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开国皇帝刘陟,手捧《周易》占卜算卦,放任越南历史朝代滋生_南汉_皇帝_周易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有个国家,史称南汉。南汉开国皇帝,名字叫刘龑,“龑”简化为“䶮”,拼音读作 yǎn 。刘龑,原名刘岩,又名刘陟(zhì),他的名字,有些讲究。刘龑很迷信,甚至,比中原皇帝,还要迷信呢。刘龑喜欢《周易》,也经常算卦,年号的改变,名字的变动,皆因算卦所致。

刘龑遇到大事,就拿出《周易》,算上一卦,卜下吉凶。例如,称帝初时,还叫刘陟,后来,有个僧人说了,根据谶书所言,有个叫龑的人,会灭掉他的汉国。于是,刘陟根据《周易》,“飞龙在天”一句,自己造了个字,上龙下天,定发音为岩。

皇帝有特权嘛,当然可以造字,飞龙在天的“龑”,规定读音为“岩”,从此,多出个一汉字。之前,唐朝的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后,曾经造出“曌”字。“日月凌空,光被天地”,女性称帝,顺天应地,合理合法,武则天就是武曌(zhào),从此天下唯她独尊。

刘龑祖籍上蔡,祖父是刘安仁,唐朝末年的商人,后来到南海经商,便在泉州安家立业,曾任潮州将军幕府长史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刘龑的父亲刘谦,素有才识,因打击群盗有功,被授予广州牙将之职。后来,刘谦又以军功,官拜封州刺史、贺江镇遏使,有兵万人,舰船百艘,很有声望。

刘谦和妻子韦氏,生有两个儿子,后来又私纳小妾段氏,生下了刘龑。正妻韦氏,一怒之下,杀了段氏,还算良心未泯,留下刘龑小命。当时刘龑还是婴儿,韦氏将其抱回家中,与她的另外两个儿子一起抚养。

刘龑武艺高强,聪慧过人,而且,还精通占卜算命之术。但是,刘龑天性残酷,只要看到杀人场面,就会兴奋不已,大家都认为他是蛟蜃的化身。蛟蜃(shèn),神话传说的一种海怪,无人能降伏,千百里之地,瞬间化成汪洋大海。

刘隐,刘谦与韦氏的长子,也是刘龑的嫡长兄。刘谦死后,刘隐世袭了父亲的封州刺史,随后又任广州节度使。中原后梁时期,朱温进封刘隐为南海王,并成为两广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刘隐强大了,也想称帝,然而,还没有等到建立政权,就在三十八岁那年病逝于广州。

刘龑小时候叫刘岩,长大后更名为刘陟,“陟”为登高之意。刘陟不但身材魁梧,而且骑马射箭,武艺超群。最为特殊的地方,是刘陟垂手过膝,就像三国时期刘备那样,这就是传说中的帝王之相。当时刘隐混得相当不错,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刘陟追随在兄长身边,职务晋升也是节节高。刘隐做广州节度使的时候,刘陟自然而然地做了副使,辅佐兄长统治了岭南一带。

展开全文

唐朝末年,岭南未能幸免,也是一片大乱,大小军阀割据,战争连年不断,其混乱程度不亚于中原。当时,作为南海王的刘隐,根本控制不了他们。为统一岭南地区,平定这些割据势力,刘隐决定发兵攻击,将进攻的首要目标,锁定在了韶州(广东韶关)。

但是,刘陟却坚决反对,他分析道,“韶州被卢延昌占有,而卢延昌是依靠其父亲的力量维持其权力的,如果我们先打韶州,其父在虔州(江西赣州)肯定会发兵救援,这样我们不就腹背受敌了吗?因此,韶州不能力战,而应以智取胜。”由此看来,刘陟的眼光,比较其兄长,确实更胜一筹。

然而,刘隐没有听刘陟的话,结果不出刘陟所料,乘兴而去,大败而归。吃了亏的刘隐,服了这个小弟,干脆交出兵权,让刘陟领兵四处征讨。刘陟改变了作战策略,将兵锋率先指向弱敌,从易到难,一边平定叛乱,一边扩充军队,最后,基本平定了各个割据势力。智商决定悟性,眼光决定高度,思路决定格局,这就是刘陟的帝王之气。

刘隐因病去世以后,刘陟继承了兄长的南海王职位,继续征服少数没有平定的割据势力。同时,刘陟又向后梁称臣,以换取中原政权的支持,以巩固自己在当地的合法政权。然而,后来听说钱镠也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刘陟对自己南海王这个称号就不满足了。刘陟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心想中原地区尚且处于混乱不堪,谁也不知道究竟谁是中原之主,而今,我占据着天高皇帝远的南海广大领土,怎么能甘心去向万里之外的中原称臣。

于是,受到朱温的启发,刘陟也有自立为帝的想法。朱温死后没几年,刘陟下令停止向后梁朝贡,在番禺(广东广州)称帝,建立大越国,次年,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刘陟称帝之后,为了稳定边疆,与北边的楚和西边的南诏联姻,巩固了双方的政治关系,使南汉有了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那么,钱镠的吴越国,刘陟的大越国,这个“越”从何而来?还有,当时的“越”,与现在的“粤”,又有什么关系?

