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为何不趁刘备夷陵大败后入川,反而攻打东吴?三国三大战役,东吴两战全胜,为何没能一统天下呢_东吴_刘备_孙权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东吴大战 东吴 刘备 孙权

本文目录

  • 曹魏为何不趁刘备夷陵大败后入川,反而攻打东吴
  • 三国三大战役,东吴两战全胜,为何没能一统天下呢
  • 夷陵之战东吴明明赢了为什么又要求和呢
  • 为何夷陵大战中,曹丕没有和刘备联军一起消灭东吴
  • 诸葛亮如果没有六出祁山,专心攻打东吴,能灭了东吴吗
  • 汉中之战后的蜀汉和东吴互换地盘(武将士兵瞬移),刘备能打下合肥吗能进而统一天下吗
  • 东吴有哪些武将能和关羽单挑
  • 东吴有和曹操一战的实力,重要谋士张昭为何选择做“带投大哥”
  •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东吴孙权在干嘛呢

曹魏为何不趁刘备夷陵大败后入川,反而攻打东吴

曹魏不打刘备,反攻东吴,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刘备初败,士气低落,如一旦攻蜀,反而激起义愤,提高蜀军士气。

二,刘备虽败,诸葛军师还在,曹魏攻蜀唯惧怕的就是诸葛亮。

三,曹魏攻蜀,如果让东吴和西蜀重新连手,两路夹攻曹魏,蜀必不可得。

四,蜀军尚有相当军力,曹魏胜败难料。

所以,曹魏此时攻吴,刘没有力量助吴,可以单独先败东吴,然后回头在攻蜀,如此,可统一中原矣。

三国三大战役,东吴两战全胜,为何没能一统天下呢

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其中东吴参与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取得了最终胜利。

于是题主发出这样的疑问,曹魏经过官渡之战奠定了北方霸主地位,而东吴经过赤壁、夷陵之战,作为最终胜利方为何没能进一步统一天下呢?

这里就要为题主释疑一下了,每次战争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进行的,其结果或胜或败都达到了一定的目的。

官渡之战是经过长期战争北方剩下曹操、袁绍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就在袁绍击败公孙瓒,巩固后方厉兵秣马企图南下许都时,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最终处在弱势的曹操抓住了战机,取得最终战争的胜利,北方两雄取其一,曹操一家独大,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取得荆州,直到长江岸边,与孙吴隔江相望;此时的孙吴犹如彼时的曹操,虽是孙刘联合抗曹,依旧处于劣势之中;最终还是孙刘一方抓住战机,利用火攻,一举击败曹操,曹操退回北方,孙刘巩固了自己的地盘,奠定了三分天下割据。

夷陵之战是刘备称帝后,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水陆两路大军沿长江而下,孙吴求和不成,开始应战,双方僵持在夷陵地区;此时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孙吴避其锋芒,坚守不战;最终在刘备军队士气懈怠之际,抓住战机反攻,火烧联营,刘备几乎全军覆没;此战孙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从结果来看,三大战役都是处于弱势一方取得彻底胜利,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但是官渡之战,曹操抓住战机,在袁绍死后乘势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大败退回北方,孙刘双方只是保住并扩大南方的地盘,而没有能力乘机向北扩张,一路消灭曹操;夷陵之战,刘备死后,东吴也没有抓住战机或者有能力吞并刘备地盘,最终在双方实力都受到损耗情况下,再次结成联盟对抗北方曹魏势力。

因此,虽然东吴参与两大战役,都是取得最终胜利,但是最终都没有将战败一方彻底消。所以说,不可能统一全国,甚至连统一南方都没有做到。

夷陵之战东吴明明赢了为什么又要求和呢

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擒杀关羽,两年后,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率军伐吴。

刘备御驾亲征,一路势如破竹,向东吴境内推进。陆逊为避蜀军锋芒,主动战略性撤退。一直退到猇亭一带开始积极防御,坚守不出。刘备久攻不下,只能在山地扎营,两军陷入僵持。

蜀军斗志逐渐涣散,又进入了夏天,刘备这边陷入了被动。刘备不得已将水军也移到岸上,在深山密林里扎营避暑,准备待天凉再战。但是被陆逊抓住破绽,火烧连营,刘备差点也交待在战场上,好不容易才逃回永安。

