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赵氏为啥惨遭灭门呢?赵氏起源_赵氏_晋国_辈分

本文目录

  • 晋国赵氏为啥惨遭灭门呢
  • 赵氏起源
  • 赵氏家族的由来
  • 赵氏家谱全部的字辈有哪些
  • 晋国赵氏家族
  • 赵氏家族被灭是因为赵家不懂的为臣之道,还是晋景公为了自保
  • 赵氏家族辈分口诀有哪些
  • 抖音上贵州赵氏家族是真的吗
  • 赵姓起源何地第一位姓赵的人是谁

晋国赵氏为啥惨遭灭门呢

公元前607年,血气方刚的青年国君晋灵公在与首辅大臣赵盾的激烈冲突中不幸殒命。他死后,新继大统之人是赵盾从东周请回来的流亡公子黑臀,是为晋成公。

在赵盾这个双手沾满先君血迹的权臣面前,成公凡事不能做主,不过奉文画诺而已。整整7年,晋国朝廷只能听到赵盾一个人一张嘴发号施令。

赵盾的煊赫权势自然也会辐射到赵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三位异母兄弟赵同、赵括、赵婴齐以及嫡子赵朔跟着他雨露均沾,飞黄腾达,纷纷占据了高位。因此,即便赵盾在公元前601年故去,赵家仍是世人眼中高不可攀的政治豪门。

但是,就在人们想当然地以为赵家或将歌舞千载的时候,一场猝不及防的政治危机爆发了——“下宫之难”几乎让赵家沦入了灭门的惨境。

根据《左传》的相关记载,赵氏家族的这场灭门之祸是因为一桩不伦的奸情引发的:

公元前586年,也就是赵盾去世的15年后,他的嫡子赵朔此时也已身故,只留下遗孀庄姬和幼子赵武。

赵盾的少弟婴齐与庄姬通奸事败,被两位哥哥赵同、赵括掀了出来。夫叔竟敢与侄媳做下这等苟且之事!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赵同、赵括连手将婴齐驱逐去了齐国。

衔恨的庄姬仗恃自己是晋景公的亲姊妹,在景公面前诬告同、括蓄意谋反。一开始景公并未轻信谗言、贸然行动,直到公元前583年,中军元帅栾书站出来为庄姬作证,指责赵同、赵括行为不轨,晋景公才终于下令围攻赵氏下宫。

在这场屠杀之中,赵同、赵括双双罹难,赵氏家族世食的采邑也遭到了公室的没收,只有庄姬之子赵武因为躲在舅舅晋景公宫内而侥幸逃过一死,赵氏从此陷入了一段长达20年的中衰之期。

“下宫之难”本是晋国赵氏的一场灭门惨祸,却被后世的稗官野史当做传奇一再演绎。

后世传说,“下宫之难”那当口儿,赵武只是母亲庄姬腹中尚未分娩的胎儿。但实际情况是,赵武其时至少该有12岁。

因为《国语·晋语六》记载,赵武及冠的那一年(也就是20岁)专程去拜访过中行宣子荀庚,而荀庚最迟在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前就已谢世。照此推算,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发生的时候,赵武已经是个翩翩少年郎了。

不但赵武,涉事的其他人也在传说中不同程度地变了形貌,比如那个扇阴风、点鬼火,躲在背后打了赵氏一黑枪的栾书,坊间传说就将他丑化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大反派屠岸贾。

至于赵武的母亲庄姬,可能是妇德有亏、为人不齿的缘故,人们不愿意相信赵武的幸免于难是拜她所赐,于是又为赵武杜撰了两位颇有战国侠客之风的保护者: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朋友程婴。

这三位角儿一聚首,“赵氏孤儿”就算凑足了一台戏。于是这个被司马迁写入《史记·赵世家》的故事流传至今,一直在梨园长演不衰,甚至还被大导演陈凯歌翻拍成了电影。而随着演义的流衍日广,“下宫之难”的历史真相反而湮没无闻,渐渐不为人知了。

当前历史学界的研究普遍不相信赵同、赵括与婴齐、庄姬的反目成仇只是单纯由乱伦丑闻引发的冲突,更多的研究者认为,“下宫之难”的爆发或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它应该导源于赵氏宗族内部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而亲手开启争端的人正是赵盾。

《左传》载:

初,丽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亦为余子;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公许之。冬,赵盾为旄车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左传·宣公二年传》

