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皇帝为什么不退守海南岛抗清?永历皇帝为什么不去澳大利亚建立明朝_皇帝_明朝_缅甸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永历帝 皇帝 明朝 缅甸

本文目录

  • 永历皇帝为什么不退守海南岛抗清
  • 永历皇帝为什么不去澳大利亚建立明朝
  • 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前说了什么如何评价永历皇帝
  • 永历皇帝败退缅旬的情况有谁知道
  • 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崇祯皇帝朱由检还是永历皇帝朱由榔
  • 永历皇帝朱由榔和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什么关系
  • 南明永历皇帝为什么不跟随郑成功去台湾呢永历被吴三桂追杀,那么郑成功的军队呢
  • 刚看完长河东流,请问如何评价朱由榔,(永历皇帝)
  • 为什么说吴三桂最大的败笔是,弑杀永历皇帝朱由榔
  • 为什么南宋能抵抗那么多年,南明永历没几年就亡了

永历皇帝为什么不退守海南岛抗清

1、永历帝朱由榔,生活在1623年至1662年之间,是名正言顺的南明末代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1646年至1662年在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通常说明王朝267年,是指1368年至1644年,没有算永历帝在位时间。

2、永历帝出生在北京,能力怎么样褒贬不一,毕竟坚持抗清十多年,有几次反清复明形势很好,可惜最终错过了。

3、海南岛离大陆近,便于登陆,而且岛上抗清回旋余地小,纵深发展地域有限。况且,永历帝一直处于流亡状态,没有强大的海军,缺乏海上抗清力量。支付永历帝的李定国等势力也缺乏船支,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

4、云南、贵州等山地多,适合抗清,从明初沐英当云南王镇守云南开始,沐家在云南统治时期长,威信很高,忠于大明。沐家最后一任云南王沐天波为保护永历帝而死,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5、云南从唐朝南诏国建立到元朝才又一次纳入中国有效管理范围,这也表明云南有建立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的条件。

6、大明王朝是云南周边国家地域的宗主国,有一定威信,如果发展好了可以成为同盟伙伴或建立流亡据点,面积广阔,有纵深发展地域空间。

7、当初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监国,看清军逼近又仓皇逃往梧州。这种行为无异于自动放弃广东,导致永历朝廷在广东人心大失。

同年,朱聿鐭在广州即位,建立绍武政权。清军在佟养甲、李成栋统率下,伪装成明朝军队,出其不意地攻占广州。绍武帝及首辅苏观生自杀殉国,广东沦陷。这样也等于把朱由榔想去海南岛的路堵死了。

8、广西、云南、江西等地抗清活动较多,广东及海南岛抗清活动较少,永历帝也就始终在广西、云南一带活动。永历帝开始依靠明朝旧部抗清,然后又依靠反叛清朝力量抗清,最后依靠大西军张献忠余部李定国等人抗清。中间曾岀现几次抗清活动高潮,最终失败了,永历帝父子等人被吴三桂等清军杀害。

永历皇帝为什么不去澳大利亚建立明朝

一,清朝大兵压境,统一之势已成,朱由榔的南明政权被迫西撤,已经丧失出海口。


第二,孙可望降清,使得内部虚实全部暴露。


第三,朱由榔不过是是南明政权的傀儡,实际权力已被架空,基本上毫无作为,仅作为手下实力派征集军马钱粮等招牌而已。


第四,叛臣吴三桂对其生存空间的打压,使其毫无喘息之机。

第五,澳大利亚是在1770年,由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发现的。随后英国宣布占有这片土地,用来流放犯人。

而永历皇帝出生于1623年,驾崩于1662年,此时澳大利亚都没被世界发现,永历皇帝压根就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一块地方。

就算永历皇帝知道了澳大利亚这个地方,想在那建立政权,也根本就是不现实的。

因为太远,永历政权只有河船没有海船,当然可以购买远洋商人的商船运送,但没有航线,没有地图,九死一生。

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前说了什么如何评价永历皇帝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自缢,朱由检倒是一死了之了,但是明朝剩下的半壁江山,大臣子民们可不愿意就此了结啊,于是明王朝宗室,文武百官就纷纷南下逃亡,福王朱由崧到南京监国不久继位称帝,南明政权就此建立,之后清军入关了,很快就集合部队南下,不久南京城破,朱由崧被俘,之后唐王朱聿键称帝,为隆武帝,继续抗清,但是没过多久被俘,然后绝食身亡,在这个危急的情况之下,剩余的明朝军队和官员们一致拥立朱由榔称帝,也就是永历皇帝。

