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芳,士人为什么背叛关羽?叛变害死关羽的是糜芳和傅士仁,为何人们只骂糜芳不骂傅士仁_刘备_荆州_东吴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糜芳 刘备 荆州 东吴

本文目录

  • 糜芳,士人为什么背叛关羽
  • 叛变害死关羽的是糜芳和傅士仁,为何人们只骂糜芳不骂傅士仁
  • 如果傅士仁和糜芳没有背叛蜀汉投靠东吴,关羽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 如果当初糜芳傅仕仁没有投降东吴,关羽能否击败曹操
  • 糜芳为什么会对刘备集团失去信心
  • 三国糜芳为什么会叛蜀投吴其实他真的是有难言之隐

糜芳,士人为什么背叛关羽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关羽准备进攻襄樊之前,二人管理不当,在营中引起火災,烧了一些军用物资,被关羽责罚了,让二人分别守南郡、公安,关羽拿下襄阳以后,进攻樊城的时候,并不顺利,粮草接济不上,让糜芳、傅士仁准备很多粮草,如果粮草不按时送到,要二罪并罚,吕蒙白衣渡江攻下荆州,招降二人,二人凑不齐粮草,怕关羽责罚,只能投降东吴了。

叛变害死关羽的是糜芳和傅士仁,为何人们只骂糜芳不骂傅士仁

糜芳去投降。让东吴得到江陵,是刘备政治交易中借荆州还荆州的结果。不是糜芳,土仁的夲意。中国社会为最高者的隐恶。刘备军团从小到大是吴国发展起来的,没有政治交易。刘表那里十年就一干多人马,刘备在东汉未年历史名声不实在好。凭什么能飞速发展做成皇帝,刘备在江东抵抗曹操,难道孙权开始,不懂刘备背叛曹操,不怕有刘璋的结果。

糜芳,士仁和没有和关羽有生死矛盾,一起几十年朋友,去干违背刘备事业,做大恶人。我们知道当时不但,刘备没有了南郡江陵,公安,还有没有了武陵,零陵一起,另外加上房陵上庸。都到一起到吴国手里,都没有经过战争,是什么神奇力量,是什么原因,如此统一地让刘备的荆州之地都能轻松到吴国手里。

刘备要成皇帝了,吴国没有却没有成帝。因此是政治交易的结果使这些地方都到东吴手里,否则难到糜芳,土仁脑袋进水了,零陵的太守潘浚,武陵的太守郝普,也都吃糜魄药不成,三个郡归附东吴。不是吕蒙通过战争血战,就轻松夺取。

只有刘备有这个权力,关羽不会有,糜芳也不会有,士仁不会有。他们都不敢有。所以有。是三国演义编造得假故事,把糜芳作为投降叛主的主要丑恶对象。把刘备和孙权的斗争突呈出来。掩盖刘备得汉中,就得还荆州的真实历史。历史记载得说刘备打下凉州还荆州。得汉中比凉州更重要,还荆州是真实必然。否则刘备那会能不做一点事,就让孙权白得了南郡,零陵 武陵三郡。关羽为什么叫喊大丈夫,绝不和老兵同列,刘备没有不动刀枪,不方便战斗的道理,这是如何也说不通事情。可历史说糜芳士仁投降,东吴零陵武陵也一起归附东吴。关羽却没有去投降是真实的可历史刘备不收他,部下全部投降溃散,不跟关羽了,真实的历史中,曹操军队并没有追击,孙权军队也没有包围。刘备却没有接迎他。也没有说什么,刘封只身回到成都,就立即被杀了。就是孙权接受荆州。

江陵一战,吕蒙就是采取伪装 偷渡得公安得手。糜芳在江陵,是刘备死心踏地的心腹,经历无数次战争和高官厚禄考验的人,与关羽相比更是刘备创业的出资人。吕蒙的作法能得到公安,不可能再能得到更坚固江陵城。更无法全部轻易得到荆州三郡,还有房陵上庸关羽投降孙权还有手法可是关羽是任死不降

