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东汉、西汉、南汉、北汉是怎么分的,为何没东宋、西宋?五代十国里,南汉几任皇帝是如何把南汉给玩没的_南汉_政权_宦官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南汉 南汉 政权 宦官

本文目录

  • 历史上东汉、西汉、南汉、北汉是怎么分的,为何没东宋、西宋
  • 五代十国里,南汉几任皇帝是如何把南汉给玩没的
  • 宋文帝刘劭和五代十国的南汉暴君刘晟比,谁更狠毒凶残
  • 韩国电影《南汉山城》中的满人竟然能全程说满语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南汉政权的皇室究竟是什么民族
  • 历史上的南汉政权是怎样被北宋轻松灭国的
  • 五代十国的南汉为何被称作“太监王朝”
  • 南汉和北汉国号都称汉,各自又怎样称呼对方呢

历史上东汉、西汉、南汉、北汉是怎么分的,为何没东宋、西宋

东西南北汉,是四个不同的概念,也是四个不同的朝代,彼此之间关系不是很大。至于为什么没有东宋和西宋,那确实是没有。

所谓东汉和西汉,又称后汉和前汉。之所以称其为前后汉,是因为中间隔了一个王莽的新朝。不仅如此,后汉的皇帝并没有延续前汉的统序,而是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的小支。因此,有很多人认为后汉其实是刘秀重新开的一个国,一如后来刘备的蜀汉也被人称之为季汉一样。

那么为什么叫东西汉呢?这个原因就比较简单了,因为首都的问题。东汉的首都在洛阳,西汉的首都在长安。长安在洛阳之西,洛阳在长安之东。由于后来又有了沙陀人建立的汉,因此为了区分这三个正统皇朝,便将刘邦的汉称之为西汉,刘秀的称之为东汉。

至于南汉和北汉,和我们刚刚说的五代时期的后汉有关系。南汉是唐末军阀刘谦(不是那个弯弯魔术师)奠基并开创的割据政权,而北汉则是沙陀人失去后汉政权后在北方建立的割据政权,后来全部为北宋所灭。由于他们只是割据政权,因此只能根据其方位称其为南北汉。

而北宋和南宋,之所以不称之为“东西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正统性的问题。

历史上有东西晋,情况与宋朝相似,但是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晋,都被视作是理所当然的正统。而当宋金对峙的时候,两边到底谁是正统就很难说了。因此,便只好按照首都的纬度笼统地称其为南宋和北宋。

此外,也不是没有其他宋,那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宋。但是,在正统性的问题上,刘宋也有点拎不清——有关南北朝的问题,到底南北谁是正统到现在都是个掰扯不清的问题,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认为北朝才是正统。因此,刘宋也没法定义。

所以,三个宋之间,就只好以刘宋、北宋和南宋来称呼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五代十国里,南汉几任皇帝是如何把南汉给玩没的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南汉,创建于公元917年,于971年被宋所灭。南汉国包括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

唐朝末年,河南上蔡人刘谦任封州(现广东封开)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长子刘隐继承父职,最终统一岭南,被封为清海节度使。907年,朱温篡唐,改国号为后梁,刘隐受后梁封为大彭郡王,909年改封为南平王,910年又改封为南海王。刘隐因病去世后,弟弟刘岩继位,他后来给自己改名叫刘龑。

在史书上,南汉没有一个好皇帝。也因此被人称为荒唐国家。

刘龑趁后梁末帝疲于征战之际,公然对外宣称:“今中国纷纷,孰为天子!安能梯航万里,远事伪廷乎?”遂就此改变其父兄两代尊奉中原王朝为宗主的国策,悍然称帝,终成割据岭南的南汉王朝。被后世称为南汉高祖的刘龑,在建国后也曾励精图治过一段时间,除交州土豪曲氏家族外的其它岭南豪强,几乎都被南汉收降或剿灭。然而,刘龑晚年后却极尽奢暴之能事,不但大兴土木,还滥施酷刑。史载:刘龑亲自设计了湯镬刑具,制定了灌鼻、割舌、肢解、炮炙、烹蒸等酷刑,群臣为之丧胆。南汉刘氏集团之所以悖逆时代,以酷刑恫吓臣属、百姓,与刘龑等自悲于根基浅薄,常恐部属、百姓们背叛的猜忌心理有关,而酷刑泛滥的结果却是,部属离心,很多避乱而来的士人、豪杰纷纷远走或归隐,南汉政权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人才危机之中。