夏朝君主少康时期,封庶子无余于越,即今浙江省绍兴,此为越国之起端。此后,不论是商灭夏,还是周灭商,远在东南地区的越国,一直幸存,只是不为世人所知。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了世敌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越国才重新受到关注。

后来,楚国灭亡越国,秦国灭亡楚国,将长江以南沿海一带各部族统称为“越人”,比如有吴越、闽越、扬越、南越、等等,《吕氏春秋》统称其为“百越”。秦朝末年,赵佗趁着中原大乱,在南越建立南越国,不仅局限于今广东,而是扩展到了整个岭南地区。汉武帝时期,发兵十万征讨南越国,南越战败,从此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先秦时期,官方语言与地方语言,虽然读音相似,但字形却有别,甚至有的诸侯国,还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经常会出现误会,这就是“通假字”的起源。从东晋开始,因为战乱频发,北人大量南迁,定居在较为安全的岭南一带。尤其是两宋时期,宋朝举国南渡,再次发生迁居潮,广泛存在的通假字,逐渐难于统一使用。

及至到了明清时期,浙江、福建和岭南文化有很大的区别,再用“越”或“粤”来统称一切已经不合适,于是就有了用“粤”来指岭南,这时候的岭南还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岛,其中,广东称为“粤东”,广西称为“粤西”。只是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两广属同一行政单位,因而“粤”的范围进一步缩小,最终仅剩下广东一地。

接着继续说刘陟:

刘陟身为私生子,却背靠异母兄长,一路豪横走来,终于做了皇帝。刘陟的确很狂妄,但也的确很自卑,然而,刘陟的自卑,却不是源于他是庶出,而是来自他的皇帝身份。后梁被李存勖灭亡后,建立后唐,定都洛阳,刘陟讽刺后唐皇帝是洛州刺史。但是,同时刘陟总觉得自己做这南汉皇帝,也非常委屈,好像不上档次,因为当地有很多的少数民族。

刘陟的心里很矛盾啊,狂妄里面夹杂着自卑,觉得做蛮夷之王不光彩。所以,每当有北方人来访,刘陟总是不厌其烦地自我介绍,说他的老家其实是在咸阳,怎么可能是当地的土著人呢。当然,要是搁到现在,刘陟的南汉皇帝,那可就飞上天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试想如此相比之下,中原的皇帝算得了什么。彼一时,此一时,人比人气死人,当时,刘陟可是真窝火。

刘陟自幼聪明好学,做皇帝以后仍研究《周易》,依据卦象,改大越国为大汉国,所以这才有了南汉;依据卦象,飞龙在天气派,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更改为刘龑。想来,刘陟确实有趣,攀登之意的刘陟,变成了飞龙在天的刘龑。从此,历史上有了皇帝刘龑,捣鼓得后来很多人,都不知道刘龑的龑字是什么情况,单凭听觉还以为刘陟回归刘岩了,岂不知他的名字已经大有乾坤了。

刘龑的封建迷信,不仅限于更换名称,也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战事。南楚王马殷派兵攻打封州,南汉的守将吃了败仗,刘龑拿出《周易》算卦,得到“大有”之卦,于是,把年号改成了大有,还大赦罪犯以求吉利。然后,派大将苏章领兵三千,增援封州,苏章假装战败诱敌深入,然后,用铁索锁住了南楚的战船,全歼了楚军,取得了胜利。刘龑听闻捷报,心满意足地摸着《周易》,对算卦更加深信不疑。

虽然刘龑那么能掐会算,但是,也有不懂《周易》的时候,就好比现代人查询星座,星象大师说得模棱两可。大有十年,即公元937年,南汉属地交州,发生了兵变,属将皎公羡杀死主管官员,然后割据一方。另一属将吴权,领兵攻打皎公羡,皎公羡便求救于刘龑。于是,刘龑封儿子刘洪操为交州王,然后领兵进攻吴权,结果被吴权打败,刘洪操阵亡,刘龑只得撤兵。

