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孔子写的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春秋、战国两个词什么意思_春秋_勾践_晋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春秋  春秋 勾践 晋国

本文目录

  • 《春秋》是孔子写的吗
  •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春秋、战国两个词什么意思
  • 春秋写什么事
  • 《吴越春秋》中,勾践和夫差谁更坏为什么
  • 春秋时期哪个国最强
  • 吴越两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什么地位
  • 《吴越春秋》越王勾践为了回国吃过吴王夫差的粪便,真实性多大
  • 春秋第一美女西施真的跟范蠡私奔了吗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 历史上春秋时期有哪些国家,较强大的国家有哪些
  • 春秋与战国是如何定义划分的

《春秋》是孔子写的吗

谢谢邀请。

其实这个问题前些日子我已经在“孔子自称“`迷而不作’,孟子却说作《春秋》”的悟空问答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现作进一步回答。

孔子作《春秋》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呢?

一,我们首先要明确“作”的内涵。

一篇文章也好,一部书也罢,都是通过材料的,表达一种思想观点。其后者才是主要的,也在“作”的范围之内。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只是表达了一种谦虚的态度和对记录原始材料史官的尊重。

二,《春秋》代表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记录的素材加以修定的,成为儒家典籍。这其中虽然只“述”,但对素材孔子是经过取舍的,在用语上也隐进了孔子的思想观点。“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代“作“,寓作于述。所以说《春秋》是“微言大义,藏褒贬”。最典型的是《春秋》的结尾以“西狩获麟“绝笔,含义太明显了,麒麟只是传说中的吉祥神兽,未必真有,孔子看到的被打死的“麒麟”,痛苦流泣说,麒麟至是明主出现的征兆,却被人所害死了。这明明是他对周室衰微,“克己复礼”不能的一种绝望,所以《春秋》到此为止,不再续写。

总之说,孔子作巜春秋》符合事实。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春秋、战国两个词什么意思

春秋本意是一年之际,但这里的春秋指的是一个时期,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这个时期之所以叫春秋时期,与鲁国的史书《春秋》有关,据说孔子曾编撰过此书,它记载的时间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帝44年(公元前476年)的历史,后来就把这一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本意是战争中的强国,或者是战争不断。西汉刘向著有《战国策》一书,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475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即公元前221年)的时间,后来史学家就把这一历史阶段叫战国时期。

所以后世史学家把周平王迁都洛邑(公元前770年)到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的历史阶段,总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写什么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可惜《春秋》原文,在三国时期竟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遗漏掉。

《春秋》既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也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春秋》它的述事语言极为简练,但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世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其代表作品有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后世又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等。

《吕氏春秋》是战国吕不韦编写的,是关于儒、法、道等学派的“百科全书”,但跟《春秋》关系不大。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跟《春秋》没有关系。

《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已经失传。

《吴越春秋》中,勾践和夫差谁更坏为什么

春秋、战国群雄逐鹿,天下混战,吴王以应有的实力灭了越国,越王勾践成了阶下囚和王后雅鱼一同赴吴国为奴。

吴王夫差犯了个大错误,就是心不够狠,当时对越王斩立决,就不会有后来的丧国之痛,这件事情就像后来的项羽和刘帮,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果断摔杯,项庄一剑下去,就没有后来的乌江自刎。

由于吴王的疏忽,让勾践捡了漏,卧薪尝胆十年,利用西施施展美人计,麻醉吴王,甚至牺牲了越王后的清白,偷偷操练兵马,一举消灭了吴国。

越王才是个真正的狠角色,他不光对别人狠,对自己也够狠的,这一点范蠡最清楚,所以在越国胜利后,范蠡舍弃了尊贵的权利和舒适的生活带西施远走高飞。

春秋时期哪个国最强

春秋时期实际上是一部晋楚争霸的大片,其结果就是晋国胜出,然晋国内部出了问题,于是又出了续集,进入更加炫酷的战国时期,而且主角成了在春秋时期一直憋屈着的秦国。周平王东迁春秋始,各诸侯国纷纷势大,欲称霸天下。春秋先后出了五位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或吴王阖闾)、宋襄公(或越王勾践)。对于春秋五霸来说,人物的入选是有争议的,但毫无争议的就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这也就引出了背后的齐国、晋国和楚国。

