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在石亭之战中为啥不采用朱桓的计谋?陆逊火烧连营三百里简介_东吴_陆逊_刘备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朱桓 陆逊 东吴 陆逊 刘备

陆逊在石亭之战中为啥不采用朱桓的计谋

三国时期孙权是三方势力中最后称帝的,而且令孙权有称帝资本的一战,就是石亭之战,东吴用计,引诱曹休率大军南下,陆逊率部合围曹军,斩获万余,粮草辎重无数,曹魏也是在此战之后20余年没有发动对东吴的大规模征讨,孙权在外部环境稳定后,次年决定称帝。

值得探讨的是,在石亭之战中,吴将朱桓曾建议陆逊,派兵断绝曹休的归路,意图全歼曹军,生擒曹休,在挟大胜之势进夺淮南之地,兵锋直至许昌洛阳,也就有了和曹魏争夺天下的资本。

《三国志.朱桓传》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而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

不过这条计策被陆逊否决掉了,孙权可能会很感兴趣,毕竟这位东吴大帝一生的志向都是想要一统天下,只是吴军的野战能力一直堪忧,相比之下,借曹休率军南下送入虎口之机,重创曹军主力在率军北上,的确是一个好机会,所以孙权找过陆逊商议,只是陆逊认为此计不可,便没有实施,历史记载中没有明确说明,陆逊为何反对这个计划,对于陆逊的抉择,有人持反对态度也有人持支持态度。

个人觉得,陆逊反对朱桓的建议也不能说完全是胆小无能,不敢冒险,就实际情况而言,朱桓的建议的确是有高回报的机会,但同样伴随着高风险,而且就东吴内部形式来看,也不太现实。

第一点,石亭之战已经暴露了东吴军队的一个大改变,从一支能征善战,极力扩张的军队,变成了立足于守成的军队。

江东的基业主要是孙坚和孙策打下来的,尤其是孙策,其手下将领随其东征西讨,孙策也是有意在官渡之战是北上攻略曹操腹地,只是意外遇刺身亡,到了孙权时期,随着孙策留下的旧部,程普,黄盖,韩当,蒋钦等一众武将,大部分战死或病死之后,加上孙权拉拢江东本地士族,结果就是新一批的武将大多是江东本地士族出身。

同时东吴将领都有私兵,随着三国边境线的逐渐稳定,因躲避战乱而流离的百姓越来越少,吴军的兵员也大多是江东本地,或者说山越的依附着,在兵源上,缺乏北方百姓的吴军,加上统领的武将又是江东本地出身,本质上,这样的吴军已经缺乏了孙策时期扩张的血液,而变成了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保护自己底盘利益的吴军。

在石亭之战中,吴军三位主将,陆逊、全琮、朱桓,各令三万吴军,他们仨都是江东本地士族,包括诈降的周鲂也是。

《三国志.全琮传》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因开募召,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稍迁偏将军。

《吴录》琮时治富春。至,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馀人。

《三国志.陆逊传》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三国志.朱桓传》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部伍吴、会二郡,鸠合遗散,期年之间,得万馀人。

这三人就是当时吴军的一个缩影,吴军已经从一直由来自天南地北,不同地方之人组成的军队变成了本土的江东军队,这样的吴军本身上就缺乏扩张的基因,虽说石亭之战是东吴主动招惹的额,但本质上还是主动型防御,是少有的孙权目的和江东士族目的统一的结果,孙权想称帝,而江东士族也需要孙权称帝来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大家少有的出现了同舟共济的情况,可是你让江东士族支持孙权攻占淮南之地,进夺天下,江东士族就没那么卖力了,不然5次合肥之战,也不至于每次都是东吴战败而归,这不仅仅是吴军缺乏野战能力的问题。

第二点,朱桓的计划看着很好,不过实际实施起来,太容易暴露目标,石亭之战前,曹魏有过一次军事行动,就有些类似朱桓的计划。

《三国志.满宠传》吴将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整军趋杨宜口。贼闻大兵东下,即夜遁