根据《左传》的上述记载,公元前607年,也就是赵盾弑君、新立晋成公的那一年,晋国出台了一项官制改革的新措施。

已经废置多年的“公族大夫”一职被重新恢复了起来,只是这个从前例由同姓公族担任的重要职位,根据新规,将改由卿大夫的嫡子出任,无论他是同姓还是异姓。与此同时,国君的禁卫军——公行的指挥官则会在卿大夫的庶子中进行选拔。

赵盾本是已故中军副将赵衰的庶子,是赵衰追随晋文公逃难到白狄的时候同狄女叔隗所生。后来文公返国执政,又嫁亲女与赵衰,酬报他从龙流亡之功。

这位深明大义的姬姓夫人与赵衰成婚后,不但力主将赵盾母子接回国内居住,甚至还主动让自己的三个儿子赵同、赵括与赵婴齐退后一箭之地,将嫡子的名分逊与赵盾。

自那时起,赵盾便成为赵氏家族中的大宗,而赵同三兄弟则屈居小宗之位。

历史研究者们说,按照公元前607年出台的新规,卿族嫡子应任公族大夫,只有庶子才会出任公行的指挥官。但赵盾这时却主动向晋成公递交了一份申请,声明自己为了报答嫡母君姬氏当年的恩德,决意推荐嫡母的爱子赵括出任公族大夫,而自己则屈就公行。

赵氏起源

1、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

2、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3、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4、源于冒姓。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

扩展资料

赵姓名人

1、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

2、赵简子(?-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3、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创始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与其父赵鞅(即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

赵氏家族的由来

赵(Zhào)姓据说出自嬴姓,得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
赵氏祖先,赵姓祖先,姓氏
赵氏祖先,赵姓祖先,姓氏
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宋朝皇帝姓赵,是国姓,当然放在“百家姓”第一姓。“百家姓”的第一句,“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赵姓人口数是当今中国第八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九。
起源主要有三: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是周穆王时著名的驾驭马车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其后在战国初年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2、皇帝赐姓。如北宋太宗时,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赐木荣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赐河湟羌族隆赞青唐陇拶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受赐姓名赵怀义;辽政权光禄卿马植因有功于宋室,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南宋朝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等十七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3、少数民族改姓赵氏。随着历史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如西汉匈奴人赵安稽,越族人赵光;五代白族人赵善政;元代蒙古族人赵国宝,藏族人赵阿歌昌;南宋瑶族人赵瑞封;清代壮族人赵克广、赵荣正、赵荣章等。辛亥革命后,满族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此外,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赵氏家谱全部的字辈有哪些

赵氏字辈谱 

子、广、佑、钦、德,治、宗、国、志、永,映、芳、厚、铭、增,同、凤、新、继、承,全、义、建、家、业,守、正、济、世、经。

2、云南赵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振、国、廷、相、连、此、德,全、家、兴、世、开、宏、恩。

3、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镇(村)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 