南汉政治另一荒悖之处,就是宦官势力的膨胀。鉴于唐朝中晚期宦官政治的黑暗,五代十国以来的诸政权都程度不一地施行了抑制宦官的政策,唯独在南汉国,宦官势力之大远过晚唐。从高祖刘龑晚年猜忌、排挤、屠杀士人官僚起,宦官就成为了君王替代官僚的人选。刘龑还曾自我解释过:士人多为子孙计,远不如无后之宦官忠心。

刘龑去世后的南汉政局并无丝毫改观,相反由于激烈的内讧,夺位流血、大杀宗室等事件频频,国势更是每况愈下。但宦官势力却是稳步增长,高祖刘龑时期宫内宦官约三百余人,到了中宗刘晟时期,竟然超过千人。且弑兄杀弟才夺位登基的中宗更加不信任百官,不但常常外放宦官为官,甚至委任宫女卢琼仙和黄琼芝为侍中,于是两位女子竟然“朝服冠带,参决政事”,成为天下一大奇观,为中国政治史上所鲜有。

到了既奢靡又信佛的后主刘鋹继位后,南汉的宦官势力达到了巅峰,政权中的宦官高达两万余人,不但堵塞君主视听、把持朝臣,还掌握中央和地方军队大权,朝廷上的枢密使、骠骑大将军、六军观容使等高级军职,全部由宦官担任,甚至加官至三公、三师、开府仪同三司者,也多有宦官。以至于当时岭南社会上,大众中有投机上进者,纷纷寻求自宫求阉之法,以至于诞生了一种生意兴隆的好营生——“阉士”,即专门替人阉割的人。据史料记载,当北宋军队攻灭南汉后,光逮捕的这类阉士就不下五百人。

总之,乱世背景及特殊的政治形势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南汉刘氏这一荒悖、残暴的政治家族,在中国史上留下了又一段奇葩的血泪历程。

宋文帝刘劭和五代十国的南汉暴君刘晟比,谁更狠毒凶残

都差不多。这两个皇帝狗猪不如。狗和猪还上十二生肖。而二个皇帝下地狱之后还得下三泉。他们不仅无耻,而且无能。

韩国电影《南汉山城》中的满人竟然能全程说满语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使用的满语较为标准,但演员说的就不标准了——这就类似于外国人说中文,使用的是中文,但外国人说出来的发音等就不标准了。

首先,现在对满语本身就有很多争议,毕竟这是现代人考究古代人的事,真相如何,谁也不知道,只要论据、论证都合理,没有漏洞就是合理的说法,这也就是考古的本质——不是还原事实,而是建立合理的,能够解释具体问题的模型。

谁让满族同胞自己都没有传承下来,据悉现在也只有不到一百个人会说满语,而且就这不到一百人会满语的说法,也存在争议。

事实上,连满族这个民族都有争议,现在不就蒙古族朋友认为努尔哈赤是蒙古族人嘛。

不过,具体而言,恐怕满语和蒙古语(靠近通辽、赤峰一带的蒙古族语言)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因为蒙满联姻,没有留下来史料说科尔沁女人嫁到后金时需要重新学习语言的。

抚顺的新宾是满族的龙兴之地,也就是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几辈人都在这儿,是建州女真的核心地区,满语的核心语言恐怕就是赫图阿拉地区女真人所说的语言。

这是满语的认定。

接下来,就是《南汉山城》专门寻找会说满语的老人来教韩国演员满语这件事了。

满语在消失,但在整个满族,老一辈的人里面有100个人会说满语的这件事,笔者是深信的。

笔者在一个布依族聚集区认识一个拥有布依族、苗族血统的女孩子,她父亲是苗族,母亲是布依族;事实上在她爷爷那辈,爷爷就离开苗寨,来到布依族生活的地方了,娶的妻子也是布依族的;笔者认识那女孩时,她爷爷已经去世了,他们家只有她爸会说苗族话;原来她爷爷还是给她爸爸从小教了苗族话,但她已经完全听不懂,也不会说苗族话了,他们家,也完全和苗寨的亲戚们,断了联系;但他父亲在遇见苗族人时,还可以正常交流——她爷爷是40年代人,不到60年代,就出去闯荡,在布依族聚集区生活了。

笔者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断代是个缓慢的过程,现在还存在100多个会说满语的人,很正常,那么既然有会说满语的人,人家韩国剧组请过假给演员教满语,教的也就是满语了。

南汉政权的皇室究竟是什么民族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位于边远的岭南地区,其开国者为刘谦父子。这一时期氏族混乱,旧籍所载,多言刘氏为汉族,所以长期以来,南汉也被视为汉族建立的政权。近代日本的藤田丰八教授提出异议,认为刘氏是大食商人的后裔,但是事实上,刘氏的身份既不是汉人,也不是大食人,而是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

图/五代十国

大食商人?

