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吾和重耳都曾流浪在外,为何最后重耳取得了更大的成功?重耳是谁_晋国_秦国_国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重耳 成功 晋国 秦国 国君

本文目录

  • 夷吾和重耳都曾流浪在外,为何最后重耳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 重耳是谁
  • 骊姬之乱,如何导致夷吾、重耳各自逃亡

夷吾和重耳都曾流浪在外,为何最后重耳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夷吾与重耳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同时他们的母亲又同是戎女(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们的母亲是姐妹关系)。两人的父亲都是晋国的国君晋献公,因此两人不仅出身相同,早期的经历也相似,逃难的原因和过程也差不多,连国君之位都同是秦穆公扶持上位的。但是一个却成为俘虏,弄得国内国外都不待见,另一位却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百年霸业的晋文公。两人的差别在哪呢?

仿佛复刻般的前期生活

夷吾和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同时从翟国娶了两位戎女,年纪更大的史书称大戎狐姬,也就是重耳的母亲,年纪更小的史书上叫小戎子,也就是夷吾的母亲。

两人出生之后,自然就成为了晋国公子的身份。但是晋献公的嫡妻是齐国姜氏,这位嫡妻已经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太子申生。所以夷吾和重耳两人当时都没有想当国君的想法,而且从有限的史料中,他们兄弟和太子申生的关系还不错。

但是晋献公后来又娶了更年轻漂亮的骊姬姐妹,这两姐妹后来也都生了儿子,于是申生、重耳和夷吾的生活开始出现危机。一开始骊姬劝说晋献公要把自己的儿子调到重要的地方去才能保证忠心,于是老迈的晋献公把年长的儿子中最出色的三个都调到地方去任职,太子申生去了晋国的发源地曲沃(此时的晋国已经是曲沃代翼之后的晋国),重耳被安排到了蒲城,夷吾则到了屈城。随后骊姬又陷害申生说他在献给晋献公的胙肉里下了毒,导致太子申生被迫自杀。而夷吾和重耳闻讯后赶回国都,骊姬又向晋献公告发说夷吾和重耳都知道太子申生下毒的事情,于是害怕受到迫害的重耳和夷吾都逃回了自己驻守的城邑。

得知两个儿子不辞而别的晋献公大怒,分别派人去抓自己的两个儿子,重耳在蒲城待不下去只好开始逃亡国外,而夷吾还在屈城组织了一些人抵抗了一阵,后来也不得不逃出晋国。

逃亡路上的抉择

首先出逃的重耳第一个逃亡目的地是母亲的国家翟国,毕竟这里有他的舅舅狐氏家族。比他晚一些出逃的夷吾本来也想逃往翟国,但是他的谋臣郤芮向他建议,如果他们兄弟一起逃到一个国家,那么晋献公一定会发兵攻打,而且翟国是小国,即不能抵抗晋国的进攻,也不能扶持他们回国争位。不如逃到与秦国更近的梁国,这样一旦有什么风险可以马上逃往秦国,而且还可以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争位,于是夷吾选择了逃到梁国。

随后晋国果然放生了内乱,骊姬姐妹的儿子都在内乱中死了,晋国一时陷入国中无主的局面。于是晋国的士大夫们开始选择逃亡在外的公子们来回国继位。首先此时出逃的在外的公子只有夷吾和重耳兄弟两个与晋献公和太子申生血缘关系最近而且都有贤明,所以他们兄弟是首选。此时在晋国执政的是大夫里克,他首先选择了重耳,但是重耳却拒绝了回国继位,于是里克转而选择重耳的弟弟夷吾,夷吾想回去,又是他的谋士郤芮提出即使回国也必须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去,同时还要与里克谈妥条件。

于是夷吾安排谋士郤芮去往秦国求得了姐夫秦穆公的支持,然后与国内的实权派里克谈妥了条件,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回到晋国继承了国君之位,他就是晋惠公。此时重耳和夷吾的人生开始了不同的变化,夷吾在谋士郤芮的安排下通过割让利益回到国内继承了国君之位,而重耳却放弃了回国继位,继续他的流亡生涯。

差距之一:从信义角度看夷吾比重耳在政治格局上差距较大

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回到晋国即位成为晋惠公,开始了他在晋国的十四年的统治生涯。但是原来在晋国做公子的时候与重耳齐名的夷吾却一再犯错,导致他的统治内外不得人心。他与重耳的差距也在这一段时期集中的体现了出来。