但是永历皇帝登基后却不能安抚,平衡各方反清势力,以致于被大将孙可望囚禁,孙可望想要废帝而自立,但是在事情败露后孙可望投降清军,永历皇帝本来可以联合起来的反清势力变成一盘散沙,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之下永历皇帝只能一路由桂林逃亡昆明,又逃至缅甸,被缅甸王莽达收留,永历皇帝的逃跑,也让原本支持他的民众们心灰意冷,永历皇帝却还一直天真的认为,缅甸也算是外国了,清军可能会迫于国际影响停止追击,但是很快满清就让吴三桂率领十万大军逼近缅甸,就在这时缅甸王莽达的弟弟莽白发动政变杀死莽达,并来信给永历皇帝,让他率随从渡河,共饮咒水结盟,结果却被缅军伏击,永历皇帝的随从尽数被杀,永历帝被俘。

虽然大明残部多次企图救出永历,但是都以失败告终,1662年,吴三桂大军逼近,莽白迫于压力交出了永历皇帝,据说当永历皇帝被送到吴三桂军营后,吴三桂十分高兴,立刻前来看永历皇帝,在这期间他们发生过这样的一段对话,永历帝朝南而坐,吴三桂进入帐内,开始态度十分傲慢,只是微微向永历做了个揖,永历皇帝问道:“你是何人?”吴三桂默不作声,不愿回答。永历皇帝又问道:“你是何人。”吴三桂忙跪在地上,埋下头,但是仍然默不作声。永历见状再次问道:“你难道不是汉人吗?不是大明臣子吗?你怎么就甘心做汉奸,背叛国家,辜负君主到如此境地,你还有良心吗?”

据后来文献记载永历帝被俘之后,满清对于怎么处置永历皇帝其实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吴三桂这时就彰显了自己汉奸的嘴脸,不断上书建议朝廷斩杀永历皇帝,以绝后患,甚至连清军的将领们都看不过去,满洲将领爱星阿和安南将军卓罗极力坚持之下,吴三桂才同意留永历皇帝全尸,最后用弓弦勒死了永历皇帝,之后一把大火烧毁了永历皇帝的尸体,捡了几块骨头回去向满清复命。

永历皇帝也算是临危受命,他是明王室宗亲,在危机存亡之时上台,但是他却没有什么魄力,在军政事务上就是个小白,所以执政期间就没有什么作为,另外他本人又没什么主见,这也导致了他难以在明王朝衰微之时出来力挽狂澜,本来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皇室宗亲的正统地位,将本来在自己手上反清的十余个省份的势力集中起来,共图大事,然而却在最后选择了一路溃逃,也导致了明军士气大跌,所以朱由榔承担不起复兴明朝的重任,反而成了亡国之君。

永历皇帝败退缅旬的情况有谁知道

一个字:惨!

小编希望大家都能更加了解,南明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不久后,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于一片石之战中打败大顺军。

面对步步紧逼的满清铁骑,南方明朝的旧臣与昔日的对手大顺军站到一起,打着匡汉复明的旗帜,先后拥立了四个明室后裔,这就是南明政权。然而,在内耗和满清的双重打击下,福王朱由崧、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键这三个小朝廷很快就覆灭了。如此一来,历史留给大明的时间已经少之又少了。

在此危难之际,大明接力棒交到了桂王朱由榔的手中。公元1646年末,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改年号为永历,成为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立朝不久,满清就攻至广东,明军无力抵抗,只好放弃广东,辗转到贵州、广西和云南。

在如此艰苦的局势下,南明政权又与满清苦战了十余年。于公元1658年,南明朝廷逃入云南,在昆明建立滇都。不料,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很快就率军杀来。走投无路的永历听从了马吉翔等人的建议,于次年正月出逃到缅甸,打算在缅甸境内延续国祚。

