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山西、陕西何称为三湘、三晋、三秦?山西三晋指哪些地方_晋国_三家_国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三晋 晋国 三家 国君

本文目录

  • 湖南、山西、陕西何称为三湘、三晋、三秦
  • 山西三晋指哪些地方
  • 山西省是如何划分晋南,晋中,晋北的
  • 春秋战国的“三晋”指的是什么有何历史
  •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国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国

湖南、山西、陕西何称为三湘、三晋、三秦

三湘则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湘江在源头与漓江合流后,称为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第二种,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第三种,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 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 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 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 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 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 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 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 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

三秦:战国时代,陕西为秦国所辖,所以陕西简称“秦”,沿用至今。秦朝灭亡后,项羽把原来秦国之地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封章邯为雍王,统治关中西部;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关中东部;封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今陕北地区),故陕西又称“三秦”。 “陕西”之名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   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歧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山西三晋指哪些地方

我们山西人经常说三晋大地,三晋今天指的是山西省。有的人误以为是指晋北晋中晋南,其实这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

元代以前山西叫河东地区。晋国时代的国土面积并没有达到达雁门关外。汉朝建立以后,才扩展到今天的大同一带。雁门关外野人家,就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也就是说当时在大同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地。

晋的本意是晋国。三晋是指晋国后来被三个国家所分裂. 晋文公前半生颠沛流离,继任晋国国王后.大卿们势力上升,为晋国的分裂埋下了隐患.最后互相兼并发展成六卿.其中以智氏势力最为强大和霸道.智伯水淹晋阳城(今太原)后,晋氏衰弱,后分裂韩赵魏三国。但晋国并没有马上灭亡.晋国总共连续了前后600年.国家分裂后,这三个国家后来都是战国七雄中的国家。三晋说明了晋国最早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后期分裂为三个国家依然无比强大.所以这是山西人的骄傲。后来山西人称山西,为表里山河。

晋国起源于山西临汾翼城县,曲沃县与侯马一带.传承至商朝的古唐国。古唐国是商朝的一个方国。周朝建立后,周成王派他的弟弟来这里进行治理。后来国家逐步强大,尽管发生过曲沃代翼的故事,但仍快速前进,步步扩张。先后灭掉周边,远方国家上百个。向北扩张到了太原地区。向东占据河北西部。向南占领河南北部。主要以黄河与太行山为天险,进可攻,退可守。与秦国,楚国都发生过一系列有名的战争。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成语故事,如秦晋之好等等。

晋也是山西省的简称。改唐国,为晋国,一说是来源于晋水,但今天的晋水是哪条河水还未找到。反而因为太原有晋祠,造成人们误以为难老泉泉水之河水为晋水。晋国国名的另一说为聚进取之晋的意思。

曲沃县修建了晋国博物馆。晋国曾多次迁都。今天的侯马有新田。当时的国家中心位于今天的翼城曲沃侯马襄汾及绛县闻喜一代。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部面向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从风水学上说是选择的一块绝佳宝地。汾河,浍河等众多河流交汇。近年来在襄汾县发掘的陶氏遗址,初步证明了三皇五帝时代的尧王时代的活动范围及尧都平阳的正确性。

有关晋国起源于河北唐县,山东潍坊的说法,都是一些毫无根据的想象。

山西省是如何划分晋南,晋中,晋北的

晋北:大同、朔州、忻州。其中大同和朔州原来叫雁北地区,意为雁门关以北。晋中:榆次、太原、阳泉。榆次和阳泉以前同属晋中专区,后拆分出晋中地区和阳泉市。晋南:临汾、运城。晋西北:吕梁晋东南:长治、晋城。

春秋战国的“三晋”指的是什么有何历史

春秋战国的“三晋”指的是韩、赵、魏三家取代晋国,晋国一分为三,所以叫“三晋”,山西现在也叫“三晋”大地,这个称呼源自于春秋末期三家分晋的故事。

最华夏莫过于春秋,最春秋莫过于晋国。晋国始封于西周初年,河汾之间百里,经历了春秋时期晋献公、晋文公、晋景公、晋悼公的多代努力,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疆域扩大至北过山西大同几乎达到张家口;南过陕西商县、河南平顶山;西到陕西大荔;东到河北保定、河南范县。

