂告终止。

苏德战争为什么伤亡那么大

一、伤亡总结:军队在战争中的损失(减员)一般由死亡、伤病、被俘、失踪等几部分构成,而军人的死亡又包括阵亡、因伤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苏德战争(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苏军死亡681.7万,被俘或失踪445.6万人,伤病1832万人次。苏德战争双方历年损失数:1)1941年:德军损失85万人。其中死亡30万人、被俘或失踪数千人。苏军损失447万人。其中死亡80万人、被俘或失踪234万人。2)1942年:德军损失200万人。其中死亡50万人,失踪或被俘约10万人。苏军损失737万人。其中死亡174万人、被俘或失踪152万人。3)1943年:德军损失290万人。其中死亡70万人,被俘或失踪约20万人。苏军损失786万人。其中死亡194万人、失踪或被俘37万人。4)1944年:德军损失300万人。其中死亡123万人,被俘或失踪约60万人。苏军损失688万人。其中死亡160万人、失踪或被俘17万人。5)1945年:德军损失约300万人。其中死亡50多万人,被俘或失踪约70多万人。苏军损失301万人。其中死亡73万人、失踪或被俘7万人。合计:德军(含党卫队)在苏德战争中损失累计近1200万。其中死亡320多万人、被俘160万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后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万德军)、伤病累计约700万人次。最终死亡人数为380万(含死亡的俘虏)。以上数据包括奥地利、苏台德、阿尔萨斯等地的德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后大量参战的人民冲锋队之类的民兵组织的损失。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损失累计为2959.3万。其中死亡681.7万人、被俘或失踪445.6万人、伤病累计1832万人次。最终死亡人数为865.6万(含死亡的俘虏)。以上数据包括内务部队及边防军等,也包括与德国的盟军作战所遭受的人员损失,但不包尚未到所在部队报到的在途新兵,如包括新兵,则死亡人数约为737万人,最终死亡人数为915.3万人。二、原因如下:首先,斯大林及苏联最高决策层对政治军事判断失误,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战争初期的苏联显现出指挥的重大缺陷,特别是只强调总体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对人命和物力损失重视不够,这从更深层次讲又是斯大林时代体制上的弊病造成的。其次,苏联军队及斯大林的军事战略思想落后,导致苏联的军队建设和战术无法适应现代军事的要求。其三,苏军在战略部署、战役指挥上犯了许多错误。残酷的战争实践证明,那种不惜高投入、大损失的低效益式的作战,对于苏联这样一个大国也难以长期承受。其四,在力量对比方面,战争初期德军获胜除采取突然袭击这一重要因素外,德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苏军官兵都改变呆板地执行命令、服从瞎指挥的积弊,斯大林也比较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残酷战争的幸存者通过无数人的鲜血终于学会了驾驭大规模战争。空前的血战锻炼了苏联的领袖和军民,苏联人民赢得了战争,这也是研究战史数据所得出的结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