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地图(春秋五霸是哪五霸)_晋国_吴王_孔子

本文目录

  •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 谁来说说春秋五霸的先后顺序你觉得是什么
  • “五霸”即“五伯”,作为拥护周王朝的五霸后裔们为何不能接受孔子的儒家思想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中原大地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一些诸侯国陆继强大起来,曾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无力控制当初分封的各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的领导权,相继爆发争霸战争。战争中获胜的诸侯要求其他国家在政治上承认其霸主地位。纵观春秋时期近300年的历史,齐、晋、楚等国先后称霸,但关于春秋五霸,一直以来就流传多种说法,以下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几种说法。

一: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

二: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三: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四: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五: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

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郑庄公

七: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其中第一种说法的认同率最高。

谁来说说春秋五霸的先后顺序你觉得是什么

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不按实力,先后顺序为齐桓公(春秋首霸)、宋襄公(桓公死后想代为霸主,与楚庄王爷爷楚成王大战于泓水)、晋文公(城濮之战大败楚成王称霸)、秦穆公(晋国两代君主将其压制在倄山以西)、楚庄王(邲之战大败晋文公之孙晋景公称霸)。

所以这个版本的春秋五霸先后顺序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而另外一个版本记载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前面三个顺序我们已经知道了,而吴王夫差是活跃于楚庄王曾孙楚昭王和玄孙楚惠王时期的历史人物,在黄池会盟后称霸,越王勾践于前473年灭吴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所以上面写的顺序是正确的!

这是称霸顺序,至于其他楼主问的比较草率,也可能是实力顺序!实力的话:齐桓晋文楚庄王不分先后;秦国称霸西戎;宋襄公严格来算从没有称霸;吴王夫差勉强一霸;勾践已经进入战国!

如果把七霸全部算进去,实力排名的话,个人认为:齐桓-晋文-楚庄-吴王夫差-秦穆公-越王勾践-宋襄公

“五霸”即“五伯”,作为拥护周王朝的五霸后裔们为何不能接受孔子的儒家思想

先看看五霸的后裔都处于什么状况。

齐国——齐桓公是第一个霸主,也是拯救诸夏免遭夷狄侵略的英雄,他生活在孔子之前的一百年。但是齐桓公的霸业犹如夜空中的烟花,在短暂的轰烈之后便消失了。而齐国从此再也没有成为霸主,因为历代齐侯大多是些态度很消极的人。即使有一些比如齐景公这样的很精明强干的君主,但是此时的齐国早已失去了再次称霸的机会。先是昭陵会盟,本已经被认为是“纸老虎”的晋国仍旧有实力发起了东周时期最大的诸侯会盟,联合十八路诸侯伐楚,向天下再次显示了晋国令中原诸侯望尘莫及的实力。

于是齐景公另辟蹊径,决定从内部搞垮晋国,比如在晋国卿大夫内讧时公开复制扶植亲齐势力。但是几十年下去,晋国虽然元气大伤,但是受到齐国支持的卿大夫也全部灭亡。而齐国也被这次“冷战”耗尽了实力,齐景公心灰意冷抑郁而终。

齐景公之后的齐国日益衰弱,最终到了齐康公一代被篡夺了江山。

晋国——晋文公之后的晋国可以说霸业长久,武运昌隆。在晋文公之后的百年间一直是诸夏执牛耳。但由于晋国先后发生曲沃代翼、骊姬之乱,导致公室的成员和实力极其单薄,于是异姓陪臣断坐大。到了孔子的时代,晋国实际上已经被十余家卿大夫瓜分。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末期只留下了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卿,史称晋国“六卿”。这六家卿大夫互相争战,在柏人之战中行、范氏灭亡,再经晋阳之战智氏灭亡,于是赵、魏、韩、三家分掉了晋国所有人民和土地,并最终迫使周天子承认了三家的诸侯身份。晋国从此退出了历史。

宋襄公和秦穆公虽然也是东周霸主,但是在本质上都是殷商一脉的传承,和孔子的“郁郁乎文,吾从周”的政治理想南辕北辙。所以不用孔子之言也是自然之理。

楚国算是个特例,楚庄王问鼎于周,说明了楚人对周礼的精通,因此作为和周礼有继承关系的儒家也和楚人的关系十分紧密。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一位在周室供职的楚人。而王子朝之乱,周室典籍甚至是周之太史都纷纷奔楚。而后儒学在楚国发展的非常繁荣,以至于《韩非子•显学》中“儒分为八”的论断其实是韩非站在楚国的学术视野下,对当时儒学发展情况进行的观照。

所以说,楚,是春秋五霸之邦中继承了儒学最多的一个。

但是,和很多人所认识的不一样,在战国时代诸多政治人物认为儒学“迂阔”——也就是不合时宜的原因并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宣扬仁义之道。而是因为儒家的战争方式不利于大规模的“总体战”。

早期儒家其实就是类似中世纪欧洲骑士团的自由军事贵族,孟子说“北宫黝……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又说“北宫黝类乎子夏”,《淮南子》说“故故握剑锋以离北宫子”。而孔子所传授的六艺中“御”和“射”——搁到现在就是如何驾驶坦克车和使用轻武器,这都是标准的军事技能。但是随着战车的淘汰,这种军事人才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因为车战必然要求培养“骑士”,这种奢侈在总体战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负担。当因为那时的农业经济负担不起。而春秋时各国军队规模很小,比如最强的晋国也才六军,所以也就能够负担的起很多花费高昂的“骑士”:宋国有南宫长万,长翟有侨如,齐国有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而孔子自己也是著名的“骑士”。

至秦汉之交依然有大量儒生参加反秦的起义,这就是早期儒家在帝国时代最后的暮光。

鲁国•猿型银带钩和晋国的错金青铜豆,从艺术风格的不同可以看出儒家文化的本阵鲁地在文化上和法家发源地三晋的不同。

齐景公墓的车马坑,极尽奢华,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国的军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