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称明朝是大黑暗时代,真的是这样吗?柏杨为什么把春秋起始定在公园前722年_春秋_明朝_孔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柏杨 的是 春秋 明朝 孔子

本文目录

  • 柏杨称明朝是大黑暗时代,真的是这样吗
  • 柏杨为什么把春秋起始定在公园前722年
  • 怎么看待柏杨的那本书

柏杨称明朝是大黑暗时代,真的是这样吗

柏杨先生的是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异域》等。柏杨祖籍河南辉县,出生于1920年,1949年移居台湾,他在很多大学上过课,但没有获得一张文凭,是一个另类的作家。(柏杨照)

《中国人史纲》中的“大黑暗时代”具体指什么?

《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在台湾狱中十年(1968-1977)完成的著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中国人史纲》中第十四世纪(2)的第七节的章节名称就是“大黑暗时代”。柏杨指的大黑暗时代是指明朝初年开始的文字狱和八股文,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是大黑暗时代。

中国悠久而光辉的文化发展,像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纪元前二世纪西汉政府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时,开始由灿烂而平静。十二、十三世纪宋王朝理学道学兴起 时,开始沉淀。本世纪(十四)末期,这河流终于淤塞成为一个酱缸,构成一个最庞大最可哀的时代。

这是柏杨在“大黑暗时代”章节开篇阐述这一章节的提要,大黑暗时代是指明朝初期统治者对文化发展的阻碍,让中国文化发展停滞了,没有跟上西方世界的步伐。

通篇专注介绍明初统治者对文化发展的危害,他在文中称:

文字狱是围堵,八股文是钓钩。

一、文字狱。

文中主要针对朱元璋对文字的推敲,构陷文字狱。称朱元璋没有文化,做过和尚,对有些文字进行单独曲解,处死国很多人,并称文字狱是统治者心虚的体现。

专门列举了几个例子进行论证:

1、释来复。印度僧人,朱元璋款待他,并听他宣讲佛法,他准备回国时写信给朱元璋,信中称“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意思是自己出生在异国他乡,感觉惭愧没有生在大明朝,没有歌颂朱元璋的资格。朱元璋看后却对“殊”这个字进行了曲解,解释为“歹朱”,指朱元璋是歹徒,于是下令将释来复斩了。

2、许元。河南尉氏县县学教授许元上书朱元璋时,奏疏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的字句,这是古文中就有的。朱元璋认为“法坤”和“发髡”同音,意思是讽刺朱元璋做过和尚;而“藻饰太平”发音同“早失太平”相同,意思明王朝会早早失去太平。这样说不行,许元也被朱元璋斩了。

诸如此类因文字得罪朱元璋被杀的人不在少数。

二、八股文。

八股文并不是清朝所特有的,而是朱元璋、朱棣父子一步步禁锢文化形成的。朱元璋要求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注释要按照宋朝朱熹的注释为准。科举考试的举子们的学习课程限定了以上内容,如果钻研其他书籍,则必然会延误科举考试出仕。

朱棣继位之后,进一步禁锢文化,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按照“八股文”来写。他认为八股文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方面的禁锢,也就是八股文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在科举八股文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思想,完全按照套路做。

这种禁锢是的举子们很少涉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类别的书籍,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柏杨称当时的明朝人是“官本位”,某某做的官职如何,而资本主义确实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直击明朝社会的本质。

柏杨批评明朝培养的是忠君爱国的人士,崇仰的是奴才哲学——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文艺复兴画作,椅中圣母图)

三、明朝文化的发展与西方文艺复兴的对照。

十四世纪,西方文艺复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欧洲文化思想运动。文艺复兴推动了人民的觉醒,开启了现代化的征程,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动员和准备。16世纪开始,东方和西方分道扬镳,西方踏上了快车道,而东方沉沦了。

明朝对文化思想的禁锢达到了遏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相比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明朝就是一个“大黑暗时代”。