藤田教授举后主娶波斯女并宠爱有加,作为例证,认为其与汉族嗜好不同,刘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大食人。然而考察南汉史书,载有许多僧人、寺庙,但并无君主信奉伊斯兰教的记载,应该说,南汉皇室主要是信奉佛教。《旧五代史》载:“有梵僧擅占算之术,谓陟不利名龚,他年虑有此姓败事,陟又改名龚”,可见高祖刘陟笃信佛教,并非伊斯兰教信徒。

岭南俚僚

《北梦琐言》中记载,唐岭南东道节度使韦宙想要把侄女嫁给刘谦,韦妻认为“非我族类,虑招物议”,不同意这门亲事。虽然唐初还是“沿六朝之风,婚姻尚门第”,但延至五代时,氏族之乱,谱牒散亡,婚姻已不再有门第之见,那么韦氏所说的“族类”,指的只能是民族。在唐代,宦官世家的子女与蛮夷通婚,会遭到舆论的强烈反对,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许敬宗就是一例,他把女儿嫁给蛮族首领之子,直到死后仍被其他官员议论。

汉族自古“同姓不婚”,唐以后以法律形式规定之。反观刘谦的孙子刘晟,弑兄篡位,诛杀亲族,又娶宗亲之女,如此有违伦常,不避汉族习俗,完全是少数民族的特征。《五国故事》中评价刘晟,更是毫不留情:“晟之所为,虽蛮夷不足以论。”

冒称刘姓

《十国春秋》载:“烈宗父子起封州,遭世多故,数有功于岭南”,而封州是“多俚僚”的地方。刘岩即位番禺后(西汉时期赵佗建南越国,也立都于番禺),定国号“为大越”,册封妻子马氏为越国夫人,同时招揽汉族士大夫,提倡汉化,冒称汉姓。随从刘谦父子打天下,草创南汉的臣子们也多为封州人,如苏章、陈道庠等,他们的籍贯在《南汉书》、《十国春秋》中均有记载。如此种种,更加印证了刘氏俚僚的身份。

五代十国正是我国社会阶级激烈变化的时代,旧族新姓,碰撞交融,刘氏的族属极有可能并非汉族,而是岭南蛮僚,但在政权的建立过程中,汉蛮之间不断交流,南汉境内已然实现了汉化,只是后期又大大地退步了。正如陈寅恪先生说:“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

参考文献:

唐森:《南汉刘氏族属平议》,《暨南学报》,1993年第1期。

刘美崧:《南汉主刘氏族属为俚僚》,《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

《南汉书》

《十国春秋》

《旧五代史》

历史上的南汉政权是怎样被北宋轻松灭国的

首先,我们来聊聊南汉的建立。在唐朝的中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复杂局面。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唐朝中央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公元907年,中原地区的军阀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揭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当时,除了中原地区的五代,南方和北方还有其他10个割据政权,被称为10国,南汉就是其中之一。南汉的地盘主要就是今天的广东和广西,属于岭南地区的地方政权。

当年的广西和广东,和现在简直是天壤之别。当时,两广地区人口并不是很多,生产力也很有限。从南汉的国力来说,自己能够对抗周围的楚政权和闽政权,但和南唐、后晋等政权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依靠距离中原王朝遥远,南汉支撑了50多年。在南汉内部,南汉皇帝的统治可以用倒行逆施来形容。南汉末代皇帝极度宠信太监,全国两万多名文武官员都是太监。他自己信奉巫师,而且沉迷于酒色。

就在南汉自废武功的过程中,北方的宋朝先后消灭了后蜀和楚政权,已经到了南汉的家门口。赵匡胤根本没有太把南汉当回事,命令大将潘美率领军队南下。为了阻挡潘美,南汉使出了自己的象兵部队。结果,潘美利用火攻大败南汉军队。在一败涂地的情况下,刘鋹准备乘船南逃,可是几艘大船根本没有等他。最终刘鋹烧毁了宫殿,向潘美的军队投降,南汉从而灭亡。

五代十国的南汉为何被称作“太监王朝”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仅有的几个长寿割据政权,存在时间超过了中原的整个五代政权,从917年的后梁时期开始称帝建国一直到971年才灭亡。当然这种长寿仅仅是相对于五代十国时期大部分昙花一现的政权来说的,实际上这种长寿也不过才五十四年,而它之所以能在这样一个乱世存在不短的时间,并不是因为其统治者比较英明,而仅仅是因为地缘关系,它地处最南端的岭南地区,是距离中原最远的所在。正因为如此,给了它存在的时间,如若不然,就凭南汉皇帝后期的作,早就被灭了。

