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内战时间(20世纪世界上发生过多少起战争)_苏联_法西斯_战争

本文目录

  • 20世纪世界上发生过多少起战争
  • 为什么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1931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100字左右)
  • 二战资料
  • 苏联参与西班牙内战的秘史
  • 二战前西班牙内战开始时间

20世纪世界上发生过多少起战争

日俄战争1904-1905
意土战争1911-1912
巴尔干战争1912-1913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波苏战争1920
阿比西尼亚战争1935-1936
西班牙内战1936-1939
中日战争1937-1938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印度支那战争1946-1954
阿以战争1948,1956,1967,1973
朝鲜战争1950-1953
阿尔及利亚战争1954-1962
越战1964-1975
阿富汗战争1979-1989
英阿战争1982
海湾战争1991
非洲角战争1991-1994
科索沃战争1992-2000
20世纪是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最杀人不眨眼的世纪。战争所造成的或者与战争有关的死亡总人数估计为1.87亿,相当于1913年世界人口的10%以上。如果算作是从1914年开始,这是一个战争几乎不间断的世纪,其中某地没有发生有组织的武装冲突的时期很少也很短暂。占据世纪主导地位的是世界大战:即国家或国家联盟之间的战争。
从1914年到1945年的时期可以被看作一场单一的“30年战争”,仅仅被20年代的一段间歇所打断——在日本人于1922年最终从苏联远东撤退和1931年对满洲的进攻之间的时期。几乎紧随其后的是大约40年的冷战,这一时期符合霍布斯的战争定义,即其“不是仅仅包括战斗或者战争行为,而且包括一段时间,其中通过战斗来进行斗争的意志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是,从冷战结束以来,美军在世界各地所参与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这个世界大战时代的延续。然而毫无疑义的是,20世纪90年代充满了欧洲、非洲和西亚及东亚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军事冲突。世界整体来说从1914年以来一直没有和平,现在也是一样。
尽管如此,这个世纪不能被笼统地来对待,不论是从年代上还是从地理上来说。按照年代顺序,它分为三个阶段: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大战时代(1914年到1945年)、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时代(1945年到1989年)和传统的国际实力体系终结以来的时代。我将把这些时期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时期。从地理上讲,军事行动的影响一直是十分不匀称的。除了一个例外(1932年到1935年的查科战争),西半球(美洲)在20世纪里没有重大的国家间战争(与内战相区分)。敌人的军事行动很少触及这些领土:因此,9月11日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被炸才令人震惊。
从1945年以来,国家间的战争也从欧洲消失了,而在此之前,欧洲曾经是主要的战场地区。虽然在第三时期里,战争回到了东南欧,但是在该大陆的其余地方,它却看来不大可能重演。另一方面,在第二时期,与全球对峙并不一定毫无联系的国家间战争仍然在中东和南亚肆虐,直接产生于这场全球对峙的主要战争在东亚和东南亚(韩国和印度支那)发生。与此同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等地区在第一时期里受战争影响比较少(埃塞俄比亚除外,它迟迟地于1935到1936年遭受意大利的殖民征服),在第二时期成为武装冲突的战场,并在第三时期目睹了尸横遍野和水深火热。

为什么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193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1945.8.15)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然而,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战争的起点却有可能靠前。
战争的原因是由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而造成的。
1922年10月30日右翼政客本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以及他所领导的法西斯党组成了意大利政府。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年迈的总统兴登堡元帅(Paul von Hindenburg)正式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Reichskanzler)。
1930年代开始,,“军部”作为日本军事力量的司令部被赋予比以前更多的权力。
这三个新兴的法西斯政权在其建政初期发动了一系列对较弱国家的侵略战争: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意大利)
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德、意)
有些人主张将这些不是直接针对西方传统大国(如英、法、美)的、法西斯建立初期的侵略战争也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这三次前期战争中,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最早。因此有人建议把1931年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更有些中国人建议把1931年算作抗日战争的起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100字左右)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拓展资料:

  •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 日本侵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之后中国政府向国联求助,却并未得到国联的积极回应。当时西方大国普遍奉行绥靖政策,意图通过纵容法西斯的行径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这场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二战已经浮现。

  •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态势。

  •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领土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并埃塞俄比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在经过7个月的抵抗之后,因西方国家的出卖和两国实力差距过大,埃塞俄比亚寡不敌众,最终沦陷。这次战争进一步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软弱无能,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一场内战,由共和国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终亲法西斯的佛朗哥势力获得胜利,重新在西班牙复辟帝制。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国集团与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