正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缅甸虽同意接纳永历流亡政权,但却要求南明文武官员必须解除武装,方可入境。于是,永历只能下令大小文武官员2000余人放下兵器,同时还赏给缅甸王大量财物,这才得以入缅。

永历等人入缅时,虽然身边的兵士不多,但其外围仍有李定国的数万抗清大军护卫。因此,尽管缅甸王虽然对永历朝廷有戒心,但也不敢轻举妄动。

但此后不久,缅甸国内发生了宫廷政变。缅甸王莽达的弟弟莽白在群臣支持下,发动了宫廷政变,处死了莽达,自立为王。莽白眼看各方都前来祝贺,惟独永历没到,感到很生气。于是,莽白便对永历朝廷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加上此时李定国的明军节节败退,士兵死伤大半,已无力再给永历朝廷提供保护。于是,缅甸王便有了除掉永历朝廷的念头。

公元1661年七月十六日,缅甸王决定铲除永历随行官员,便派人通知永历朝臣过江议事。鉴于当时双方关系紧张,文武官员心怀疑惧,都不敢去。两日后,缅甸使者又来说:“此行无他故,我王恐尔等立心不臧,欲尔去吃咒水盟誓。尔等亦便于贸易。不然断绝往来,并日用亦艰矣。”

永历朝臣知其有诈,即由黔国公沐天波答复道:“尔宣慰司原是我中国封的地方。今我君臣到来,是天朝上邦。你国王该在此应答,才是你下邦之理,如何反将我君臣困在这里。……今又如何行此奸计?尔去告与尔国王,就说我天朝皇帝,不过是天命所使,今已行到无生之地,岂受尔土人之欺?今日我君臣虽在势穷,量尔国王不敢无礼。任尔国兵百万,象有千条,我君臣不过随天命一死而已。但我君臣死后,自有人来与尔国王算账。”

最后,在缅方坚持下,黔国公沐天波还是与大学士文安侯马吉翔、太监李国泰等文武官员一同前往咒水,仅留内官十三人和跛足总兵邓凯看守“行宫”。

待赴约文武官员抵达咒水,缅军随即将之包围。沐天波被拖出包围圈,自知变生,当即夺取卫士武器奋起反抗,连杀缅兵九人。此时,总兵魏豹、王升、王启隆也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被杀。其他被骗来赴盟的大小官员42人也全部遇难。随后,缅军赶往永历“行宫”,再杀随从300余人,并大肆搜掠财物和女子。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咒水之难”。经此一劫,永历等幸存人员已无法生活,只能靠缅甸寺庙的僧众送来饮食,才得以苟延残喘。

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崇祯皇帝朱由检还是永历皇帝朱由榔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是朱由检,朱由榔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

1、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也是明朝做为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

天启二年(1622年),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即位,年号崇祯。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域内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清军入京后,以礼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2、朱由榔

永历帝朱由榔(1623年11月11日—1662年6月1日),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1646年至1662年在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天启三年(1623年),朱由榔生于北京顺天府,隆武二年(1646年)袭封桂王。隆武二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称监国。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

朱由榔倚仗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维持时间较长。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

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其献与吴三桂,永历十六年(1662年)6月在昆明被绞死,终年40岁,在位16年。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永历陵。

永历帝死后庙号昭宗,延平王郑经上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扩展资料: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还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

崇祯帝殉国后,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后即皇帝位,改元弘光。随后清军快速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清军屠城,史称“扬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

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在大臣黄道周的主持下发动了短暂的北伐,同时还采取联寇抗清政策,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

在局势危机的情况下大西军余部和明朝官僚联合起来,在西南地区拥护桂王朱由榔为帝,改元永历。与此同时,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也乘势崛起,东西两面打击清军,抗清局面出现了高潮。

但是随着三王内讧和清军的加大进攻,明军滇黔防线被清军迅速击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缅王莽白将永历帝执送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所弑,明统始亡。

此后郑成功仍奉大明正朔,东征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建立明郑王朝,明郑政权继续沿用永历年号,但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或监国。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延平王郑克塽降清,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朔始亡。

永历皇帝朱由榔和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什么关系

两个人都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子,属于堂兄弟。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父亲是明光宗朱常洛,是明神宗的大儿子。

