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官渡之战有哪些历史意义_袁绍_战争_之战

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作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取得北方大片上地,为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此后,曹操相继占领北方州郡,到建安十二年,降服乌桓,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有哪些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许多次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曹操以少数兵力战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袁绍集团当时占领北方大部地区,人口众多,粮食充足。在地理形势和物资储备上,袁绍都占着优势。然而由于袁绍纵容豪族,任意兼并土地,使河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受到更加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袁绍由强转弱以至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正在这里。

作为交战另一方的曹操,虽然也属于地主阶级,但是比袁绍在农民战争中接受的教训要多一些。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厉行法治,打击豪强,推行屯田政策,奖励农业生产。这些政令实施的结果,使原来中原地区的残破情况,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这是曹操能够转弱为强最后战胜袁绍的重要原因。

就战略形势来说,在战争初期,袁、曹双方力量的对比差别是很大的。袁绍在人力、物力上,拥有压倒的优势,在战略上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曹操兵力弱,装备差,在战略上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但是,曹操能够运用对方的矛盾和弱点,选择适当时机去打击他的敌人。在白马、延津两仗中,曹操局部地削弱了袁军的优势。随后,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决战,曹操固守官渡阵地,使袁军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最后,许攸来降,告知袁军屯粮情况。曹操紧紧抓住时机,亲领精兵偷袭乌巢,焚烧了袁军的全部军粮。这就使得战局急转直下,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曹操打垮了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曹操又进一步地改善了屯田办法。由于人民的辛勤劳动,河北地区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曹氏父子建立魏国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官渡之战是使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这次战争对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于这次战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

的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战争;在战略上是符合由于“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原则的重要战例之一。这次战争展示了若干带有原则性的军事策略,如速决战、主动性、灵活性等等,给我们遗留下某些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它在我国军事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