齐国经过齐僖公的小霸,武功赫赫的齐襄公,进入齐桓公时代,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对内改革内政,依靠渔盐之力发展经济,对外尊王攘夷,强势外交,终于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但齐桓公晚期比较昏庸,信用小人,诸子争位,很快齐国就走了下坡路。

其实齐桓公的霸主之位来的比较容易,时机刚刚好,彼时,秦国刚和中原搭上关系,还无法东进,晋国忙着扩大领土,楚国也在开荒固权。这种情况下,齐国打响春秋争霸的序幕,然后很快退场。其实昙花一现的诸侯国不少,例如在西周时期就比较强大的卫国,在卫武公时期佐周伐戎,卫武公成为诸侯之王。然后卫武公去世后,卫国迅速衰落,整个春秋基本就在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内乱中度过。

再就是郑国,郑武公佐周伐戎并助周平王东迁,成为卿士,辅佐周天子理政,及至郑庄公成为小霸,郑国强盛一时,然而随着郑庄公的去世,郑国沦为挨打的小将,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很难强盛起来,反而容易成为别国争霸的棋子。在后来的晋楚争霸中,郑国就成了墙头草和靶子。

同样昙花一现的还有吴越,那时已到了春秋末期,依靠晋国带去的先进军事设备,也曾得到霸主,但很快衰落,更像是区域性的霸主,而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就是名副其实的区域霸主,秦穆公可以插手中原之事,秦国却无法入主中原。整个春秋,秦国很憋屈。

其它的小国不值一提,包括分量很重却一直平平庸庸的鲁国以及特殊存在的宋国。说起晋楚两国,有一句话很合适:既生楚,何生晋。晋楚一南一北,仿佛是天生的敌人。

晋国的强大是自晋献公开始的。晋国曾经过“曲沃代翼”,公子作乱而上位,小宗取代了大宗,曲沃武公成为晋武公,然后到了晋献公时期。晋献公为了防止公子作乱的情况再次发生,遂尽诛公子,任用外姓人才,这在短期时间内确实给晋国带来了活力,晋献公南征北战,“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使晋国的疆域一扩再扩。为后来的晋文公争霸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晋国强大起来,楚国也不甘落后,楚文王继位后,迁都郢都,欲逐鹿中原,北上称霸。

秦楚争霸第一战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此时晋文公pk楚成王。晋文公退避三舍,胜。之后践土会盟,晋文公称霸成功。

晋文公去世后,晋襄公继续晋国的霸业,曾两次打败秦国,使秦国无法东进入侵中原。

晋楚争霸第二战邲之战

公元前597年,此时晋景公pk楚庄王。楚胜,霸主成了楚庄王。晋景公转而经略北方,西抗秦,北击狄,东攻齐,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

晋楚争霸第三战鄢陵之战

公元前575年,晋厉公pk楚共王。晋胜。之后晋景公继位,对内改革,对外扶吴抗楚,削弱楚国,晋国复霸。

晋楚争霸最后一战湛阪之战

公元前557年,晋平公pk楚康王,晋攻进楚国本土,胜。在晋楚持续百年的争霸之战中,楚国曾经胜出,但大部分时间都被晋国压着,晋国是名副其实的春秋最强国。

此后楚国势微,晋国经营中原,很快晋国国内卿族作乱,三家灭智,进而瓜分晋国,三家分晋,春秋结束,晋国亡,韩赵魏秦齐楚燕形成战国七雄之格局。

变法图强,誓言争个高下,最终秦起灭六国。

吴越两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什么地位

吴越春秋大战

吴国刚打了楚国还没休息,就被初出茅庐的越国给干了。越国,今绍兴一带,挨着吴国。

吴越之间有一段故事

吴王夫差的老爸是被越王勾践给宰了,所以夫差就带人打了一顿越王,但是没有下杀心,并没有宰了勾践,给了一条生路。标准的装逼风范。

所以勾践卧薪尝胆想要复仇。此时的西施发挥着巨大作用,西施算是勾践的秘书吧。美人计,混在夫差边上,夫差还真上钩了,对西施也算是言听计从。西施便开始干扰朝政,勾践才得以机会逆袭,若是单靠勾践卧薪尝胆,估计死了也没办法战胜吴国。