陆逊兵锋直指庐江,满宠就是想要诱敌深入,只要断绝陆逊归路,但是被陆逊发觉了,朱桓的计划需要万余吴军扼守夹石、挂车,很难不被发现,那么朱桓所部很有可能被曹魏处于二线的军队包围,那么战局走向就不得而知了。

而且虽然陆逊没有接受朱桓的计划,但是当时吴军还是有一支军队去断曹休归路的,《三国志.满宠传》贼果从无强口断夹石,要休还路。休战不利,退走。会朱灵等从后来断道,与贼相遇。贼惊走,休军乃得还。只是这支吴军可能规模不大,并未与曹军援军激烈交战就退走了,既然陆逊没有支持朱桓的计划,那么这支吴军应该是孙权直接派遣的,至于领军将领是谁不太清楚,但是不排除,如果朱桓率部扼守夹石、挂车话,也会遭遇类似的情景。

第三点,曹休虽然有些彪,但是不代表他真的就是个棒槌,诚然在得知已经被骗后,还意图主动掉入吴军的包围圈,和吴军死磕,这不是一个明智将领的做法,不过可以体会到曹休的想法,除了意气用事,他这也是拿出了和吴军拼消耗的想法,10万曹军换几万吴军的打法,曹操耗得起,东吴耗不起。

根据历史记载,曹操还是很看重这个宗室子弟的,《三国志.曹休传》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在其主要的军事履历中,击败过张飞和吴军大将吕范。

陆逊火烧连营三百里简介

火烧连营指的是三国时期吴蜀之间的一场战争,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

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直至六月气候正值酷暑,蜀军移入密林结营。

他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先去攻击蜀军的一个营,刚刚靠近蜀营的木栅栏,蜀兵从左右两旁冲出来厮杀;接着,附近的几个连营里的兵士也出来增援。

东吴兵抵挡不住,赶快后退,已经损失不少人马。将军们抱怨陆逊,陆逊说:“这是我试探一下他们的虚实。现在我已经有了破蜀营的办法了。”

当天晚上,陆逊命令将士每人各带一束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只等三更时候,就直奔江边,火烧连营。

到了三更,东吴四员大将率领几万兵士,冲近蜀营,用茅草点起火把,在蜀营的木栅栏边放起火来。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点着了一个营,附近的营也就一起延烧起来。

一下子就攻破了刘备的四十多个大营。等到刘备发现火起,已经无法抵抗。在蜀兵将士的保护下,刘备总算冲出了火网,逃上了马鞍山。

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扩展资料:

一、战役背景:

曹丕称帝的消息传到蜀汉,一时传说纷纷,说汉献帝已经被曹丕杀了。汉中王刘备为献帝举行了丧礼。大臣们认为既然汉献帝已经死去,刘备是汉家皇室后代,理应接替皇位。公元221年,汉中王正式在成都即皇位,就是蜀汉昭烈帝。

因为他统治的地区在蜀(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甘肃一部分),历史上称为蜀汉或者蜀。刘备对东吴占领荆州,关羽被杀这件事,一直是十分痛心的。他即位之后,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进攻东吴,报仇雪耻。但被陆逊火烧连营800里。

大将赵云说,篡夺皇位的是曹丕,不是孙权。如果能灭掉曹魏,东吴自然就会屈服,不该放了曹魏去打东吴。别的大臣劝谏的也不少,但是刘备说什么也听不进去。

他把诸葛亮留在成都辅佐太子刘禅,亲自率领大军去征伐东吴。刘备一面准备出兵,一面通知张飞到江州(今重庆)会师。还没有等刘备出兵,张飞的部将叛变,杀了张飞投奔东吴。

刘备一连丧失两员猛将,力量大大削弱,但他急于报仇,已经没有冷静考虑的余地了。警报到了东吴,孙权听说刘备这次出兵声势很大,也有些害怕,派人向刘备求和,但是遭到刘备的拒绝。

二、主要人物

1、陆逊

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

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

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3、刘备

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连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