  • 慕尼黑阴谋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并吞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面对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意志第三帝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 德意志第三帝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意志第三帝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展的步伐。苏联对英、法两国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的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与德意志第三帝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由此,在与苏联商讨了瓜分波兰和东欧势力范围,得到苏联的中立保证之后,希特勒决定放手一搏。这一条约进一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战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战争期间,苏联、美国、英国军队伤亡总人数达1860万人,苏联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中国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以上;美国财产损失3500亿美元,苏联财产损失2000亿美元,英国财产损失1500亿美元,中国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法西斯国家本身在大战中也遭受重创。战争期间,德国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人,经济损失达3000亿美元;日本动员的最大兵力为9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8%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通常分为轴心国的战略进攻与同盟国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与战略转折,以及同盟国的战略进攻与轴心国的战败三个阶段。
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先后在各自的战场上展开全面战略进攻,在遭到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后,其进攻锐势逐渐减弱,终于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地区、非洲战场的阿拉曼地区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域到达战略进攻的终点。
在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之前,各主要战场均有着各自的战略相持阶段。1942年11月前后,盟军在三个主要战场先后进行的斯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和瓜达卡拉尔岛战役,标志着大战战略转折的实现。
1944年,同盟国在欧亚战场先后转入全面战略进攻。欧洲战场方面,苏军率先在东线发动强大攻势,美英等国盟军随后在法国登陆,形成对德国的东西夹击。亚洲与太平洋战场方面,盟军通过岛屿登陆作战和海空作战对日军展开战略进攻。欧亚各国的抵抗运动和游击战争则配合着盟军的进攻,加快了民族解放的步伐。
1945年2月,苏联、美国、英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共商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大计。1945年4月1日,盟军在鲁尔地区合围西线德军主力,下旬即进抵易北河一线。苏军于4月16日发起柏林战役,25日与美军会师在易北河畔的托尔高,27日突入柏林市中心,29日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正式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三国首脑于7月17日至8月2日举行波茨坦会议,商讨如何处置德国、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会议期间,中国、美国、英国签署并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公告内容遭到日本政府的拒绝。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9日兵分三路向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在中国军民协助下,苏军解除关东军武装,11日进入朝鲜北部地区,25日占领南萨哈林岛,9月1日进占千岛群岛。8月9日,毛泽东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面反攻。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各抗日游击队立即向华北、华中、华南敌占区发动进攻,并抽调大量兵力进军东北,会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取得反攻的重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28日,盟军开始在东京附近和其他地区登陆,实现对日本的占领。9月2日,日本代表在驻泊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即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交战双方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飞机、火炮、军舰等现代武器装备,并首次使用雷达、火箭炮、导弹、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和技术,导致作战形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出现了闪击战、大纵深作战、登陆与抗登陆作战、潜艇战与反潜战、航空母舰编队作战、战略轰炸与防空作战、空降与反空降作战等新的作战形式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在战争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对军事思想和战略理论的影响深远,为各国国防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的又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奠定的“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的相对和平创造了条件。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诸强并立、相互争霸的格局,出现了美国独霸的一统天下。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欧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前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苏联参与西班牙内战的秘史