三家分晋的“三家”指的晋国历史悠久的卿族世家赵氏、魏氏和韩氏。至于为什么晋国会出现三家分晋的现象,源自于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乱政。曲沃代翼之后,曲沃武公正式成为晋武公,成为晋国小宗代大宗的第一代曲沃系晋国国君。晋武公去世后他的儿子诡诸继位成为晋国国君,后称晋献公。晋献公晚年宠爱骊戎女骊姬,骊姬为自己的儿子奚齐争夺太子之位,以至于原来的太子申生被逼自杀,太子的兄弟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逃亡。

公子重耳在外逃亡时追随他的有:狐毛、狐偃这两个是他的舅舅。还有赵衰,与晋文公一起娶了廧咎如之女,和晋文公成了连襟。后来晋文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赵衰,生了赵同、赵括、赵婴齐,于是赵衰和晋文公又成了女婿和岳父的关系。还有后来被谥为“魏武子”的晋国大夫魏犨,也是五贤臣之一。此外还有先轸,先轸姬姓,也是晋国宗室,后来成为晋国名将,统率三军。追随晋文公重耳出亡避祸的这些心腹重臣就是后来卿族世家的雏形及核心。

“三军六卿”的形成时期在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建立了三军:上军、中军、下军。每一军各置将、佐,加起来六人称为“六卿”。中军主将为元帅、正卿。当时在赵衰的建议下晋文公以郤縠为元帅。当时三军六卿的情况是:中军以郤縠为将,郤溱为佐;上军以狐偃为将,狐偃让给哥哥狐毛,自己为佐;下军以栾枝为将,先轸为佐。除了六卿之外的的风云人物还赵衰、荀林父和魏犨。晋文公刚开始是以赵衰为卿,赵衰让给了栾枝、先轸。荀林父为晋文公驾驭战车,魏犨作为骖乘的车右。

晋文公去世以后,文公之子姬欢继位为晋襄公。晋襄公在位的最后一年,晋国六卿有四个相继去世。按《史记》的记载:“六年,赵衰成子、栾贞子、咎季子犯、霍伯皆卒。赵盾代赵衰执政。”晋襄公时期内政以赵衰为相,霍伯为帅,栾、郤、胥、先夹辅晋宗。在晋襄公去世的几乎同时,赵衰、先且居(先轸的儿子)、栾枝、狐偃等也都去世了。晋襄公去世以后,在立谁为嗣的问题上赵氏和狐氏发生了分歧,赵盾(赵衰之子)主张立公子雍,狐射姑(狐偃之子)主张立公子乐。赵盾先下手为强,派人在晋国郫邵(河南济源)把公子乐和接他回国的那一拨人全给杀了。从此狐射姑从晋国出逃往狄国。

从晋文公到晋景公、晋悼公、晋平公、晋定公、晋出公,晋国的发展史与晋国卿族世家的发展史不可分割。晋国的历代国君与卿族世家的代表人物或时而相辅相成或时而相爱相杀。晋国的卿族风云人物甚至是比晋国国君还要光彩照人。

晋国的六卿世族出自于姬姓、祈姓、嬴姓。有姬姓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魏氏、荀氏。荀氏又分支出中行氏、智氏、程氏。此外还有祈姓范氏和嬴姓赵氏。晋景公时下宫之难赵氏受到重创,晋平公氏栾氏被灭族,卿族世家最后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从此六家正好占据六卿之位各一席,形成了暂时的制衡,也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了祸患。

晋定公时期赵氏发生内乱,大宗主赵鞅向邯郸午(赵午)提出“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这事说来话长有背景。赵鞅曾经兵围卫国,卫国恐惧之下献民户五百家给赵鞅,赵鞅把这五百卫国民户安置在邯郸。邯郸是赵午的封地。现在赵鞅想把这五百户迁到晋阳。赵鞅提出这个要求后,赵午与父兄商量然后拒绝了赵鞅的要求。因为邯郸和卫国的关系比较友好,如果把这五百户交给赵鞅迁到晋阳,恐怕就会让卫国和邯郸断绝关系。这件事后来就演变成赵鞅杀了赵午。赵午是中行氏荀演的外甥,荀寅是范氏范吉射的姻亲,于是中行氏和范氏兵围晋阳。赵氏的内讧把中行氏和范氏也卷进来了。中行氏和范氏攻打赵鞅。

