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千古之迷其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赵匡胤的继承人到底是谁烛影斧声后赵光义上位,为何疑点重重_赵匡胤_太祖_烛影

本文目录

  • 斧声烛影,千古之迷其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 赵匡胤的继承人到底是谁烛影斧声后赵光义上位,为何疑点重重
  • “烛影斧声”是怎么一件事,真相是什么
  • 斧声烛影是真的吗
  • 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是怎么回事
  • 斧声烛影的传闻可信吗赵匡胤是否被谋杀
  • 赵匡胤是想传位给自己弟弟吗后来又后悔了
  • 你了解吗古代有哪些离奇的案件发生
  • 赵匡胤一向身强体壮英明神武,为何只活到50岁就死了
  • 烛影斧声,赵匡胤真的是被其弟弟赵光义谋杀篡位吗

斧声烛影,千古之迷其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斧声烛影说的是,由于赵匡胤长期嗜酒,致使身体越来越差,他自感时日不多,于是就在赵匡胤去世的当天晚上,他紧急召见了自已的亲弟弟赵光义秉烛夜谈,那晚两人屏退了左右,他们究竟谈了什么机密大事,外人无从得知。

在房间里只见赵光义时不时的离开座位,在屋内走动,像是在躲避什么,有可能是在拒绝什么。而赵匡胤比较激动的手拿金斧敲击地面,响声很大,还跟赵光义说着“好好做。”当晚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由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皇帝。

兄弟之间皇帝传位古时不多,但在宋家还真是发生了。还是在五代未期,在逃荒的人群中,只见一妇人一肩担两孩,被一修道有为者看见,直呼“真是了不得一担挑两个皇帝”,说的就是宋家的两兄弟: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

其实斧声烛影的真相是宋太祖赵匡胤知道自已病情危重,恐不久于人世,于是急召自已的亲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交待后事,赵匡胤知道强敌环伺,自己的两个儿子实力不足以应对外面的挑战,如将皇位传于儿子,恐怕后周的皇权旁落他人之事又会上演,为避免这出悲剧再次发生,使宋家江山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将皇位传给自已的亲弟弟赵光义是极为稳妥、明智的选择。

晋王赵光义在哥哥赵匡胤皇袍加身时曾立下大功,后宋太祖皇帝极为器重他,委以重任,使赵光义的实力遍布天下,无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赵匡胤将皇位传于他,能够震慑其他对宋氏江山打主意的外人,能使宋家的皇权平稳的交接和延续下去。

赵匡胤的继承人到底是谁烛影斧声后赵光义上位,为何疑点重重

赵匡胤是有立太子的,但是继位的确是弟弟。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继位的过程处处透露出诡异,本身就不正常也不符合礼法。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后,既与亲信程玄德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次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以:“共保富贵,勿忧也!“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   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则极力为宋太宗辩解。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压衙程德玄己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后世评价   一种意见是,宋太宗“弑兄夺位”。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串疑问: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   近世学术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实死于非命,但有关具体的死因,则又有一些新的说法。一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燥狂忧郁症。一说承认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但认为“烛影斧声”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纵观古今诸说,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极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光义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最后从赵光义赐李后主牵机药来看,赵光义很有可能手下有用毒高手或者本人就是。

“烛影斧声”是怎么一件事,真相是什么

一个本来清白的人,由于皇帝当得久了,脑子里想法多了,自私心重了,所作所为狠了,结果导致从前的清白也不见了。这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给人的印象,本来没有杀兄夺位,但由于后来逼死了弟弟和侄子,反而如同此地无银三百两一样,佐证了当年得位不正,“烛影斧声”的真相,就是这么一件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宋太祖在位17年,不到50岁就去世了,由于他死得太突然,赵匡胤将皇帝大位传于赵光义这件事又极诡秘,给当时和后世的人增加了无限遐想和猜测,赵匡胤的死遂成千古疑案。

北宋僧人文莹在《湘山野录》一书中,便借当时的传说,对此疑案进行了现场版叙述。赵匡胤在没当皇帝之前,有一个道士朋友,自称“真无”,曾经在一次酒后,手舞足蹈,说赵匡胤将是下一个一统天下的皇帝,后来果然。之后,赵匡胤一直未再见过真无。直到976年,赵匡胤到洛阳巡视,再次偶遇真无,便把他召进行宫,请他喝酒,酒后,赵匡胤便向道士请问自己的年寿,真无毫不隐讳,直截了当地说:“今年10月20夜,如果晴,则可延一纪,否则寿终。”