偷渡破袭一处,没有问题,而同时南郡,零陵,武陵,房陵,上庸,同时叛乱刘备归吴,就是小孩也难以相信。

刘备,法正,黄权,赵云,刘巴, 诸葛亮等都没有出言讨伐。只有关羽说要收拾糜芳。

而南郡的江陵,公安从古就是南方立国的要塞,长江为天险。荆州居于长江上游,顺流直下即可攻吴。对于东吴来说,不得荆州如哽在喉。无法立国。对刘备而说荆州尽失,必然半身不随,巴在床上。关羽的水淹七军大捷,刘备的汉中胜利,正是刘备军团士气大盛,无可一世时候,就通过战争失去一郡也要能夺回来。没有政治交易,没有一场战争,全部地域大于益州多的荆州三郡,加上庸房陵悄悄送出了。没有说什么,没有一场战争,没有一点说法。世界战争历史上,也没有第二例。

只有在中国。它也只有接收,别无它样。糜芳投降东吴,是政治交易是牺牲品。当然也是政治斗争的牺性品。是刘备承诺拿下凉州,就还荆州的的结果。而关羽不去。一个全军覆没被杀,一个成叛国的成恶徒,都是刘备得汉中以后同时发生,刘备失(还)荆州造成的。

荆州从来不是东吴的领土,是刘表的地盘,但刘备是归附孙权的势力的军势集团。进入东吴,就得有卖身条约。不是进到市场想来就来,就走就是走,刘备被鲁肃要荆州时。说打下凉州还会,就还荆州。才得以被迫平分湘水划界。还是应该有更具体条约的。荆州是刘备当东吴的左将军 荆州的都督时打下的。他是吴国女婿的,和人家的军官。

刘备分裂了,进川当老大可行。但土地人员留下。所以刘备原来没有意料能到能拿到汉中,是以拿凉州为借口,不还荆州的,可孙权不会让刘备,你定那个州拿下 ,我就让你说了算。所以汉中拿下后。整个荆州,都得还给东吴。只是后代人,在给把关羽造神中,把真实都掩盖了。糜芳关羽生活那个时代,人家刘备把他们卖了,还得背负恶名,刘封没有去。刘备也把他杀了。去满足己立的条约。刘备是心痛流泪可白纸黑字九军难挽回。关羽成神了。历史混淆了,使得我们都对三国感兴趣,因为它有太多难以理解故事。我们知道刘备当上皇帝,不顾一切去讨伐东吴,一切就是太痛苦所致而战士们却非常厌战,导致夷陵大败,也没有使东吴获得地盘,轻松到东吴是糜芳的本意吗?

如果傅士仁和糜芳没有背叛蜀汉投靠东吴,关羽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历史没有假设,傅士仁、糜芳背叛蜀汉投靠东吴已成历史定案,是永远也改不了的事实,但后人怜惜关公的命运,总想来个反复,搞个如果,看能否让关公走活,以偿心愿。那么如果傅士仁、糜芳没有投靠东吴,关羽还有翻盘的机会吗?应该说翻盘机会很大。