赵鞅逃到晋阳,晋国国君晋定公兵围晋阳。卿族世家哪个没有内部矛盾,卿族之间又恩怨重重,在这时全都爆发了。这时韩氏和魏氏站在赵氏一边,逼得中行氏和范氏反叛,最后逃往朝歌。

晋国的六卿就剩下四卿了。赵氏、魏氏、韩氏和智氏。

晋出公时智氏的宗主智宣子荀申立其子荀瑶为嗣。其族人智果说,“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荀瑶这个人短处就是居心不仁。智果认为荀瑶做事不仁不义,必定没有人愿意和他和睦相处,尽管荀瑶也有很多优点,比如长得美、善射御等等。智果断定,如果荀瑶被立为继承人必定拖累智氏宗族被灭族。

果然后来荀瑶成为智氏宗主之后狂妄而骄横,向韩氏索要万户大县,又掘汾水淹赵氏晋阳。最后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了智氏。这时晋国国君已经是被架空的傀儡。又过了五十年,周威烈王正式封三家为诸侯,从此春秋已逝,晋国不存。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国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国

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后,春秋时上百个诸侯国并立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七个大诸侯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战国七雄。东边的齐国、西边的秦国、南边的楚国、北边的燕国,还有中间的三晋。我们一般情况下会把赵韩魏三国并称为三晋,尤其在战国初期三个国家经常被合称为三晋。《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也经常将赵韩魏三个国家合称为三晋。那么为什么习惯上将赵韩魏三个国家合称为三晋呢?

赵韩魏三国本来都来自于同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公元前376年,魏武侯、赵敬侯、韩哀侯彻底将晋国瓜分完毕,晋国彻底消失。晋国一分为三,分成了赵国、韩国和魏国。历史上将这件事称之为“三家分晋”。

春秋中后期和战国前期,既是诸侯国削弱周天子的过程;也是各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私家)夺取本国公室权力的过程。有的诸侯国公室权力比较大,遏制住了本国卿大夫(私家)势力,得以保全下来。有的诸侯国公室的权力相对较小,最终没能抵挡住私家的进攻,最终导致大权旁路。当时的鲁国、齐国、晋国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鲁国出现了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专权的局面,齐国出现了田氏专权的局面,晋国则出现了六卿专权的局面。鲁国公室虽然最终没有被取代,但是鲁国却一步步走向了衰落的深渊。齐国的私家田氏最终取代了公室姜氏,完成了田氏代齐。晋国则被韩魏赵三家私家瓜分,晋国不复存在。

骊姬之乱时,晋献公放逐、杀死了不少公子,而且从此不再立子孙为贵族,导致晋国公室的势力逐渐变弱,史称为“晋无公族”。晋国公室的力量逐渐衰落之后,私家的力量则逐渐壮大,并确立了对公室的优势。春秋中后期,控制晋国大权的卿大夫多达十几家。经过一些列兼并,最后只剩下了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此后,范氏和中行氏两家被其余几家攻灭,六卿便只剩下了赵、魏、韩、智四家。四家中智氏的力量最大。晋阳之战中,实力较弱的赵韩魏三家联合起来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晋国掌握实权的卿大夫就剩下赵韩魏三家,晋国大权掌握在此三家手中。

公元前438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剩余的土地,只将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三家分晋完成,赵韩魏三国也被称为三晋。《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看成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其实三家分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晋国的土地面积和国家实力在春秋时代一直都处于前列。三家分晋之后,为了提高三晋的竞争力,三国经常组成同盟,被称为三晋联盟。三晋联盟是战国初期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同盟,也是一个相对紧密的联盟。魏文侯依靠三晋联盟创造了属于魏国的霸业。赵韩魏三国在战国初期也经常被合称为三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