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有句名言即:“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有缘看到这个问题的朋友,谈谈自己的看法?“政”字的真实含义该如何理解_秦国_晋国_国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惰政 这个 秦国 晋国 国君

本文目录

  • 曾国藩有句名言即:“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有缘看到这个问题的朋友,谈谈自己的看法
  • “政”字的真实含义该如何理解
  • 秦穆公为什么能称霸西戎

曾国藩有句名言即:“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有缘看到这个问题的朋友,谈谈自己的看法

曾国藩的《败人两字非傲既惰》一语,既是家训,又是警世铭言。

一代雄才,其胸怀伟韬,眼界高远。傲,惰二字,点中了普罗大众,达官显贵,将帅谋略者失败的死穴。

人笨,勤可补拙。再精明的人,隋而生贫,隋而丧志。一懒废人生。

再有雄才伟略之人,傲气生,且自满,自满就自骄,骄兵必败。这是历朝历代的残痛教训证明的事实。也应了物极必反的哲理。能否,否极太来,就在于知错能改,敛傲骄,纳智慧,自勉自励,方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己之见。谢邀!

“政”字的真实含义该如何理解

「政」的造字本义是「攻击、征战」,引申表示「政治、政事」。

「政」、「征」都是从「正」字中分化出来的。

「政」的古今字形演变脉络图:

引《字源》,页250

详细讲一下演变、分化过程,「政」字的真实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正」字从「止」从「丁(口)」:

  • 止——「止」也即「趾」的初文,「脚」的象形字。有的古文字字形是一双脚。


  • 丁(口)——像「城邑」之形,上古无卷舌音,所以,「正、丁」发音一样,「丁」也是声符。

要注意的是:古文字中的「丁(口)」——在金文中写作「肥点」,在甲骨文中写成「口」形,是个抽象符号,不同的情况下代表不同的意思,也经常用作声符,隶楷书都演变成「一」横划。



所以,「正」的造字意图——人向目标城邑前进,本义是远行、远征、征伐。

比如:甲骨文中最有名的【王征土方】卜辞,用的就是「正」字——

《甲骨文合集》6441:戊午卜,㱿貞,今者王正(征)土方。


这片卜辞的甲骨文写得非常漂亮,等于甲骨中的《兰亭帖》,而且「征土方」能与传世文献互证。

商代晚期的金文《邐方鼎》,也叫《尹光方鼎》( 集成2709 )中的「唯王征井方」也是用的初文「正」:

最后一个像鱼尾一样字,是族徽字「丙」,今天学界认为「井方」就是后来周代的邢国。详情参考历史地理学的博士论文《商周之邢综合研究》(庞小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甲骨文中也假借「正」表示「正月」:

如《甲骨文合集》24361、24362「才(在)正月。」

「正」在先秦也可以指掌握权力施政的官员:

  • 毛公鼎:「無唯正?(聞),引(矧)其唯王智(知)?廼(乃)為是喪我國。」
  • 《爾雅.釋詁》:「正、伯,長也。」

所以,金文中也用「正」表示「政治、政事」:

  • 大盂鼎:「于玟(文)王正(政)德。」
  • 《釋名.釋言語》:政,正也。

战国简牍假借「正」表示「正直」:

《上博竹書一.緇衣》簡2:「靜(靖)龏(恭)尒(爾)立(位),?(好)是正植(直)」

好,不一一举例,我们只要知道,「征、政」二字的意义,最开始全部是用「正」来表示的。

一个汉字了包涵了太多义项,是影响记录语言的精确性的,就必须要加旁造新字,分担其原来母字职务,以达到准确记录语言的目的。

这是汉字分化孳乳的根本动力之所在。

这个时候,「正」的意义太多了,就要加旁分化造字:

1、加「双人旁」造「征」字,强调「运动」,也就是表示「远征、征伐」:

双人旁「彳」其实「行」字之省文,是「十字路口」的象形,用道路来表示「行走、运动」,在文字学中,「彳」叫做「动符」,强调运动

2、加「反文旁」造「政」字,强调「暴力、权力」,表示「攻战」、引申则表示「政治」,后来「攻战」的义项消失,「政」则专门表示「政治、政事」:

反文旁「攵(攴)」字形像「手持武器或者权杖」之形,跟「父」取像相同。「攵(攴)」也是「动符」,强调人的动作,很多与「打击有关暴力行为」的汉字,都用这个符号。如「攻、改、敲、教」。当然,也可以表示一般的动作,比如:「微」,其实是「美」的初文,用「攵」这符号表示人在梳头发,或者整理美丽的冠饰。

所以,综上所述,分化字「政」「征」分担了母字「正」的部分职务:

「正」与「征、政」的分化过程和职务承担变化,我做一个示意图:

「政」强调战争中暴力行为,表示「攻打」,引申则表示「布政、政事」。

如:《大戴禮記.用兵》:諸侯力政,不朝於天子。卢辩注:言威力侵争。

「征」强调战争中的运动行军征伐,表示远征,引申表示征用、征税等,与「徵」通用。

如:金文《史免簠》:史免乍(作)旅簠,從王征行。

母字「正」反而承担假借义职务:「偏正、正月」之「正」。

「正、端」古音很近,「正月」也称「端月」。《水浒传》中「真的」,都写作「端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文字中,由于「政、征」的意义很相近,刚开始实际使用的时候,二者几乎通用不分。

后来「政」的「攻打、征伐」义项完全交给了「征」,「政」则专门表示「政治、政令、政策」等意义。

总之,这种分化造字,分担职务,使得汉字的表意就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细腻。

秦穆公为什么能称霸西戎

秦穆公(?一前621年),也称秦缪公,嬴姓,名任好。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也是所谓春秋五霸之一。

秦国僻处西陲,原是居住在今甘肃东部的一个嬴姓部落,周初为附庸小国,曾经为周天子放过马。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帮助天子东迁,出过一些力,才被封为诸侯,周平王把岐山以西之地赐给了秦国。然而当时这一带有许多戎人分布,秦人经过艰苦的战斗才最终驱逐了戎人,占据了这一地区。后来又定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南)。秦国国小民弱,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时代,与其他强国相比显得很不起眼。到了秦穆公时,国力才逐渐强大起来,已经占有了大半个关中。

秦穆公励精图治,重视任用人才,其麾下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如百里奚、蹇叔、由余等。关于秦穆公发现人才,任用人才,还有许多故事,如他对百里奚的发现,就很有启发意义。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灭亡虞国时俘虏了他,秦穆公娶晋献公的女儿时他是作为陪嫁奴隶送往秦国的。可是他却在半途中逃跑了,当他逃到了楚国的边境线时,被楚兵当作奸细抓了起来,于是百里奚就在楚国放牛,后来又去放马。当时有一个从国投奔过来的武士叫公孙枝,向秦穆公介绍了百里奚,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贤才。于是秦穆公一心想找到百里奚。经过一番周折后,秦穆公总算打听到了百里奚的下落,就备了一份厚礼,想派人去请求楚成王把百里奚送到秦国来。公孙枝说:“这可万万使不得。楚国让百里奚放马,是因为不知他是个贤能之士。如果您用这么贵重的礼物去交换他,不就等于告诉楚王,你想重用百里奚吗?楚王肯放他走吗?”秦穆公问:“那你说怎样才能弄回他来?”公孙枝答:“应该按照一般奴仆的价钱,花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于是穆公使者用了五张上等的羊皮换回了百里奚,并委以重任。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其为“五大夫”。后来百奚又向穆公推荐了蹇叔和他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这些人都得到了重用。不久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也投奔到秦国来,被秦穆公拜为将军

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交换百里奚的故事,遂成为千古佳话。

秦穆公还能做到宽厚待人。秦穆公有一次外出时丢失了一匹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这些人看见国君来了,都非常害怕,秦穆公却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是要死人的。”于是便拿出酒给们喝。这些杀马的人都感到十分惭愧。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包围了。正在危急的时候,突然有一些人冲破了晋军的包围圈,把秦穆公救了出来。秦军乘机反攻,不但获得了大胜,还抓获了晋惠公。原来这些人就是那些杀马的人,为了报答秦穆公而拼死相救。