当时北方曹操与刘备发动汉中之战,双方都消耗甚大;曹仁在荆州,与孙权、刘备发动南郡之战,处处失利,而且宛城附近,叛匪不断,曹仁疲于奔命;东边孙权与刘备湘水划界后,一度出征合肥,与张辽等大战,曹魏东线一直吃紧。因此曹魏因连年用兵,国家空虚,兵员紧张。关羽带领荆州兵,数年镇守不战,养精蓄锐,战斗力还是很强的。湘水划界后,孙刘两家关系趋稳,因此,关羽此时北伐曹魏,发动襄樊之战,还是很适时的。再说孙权,南郡之战、合肥之战,再加南方山越等势力的侵扰,早已很是疲惫。孙权当时实际控制的,也就是长江下游一带,地盘不大,再加连年用兵,也是将困兵疲。因为以前曹操过于强大,孙权只好联合刘备,共同对付曹操,赤壁一战,虽然曹操失败,但实力仍然很大,于是孙刘继续联合,与曹仁发动争夺南郡之战。刘备派张飞带一千人配合周瑜,又按南郡之战的谋划,让关羽断曹仁后援,刘备则带赵云等到南边先收复了南方四郡。南郡被周瑜夺取后,为了巩固孙刘联盟,让刘备抗击来自荆州北边曹魏的压力,经鲁肃提议,孙权许可,南郡江陵一带暂借给了刘备。本来孙权要求和刘备一同攻取益州的,还把妹子嫁给了刘备,可刘备以大义之辞拒绝了,让孙权北边防好曹操就行了,自己可以入蜀打败刘璋。孙权对刘备不吭声先取了南方四郡,是不满意的,再加嫁去的妹子和刘备关系紧张,看刘备取得了益州,势力大增,就提出要回荆州,刘备不同意,说等打下凉州再归还荆州。孙权很恼怒,就派吕蒙突然袭占了桂阳、长沙、零陵三郡,刘备得知后,亲统大军前去争夺,但这时曹操统兵要争汉中,刘备只好与孙权讲和,以湘水为界,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南郡、武陵、零陵归刘备。但是,孙权立国是以长江为天险的,荆州据长江的中游,从中游攻打下游的孙权,可谓一路顺流而下,根本无险可阻。因此东吴有见识的人很早就提出要夺取荆州以自固的策略,占领荆州本就是孙权的既定方针。现在刘备取益州,占汉中,势力明显要大于孙权,而且孙权与曹操争合肥,两败俱伤。曹操既要抵抗来自刘备的压力,又要抵抗来自孙权的压力,对曹操十分不利。孙权也不愿看到刘备壮大,一旦蜀汉稳定了,说不定蜀汉就有吞并自己的危险,到时就成了两分天下的局势。因此孙权趁湘水划界,获得三郡,与关羽实力相差不多之际,暗中向曹操示好,曹操这时也需要孙权的配合,就达成默契,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之际,由孙权从背后袭击关羽后方。

其实关羽的荆州军经过数年养精蓄锐,是很有战斗力的,单凭孙权在荆州的力量,与关羽硬抗,是很难取得胜利的。因此孙权只能选择偷袭智取。先是荆州主帅吕蒙称病回建业养病,派白面书生陆逊代守,后陆逊又写信大加恭维关羽,让关羽放松对江东的警惕。关羽因前线战力吃紧,兵员不足,果然上当,放松了对东吴的防备,将荆州大多精锐都调往前线,这就给东吴偷袭制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江东吕蒙乘夜“白衣渡江”,顺利擒捉了关羽荆州前线的巡防士兵,利用傅士仁、糜芳与关羽的不和,成功说降二人,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公安和江陵,控制了荆州各要隘,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毁败被俘斩,留下了千载遗憾。

那么如果傅士仁、糜芳不降,关羽能不能打退东吴的进攻呢?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确实荆州后方精锐大部分都被关羽调走。但守城的仍有数千人,更何况东吴军队水军很有优势,但攻取城池却很垃圾。想当年孙权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合肥城的曹军仅七千人,但经过一个多月攻城,不但没有攻下,还被张辽以少胜多,成功大败吴军,为此孙权也差点送命。因此,如果傅士仁、糜芳能坚守不降,从襄樊到江陵路途并不太远,只要能坚守到关羽的荆州军赶到,东吴军是难敌关羽的荆州军的。倘若如此,两军形成相峙之势。东吴兵力不足,陆逊是不能再迅速去占领上游城隘的。如此关羽会迅速派人向刘备求救,刘备必会迅速派大军前来支援。而北方的曹魏呢,在与东吴合谋让东吴偷袭关羽背后时,曹操就告戒前去救援的徐晃,一方面将东吴偷袭荆州的事告诉樊城的曹仁,增进其坚守的信心;另一方面用箭书射到关羽军营,告诉关羽东吴要偷袭荆州的消息,促其退军。曹操还告戒徐晃,一旦关羽撤围退军,不可追击,放任关羽军与东吴军相争。因为曹军不会出兵背后击关羽,关羽可与吴军对战,如此日久,刘备援军赶到,必不利吴军。吴军也只能无功而退,看到曹军不来配合追击关羽,孙权很可能再度与刘备妥协,孙刘联盟有可能得到再续。可惜呀,历史不能假设,因关羽性情傲骄,对内与糜芳、傅士仁等人不和,对外屡屡激怒孙权,违背了“东和北据”之策,在如此内外俱不利的情况下,尚不自觉悟,又尽全力去北伐曹操,从他发动襄樊之战之始,恐怕失败的格局已经早定了。

