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为什么楚武王敢不顾春秋礼仪自立为王?春秋五霸,四位霸主称号皆为公,而为何只有楚国国君称号为王_楚国_国君_春秋

本文目录

  • 战国七雄:为什么楚武王敢不顾春秋礼仪自立为王
  • 春秋五霸,四位霸主称号皆为公,而为何只有楚国国君称号为王

战国七雄:为什么楚武王敢不顾春秋礼仪自立为王

感谢邀请!

自古道:“春秋无义战”,正是因为周朝礼崩乐坏才出现了春秋和战国兩个时代,那来的春秋礼仪呢?况且再说了所谓的“楚武王″也不是战国的,而是春秋始人。在《春秋》和《左传》当中,我也没有发现“楚武王″这个尊称,就连他的后代也都是被作者称为“楚子”或者是“人“。比如:鲁僖公二十七年“冬,楚人、陈侯、蔡候、郑伯、许男围宋。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为执宋公贬。故终僖之篇贬也。”白话翻译过来就是:“冬季,楚国人、陈候、蔡候、郑伯、许男率领军队包围了宋国国都。这个楚国人就是楚国国君,这里为什么称“人“呢?贬低他。为什么贬低他呢?因为他拘捕过宋襄公所以贬低他。在整个僖公篇里,作者都要贬低楚子“。按周朝的礼制,除了周室自己能称王外,其它各个诸侯被封为:公、侯、伯、子、男”,显然在这里根本就不承认楚国统治者的爵位名份了。为什么不承认?因为是自封的“瓜伊多“。那么“人“究竟在当时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呢?咱们不妨再看《春秋》里是怎么说的:在鲁庄公十年,“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萃,以蔡候献舞归,荆者何?州名也,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蔡侯献舞何以名?绝。曷为绝之?获也。曷为不言其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白话是:秋天,九月,“荆”在萃这个地方击败了蔡国的军队。俘虏了蔡候献舞回国。″荆“是什么?是一个州的名称。称州不如称国,称国不如称姓,称姓不如称人,称人不如称名,称名不如称字,称字不如称子。为什么要称蔡候献舞的名字呢?因为他的君位断绝了。为什么说他的君位断绝了呢?因为他被俘获了。那么为什么不说他被俘获了呢?因为《春秋》的作者不赞成夷狄之邦俘获中原地区的国君。荆楚荆楚,其实这里说的“荆”就是指的楚国的军队。难道承认它是个国家吗?

《春秋》是孔子作的,几千年来被后世奉为儒家四书五中的圣典。大家都知道关公,关帝,关老爷最爱读《春秋》,为什么?因为微言大义,惩恶扬善,鞭挞乱臣贼子,贬小人,诛不义。这才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至于讲到楚武王,那也是他死后子孙对其封的谥号。楚武王,姓氏熊,名通,杀侄篡位,自封楚王,在位五十一年。答你所问,他为什么敢不顾周礼自己称王呢?我想大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家底、有野心、有才干、有基因遗传。

二是自恃有功,嫌爵位低,不服气。


三是周王室逐渐衰败式微,楚不断侵略、掠夺、吞并别人土地和资源,特别是掌握了关系到国家和军队前途命运铜矿。

以上种种促成了他敢称王。


春秋五霸,四位霸主称号皆为公,而为何只有楚国国君称号为王

因为楚国位于南方,在当时中原诸国看来就是蛮荒之地,不受重视。周王朝只给楚国封了个子爵,我们知道,古代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子爵是非常低的一个爵位了,所以在史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楚国的国君被称为楚子。但是,楚国自己可不这么认为,楚国一直认为自己也是正统之后,想要获得和中原诸国一样的爵位,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楚国的几位国君对周王朝毕恭毕敬,按时进贡。可是不论楚国怎么表现,周王朝就是不给他们更高的爵位。后来楚国干脆不表现了,也不进贡了,这也引发了楚国和周的矛盾,并发生了几次战争。楚国人在战争中非常骁勇,实力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逐渐强大。后来楚国干脆自己封王,周王朝不是不给他们高的爵位吗,他们自己封,后来就有了楚王了。再后来,楚国继续不断拓展疆土,吞并周边小国家,曾经一度成为当时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当然,在楚庄王时期,楚国的实力达到巅峰,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一代霸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