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内战,并由此搅动了整个世界。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指出,苏联情报机关在伊比利亚半岛这场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利用西班牙内战这一天赐良机,苏联积极在西班牙人和国际纵队战士中招募间谍,开辟立足点,并借此在欧洲和美洲扩充谍报网。
内战爆发以后,西班牙共和政府遭到周边各国的经济封锁,粮食、燃料和武器皆十分短缺,急需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苏联红军情报局十分清楚,若不能及时得到强大的国际援助,在法西斯德国、意大利和叛军的内外夹攻下,西班牙共和军难以支撑。
斯大林亲自下令
1936年9月,根据苏共中央政治局的指示,对西班牙共和国的军事援助计划开始着手制定。苏联两个对外情报机构参与了计划的草拟,它们一个是属于军队系统的总参情报局,一个是具有浓重政治色彩的内务人民委员部外事局。9月14日,这两个局的局长谢苗·乌里茨基和阿布拉姆·斯卢茨基分别在此计划上签了字。苏联情报部门特殊的“X”行动开始了。斯大林亲自下令,将对西班牙的整个援助计划交由军事情报机关具体落实,并在那里成立了一个“X”特别处。
“X”行动
1937年3月13日,乌里茨基呈报了向“X”国提供军援的详细说明,传阅的范围为苏联军事和政治高层领导。“X”行动的基本内容是,向西班牙共和军提供军事技术援助,挑选并派遣军事顾问和专家,帮助西班牙共和军制定作战计划,在苏联军校培训西班牙空军飞行员、坦克手和炮兵,并督导苏联志愿者直接参与作战。
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初,共和军的作战能力和装备都很差,几乎没有自己的战斗机,故而西班牙共和军需要补充的武器数量不少。“X”军援行动内容庞杂,不仅援助内容多,而且行动持续时间长,红军情报局为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在1937至1938年期间,正遇上席卷苏联的大清洗高潮,军事情报局许多人员还未来得及完成此行动,就无辜地遭到逮捕,少量留守人员承担了巨大而繁重的工作。
在整个 “X”行动期间,苏联向西班牙共和军交付的物资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数据统计,苏联军援总量如下:227架飞机、206辆坦克、60辆装甲车、196门中口径火炮、340支德国产火箭筒、3600挺重机枪、3150挺轻机枪、16万枝步枪、12万枚手榴弹,外加数万发炮弹和几百万发子弹。
神秘的格里申将军
别尔津是苏联派往西班牙的第一位总军事顾问。为什么苏联高层没有选择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部队指挥员,而是偏偏选中了他呢?从目前公开的档案找不到答案,但却可以做出一定的推测。在1936年9月29日,政治局会议将对西班牙的军事援助行动定名为“X”行动,说明此次行动具有很强的秘密性质,会上同时对老特工别尔津做出任命也就顺理成章了。
出于保密和安全需要,别尔津到西班牙后使用了化名,人称“格里申”将军。即便是苏联派遣到那里的作战人员,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实姓。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苏联总参情报局和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特工十分活跃,除去纯情报任务以外,他们还开展敌后破坏活动:炸毁敌军桥梁,破坏敌方通信线路,组织大规模游击战,并在巴塞罗那和巴伦西亚创办了两所特工学校。
苏联所付出的代价
苏联曾打算向西班牙派遣正规军,但后来这个想法遭到了否决,转而决定只派军事顾问、专家和志愿者。
苏联顾问进入西班牙的主要途径有两个,陆路经由法国领土进入,水路经地中海抵达卡塔赫纳港,只有少量苏联军事专家绕经巴尔干和非洲。为了掩盖真实身份,这些顾问全部持其他国家的假护照,有些顾问甚至冒充他国驻巴塞罗那的外交官或商务代表。
苏联在西班牙的军事人员体系包括几个层次,最高一层为总军事顾问;下一个层次的顾问在共和军总参谋部各部门担任要职。第三个层次为各方面军司令的私人顾问,先后有19位苏联顾问担任过这种角色。在同一层次上,各方面军司令部有苏联顾问,师、团级指挥员也配备了顾问。在马德里、巴伦西亚、巴塞罗那等七座城市,苏联武器专家还深入到兵工厂,帮助共和军制造枪械,并对苏联歼击机的组装提供指导。第四个层次为基本作战人员,由苏联志愿者组成。苏联的志愿者并非普通的平民百姓,而都是些从军队中精挑细选的军事人员,包括飞行员、坦克兵和水兵。
1936年9月,苏联飞行员的第1轰炸机大队在西班牙上空首次亮相,直接参加了马德里的战斗。同年10月,苏联提供的30架高速轰炸机进入西班牙,此而使在西班牙作战的苏联飞行员达到300人。
据目前俄罗斯保存的资料,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苏联派遣了772名志愿飞行员、351名坦克手、100名炮兵、77名水兵、166个通信兵、141位工程师和技师,外加204名西班牙语翻译。
为对西班牙履行 “国际主义义务”,苏联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在差不多4000名轮流参战的军事人员中,牺牲人数超过200人。不过这场战争也锻陈了队伍,59人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许多人后来都成了著名的苏联军事领导人。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参战人员回国后却遭到了残酷清洗。(据《先锋国家历史》彭华/编译)
^_^

二战前西班牙内战开始时间

1936年7月17日,驻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殖民军在佛朗哥、埃米利奥·莫拉等将领策动下发动叛乱,标志内战开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