如果当初糜芳傅仕仁没有投降东吴,关羽能否击败曹操

关羽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他自己。

性格决定命运,一点不假!

首先,关羽性格高傲目无下尘

平常的时候他就很自以为是,谁都不入他的眼,轻视这个蔑视那个,仿佛天下就他关羽是个人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别的人都不值一提!

其次,对待下属较严苛

他派糜芳和傅世仁督运粮草,二人办事不力,你要么好好安抚,要么直接办了他们,却还没采取惩罚措施,先出言威胁,导致他们胆战心惊害怕收到关羽的处罚惩戒而宁愿投降东吴。

可见关羽对待下属有多厉害,用色厉内荏形容也不为过!他的手下他的手下不怕敌人却怕他,你想想他怎么能打胜仗,怎么能胜利长久?

糜芳,刘备的小舅子都这么怕他,别人呢?可想而知!

再有,就是关羽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目空一切

打了胜仗,都是他关羽的本事,功劳都是他的,飘的比天还高,不知自己是谁了。别人有意见和建议他也听不进去更不会采纳,一门心思往前冲,直到自己陷入死地,仍是不会回头,死的倒也干脆壮烈!

现在想想,历史糜芳、傅世仁不投降东吴,关羽想打败曹操也是不可能!

曹操,是个指挥军事行动的人,手下军师将领很多,有为他出谋划策的,有为他上阵杀敌的,而且他有一个世人都不及的优点,失败一百次都不气馁,再接再厉愈挫愈勇,这样一个不怕失败的人,他不会和你死磕硬杠,但你就是打不败他,最后胜利的还是他!

他没有真正的失败过,却有无数次真正的胜利,这就是曹操!十个关羽也顶不上!!!

所以说,关羽去找曹操的麻烦,想打败曹操,怎么可能?!

糜芳为什么会对刘备集团失去信心

汉二年四月,刘邦在彭城之战遭到大败,被他的大舅子吕泽保护回了关中。

汉二年六月,刘盈正式受封汉王太子。(此时刘邦的长子刘肥已经十多岁,但刘邦还是选择立刻册立刘盈为太子)

之后吕泽及其所属几乎成为了刘邦麾下最忠诚的将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沛县那群人更靠谱。

虽然最后吕家还是倒了,但是谁也不会否定吕家的地位和贡献,毕竟十八元勋中有两个就是吕泽的下属。

哪怕现在很多人依然觉得吕泽没什么能力,就是运气好,但史书中那么多功侯都记载的(属悼武王)四个字终究是抹不掉的。

那么请问吕泽相比糜芳而言,他们有什么区别?

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什么吕氏一族从始至终都对刘邦有着绝对的信心,甚至即使是沛县出来的元从功臣都有投降楚军的,也没见吕家有人背弃过刘邦?

难道吕家的人真的开天眼了吗?

人性有时候并不复杂,投资终究是要看回报的,别说什么人要知足,也不看看人家是什么时候投资的,如果糜芳家族一开始真的无关紧要,他们后来也就不会有那种地位了。

对此我也不是说就怪刘备,毕竟没有孩子这种事也怪不了他。

另外要说的就是,糜芳终究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大郡的太守,也算是封疆大吏了,所以他麾下的那群人恐怕才是他投降的真正关键。

很多人分析糜芳总是过于强调他个人的问题,实际上随着刘备势力的迅速扩张,刘备麾下那群元从功臣们,哪个下面不是带着一串人的?

