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什么意思(“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张居正你怎么看)_孔子_春秋_的人

本文目录

  •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张居正你怎么看
  • 怎么理解孔子的“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 孔子那个时代为什么叫春秋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张居正你怎么看

当年明月的评价张居正: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喜欢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在我们中国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几人能够在有限时间里,凭借一人之力,不靠家世背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又有几人能做到“先国家,次政党,再个人”延缓国家寿命而自己不得善终呢?

只有张居正,他从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起步,经过不懈努力、隐忍,最终成为万历首辅、神宗皇帝老师,更成为明朝中兴的奠基人。

写《万历十五年》的黄仁宇先生曾经说过,“再没有比张居正更激动人心的话题”。

在我看来,张居正是一个隐忍的人,一个实干的人,一个把国家利益第一、政党第二、个人利益第三的人。

他的一生可以用生前显耀,死后悲凉这句话去概况。

张居正一死,就进入了三十年的“万历怠政”,万历三十几年不理朝政,明朝也因此由盛而衰,然后到了崇祯遭灭国,五行缺土,终究是灭亡之兆。

参考资料:熊召政《张居正》

怎么理解孔子的“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也说到:《春秋》天子之事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之矣。由此可见,《春秋》在孔子心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春秋其实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数在春秋季节举行,所以记事的时候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就是五经之一的《春秋经》。书起于鲁隐公,止于获麟。传说这书是孔子写的,但至少也是孔子修改过的。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个目的,一是记录历史事实,二是在书中惩恶扬善,起到教化作用。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有大义,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道德,从成败中总结教训。所以它的基本看法是夸扬霸业,推崇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认为这些都是王道所行之事。

所以,孔子编完《春秋》后,也就是按照这样的思想去教育弟子,希望人们从古代具体的事例上得到教训,而不仅仅是依靠抽象的理论。通过这样,起到正名的作用。名分有时候就是对错。

如果是乱臣贼子,虽在当世有权势,也难以逃脱孔子文字之诛。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王室衰微,天子不能行赏罚,孔子以非史官的身份作《春秋》,这其实就是想要以褒贬代替赏罚的作用。

孔子那个时代为什么叫春秋

孔子的时代称之为春秋,有多种说法,最主要的还是孔子本人,以及他所著述的儒家经典《春秋》。

古代的中国,农耕为主,春种秋收,各种农业生产经济活动都在春秋季节。从上层政治来说,春季和秋季是各诸侯国相互交往联盟的主要时间,很多的政治活动和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时候。当各国汇集当年的重大事件,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记录,这部编写的年史通常称为春秋。

有历史学家考证,古代的商,周一年只分春秋两季,一年即是一个春秋,那么史书称之为春秋,也可能由此而来。

那么孔子所编写当时鲁国历史的《春秋》,时间起止的跨度,与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致相同。按照年代顺序记事,历经(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242年的历史。所以后来人就把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是东周开始的三百年。

春秋是孔子时代各国史书的总称,各诸侯国的史官编写的历史都称之为春秋。其中的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等等。最具代表性的,有影响的还是孔子的《春秋》。

孔子的《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作为儒家经典,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的《楚汉春秋》,《吴越春秋》,都是效仿孔子的编写方法。

孔子的时代是东周末至战国的开始,是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文化最繁荣最灿烂的时代。而儒家思想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影响最大。《春秋》因孔子最具号召力,把孔子所处在的历史阶段,称之为春秋时代,春秋战国,应该说是对孔子的一种纪念和褒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