  • 割让利益回国即位是否明智:抛开当初逃亡梁国和翟国这个出逃地点的区别,夷吾和重耳兄弟可以说找不到任何区别,真正开始两人的不同是在是否回国即位的问题上,重耳选择了拒绝,而夷吾选择了接受。重耳拒绝的原因史书中没有展开,只是记载了重耳的一段场面话,没有多少价值,而夷吾一方则是在与里克谈妥了条件,即保证夷吾回国继位,就把汾阳封给里克作为封赏,而秦国则是用割让河西之地来换取秦穆公的支持。表面看重耳似乎是不出卖国家利益,是更高明的一方,但是利益交换本身就是政治上一种常见方式,而且在春秋时期,这种行为并不是罪无可恕的,所以夷吾通过利益割让的方式换取国君之位并不是导致他失败的统治生涯的根本原因。

  • 背信弃义开始体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如果说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还涉及国家利益,夷吾回国后反悔还可以勉强说的过去,那么将汾阳封给有拥立之功的里克则是夷吾作为君主理所应当要兑现的承诺或者说是应该有的酬功之举。但是夷吾不仅没有将汾阳封给里克,还夺了里克的权,夺权还不算,又害怕里克不服,于是干脆找了不高明的借口逼死了里克。这种对臣子不守信的行为才真正是夷吾与重耳的差距。

  • 恩将仇报更是尽失内外人心:夷吾的国君之位是靠秦穆公的支持才得到的,夷吾回国即位后就找借口说割让土地国人不满,实在没有办法兑现承诺于是直接毁约了。这里或许还只是激怒了秦人,使得秦国认为夷吾背信弃义,但是后来发生的“粮食风波”就直接使得夷吾彻底成为内外唾弃的无信之人了。晋惠公(夷吾)四年,晋国发生灾荒于是向秦国请求买粮救济,本来因为夷吾反悔割地的行为,秦国即使拒绝也可以理解,但是秦穆公君臣商议之后认为,背信弃义的是夷吾,晋国的百姓是无罪的,于是秦国通过水路运送了大量的粮食到晋国。第二年恰好秦国发生灾荒,于是秦国向晋国提出买粮救灾,夷吾和臣子商量,以庆郑为代表的臣子当即认为当年不割领土已经是背信弃义,去年秦国借粮给晋国已经是以德报怨了,现在秦国请求借粮根本就不用商量,但是晋惠公夷吾却听了另外一些臣子的意见,认为秦国灾荒正是上天赐给晋国讨伐秦国的机会,不仅不借粮反而出兵攻打秦国。

夷吾登上国君之位后对秦国和臣子里克的承诺一概反悔不认,这就使他背上了背信弃义的名声,此后在借粮一事上又恩将仇报,不仅不借粮给秦国,反而派兵攻打秦国。这两件事情来看都体现出夷吾与重耳在政治和做人格局上的巨大差别。从重信义方面,重耳在城濮之战中的“退避三舍”已经成了重信守诺的一个典范。而与秦国的关系方面,重耳后来也依靠秦国登位,但是他在位时期极力避免与秦国发生冲突,这就是重视政治声誉的表现,虽然重耳也会从国家利益出发偶尔阴一下秦国,但是表面上他对秦国是克制的也是保持尊重的。

差距之二:从用人角度看夷吾比重耳更不惜才

重耳依靠那些跟随他流亡十九年的人才回国后,整顿国政,国力迅速强大,短短数年时间就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而有人提出重耳身边比夷吾身边有更多的人才,但是事实如此吗?

夷吾身边显然也有高人,前文已经提到的郤芮就是。他能在夷吾开始逃亡是帮他想好了借助秦国回国争位的方法和路线就显示了他的能力,后来在里克派人来迎立夷吾的时候他能迅速分析其中的危险,并且提出借助强国的力量回去即位这种更稳妥的方式,由此也使夷吾回国能够做到迅速夺取里克的权力。

但是夷吾确是不善于笼络和利用人才的国君。他回国后不仅不给封地还夺了里克的权,本就失了信义,而且还找借口逼里克自杀。这就导致了一批晋国的士大夫与他离心离德,比如当时出使秦国,替夷吾去反悔并道歉的邳郑。

同样的在“粮食风波”中,当时力主借粮以回报秦国的庆郑本是晋国的大夫。晋惠公六年度过了灾荒的秦国出兵攻打晋国,夷吾与庆郑商量,庆郑于是指责夷吾的背信弃义和恩将仇报导致了现在秦国的进攻,夷吾不仅不悔悟,反而决定不让庆郑为自己驾驶战车,结果在战场上他的战车陷入泥淖,夷吾情急之下又让庆郑来为自己驾车,庆郑认为夷吾根本不听谏言,不尊重自己,调头走了直接导致夷吾被秦国俘虏,夷吾被秦穆公放回国内后马上就杀掉了庆郑。