朱由榔的父亲朱常瀛,是明神宗的七儿子,被封为桂王,封地在衡州。崇祯十六年衡州失陷之后,他逃到了广西的梧州。他的大儿子、二儿子此前先后死掉,朱由榔排行老三,被封为永明王。

顺治二年,朱常瀛离世,三儿子朱由榔继承了王位,成为第二代桂王。这时候,明朝遗臣拥立的福王、唐王等人先后败亡。所以到了顺治三年,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推举桂王朱由榔监国。年底,朱由榔在肇庆登基,年号永历,所以后来也把他称为永历皇帝。

此后的多年中,朱由榔四处奔波不定,从两广到云贵,再到缅甸。

顺治十八年,缅人把朱由榔父子交给吴三桂率领的清军,第二年四月,朱由榔死在云南。在南明政权中,他是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位藩王。

南明永历皇帝为什么不跟随郑成功去台湾呢永历被吴三桂追杀,那么郑成功的军队呢

首先永历为什么不跟随郑成功去台湾?因为道路不通,永历帝的政权在云南,后来云南被清军拿下,永历帝的小朝廷逃到了缅甸。而缅甸距离福建或者台湾那都是很遥远,假如永历帝要去的话至少要经过泰国和越南,再从越南乘船渡海去台湾。也许海路清军拿你没办法,可是你陆路至少要走几百公里,这途中变故太大了,而且这几国政府是不是肯借道也是个问题,因为如今的小朝廷远不是昔日的大明。所以永历帝进入缅甸后并没有继续前进,事实上也无法前进,因为小朝廷完全被缅人监视起来了。

而这时候郑成功在干什么?郑成功在这几年前也就是永历政权还没有灭亡的时候组织了多次北伐,规模都比较大,战船千艘,水陆士兵十来万几乎是郑家军倾巢而出。郑成功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举行这么大规模的北伐?因为此时清军正在攻打永历朝廷,假如永历朝廷倒下了,明朝真的是彻底灭亡了,郑成功也看到这点。所以他才倾全力北伐,想缓解清军对于永历政权的打击,可是一切都晚了,虽然郑成功北伐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比如直接打到了南京城下,可是并没有解围永历政权,永历政权还是于1661年被满清剿灭

刚看完长河东流,请问如何评价朱由榔,(永历皇帝)

长河东流这部电视剧看过一半,令人扼腕叹息和无耐,如果南明残余势力能够上下同心协力象史可法一样坚持抗清,南明可以象南宋一样拥有半壁江山。太监马吉祥为了争功,竞然把大将军何令嘉三万铁甲军用蒙汉药麻翻,被吴三桂趁虚而入,三万铁甲军全军覆没。

朱由榔(1623一1662)是明神宗朱羽钧的孙子,南明朝最后一帝。祟贞皇帝自缢以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弘光帝),唐王朱聿键(隆武帝),鲁王朱以海(监国),桂王朱由榔(永历帝)相继起兵抗清。明各派势力不相进取,为争正统地位互相倾轧,最后被清朝各个击破。

朱由榔在大臣瞿式耜等人拥立下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朱由榔没有什么主见,继位之初形式险恶,一直过着巅沛流漓的生活。他放弃广州逃入广西梧州,尽失广东军心民心。在广西他下诏与大顺军联合抗清,几乎光复湖南全境。

南方投降清朝的总督,巡抚纷纷反清复明,此时弘历政权控制区域有云贵川湘彀及两广七肾,抗清形势前前景广阔。但是朱由榔手下山头众多,派糸繁杂,不能做到团结一致,很快被清朝逐个消灭,余部各自为战。

永历六年(1652每)朱由榔接受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的建议,李定国率军反攻,清定南王孔有德战败自杀,亲王尼堪被打死,“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抗清形势又迎来一个高潮。后来孙可望同李定国发生矛盾,孙可望降清,吴三桂率清军消灭各派力量,朱由榔一路逃到缅甸境内。

永历十六年(1662年)缅甸发生政变,新缅王把永历帝交给吴三桂,在昆明被绞死。朱由榔在乱世中称帝,依靠各路反清势力维护南明小朝庭,坚持十六年旗帜不倒,性格比较坚毅,但他没有自已嫡糸武装万量,总是受制于人,最终失败。