秦穆公的宽厚还表现在其与晋国几代国君的关系上。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因为有这样一层关系,所以他一直对晋国十分友好。晋献公死后,国内大乱,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上了国君。晋国发生灾荒,秦国拿出粮食帮助晋国。后来秦国发生灾荒,晋惠公不但不拿出粮食支援秦国,反而乘机发兵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军打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秦穆公为了加强两国的关系,还把女儿怀嬴嫁给了公子圉,使两国亲上加亲。晋惠公危,公子圉偷偷地跑回晋国当了国君,是为晋怀公。这件事情使秦穆公很生气,于是他又帮助晋文公重耳回国当上了国君,并且把怀嬴又嫁给了重耳。如果没有秦穆公的帮助,重耳肯定是无法当国君的,也就无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了。

秦穆公知人善任,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晋国自从晋文公离世后,与秦国的关系逐渐紧张。作为这一时期的大国国君,秦穆公也想成为中原霸主,这一点也是无可非议的。秦国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灭亡滑国后,返回途中经过崤山,被事先埋伏的晋军击败,三位大将也被俘虏了。三人被放回时,秦穆公身穿丧服亲自到城外迎接他们。孟明视等人看到秦穆公,急忙跪下请罪。而秦穆公不但没责备他们,反而自己承担了责任,希望他们勿忘国耻以图再起。孟明视等人见秦穆公没有怪罪他们,仍旧叫他们掌握兵权,十分感激,决心立功赎罪。他们操练士,演练阵法,为报仇而不懈地努力。公元前625年,孟明视向秦穆公请示,率兵攻伐晋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领400辆兵车出发,没有料到的是,这一次他们三人又一次战败了,觉得这回秦穆公不会饶过他们了。没有想到的是,秦穆公并没有责备他们,仍让他们继续执掌兵权,这使他们对穆公感恩不已。

经过两次的失败,孟明视认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还变卖家财,抚恤伤亡将士家属,亲自训练军队,和士兵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就在他正紧张训练部队的时候,晋国联合宋、陈、郑等四国,共同出兵进攻秦国。孟明视见四国联军士气昂扬,决定避其锋芒命令紧闭城门,加紧训练。许多秦国人都认为孟明视输怕了,成了胆小鬼,建议解除他的指挥权。秦穆公却对他抱有很大的信心,认为他一定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公元前624年,秦军经过孟明视等将军的严格训练,已经是一支兵强将勇、英勇强的军队了。孟明视认为征伐晋军的时候到了,他请求率军出征,并且发誓如不能获胜决不回国见家乡父老。秦穆公这次出动50辆兵车,拨给了充足的粮食,又拨给出征兵士家属粮食和钱财,以解士兵后顾之忧。秦军渡过了黄河,孟明视下令烧毁渡船,表示不获胜利便不生还。秦军一路势如破竹,没几天就把过去被晋军攻的城池收了回来。晋襄公下令晋军坚守,不得与秦军交战。秦穆见失地已经收复,也大挫了晋国的威风,于是带领大军到达崤山把上次阵亡将士的尸骨埋好,并亲自祭奠一番。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跪在坟前,大哭不止,将士们都很感动。

尽管此次战役秦军获得了胜利,但由于晋国毕竟是大国,实力强大,而且控制通向中原的交通要道——崤函一带,使得秦军很难逾越,一次战役的胜利并不能改变这种基本态势。这种形势迫使秦穆公不得不把战略的重点放在西部,以扩大秦国的地盘和人口,为将来争霸中原做准备。

当时,在今陕甘宁一带,分布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他们生产落后,各有所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威胁。秦穆公向西发展时采取了先强后弱,依次征服的谨慎策略。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今甘肃天水东)、义渠(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公元前623年,秦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活捉了绵诸王。接着乘胜前进,先后征服12个戎狄小国(一说灭国20多个)。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一带),东抵黄河。周襄王派召公带了金鼓赐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秦穆公在位共39年(前659—前621年)。为了使国家强盛,秦穆公四处搜罗人才,史书中说他“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有这些谋臣武士辅佐穆公,使得秦国兵强马壮。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中,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他的建议穆公很重视。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才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许多国家,开辟了国土千余里。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去,用了177人为他殉葬,这是自西周以来用人最多的一次殉葬,反映了秦国社会落后、野蛮的一面。秦国很有才干的子车氏“三良”,即奄息仲行、针虎也在殉葬人群之列。如此毁灭人才,使秦人非常哀伤遂创作了《黄鸟》之诗来哀悼他们,其中写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啊,怎么能把这么善良的人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表达了对人殉制度的强烈不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