到了10月20晚,开始星光灿烂,似乎晴天,但不久即阴云密布,瞬间下起了大雪和冰雹。赵匡胤想起真无的话,立即命人召来弟弟赵光义,二人对饮,边饮边交待后事。侍卫们远远看见寝宫一角,烛影下赵光义数次离席,做出拒绝的样子。二人后来又出宫门观雪,雪很厚,赵匡胤拿着柱斧柄戳雪,大声说:“好做,好做!”随后入宫就寝,转瞬鼾声如雷。

当夜,赵光义留宿于宫中,五更左右,赵匡胤去世,赵光义灵柩前继位,是为宋太宗。这就是“烛影斧声”的历史记载,此记载怀疑赵匡胤为弟弟所害,赵光义得位不正。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赵光义之所以能够顺利继位,是诸多因素累积的结果,而非杀兄篡夺。首先,赵光义在后周世宗时就曾从军南征,出道很早。赵匡胤上位,是他和赵普一起策划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他因功封殿前都虞侯,接着任开封府尹,赵匡胤去世前三年,封为晋王,地位在宰相之上,是当仁不让的“二号首长”,权力如日中天。因此,赵光义如果不继位,别人继位这个皇位也坐不稳。

再者,赵匡胤生前确实作了以赵光义为继承人的安排。开封府是北宋首都所在地,开封府尹是开封最高行政长官,任此职的人,要么是皇太子,要么是相当于皇太子的储君,后周时,柴荣继位前,就担任过开封府尹,后来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为太子时,也任过此职,这是一个储君锻炼的岗位,也是证明储君身份的一个岗位。但其他人如果任此职,便不叫开封府尹,而叫权开封府。所以,赵匡胤去世前,储君安排的是赵光义。

同时,赵匡胤在去世之前的许多年里,他对自己的儿子,无论赵德昭也好,赵德芳也好,都没安排任过开封府尹,而且都没封过王,所以他生前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的打算。但是,赵光义后来为了不履行“金匮之盟”,流放了自己的弟弟,逼死了赵匡胤的儿子,结果贻人口实,好像本来得位不正一样,这就是“烛影斧声”的真相。

斧声烛影是真的吗

斧声烛影事件其实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解读,清代著名大学者纪晓岚就曾经对斧声烛影事件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纪晓岚认为斧声烛影事件纯粹是后人曲解了原文的意思,而冤枉了赵光义。

先来说一下斧声烛影事件不见于正史,在正史中没有任何关于斧声烛影事件的记录,而且在明朝中期之前没有任何官方记载或者学者认为赵光义有弑兄篡位的嫌疑。

在这我们要知道《宋史》是有蒙古人所撰写,由当时的蒙古宰相脱脱主持编撰,如果在元朝时期哪怕野史有传闻赵光义有弑兄嫌疑,那么我相信蒙古人都不会放过这个抹黑北宋皇室的机会。

这就说明在元朝时期包括民间根本就没有人质疑过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和赵光义是否有弑兄篡位的问题。如果历史上真有这件事或者哪怕在当时有这些传闻,那么蒙古人没有必要为北宋皇室遮羞,他们甚至可以借机大肆抨击抹黑北宋皇室,稳固蒙元政权。

但是通过阅读蒙古人编撰的《宋史》,我们发现在史书中关于赵匡胤之死记载很简洁:

《宋史·太祖本纪》: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而最早记录斧声烛影事件的书籍其实是一部民间学者编撰的野史,是明中期学者陈邦瞻所编撰的《宋史纪事本末》,在这部书中陈邦瞻详细记录了赵匡胤临死前和死后的一些事迹。

《宋史纪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斧声烛影事件由此而诞生,其实我们仔细阅读这段话可以发现,陈邦瞻也只是客观陈述了赵匡胤临死前和死后的一些事情,他并没有明确指出赵光义有弑兄篡位的问题。

所以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就这个问题曾经在《四库全书》中详细解读了后世如何误解了陈邦瞻的本意,而有了赵光义弑兄篡位的乌龙。

纪晓岚主要认为斧声烛影中的利器斧子完全是后世人的臆想,在明代以前书中所记述的柱斧并不是我们后人所理解的利器,它是一个寓意吉祥如意的小挂饰,是一种装饰品,也可以用来镇纸,它不具备任何杀伤力,赵匡胤不可能拿着这玩意去追砍赵光义。