福、德、碧、大、朝、廷、的,山、东、青、州、到、广、西。

4、山东蒙阴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 

振、就、京,树、英、元。

晋国赵氏家族

  赵氏的世系:
  1赵夙
  2赵衰(成子)
  3赵盾(宣子)、赵同、赵括、赵婴齐、赵穿(族弟)
  4赵朔(庄子)
  5赵武(文子)
  6赵成(景子)、赵获(……-》赵罗)
  7赵鞅(简子)
  8赵伯鲁(恒子)、赵无恤(襄子)、赵桓子
  9赵周(献侯)
  1赵夙
  2共孟
  3赵穿
  4赵旃
  5赵胜
  6赵午(邯郸午)
  7赵稷
  8赵朝
  据《史记·赵世家》,赵氏的先世,与嬴秦同一个始祖。周缪王时,把赵城赐给造父,从此造父的子孙就姓赵氏了。周幽王时赵氏传到叔带,叔带离开了周而来到晋国,叔带五世孙为赵夙。
  《左传》记载,鲁闵公元年(晋献公16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扩充军队为二军,自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由赵夙御公车,毕万为右乘,前往攻伐邻国,灭了耿、霍、魏三个小国,回来时,将耿赐给赵夙,魏赐给毕万,以为大夫,此即为春秋时赵氏之始立。
  2。赵氏之嗣世
  6年之后,鲁僖公5年(晋献公22年),晋献公派人进攻公子重耳,重耳逃往国外,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这时,跟随重耳的“五贤”中有赵夙的弟弟赵衰。流亡中,翟君把战争中俘获的两姐妹小的嫁给重耳做妻子,大的嫁给赵衰做妻子,由此生下了赵盾。
  僖公24年,赵衰随回国即位的重耳回到晋国,是为晋文公元年。晋文公把自己的女儿赵姬嫁给赵衰,先后生下赵同、赵括、赵婴三个儿子,赵姬请求丈夫将赵盾母子从翟国接回来,赵衰不肯,赵姬说∶“执政者得新宠而忘旧爱,怎能使人信服呢?一定要将他们接回来!”赵衰答应了。赵盾来晋国后,赵姬见他很有才,就再三请求将赵盾立为赵衰的嫡子,让自己生的三个儿子居于赵盾之下。
  赵衰于鲁僖公27年为原守,31年为卿,文公2年佐中军,5年卒。
  赵盾继之于文公6年代狐射姑将中军,始主国政。后于晋襄公、灵公、成公年间长期为晋国执政,在晋景公的时候去世,谥号为“宣孟”,其子赵朔嗣位,鲁宣公12年(晋景公3年)曾将下军与楚王战。
  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女儿为夫人,即赵庄姬。据《左传》记载,鲁成公4年,赵庄姬与其叔父赵婴私通,成公5年春天,赵同、赵括为此把赵婴放逐到齐国,赵婴说∶“有我在,栾氏不敢兴起祸害,放逐我,两位兄长恐怕就要有忧患了!且人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赦免我有什么不好?”赵同、赵括不听,他还是被放逐了。
  鲁成公8年(晋景公17年,前583年),赵庄姬由于赵婴被驱逐的缘故,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将要作乱,说栾氏、氏可以作证,于是晋侯讨伐赵同、赵括,杀死了他们,赵朔之子赵武(赵文子)由于跟着庄姬养在景公的宫里,所以没有被害,但属于他的土地则赏给了祁奚。后来韩厥对晋侯说∶“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如果竟没有后代来继承,做善事的人恐怕就要害怕了。三代的贤明帝王,都能数百年保持上天给的禄位,难道中间就没有邪僻的君王?只是靠他贤明的祖先得以免祸而已。《周书》说‘不敢侮鳏寡’,这是为了弘扬道德。”于是就立赵武为赵氏的继承人,并归还了属他的土地。这次赵氏几乎覆灭,幸赖韩厥才渡过了这一危机。《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更富于戏剧性,说诛讨赵氏在晋景公3年,原因是屠岸贾要作乱,故先铲除赵氏,而当时刚生下不久的赵武赖赵氏门人公孙杵臼、程婴保护方免遭杀害,15岁时由于韩厥向景公建言而得重立。
  赵武于鲁成公18年(晋悼公元年)为卿,襄公9年将新军,13年将上军,25年为执政,7年后,于昭公元年卒。
  其子赵成(赵景子)继立,昭公7年杜预注说他曾为晋中军佐。
  其后则是赵成之子赵鞅(赵简子)立,此时晋公室已经削弱,六大卿族之间开始了激烈的争斗,在赵鞅在世期间,他联合知氏、韩氏、魏氏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拥有晋阳、邯郸等强城大邑。
  赵鞅有一子叫赵无恤,是出身卑微的翟婢女所生,但赵无恤最有才,据说有一次赵鞅叫他的儿子们去常山寻找他藏的宝物,其他儿子都没找到什么,唯无恤回来说找到了,说从常山上逼临代国,可以占领代。赵鞅结果废了太子伯鲁,另立赵无恤为太子。哀公二十年(晋定公37年)赵鞅死,赵无恤继立,是为赵襄子。赵襄子灭代国。后来在晋出公22年(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知氏,至此,三家分晋之势已成。

赵氏家族被灭是因为赵家不懂的为臣之道,还是晋景公为了自保

赵氏家族被灭是因为赵家当时权力熏天,把握朝政数十年,这让刚刚继位的晋景公深感不安,为了保护好自己,保护好王位,将赵氏灭门是他的不二选择。赵氏家族的覆灭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大惨案,而后是文学作品《赵氏孤儿》也就源于这桩惨案。