夷陵之战东吴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孙权听说刘备在永安,就主动请和。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孙权是非常务实的,为了自己的实际利益,攻城略地不行,装孙子还是很在行的。

孙权为了袭取荆州,提前就归降曹操。夺了荆州当然会意料到刘备会来报复,孙权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继续向曹丕称臣,受封吴王。但是装孙子毕竟不是真孙子,曹丕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孙权这时候向刘备请和也是从实际利益出发,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自己得了实际利益,顺便给刘备个面子,让他借坡下驴,双方就此停战。

如果听从徐盛、潘璋、宋谦的话去抓刘备,扩大战果怕是不大可能。

刘备逃回白帝城本就收集了不少散兵,也没有继续东逃的打算,准备拼死一搏了。刘备本就会打战,这时候在自己的地盘上打防御战,再加上背水一战的勇气,战力还是会有一点的。

东吴这边虽然打了胜仗,士气正盛。但是战场变了,他们已经是孤军深入了,更要命的是东吴的攻城战绩真的不太理想。孙权有打合肥的经历,我想他对快速攻下白帝城是没有任何把握的。

在白帝城耗久了,刘备这边有赵云的援军,胜负难料,搞不好会被反杀,之前的战果功亏一篑。所以战场上有句话叫穷寇莫追。

另一方面就像陆逊对孙权说的,曹丕表面上帮东吴对付刘备,肚子里肯定有坏水,趁东吴把蜀汉收拾掉的机会,派兵来收拾东吴。这一点是最为孙权所忌惮的。

孙权是个非常明白的人,已经大获全胜了,获得了既有的利益,就不能贪心继续再打下去,让曹丕给钻了空子。否则腹背受敌,得不偿失。

于是孙权当机立断,虽然是个胜利者,仍然主动当回孙子向刘备请和,结束战争,回防曹丕。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话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孙权打仗不行,在用人和听取意见方面真是相当牛的。樊城之战,夷陵之战中都存在三国博弈,孙权也正是通过他的装孙子,自己一家从中获取了最大的利益。

为何夷陵大战中,曹丕没有和刘备联军一起消灭东吴

在夷陵之战时,魏国的谋士刘烨就提出过要联合刘备攻打孙权的建议,但最终被曹丕给拒绝。表面上看,如果曹丕在刘备东征孙权的时候,派出大军从淮南方向进攻孙权,孙权肯定招架不住。到时候,就算刘备可以趁机夺回荆州,但整个江东地区肯定会落去曹丕手中,后面曹丕再以压倒性的优势单挑刘备,获胜的概率显然是非常大的。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联合刘备攻打孙权,的确算得上是曹丕统一天下的好机会。但问题是,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曹丕趁机在淮南大举进攻,孙权自然面临亡国危险,但真把孙权打翻,刘备显然也讨不到多大好处,在这种背景下,孙权和刘备会不会进行和谈。

换句话说,曹丕如果出兵,孙权肯定会找刘备和谈,并承诺把夺取的荆州全部归还给刘备,甚至而言,再多割一两块地盘给刘备,刘备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接受和谈吗?因为,他此次东征的最大目的,不过就是想逼孙权将夺取的荆州归还。现在孙权既然选择主动归还,刘备自然选择和谈。否则,他俩没完没了的斗下去,只会让曹丕渔翁得利。

再者,即便刘备和曹丕把孙权给打崩盘,胜利的果实就一定会被曹丕摘走吗?或许理论上是的,但问题是,当年赤壁之战从理论上也是可以获胜的,但结果呢?事实上,当时的魏国对于控制南方有着许多先天不足,尤其是他的水军,以及对南方地区的渗透,远远赶不上刘备。所以如果曹丕真敢这样做,搞不好就是给刘备做道菜,让南北朝提前实现摆了。

也正因为此,在看到刘备和孙权开战后,曹丕刚开始是相当高兴,因为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大好时机吗?但问题是,等到大家坐在一起沙盘模拟和各种推演,自然会发现,不管他们怎么做,好像都讨不了什么好处。所以,曹丕只能选择观望。

诸葛亮如果没有六出祁山,专心攻打东吴,能灭了东吴吗

不能。

诸葛亮如果发兵攻吴,魏必然会乘虚来攻,这样,诸葛亮无法二线作战。

东吴有长江天险,蜀军长途跋涉,后方必然空虚,如果东吴知道打不过诸葛亮,而采用守势,那么时间一长,蜀军士气就会低下去,而粮草供应就会成问题。如果到时东吴突然攻击,蜀军必乱。

而此时,诸葛亮还要分兵防魏国进攻,因此,首尾不能相顾,诸葛亮尽管有神计妙算,也难以取胜了。

汉中之战后的蜀汉和东吴互换地盘(武将士兵瞬移),刘备能打下合肥吗能进而统一天下吗

汉中之战后,刘备和东吴互换地盘,刘备能打下合肥吗?