这一战,越国大胜吴国,从此吴国直接没了,滚出中原。

这一战也打出了战国时期战后的处理标准,战败的交出地盘并滚蛋。

《吴越春秋》越王勾践为了回国吃过吴王夫差的粪便,真实性多大

越王勾践剑众所周知,它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关于勾践剑,有不少神奇的传说,其中之一就是说它“杀气逼人”。据说博故宫的保安晚上巡逻,都不敢单独去勾践剑的展区,因为一看到宝剑,心里就“慌慌的”。

后来,湖北考古又发现了吴王夫差矛。博物馆也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可能是觉得这两件神兵有特别的联系吧,就把它俩放在了一起。但据说从那以后,巡逻的保安也不打怵了~可能真的是两件兵器相生相克,互相镇住了“戾气”?又或者是保安心里这么觉得,有了心理安慰?

但是,据说终归是据说,当不得真。但这足以说明,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这一对,是绝对的冤家,而且从古到今的人都这么认为。

再说《吴越春秋》,这本书成书于东汉。里面确实记载过勾践吃夫差粪便的故事,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

吴国打败越国后,夫差囚禁了勾践,导致勾践很长时间回不了越国。这天,有人给勾践传来消息,说夫差好多天身体不舒服了,茶不思饭不下的。于是勾践的谋士之一范蠡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我看夫差身体应该没什么大毛病,可能是心理出现了问题。大王不妨去尝一尝夫差的粪便,然后说一些夫差身体很康健之类的好话,这样夫差看你如此示下,很可能就把我们放回去了。”

勾践多狠啊,可以每天吃苦胆的主儿!于是他痛快地答应了。

他一早赶到夫差那里,等到仆人准备倒夫差的粪便的时候,用手指沾了一下,放在嘴里咂摸了咂摸,然后说“我略懂些医术,大王的粪便是有点酸的,身体应该没什么大问题,食欲不好可能只是换季的原因,请大王舒心。”

仆人惊诧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夫差,夫差顿时感动的稀里哗啦!果然,没过几天,夫差就好了。他有感于勾践对自己如此真诚,就把勾践放了回去。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卧薪尝胆,一雪前耻。

故事说的有模有样,其实想来,却是不通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男配角被判终身监禁,住了几十年监狱一直表现良好,这按照当时的法律是可以申请出狱的。

最初,他出狱的欲望很强烈,表示自己已经改过自新,出去以后一定好好做人!但是呢,审判官几次三番都没同意。

直到最后一次,男配角说“无所谓,我已经不想出去了,你们爱咋咋地!”但就是这样的说辞,审判官们却一直同意他出狱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审判官们认为,一个人迫切想出狱,是因为他有欲望,而有欲望就代表他会卷土重来。当一个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时,就代表他已经死心了,甚至连犯罪都懒得犯了。

同理到夫差和勾践,当勾践迫切想回去时,夫差是不会放他的,因为放虎归山的道理大家都懂,尤其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夫差。所以,因为勾践的极力讨好就放他走,夫差不会这么傻。

因此,这个《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尝粪便的故事,很大概率是杜撰的,多半为的是突出两人的矛盾,也为了突出勾践的隐忍。

春秋第一美女西施真的跟范蠡私奔了吗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谢邀。

不与评点。从史书或文学作品中做依据评点,或推论,证据不足。因无法真实反映出历史情况,也没有真实地记录人物的生活,都是后人著书和考证的等等之证。所以,对历史人和事件,不评之理由。

历史上春秋时期有哪些国家,较强大的国家有哪些

春秋时期,一般是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之间!主要是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将国都迁到了洛邑。从此,各个诸侯国开始各自为政,出现了互相争夺土地人口的战争。

据统计,当时的诸侯国,大约有一百四十多个。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代国等等。

比较强大的是后来出现的春秋五霸,秦国,齐国,晋国,楚国,宋国。

春秋与战国是如何定义划分的

历史上把东周分为两半,一为春秋,一为战国,跨时超过五百年,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