夷吾与庆郑之间的事,应该说前期肯定是夷吾的问题,但是后来庆郑在战场的行为也的确让身为国君的夷吾不高兴,但是如果他回国后能够放弃报复的念头,重新重用庆郑那么他肯定能取得晋国士大夫的重新拥护和支持。

反观重耳,他在回国即位的过程中,夷吾的谋士郤芮先是迫于秦国的强大倒戈支持重耳(此时晋国的国君已经是夷吾的儿子圉),后来又担心重耳会诛杀自己,于是打算先发制人弑杀重耳,被人告发后被迫逃亡国外,最终被秦人杀死,但是重耳不仅没有株连他人,即使郤芮的家人都放过了,而且后来还任用郤芮的儿子郤缺为卿士,使他成为晋国的一代名臣。由此可见重耳的胸襟气度和爱才惜才的用人之道。

综上,夷吾与重耳虽然成长环境相似,个人经历相似,两人在政治和做人格局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再加上对人才的使用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最终导致夷吾虽然统治晋国十四年,但是却内外人心尽失,自己也在史书中留下了骂名。而哥哥重耳却大器晚成,花甲之年登上国君之位,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且开创了晋国百年霸业,使晋国成为春秋第一强国。

重耳是谁

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的母亲是翟族狐氏的女子。重耳从小就喜欢结交贤士,身边有不少能人,其中最有名的是:赵衰,狐偃,贾佗,先珍,魏武子。

晋献公登基的时候,重耳已经成人,那一年他二十一岁。

晋献公13年,也就是公元前664年,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在献公的耳边进谗言,把重耳发落到蒲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去防备秦国。等到晋献公21年的时候,已经年老昏聩的献公竟然杀了原来的太子申生,并又一次听信骊姬的谗言,要把重耳等几个公子全都杀掉。

重耳知道消息后,就带着五位贤士及一批随从流亡到国外去了。

他们先来到狄国,这儿是他母亲的祖国,对待他们很友好,他们在这里一住就是十二年。在这期间,晋献公去世了。大夫里克杀死了骊姬及太子奚齐等人,派人去接重耳回国,想让他登基为王。

 但是,重耳害怕回国后遭到杀害,没有答应。这样,他的弟弟晋夷就被接了回去,大臣们拥立他为君王,即晋惠公。晋惠公当了几年君王,总觉得重耳流亡在外,迟早有一天会卷土重来,于是,他也派人去追杀重耳。

 重耳知道这个消息后便与大家商量,他说:“当年逃离晋国,并没有远走,而是避难到狄国,就是因为这里离晋国路途近,随时可以回去。如今在这里歇脚这么多年了,也该走了。”

重耳一行经过燕国、宋国、郑国等诸侯国,最后抵达了楚国。 

楚成王把重耳当成贵宾,用很高的礼节接待他。楚成王对重耳好,重耳也很尊敬楚成王,两个人很快就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会上开玩笑地对重耳说:“你如果回国登基,拿什么来报答我呀?”

重耳说:“珍禽异兽、玉器丝绸,这些东西贵国有很多很多,我真不知道该拿什么来报答大王的恩德。”

楚成王说:“如此说来,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想了想,说:“如果我能够回国登基,我一定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万一有一天晋国与楚国兵戎相见,我愿意为您退避三舍。”

 当时,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

晋惠公14年,晋惠公去世,太子圉继位,称为晋怀公。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归晋,晋怀公及其手下的几个不想拥立重耳的大臣被杀死,重耳登上君位。

这就是晋文公。

骊姬之乱,如何导致夷吾、重耳各自逃亡

骊姬,原是骊戎首领的女儿,在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时,被虏入晋国成为献公的妃子,并生下了公子奚齐。奚齐为献公幼子。

骊姬想让奚齐当太子。于是,先设计让晋献公误认为申生调戏自己,后又诬陷申生在进献的肉中下毒,申生终被晋献公迫令自缢而死。

除掉申生后,骊姬又诬陷公子重耳和夷吾参与太子申生下毒的阴谋。于是,两公子被迫逃亡,公子重耳逃亡蒲城,公子夷吾逃亡屈城。

前651年献公去世,奚齐继位。不久,晋国政局发生变乱,骊姬和奚齐被杀。公子重耳在逃亡列国十九年后,回到晋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