所以斧声烛影之中的利器都不存在,何谈赵光义弑兄篡位。后人对赵光义有弑兄篡位嫌疑无非就是三点,一,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在赵匡胤死时已成年,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二,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对寡嫂宋皇后非常刻薄不好;三,既然是兄终弟及,为什么赵光义没有传位给弟弟赵廷美。

就这三点我们逐一来分析一下,就明白赵光义为什么不存在弑兄的可能。

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

赵匡胤是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一生不好女色,后宫佳丽并不多,所以他的儿子也并不多。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但是其中两个夭折,长大成人的只有长子赵德昭和幼子赵德芳,在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德昭已年满二十五周岁,赵德芳年满十七周岁,在那个时代都算是已经成人。这也是后人为什么都在质疑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其实历史上都在流传赵光义即位合法性主要源于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的金匮之盟,这里面杜太后在临死时和赵匡胤约定,赵匡胤如果大行,不要让幼子继承皇位,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赵光义再把位置传给赵光美也就是赵廷美,最终赵廷美再传位给赵德昭,避免幼子继位,像后周柴荣传位幼子柴宗训被赵匡胤钻了空子篡了皇位,所以杜太后是吸取了后周柴荣的教训,怕赵氏江山丢在幼子手里。

关于金匮之盟的真伪不在咱们这个话题讨论范围内,但是从赵匡胤后来做法看,他确实认可母亲杜太后的说法,在这要先说明一点,杜太后死于北宋建国第二年,当时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不过七八岁,要知道赵匡胤所处的时代是五代十国末期,天下并未大定。

在五代十国时期,皇帝就跟不要钱似的一波换一波,五代十国的皇帝平均寿命不过三十六岁,在之前后周世宗柴荣在三十九岁的壮年就去世了,而赵匡胤本是柴荣的爱将,追随柴荣多年,年纪没比柴荣小太多,杜太后临死时赵匡胤已经三十五周岁,杜太后也怕儿子赵匡胤步柴荣后尘,如果赵匡胤早逝,那么幼子继位势必江山会沦落到别人手里,所以杜太后希望如果赵匡胤真要大行的话,把位置先让给弟弟,再由弟弟传回给他儿子,这样做也是为了孙子赵德昭好,毕竟当时处在乱世,当皇帝其实反是一个高危职业。

不管金匮之盟的真假,但是从史书记载来看,后来赵匡胤确实是按照兄终弟及的说法去做的,因为赵匡胤生前没有给他的两个儿子封王,也就是赵德昭和赵德芳在赵匡胤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封王,连幼弟赵廷美都没有封王,宋朝皇室之中只有赵光义一人被封为晋王。

在这里要说一下五代十国由于处于乱世之中,所以很多的皇帝都没有明确立太子,五代十国时期的皇位继承人标配一般都是王爵+首都府尹,如果皇帝的哪个亲戚有了这两样官爵就说明这个人就是皇位继承人了。

赵匡胤之前的后周就是如此,后周太祖郭威没有子嗣,所以他把位置传给了外甥后周世宗柴荣,而柴荣接位前郭威就是先封柴荣为晋王+开封府尹的官爵,而北宋承袭自后周,所以基本制度都是沿袭了后周的做法。

在赵匡胤还是壮年之时,也就是杜太后刚死不久,赵匡胤就封赵光义为晋王+开封府尹,这就是说赵匡胤明确选择了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这是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明白的事情。

赵光义继位之初也是严格执行哥哥的兄终弟及的规则,赵光义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封幼弟赵廷美为齐王+开封府尹,封侄子赵德昭为武功郡王兼太尉,可以说赵德昭在叔叔即位后才正式有了郡王爵位,在赵光义时代,赵德昭是两位叔叔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比在父亲赵匡胤在位时挂虚职强多了。

赵德昭后来跟随赵光义北伐幽州,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北伐期间某夜赵光义的御营与大军分开了,不知所踪,群臣都很慌乱,认为赵光义遭遇不测,但是军中又不能无主,所以群臣建议赵德昭在军中继位,继续率军北伐。结果第二天天亮,赵光义有惊无险的平安归来,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

后来北伐幽州失利,赵光义抑郁而归,赵光义心里不高兴就没有封赏之前太原大捷的将士,赵德昭为了这件事就进宫去与赵光义争论,赵光义在盛怒之下说出了“等将来你做皇帝再封赏他们不迟。”这一句话就把胆小的赵德昭吓到了,赵德昭从皇宫出来以后,回家就自尽了。