朱由榔被吴三桂俘虏后,曾义正言辞的怒斥吴三桂,不失皇帝威仪,有相当骨气。朱由榔留在缅甸的旧部同样有汉民族骨气,他们拒不降清,几百年来,坚持说汉话,习汉俗,保持本民族本色,他们的后代就是当今的缅甸果敢人。

为什么说吴三桂最大的败笔是,弑杀永历皇帝朱由榔

清康熙元年(1662年),刚刚登基不久康熙皇帝收到了一份由吴三桂送给他的“大礼”。

就在这一年的六月,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皇帝”——永历皇帝朱由榔,在云南昆明的篦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一同被杀害的还有朱由榔的儿子以及眷属,共计二十五人。

凭借着如此“不世之功”,吴三桂也来到了他人生中权势地位的巅峰,他本人获封“平西亲王”,是清朝历史上仅有的两位被封为亲王爵位的“异姓王”,他的儿子吴应熊不仅迎娶了皇太极之女建宁公主,并且在官阶和地位上,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然而,擒杀永历皇帝朱由榔,不仅成为了吴三桂人生之中又一个挥之不去的“污点”,与此同时,也成为吴三桂人生中“盛极而衰”的重大转折,就此让吴三桂一步步的走向了失败的深渊。

擒杀永历帝,已经不是吴三桂第一次“背叛”明朝。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面对浩浩荡荡向北京开来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崇祯皇帝将吴三桂看作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于是崇祯皇帝紧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并命令吴三桂放弃关外全部领地和据点,火速驰援北京。

从宁远到山海关的距离是120公里,三月初五,吴三桂接到旨意从宁远率军开拔,抵达山海关的时候,已经是三月十九,这120公里,吴三桂足足走了14天,这时的北京城早已经已经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在极度的失望中在煤山上吊自缢,正统明朝就此灭亡。

得知崇祯自缢、明朝灭亡后,吴三桂起初选择的是投降李自成,但是由于李自成对其家族的拷掠以及其大军进入北京后的种种行为,让吴三桂最终改变的想法。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重新举起了“明朝忠臣”的大旗,开始以“借兵”的方式与关外的清军进行着接触。

然而,多尔衮看出了吴三桂的想法,他并不接受吴三桂所谓的“借兵”,他只接受吴三桂的投降,而吴三桂想要继续忠于大明,或者说假借忠于大明以谋求擅权自立的想法也伴随着他在山海关大战时的阵前投降而终结。

在打败了李自成后,重新回到北京的吴三桂俨然是明朝遗老遗少心中的英雄,然而这些明朝遗臣等来的不是吴三桂拥立朱明王朝的复辟,而是清朝这面小皇帝顺治的进京登基。

在此之后,吴三桂也在高官厚禄面前,彻底放弃了“光复明朝”的想法,同时也揭下了他“大明忠臣”的伪装,一次次的将兵锋指向了他曾经宣誓效忠的朱明后裔,成为了清朝荡平南明小朝廷的先锋。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亲率大军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了流亡在缅甸的南明永历政权的皇帝朱由榔,第二年即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又在昆明篦子坡将其全家绞杀。

可以说,吴三桂是亲手埋葬了明朝残存抵抗力量的希望,同时也断绝了明朝最后的皇统。

擒杀永历帝,是吴三桂交纳的“投名状”,更是帮了整个清朝的大忙。

众所周知,清朝一直以来都是以明朝的“继任者”自居,并且始终强调,明朝是被李自成攻灭,而清朝的江山是从李自成手中抢来的,包括清军入关时,也是打着“剿灭李自成,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历代清朝帝王也是始终将祭拜十三陵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式庆典,这些无疑都是为了证明清朝夺取江山的“合法性”。

当然,这都只是政治上的“阴谋论”,真正当朱明子孙被清朝所俘获的时候,等待他们的便是非常悲惨的结局。

当年南明弘光政权的小福王朱常洵以及鲁王、荆王等人,都是被扣上了谋逆的罪名加以处死,而在《明史》中,对于朱明子嗣的屠杀都写成了“镇压暴乱”:

“顺治三年五月壬戌,京师纷传故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及行查,果获鲁王、荆王、衡王世子金玉银印,鲁王等十一人伏诛。”

特别是朱常洵,连名字都没有提,将其淡淡的放在了“等十一人”之中,真可谓是“别有用心”。

到了康熙年间,民间不断爆发打着“前明朱三太子”名义的起义活动,而当真正的崇祯皇子朱慈焕被擒拿的时候,康熙皇帝迫不及待的将其全家凌迟处死,罪名则是冒充去“前明皇子”,为的也是要掩盖其真实的身份,来维系达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于是,当永历皇帝朱由榔被擒获的时候,其实清朝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处置朱由榔。

如果将朱由榔押送到北京,一路上山高水远,必然会遭遇明朝的残存抵抗力量的抢夺,这是清朝朝廷所不希望看到的。即便是将其顺利护送到了北京,对其如何处置,也将引发巨大的朝堂震动,毕竟朱由榔已经在南方做了十多年的“皇帝”,尽管政权是风雨飘摇,他本人也是颠沛流离,但是毕竟是朱明后裔,有着极强的舆论基础与合法性的根基,这对于尚未完全稳固的清朝朝廷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威胁。而如果真的是由朝廷下令将其处死,所引发的动荡和影响也将是极为深远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非常“主动”的绞死朱由榔,算是帮了朝廷的大忙。

一方面,清朝这面除掉了威胁王朝统治根基的巨大隐患,同时对于各地“反清复明”的起义也给予了一次巨大的打击。另一方面,则是继续维持了大清王朝作为大明王朝“继任者”的“良好形象”,维持了政治统治与政权来源的合法性基础,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然,对于吴三桂而言,这也是他必须要向清朝缴纳的“投名状”,因为此时吴三桂急需通过实际行动持续性的向清朝表明自己的忠心。

在清朝初年的四位“异姓王”中,相较于“三顺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吴三桂是投降时间最晚的。

当初,孔有德等人在“吴桥兵变”后投降,当时的后金在实力不能与后来同日而语,甚至可以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的投降,颇有一种加入“创业团队”的意味,而他们的王爵也是早在崇德元年(1644年)皇太极改元称帝的时候,就已经被册封的,足可见当时皇太极对这三人的重视。

而不同于“三顺王”这样的主动归降,吴三桂的投降更多的时候是可以看作为被逼无奈之下的“阵前投降”。与此同时,吴三桂与明朝之间,并不像孔有德等人那样,有着非常不堪的过往与极深的仇恨。

所以,如果单从投降的基础与动机而言,吴三桂并不牢靠,而清朝安排吴三桂之子吴应熊迎娶建宁公主并将其留在北京,实际上就是出于对吴三桂的不放心,进而将其当作了人质。

因此,与孔有德等人的“从零做起”不同,吴三桂更像是“从负做起”,而他先做的,就是坚决而又彻底的将自己同大明王朝撇清关系,或者说,与大明王朝之间产生“仇恨”,这样才能表明自己的忠心,获得清朝朝廷的信任。

对于清朝朝廷而言,吴三桂擒杀永历皇帝朱由榔,也能起到“一石三鸟”的目的。

一来,正如前文中说到的,朱由榔是断然不能留存的,而同时,朱由榔也是不能由朝廷下旨处死,所以,通过吴三桂将其绞杀,为的还是维系请朝统治的合法性。

二来,朱由榔的死必然会激起民间的抗议与哗然,如果是清朝朝廷的行为,也必然将招致不满,特别是前明的遗老遗少以及南方汉族的士大夫阶层,而吴三桂的行为可以说是很好的转移了焦点和矛盾,帮助朝廷背下了“黑锅”。

三来,吴三桂此举可以说也是将自己置身于全体汉人的对立面,这就使得吴三桂将成为“被唾弃之人”,也必然会失去天下人的支持与拥护,其影响力与号召力也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对于清朝朝廷来说,也将是更加的放心与安心。

擒杀永历帝后,吴三桂的人生也走上了下坡路。

尽管吴三桂因为擒杀朱由榔的功劳被封为了“平西亲王”,并让其在云南“开藩设府”,但是清朝这面也开始着手对吴三桂进行着限制与制约。

就在第二年,即康熙二年(1663年),以索尼、鳌拜等人为首的辅政大臣,便借由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额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同时以“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的名义,收回其任免官员的权力。