建安十四(209)年,刘备乘曹操赤壁之战败退,攻占江南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加上当时刘琦还在,江北的江夏、南郡共6郡,到建安二十(215)年,孙权派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郡,刘备那时刚夺取益州,接到报告,火?冒三丈,立马带兵五万,返回荆州,但曹操在西线,攻占汉中,并虎视益州,刚刚占据的益州,压力很大。刘备只好妥协,与孙权订立协议,割让长沙、桂阳、江夏三郡给东吴。四年后,建安二十四(219)年五月,曹操自汉中撤退、也就是提问汉中之战后,刘备地盘大体为 : 荆州三郡、益州、汉中,以及新城、上庸一带。荆州三郡分别是南郡、武陵郡、零陵郡。

看《三国志.先主传》:【 ……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地盘互换,等同异想天开,这能把民众的思想、认可、拥护或反对也同时互换吗?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至少五六年的磨合,建立互信共治理念,别说对外,光理顺内部,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再说了,可以看出,就荆州而言,刘备的三郡,就南郡还好点,长沙、桂阳、江夏条件好的三郡,已经割给东吴,互换地盘,刘备是沾便宜的,自然愿意,孙权不傻,能答应吗?如果刘备白送荆州,还差不多。

合肥的纬度,基本和建业(今南京)在一条线上,只隔一条长江,距离很近,建业是东吴的都城。孙权打不下,主要是急于拔除眼中钉,方案、部署不当,时机不成熟,还屡屡招来曹军强勢反击。换成刘备,面临同样问题。另外,提问没给孙权啥任务,却给刘备一个说难不难,说容易也很棘手的仗,比如兵力输送,孙权不会给运兵吧?至少十几万大军,千里跋涉,进入东吴,东吴民众接受不接受?这且不说,光安排部署到位,熟悉防务,也得折腾好长时间,最少也得多半年到一年吧?

要知道,汉中之战后,刘备实力表面上,达到巅峰,但另一方面,汉中之战,刘备拼了命,几乎耗尽国力,虽然打赢,也是筋疲力尽,益州、汉中之兵,没有充分休整,是上不了战场的。如果硬从西线,移师东征,估计没有半年休整补充,是要吃败仗。因为,张辽守合肥的兵,是以逸待劳,刘备则是远征,而且这时候,曹操亲率大军,在摩陂招见张辽,张辽部队到达后,曹操乘辇亲自出迎,并封张辽为征东将军。

《孙子兵法.地形篇》:【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合肥的地形,对敌双方都可来往,和荆州差不多,“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将之至任,不可不察”,说的很明白。

还有一个重大变故,就是汉中之战以后,曹操这年五月退出汉中,一路走走停停,十月才回到洛阳。关羽死后不久,次年初,孙权送来关羽首级,曹操打开一看,见关羽面似生前,开了句玩笑 : “云长公别来无恙”?结果关羽眉飞目动,把曹操吓得魂飞魄散,一病不起,时间不长,就一命呜呼。而曹丕上位之后,很快就完成继位魏王--到接受禅让,座上皇帝宝坐的蝉变。曹丕上台不久,就发兵伐吴,虽然没成效,但频率却是一波接一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曹魏东线的合肥,说到底,也不过是魏国边疆重镇,无论曹操、曹丕,还是孙权,都不可能为此地大费周折,至于刘备,更不可能启动置换国土、千里远征,所谓瞬移武将士兵,不过玩笑罢了。

东吴有哪些武将能和关羽单挑

在《三国演义》里关羽老是嘲笑东吴的武将是“江东鼠辈”,这虽然看着有些过于高傲自大,不过老实说,东吴的武将和关羽单挑的话还真的没一个是他的对手。当然,如果只是敢不敢的话,还是能找出几个的。