哪怕是关羽和张飞这样的军方巨头,又有谁不是有着一群幕僚和心腹党羽的?

史书上写的很多东西,很多时候看似是某个人的个人意志,但有时候也不见得就是他们自己一个人便能决定的了的。

所以如果只是糜芳一个人看不到希望也就罢了,毕竟如很多人说的他个人的地位并不算低,但就怕他下面的人都看不到希望了,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当年曹操南下时,为什么那么多人劝说孙权投降,真以为他们是为孙权着想吗?但假设没有周瑜等人的支持,孙权难道就能一个人乾纲独断?孙权就敢一个人说我就要打吗?

因此孙权当年都那么为难,更何况是糜芳这个外有强敌内有深忧的一郡太守了。。。

三国糜芳为什么会叛蜀投吴其实他真的是有难言之隐

在三国时期如果知道关羽丢荆州前后的故事的网友们也一定是知道,其实在前期作为江陵这个要地的守卫糜芳是叛蜀投吴的,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糜芳投吴也是导致关羽最后被杀的一系列的原因,那么纵观当时的战局,其实江陵还是挺好守的啊,为什么糜芳就这么轻易的判投了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其实主要就三点原因:

1.妹夫(也可能是姐夫)刘备入川,荆州都要听关羽的,刘备也“罩”不了他,他过得不是很“舒服”;

2.关羽大军在樊城大战,守江陵、公安的军队本就较少,傅士仁已经投降了,自己也守不了啊;

3.如果献城投降,对东吴有恩,也不至于落个身首异处。

原因大致如此吧,下面做详细介绍。

首先,要声明,说守不住所以投降的是小说看多了,江陵要地,易守难攻,吕蒙一共就两万人,糜芳士仁共计一万以上,这差距很大吗?其次,于禁三万降卒关在江陵,关帝和曹魏博弈不方便临时编制,糜芳士仁留守江陵半年,不能进行打乱后编制吗?说江陵没兵的不是小说看多了就是纯粹的羽黑或只是想为这两货开脱,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两货和他们一样都是不忠不义,不仁不孝的畜牲。

糜芳士仁的投敌和关帝有一定关系,史书说二人素嫌轻己,说明关帝很看不起他们,再看看两人平日做派和战功,基本上就是靠着皇亲国戚的关系上位的,这种人恰恰是关帝这种善待士卒爱惜基层百姓而不屑以官吏士族为伍的人所痛恨的。

但仅仅诸将不合不足以让人投敌,在襄樊之战的史书记载中有一句话,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这句话很清楚,关帝出兵战襄樊,糜芳士仁负责补给,但是两人各怀鬼胎,不尽全力为襄樊战场补给物资,这样做有三个概念,第一是为了中饱私囊,第二是为了借刀杀人,第三是纯粹的不想补给。

这三点似乎每一点都是死罪,更是关帝的底线,中饱私囊关帝痛恨,借刀杀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纯粹不想补给要你何用?所以关帝说还当治之,其实这不仅仅是关帝当时的心情,也是襄樊战场三万五千将士的心情,供粮不尽力,等于拿三军将士生命为儿戏,这时候,任何一个合格或有点智商的将领,都必须表态,我要处罚他们,这样才能安抚前线将士的心情。

说到这,糜芳士仁为什么投敌就很明显了,自己犯了错误又不想承担责任所以投敌呗,至于关帝的责任就是关帝无论勇武还是谋略都堪称三国第一将,但情商太低,傲上而不欺下,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的心态毫无遮挡的暴露在世人眼中,不然也许糜芳士仁还会想想关帝会怎么处罚他们,但由于性格的暴露,毫无疑问死罪。

但追根究底还是这哥俩的无能,自私和懦弱造成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