交州,又称交趾,即今越南中北部地区,刘龑建国后,南汉收复交州。这次,刘龑派兵平叛交州,结果刘洪操不敌吴权。儿子阵亡,刘龑丧气,认为此地"不祥",便放弃了交州。后来,吴权起兵,彻底打败了南汉军队。从此,吴权占有了交州,建立割据政权,即越南历史上的吴朝。再后来,交州新兴势力领袖丁部领,建立统一的"大瞿越国",也就是越南历史上的丁朝,并且自称皇帝,取得事实上的独立。当时,如果刘龑积极主动,也许就没有越南了。

如果说只是占卜算卦,更改国号或自己名字,刘龑皇帝做得还算有点情趣。然而,认为交州是不祥之地,然后就放任交州,从此不管不问不理,刘龑可谓民族的罪人。另外,皇帝做久了,刘龑也培养了很多恶习,甚至是变态,逐渐成为人间魔鬼。

首先,刘龑在晚年,敛财享乐,生活奢侈,建造的宫殿,都是用金银珠宝和奇异珍玩装饰的,豪华得令人眼花缭乱。另外,刘龑也崇尚风流,经常携爱妃宠臣四处巡游,所到之处皆叠石为道,栽种甘菊和芙蓉,充分营造与群臣游宴的浪漫氛围。

在时局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在政权频繁交替的特殊年代,刘龑既无远虑,又无近忧,终日沉溺在“安乐窝”里,神仙般的过着风流、奢侈的生活,史所罕见,世所罕见,远胜以奢侈闻名的隋炀帝。后人作诗描述此景,“南薰宫殿迥凌虚,暗炙龙涎散玉除。藏用仙人二十匹,车烧沈水笑粗疏。”

对自己有多放纵,对百姓就有多残忍,刘龑处死犯人的时候,常用一些酷刑,例如,架起涂油的铜柱,在下面烧炭炙烤,令犯人沿柱行走,结果,受刑之人纷纷坠落,被热碳活活烧死;例如,割掉犯人的舌头;例如,用酸醋、粪便灌到犯人的鼻子里;例如,割鼻断肢。如此惨不忍睹的酷刑,刘龑每次必须亲临现场,亲眼看着杀人的血腥场面,欣赏着受刑人痛苦地挣扎,竟然高兴得手舞足蹈,甚至嘴里还念念有词,甚至连口水都流了出来,所以大家都认为刘龑是怪物投胎而生。

刘龑执政二十六年,于五十四岁那年,在金碧辉煌的“仙境”中,恋恋不舍地因病死去,获赠谥号“天皇大帝”。不知是奉承与炫耀,还是嘲笑与讽刺,竟然以如此冠冕堂皇的谥号为刘龑盖棺论定。为防止盗墓,刘龑临终前,令墓道以铁水浇铸,使人“不可启”。然而,明朝崇祯年间的一次雷击,还是让牢固的陵墓出现了缝穴,这就是所谓的“人算不如天算”了。

刘龑的贪婪敛财,也并非一无是处,盗墓的摸金校尉,或考古的文物专家,都特别钟情于此类皇帝。雷劈刘龑陵墓之后,附近的村民发现,墓中有十二金人,十八银人,地面以“金蚕珠贝”所筑,宝镜“光烛如白日”。最神奇的是,一尊宝砚的砚池中,“有一玉鱼能游动”;一个碧玉盘加满水,“有二金鱼影浮出”。至于其他珍宝异物,数不胜数,不可指识。这些奇珍异宝,后来,被当地官民“搜发无余”,正所谓“取之于民,还之于民”。

不是荒淫残暴,就是广聚珠珍,大兴土木,性情更加暴戾,行为更加放纵,刘龑的儿孙们受其影响,致使南汉一朝没有好皇帝。刘龑死后,其子刘玢即位,骄傲奢侈,不理政事,荒淫无道,并且猜忌诸弟,刘晟因此有政变之意。后来,刘晟杀兄刘玢,自立为帝。刘晟生性荒淫暴虐,称帝之后,专门用严刑峻法统治下民。

刘晟多次诛灭旧臣以及自己的兄弟、侄子,甚至将侄女收入后宫。刘晟任用宦官、宫女为政,使南汉国力日益衰弱。刘晟三十九岁那年,为自己修建陵墓,并亲自视察,然后,彻夜纵酒而亡。刘晟死后,其子刘鋹继位,史称南汉后主。刘鋹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昏庸统治,国力大衰,朝政糜烂不堪,后来被赵匡胤大将潘美所灭。

由此看来,僧人所言果然不虚,南汉是被叫“龑”的人给灭了,不过刘龑临死也没有明白,葬送南汉的其实就是他自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