南汉发生的最著名的一件事莫过于除了皇帝,满朝太监了,所以又被戏称为太监王朝。与唐朝后期宦官专政不同,南汉是直接让大臣们都变成了太监,欲做官,先自宫,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大臣们更好的贡献忠诚。

南汉的实际建立者是刘隐,刘隐最开始是继承了父亲的封州刺史,两年后,清海节度使去世,朝廷派嗣薛王李知柔去做这个清海节度使,不过广州的牙将作乱,不肯接受朝廷委派的清海节度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隐领兵斩杀了作乱的牙将,然后将滞留在湖南的李知柔迎入广州做了清海节度使。

在李知柔的表奏下,刘隐做了行军司马,四年后,宰相徐彦若遭到另一宰相崔胤的排挤而自请代替李知柔做清海节度使,到了广州后的徐彦若又表奏刘隐做了副节度使。第二年徐彦若去世,去世之前表奏刘隐做了清海军留后。

刘隐正式成为这一地区的老大,不过就是缺一个正式的称号,903年开始,朱温控制了朝政,刘隐派人去贿赂朱温,终于在905年做了清海军节度使。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后,刘隐奉后梁为正朔,先是被封为郡王,后又被封为南海王。

刘隐去世后,其弟刘䶮袭位,六年后,刘䶮称帝,先是建立了大越政权,一年后又改为大汉,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南汉政权。刘䶮做为南汉的第一帝,虽然不是多有作为,但也不算很过分,只是比较奢侈,大兴土木是必须的,珍宝器物也是大肆收集,而且特别喜欢炫耀。刘䶮在920年开始进行正常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倒也算难得。刘䶮去世后,其子刘玢继位,只是刘玢实力不够强大,又不思政务,第二年就被弟弟刘晟所杀。

刘晟继位后,南汉就开始真正的不正常了。为了杜绝政变的发生,刘晟在几年之间把自己的那些兄弟杀了个遍,朝中那些对刘晟有意见的大臣也都被杀了个干净,他不相信大臣们,索性让身边的太监和宫女干政。不过好歹还不算过分,等到刘晟去世其子刘鋹继位后,南汉朝廷就完全变得荒唐不堪。

刘鋹同样不信任官员,但这种不信任里隐藏着他深深的自卑,他对政事一窍不通,为了让官员对自己忠诚,他竟然让官员们自宫。国政都交给自己信任的太监和宫女,而科举考试录取的考生如果想做官就必须自宫,否则就别想进入官场,以至于南汉的宦官竟高达两万人之众。这也算是保持了官员的纯洁性。

刘鋹之所以这样做,有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观念在支撑着他,即官员有了家庭和妻小后,很容易分心去照顾家庭,甚至会有私心,以至于不能够对皇帝完全尽忠,只有自宫成为太监后,这一切就解决了,官员无牵无挂,除了尽忠没别的事可以做了,这样的想法也是醉了。

朝中官员都成了太监,就真的变成了太监王朝,太监王朝的战斗力也变得绵软了很多,对付普通百姓还行,对付北宋的军队那就只能用落荒而逃来形容了,即便有巨像军这样的配置,南汉还是很快在北宋的攻打下败下阵来。

南汉和北汉国号都称汉,各自又怎样称呼对方呢

后汉和南汉怎么称呼对方?互相不承认,互称对方为‘伪’朝,认为自己才是正统,或者是各过各的,互不来往。

前边的‘后’‘南’是后人为方便区分加上去的。

五代十国是从朱温篡权建立后梁开始,原唐朝各地节度使纷纷称王、争霸,后汉和南汉就是这一时期地方政权。

中原地区先后有梁唐晋汉周,其他地区则先后有南唐、南汉、吴越等。

这些地方政权往往以中原政权为正统,只要对中原政权称臣就可以,作为回报中原政权也会承认对方合法统治,当然对于无视中原政权的,也没有办法,也无能为力,鞭长莫及。

各地方统治阶层,不光要面对外部其他势力侵略,也要时刻应对家族权利斗争,为争权夺利是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各国之间都是认为对方是伪政权,是乱臣贼子,以正义之名互相征战。

五代十国都是依靠军事立国,即便是统治者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早上还能指点江山,晚上说不定就身首异处。

后汉和南汉距离遥远,可以说没有往来,国号都是‘汉’,关起门来还是各过各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