《三国演义》里,东吴在魏蜀吴三国中属于配角,不仅戏份较少,武将的总体实力也要差着一截。即使东吴集团里那些相对比较厉害的武将,和关羽之间也有着不小的差距:

比如东吴名将太史慈,他的最好战绩不过是和孙策、张辽战平而已。而关羽虽然夸过张辽武艺不错,不在自己之下。但是从后来张辽对张郃只能战平,张郃却先后败在赵云、马超、张飞手下来看,张辽的武艺显然比关羽要差了一个层次,自然太史慈也不是关羽的对手。而且和太史慈战平的孙策,武艺也要弱于关羽。

而东吴猛将甘宁战绩尽管不错,先后杀了凌操、黄祖、蔡曛、邓龙、马延、张凯等将,是东吴集团杀敌最多的一人。不过他遇到曹洪也不过是一个平手而已,这总体水平也算不上顶尖高手了。

还有像东吴大将凌统,他战平过张辽、乐进。张辽前面说了,乐进则和于禁联手被吕布轻松击败,凌统的武艺和顶尖高手也有着不小的差距。

此外周泰、韩当联手不过战平许褚,程普的武艺比太史慈还要略逊一筹,黄盖则和程普、韩当相当,统统不是关羽的对手。

考虑到演义中差一个层次最多只能打上三五十合看,如果是比武艺,东吴集团没有一人能在关羽面前走上五十个回合。

不过按照问题问题,只是说敢不敢和关羽单挑,那就要另算了。

演义中武艺不如对方敢上去单挑的例子不少。这些人有些是过高估计了自己,比如像潘凤等人;有些则只是上去诱敌,并不需要拼命,打几个回合就可以走,像关羽走麦城时蒋钦、潘璋等人都曾经和关羽虚战数合;还有一种则是因为情况特殊不得不拼命,比如曹洪为了就曹操,就和马超拼过一场。而且演义里武艺不如对方,战败以后却能全身而退的例子不少。

所以像太史慈、甘宁、周泰等人如果有需要的话,也敢和关羽一战。当然打一阵以后他们得找机会快点撤,不然就未必走的了了。

东吴有和曹操一战的实力,重要谋士张昭为何选择做“带投大哥”

赤壁大战前,东吴确实是武将主战、文官主降,让孙权也是一筹莫展。

首先,风传曹操带了83万大军,势不可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本是佔据战略制高点,身为汉相,扫除天下不服者,也是志在必得。

其次,老曹一向善于打仗,一路摧枯拉朽所向无敌。

其三,东吴毕竟是一方诸侯,与中央军抗衡是以卵击石。东吴文官集团都是江东本土豪强,宁愿瓦全,不愿玉碎。而孙权又不是志在天下的英雄,与其鱼死网破,不如受降保全家族。

在主降派风头正盛之时,鲁肃带回了与刘备联手抗击曹操的方案,周瑜又是力主抗战,诸葛亮又东渡联姻,让孙权驱散阴 云见阳光。

孙权是降不得、躲不起,只有奋起抗战才有出路。东吴群臣是害怕失败而丟了财富。立场不同,才会观点相左。

孙权意志已决,当着众文官,拔刀断了桌角:"今后凡言降者,当如此案角"。众文官才面面相觑,不敢言降了。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东吴孙权在干嘛呢

谢邀:

曹刘在汉中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孙权先是正在合肥和濡须囗争夺曹魏地盘,但甴于曹魏守将得力,孙权一直久攻不下,只取得了收效甚微的小胜,加上吴军督都鲁肃病故,新任督都吕蒙累次提醒孙权,言荆州之重要性,告诫孙权荆州可能成为西蜀的东大门,上可北出中原,下可直袭东吴,曹魏将来对东吴的威袭要比刘蜀小得多‘。因此,吳收兵柴桑,而且还遣徐详为史,说和魏言和。以一时稳曹。而曹在汉中战中处处失利,累战累败,不得不放弃争夺西川,兵回许昌。至使刘备终于在诸葛亮的策划下平定了益州、西川。刘备也走入了人生巅峰,于成都称汉中王,并表奏天子。而曹操得知后,声言势灭卖履小儿,却被司马懿言建,使史至吴,约取荆州,操攻西川。东吴于是筹划谋取荆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