康熙六年(1667年),这个时候正在专权的鳌拜,又借着吴三桂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朝廷中央,加强朝廷对于云贵地方事务的管控;也是在这一年,朝廷还下旨命“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进而收回了吴三桂手中的司法审判以及生杀大权。

如果说猜忌与削权,仅仅是朝廷对于吴三桂处于政治上的不信任,那么双方在巨额军需用度上的分歧,则直接激化了朝廷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875万两白银,但是仅吴三桂一镇的支出就高达900万两,因而朝中便有人感慨:

“竭尽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省之需求。”

如果说此时的吴三桂仍需要带兵征战,剿灭南明永历政权,尚情有可原,可在吴三桂擒杀永历皇帝朱由榔后,全国局面相对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在消耗以及用度上,依旧是朝廷的最大负担。

“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

再加上三藩在属地上的独立统治极大的威胁到了皇权,使得朝廷这面对于三藩是愈发的不满,康熙皇帝甚至还将解决“三藩”问起作为其亲政后计划重点目标,写在了大殿内的柱子上,足可见其决心与态度。

终于,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乘势作出了撤藩的决定。随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镇守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怀着试探性的态度上疏请求撤藩,康熙也都予以批准。

尽管“撤藩”对于年轻的康熙皇帝是一个非常冒险且非常容易激起剧变的决定,但为了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三藩”问题,康熙皇帝还是在大多数朝臣都持有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坚持撤藩,而撤藩最终的结果就是被“逼上绝路”的吴三桂起兵反叛。

然而,吴三桂竟然打出了“兴明讨虏”,拥立朱三太子朱慈焕的旗号,真可谓让人哭笑不得。

原镇宁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等知悉:
本镇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义举,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封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宝,建元周启,檄示布间,告庙兴师,克期进发。移会总统兵马上将耿(精忠),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郑(经),调集水陆官兵三百六十万员,直捣燕山。

吴三桂此举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争取明朝遗老遗少和汉族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与拥护。

可擒杀拥立皇帝朱由榔,已然让吴三桂成为了大明王朝和南明朝廷灭亡的头号罪臣,也更加使得这些人对吴三桂是恨之入骨。所以即使吴三桂打出了“兴明讨虏”的口号,也因为他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只会让人觉得是一种讽刺和嘲笑,而无法赢得汉族人特别是汉族士大夫阶层的广泛支持。

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已经走在穷途末路的吴三桂,也卸下了最后的“伪装”,选择了自己称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而吴三桂的皇帝梦仅仅维持了五个月的时间,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病逝,结束了他不断背叛的一生。

攻灭南明永历政权,擒杀永历皇帝朱由榔,可以说是吴三桂自投降大清王朝以来,为清朝所作出的最为杰出的贡献,他本人也获封亲王爵位,并且镇守云贵,手中有兵有权,俨然成为了一方诸侯。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权势地位达到了巅峰,但同时也成为了吴三桂“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永历皇帝的死将整个南方地区“反清复明”的斗争带向了低谷,相对和平的状态使得吴三桂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反而成为了朝廷的负担,因此吴三桂被逐步限制以至于最终被取缔的历史趋势,也就变得不可逆转。

也正是因为擒杀永历皇帝,使得吴三桂成为了当时天下汉人心中共同的敌人,这就使得其之后的造反,再如何将“民族大义”作为目标与旗帜,也依然是“失道寡助”,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兵败身死的最终结局也是一种命中注定。

而不经自己之手,就处死了永历皇帝,清朝朝廷这面不仅没有任何舆论的压力,更不用担心皇权统治合法性受到波及与触动,可谓是“一举两得”。对于吴三桂而言,擒杀朱由榔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举动,则完全成为了“慷他人之慨”的举动,而他本人也彻彻底底的被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饱受历史的批判。

为什么南宋能抵抗那么多年,南明永历没几年就亡了

南宋初期有中兴四大名将,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另外吴阶,吴麟,也是著名的战将。让金国人吃尽了苦头。南明没有太有战斗力的大将,都是文臣,还争名夺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