柏杨写作《中国人史纲》和明朝“大黑暗时代”。

柏杨是暗讽当时的台湾统治者而获罪,判处死刑,后在援救下获得二次减刑,于1977年出狱。狱中做了《中国人史纲》等著作,因此他对文字狱深有感触,有感而发。所以将明朝“文化禁锢”称作“大黑暗时代”。

柏杨是半路出家的史学家,《中国人史纲》有很多硬伤,但语言流畅,值得一读。

柏杨为什么把春秋起始定在公园前722年

这是因为,公元前722年是《春秋》这部书的起始年。

“春秋”的含义

“春秋”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春秋》这部史书,一是指春秋这一时期。这两个含义,实际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春秋时期”这一说法来源于《春秋》这部书的名字,《春秋》这部书写的也是春秋时期的事。而《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纪录的,第一句话是: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鲁隐公元年是公元前722年。所以题中说,春秋时期起始于公元前722年,就是这个意思。既然公元前722年来自鲁国的《春秋》,那为什么不选别的国家的史书呢,其他史书的起始年可能就不是公元前722年了。

为什么要选《春秋》这部书

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本国的史书,而且用的大都是“春秋”这个名字,比如说鲁国。当然,也有用别的名字的,晋国的史书就叫作《乘》,楚国的史书叫作《梼杌》。但是,晋国的《乘》,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给烧掉了。《梼杌》和其他国家的史书,后来也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所以,没有别的可选 ,只能选鲁国的《春秋》了。另外,由于《春秋》是孔子写的,出于名人效应和孔子的影响力,后世也愿意用这部书的名字。

孔子为什么写春秋呢?

孟子是这么解释的:“孔子惧,作《春秋》”。当时,弑君事件频发,“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孔子害怕礼崩乐坏,因此就写了《春秋》,用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来使“乱臣贼子惧”,让他们不要再破坏周礼。同时,孔子把他的道也写在了《春秋》里面,希望后世有明君,来实现他的治国理念。

各国史书为什么要用“春秋”这个名字呢?

因为史书记载的都是国家大事,而这些大事,大都发生在春秋两季。这两个季节,没有严寒酷暑,适合朝见周王、会盟这样的长途跋涉。秋天丰收了,地里也没有什么农活了,有粮又有兵,天气不冷也不热,正是发动战争的好时机,所以有“多事之秋”这一说法。同时,春种和秋收,也是国事中的重中之重。从自然规律方面来说,春和秋,寓意着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衰亡。所以,用春秋这个名字是再恰当不过了。

《春秋》这部书结束于什么时间呢

孔子写春秋,只写到鲁哀公十四年。当时,有人捉到了一只麒麟。因为当时是乱世,而麒麟是祥瑞的象征,所以,孔子就说:

“丘,犹麟也!麟之出,因不遇明王而遭害;丘生不逢时,不遇明王,故吾道难行于世,而终至于穷矣!”

所以,孔子就结束了《春秋》的写作。两年以后,孔子就死了。

通常说的春秋时期, 时间跨度和《春秋》这部书并不一致

通常说的春秋时期,起始于周平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这一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到了洛邑。关于春秋结束的时间,教课书上说是公元前476年,因为这一年是《史记》开始记叙“六国时事”的时间。当然,这也是司马迁的名人效应。而有些人主张用别的时间,比如,《春秋》绝笔那一年、孔子逝世那一年、三家灭智那一年、三家分晋那一年。

总结:

春秋时期的叫法来源于《春秋》这部书。起始时间定在公元前722年,是因为《春秋》是从这一年开始写起的。

怎么看待柏杨的那本书

作为一种“回忆”。

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确是刺中了国人的软肋,嘲讽了不少“恶习”.....可那是几十年前的事,加之他长期生活在台湾,那本书轰动一时,也警醒了不少国人。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特别是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疫情,国人精神面貌与境界同当时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

而今的国人无论是个人操守,还是对时事的看法与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全新向前的境界。“公知”由褒而贬,充分证明了国人的批判力。在大灾大难面前,国人所展示的家国情怀,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中国之所以能稳歩昂首世界民族之林,与国人素质全面提升密切相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