晋国当时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国,当时晋国重用赵衰,在赵衰去世后其儿子赵盾接替了父亲的职务,这时候属于晋国的晋灵王在位时期。赵盾虽然年纪轻轻,但是能力非凡,在接替父亲大权时,他内政修明,重用法制,将晋国的国力发展到了顶峰。此时的晋灵王对赵盾的能力是肯定的,手下有个那么能干的大臣,对他来说也是件好事情。

晋灵帝本以为国家就让赵盾好好管理就行,自己每天都声色犬马,沉迷酒色。这时候赵盾不敢了,他想让晋灵帝能够成为一个贤明的大王,多次劝诫晋灵帝无果后。赵盾竟然将其杀害了。这下子朝野震动,大家仿佛都突然意识到赵盾的权力是在太大,竟然敢杀害晋灵王。

晋灵王死后,晋景王继位。此时的赵盾依旧将朝中大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对此晋景王常常感到寝食难安。他很担心自己那一天会不会像晋灵王一样,成为权臣赵盾的刀下亡魂。就这样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夺回该有的权力,晋景公重用屠岸贾。后来在屠岸贾的策划下,将赵氏一族全部杀害,当赵盾死后晋景公才长舒一口气。赵氏一族的死,是赵盾忘乎所以所造成的,权力在手时,他忘记了君君臣臣。

赵氏家族辈分口诀有哪些

各个地方不同,列举如下:

1、辽宁庄河赵氏辈分:文,邦,永,殿,阁,洪,庆,玉,成,祥。

2、云南宣威赵氏辈分:德,音,庆,泽,长,士,大,文,明,远,学,本,崇,胜,治,永,万,世,承,殿。

3、昌邑龙潭瓦城赵氏辈分:乐、元、明、清、怀、宗、嘉、邦。

4、湖南衡山赵氏辈分:逢嗣履盛安而吉,恒聚雍和福自生,绪衍古潭绵世泽,祥钟寿岳振家声,莹然品度昭唐朝,小编勋猷懋宋京,佑我后昆常蔚起,前光克迪有嘉名。

5、四川盐源县赵氏辈分:思才膺必仲,友祖永兴隆,中天文汉楚,万代荣华富贵昌,国正人心顺,邦安展腾定,贤能启滺远,世谱兴盛长,学宗纯修品,行守名流训,尚志能保持中立,近仁方荣庆。

6、北京市赵氏辈分:定系页臣璧,走弘汝卿怀,严师廷弑摮硣。

7、四川盐亭赵氏辈分:世天下维国;长头发如江清;灯雷映指剑;董成鹏文转型发展。

8、河南邓州赵氏辈分:俊贤转型发展卓玉永成家立业申伟璧新良进忠。

9、湖北省宜昌市下半堂赵氏辈分:万赵暚楚良士大兴区国与家长沙金基人丁兴旺毓秀发祥天开宏保定市友邦孔洞常昭经德长久继齐尚贤登进官府盛誉远播。

10、山西忻州赵氏辈分:明、世、加、子、元。

11、铜山县刘集镇纯棉布村赵氏辈分:彦怀宣(柏)广玉光明正大兴忠厚传家远。

12、安徽灵璧赵氏辈分:玉成始终大,珍修行道连,守培银安久,常星佩芝蓝。

13、河北省邢台宁晋赵氏辈分:茂,臣,庭,希,魁,礼,在,开,玉,书,孟。

14、广西省桂林城南区白龙桥辈分:玉智朝贤福荫泉盛仁佩文世旋登周纯正枝始终芳。

15、昆明赵氏辈分:国正天心顺永诸事成殿士大文明行为远家生庆泽长。

16、四川成都蒲江县赵氏辈分:崇、言、希、忠、维、汝。

17、湖南省娄底涟源赵氏辈分:万代荣华富贵昌学宗纯修品。

抖音上贵州赵氏家族是真的吗

抖音上贵州赵氏家族是真的。赵氏家族,并不是指所有姓赵的人,而是指现在居住在贵州的赵姓的一支。先祖明朝初年从南京迁到贵阳附近居住320年,后又迁到毕节大方一带。

赵姓起源何地第一位姓赵的人是谁

赵姓起源于山西省,第一位姓赵的人是周穆王时的造父。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造父的第七代子孙)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后来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

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

造父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秦朝末年,秦国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

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

2008年,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5人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

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赵姓分布的主要地区。

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北、冀鲁大部、山西、陕甘宁大部、内蒙古中部,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8%。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