对于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以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为分界线,这是主流观点

“春秋”名称的由来,是来自鲁国的史书《春秋》。《春秋》是一部编年史,春秋之意,即是“年”的意思,我们有时侯说,人的一生有几个春秋,春秋一个循环,就是一年。

《春秋》这部史书,后来经孔子的编撰整理,纪事终结于公元前481年。《春秋》虽是一部史书,对史事的记录非常简单,没有细节,故而孔子的弟子左丘明在其基础上,把历史的细节给补充上去,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纪事延长到公元前468年。

《春秋》与《左传》所记载的历史时期,后来就被称为春秋时代。那问题是,春秋的结束时间,为什么是公元前476年,而不是《春秋》纪事终结的公元前481年,也不是《左传》结束的公元前468年呢?

这是因为后世儒家历史学者,从尊王的角度出发,要突显周天子的地位,故而选择周敬王去世这一年,即公元前476年,作为春秋的结束;以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作战国时代的开始。考虑到春秋后期周王实际毫无作用可言,这种划分时代的方法显然只有某种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并没有实际意义。

第二,以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考虑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并没有实际意义,故而也有人认为,既然春秋的历史,与孔子整理编撰的《春秋》,在时间上大体一致,孔子只纪录到公元前481年,理应以该年作为春秋的结束。

但是这个观点也有一个缺陷。因为从史事纪录的详细程度来看,《春秋左传》比《春秋》要详尽得多,而且时间也要延长十三年,这一段历史纪事是连续性的,故而另一种观点,就是以《左传》结束的公元前468年为春秋的终点。

为什么要以《春秋》或《左传》的纪事终点来划分春秋与战国呢?因为这两本书都是完整的编年史,特别是左传,历史非常详实。此后的历史记录,开始变得简略与混乱,因此我们对战国时代,特别是战国早期的历史,知道的反而不如春秋多。

我们在看春秋的历史时,线索清晰,内容完整;相反,在看战国的历史时,出现大量时间段的史料空白,还有各种史料的混乱、矛盾。史料给我们展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这也是后世史家要把东周划分为春秋与战国两截的一个原因。

第三,以公元前403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这种观点主要依据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通鉴》是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写起,这一年发生一件大事:魏、韩、赵正式从晋国分裂出来,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

在儒家学者看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传统的儒家史学认为,赵、韩、魏三家身为臣子,竟然剖分晋国,君君臣臣的政治体系完全被破坏。在这种纲常散坏的情况下,周天子册封三家为诸侯,承认他们瓜分晋国的合法性,使得君臣之礼完全崩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痛心疾首地说:“君臣之礼即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灭,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司马光认为,正是因为周天子自毁纲纪,才导致战国时代的祸乱。

以我们今天的观点看,传统史观的结论太简单了,只是站在君王的立场上来看问题,似乎周天子不承认三晋诸侯,周王室就可以走向复兴似的。事实上,战国时代的周天子,比起春秋时代更加羸弱,完全没有任何权力。所谓的“册立诸侯”,无非是对既存事实的承认罢了。

第四,春秋与战国,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以上几种划分法,都有其依据。在不少人看来,春秋与战国都是乱世,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不然。春秋与战国,是有本质区别的。

春秋是旧秩序的瓦解,但新秩序还未建立起来。春秋的历史,是一部权力不断下移的历史。先是周天子失去权力,诸侯的势力兴起;诸侯失去权力,卿家势力兴起;到了春秋晚期,有的国家比如鲁国,权力甚至转移到陪臣之手。从春秋的历史,明显看到权力不断下移的趋势。

战国是在旧秩序瓦解后,建立起新的秩序。三家分晋意味着旧的诸侯制解体,新的诸侯制兴起。由卿大夫篡夺君位而来的新诸侯,吸取春秋时代旧诸侯丧失权力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强化独裁,把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不得与臣下分享。君主专制制度由是兴起,战国时代,便是贵族政体向君主独裁政体转变的阶段,到最后演变为皇权制度,并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