赵光义万没想到一句话送了侄子的姓名,懊恼万分,后来赵光义抱着赵德昭的尸身哭了一天一夜,后悔自己口不择言害死了侄子。

所以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赵匡胤的儿子在赵匡胤活着时根本没有继承权,赵匡胤在世时指定继承人就是赵光义。至于赵德昭之死是不是赵光义故意为之,那就没人能说的准了。

刻薄对待寡嫂

赵光义在历史上是出了名对待寡嫂宋皇后非常不好的,所以很多人也根据这些猜测赵光义是否存在弑兄嫌疑,跟刻薄对待嫂子宋皇后有关系。

其实这个问题在史书上有明确解答,宋皇后是赵匡胤第三位妻子,之前赵匡胤的两位妻子都早已病逝,所以新纳了宋皇后为妻。

这位宋皇后没有和赵匡胤生下儿女,但是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却是自幼由送皇后抚养长大,宋皇后在得知赵匡胤去世的消息后,她第一时间没有召赵光义进宫,也没有召长子赵德昭进宫,而是假传赵匡胤旨意派太监王继恩召幼子赵德芳进宫,这说明了宋皇后想跳过小叔子赵光义和与自己感情淡薄的长子赵德昭,想让自己抚养长大的幼子赵德芳继位。

幸亏王继恩忠于赵匡胤,及时召赵光义入宫稳定了局势,同时王继恩和太医程德玄力证赵匡胤遗旨就是召晋王赵光义入宫传承大位,所以赵光义才能顺利继位,否则宋皇后硬要从中插一脚,篡改赵匡胤的遗旨,那么赵光义继位会比较麻烦了。

因此《宋史纪事本末》中宋皇后才会在见到赵光义入宫后说出“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在那个时代官家一般指皇帝,宋皇后当时的意思就是认栽了,希望赵光义不要追究她的问题,她和幼子赵德芳的性命全交在赵光义手里了。

宋皇后这种只顾私利置国家大业于不顾的行为让赵光义很生气,她不想小叔子继位可以理解,但是她居然还要跳过长子立幼子继位,这是让赵光义最不能谅解的地方,废长立幼的行为一旦做出来势必会引起政局动荡不安,置北宋基业于不顾,所以赵光义对嫂子宋皇后怨气很大,因此即位后对宋皇后很是不好,刻薄对待宋皇后。

再说一下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他就是民间戏曲中传说的八贤王,但是赵德芳生前没有封王,赵德芳是英年早逝,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可质疑的,赵德芳之死纯粹是短命因病去世,赵德芳死在赵德昭之后,本来赵德昭去世赵光义就很伤心,他想把赵德芳培养成继承人,结果还没来及培养,赵德芳就因病去世了,赵光义为了侄子去世罢朝五日,为赵德芳举行了风光大葬,追封为秦王。

北宋历史上的皇帝都是赵光义一脉,但是到了南宋,由于宋高宗赵构没有子嗣,所以除了宋高宗赵构以外,南宋的历代皇帝都是赵匡胤幼子赵德芳的后代,至南宋时皇位才又传回了赵匡胤后人手中。

兄终弟及那么赵廷美为什么没当皇帝

既然赵匡胤传下了兄终弟及的说法,那么幼弟赵廷美为何没有当皇帝,赵光义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宋真宗赵德昌也就是赵恒。

其实赵廷美也死在了赵光义前面,所以即不成位了。历史上都传言赵廷美是被赵光义迫害致死,至于真相如何咱们就不去探讨了,关于赵廷美的事件,在史书上来看,他属于咎由自取。

赵廷美和哥哥赵光义闹翻的导火索在于南唐后主李煜,赵廷美与投降之后李煜结为知己好友,每天推杯换盏探讨诗词歌赋,但是赵光义却容不下这个投降之君李煜,可是有什么理由能让李煜快点死掉呢?

于是赵光义把主意打到了弟弟赵廷美身上,他知道赵廷美与李煜交情深厚,经常一起喝酒畅谈文学,所以他利用弟弟赵廷美和李煜深厚的友谊,骗赵廷美把牵机药带给李煜服食下去,之后赵廷美和李煜喝酒畅谈,牵机药在酒精作用下挥发,李煜当着赵廷美的面就这么被毒死了。

本来赵廷美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实际赵光义控制欲很强,其实赵廷美一直处在哥哥赵光义控制之下,所以赵廷美虽然是赵光义名义上的继承人,但是无时无刻不被哥哥赵光义控制着。

外加哥哥利用自己毒死了知己好友李煜,让赵廷美彻底爆发了,他想摆脱哥哥的控制,那就只有提前继位,真正当了皇帝才不被赵光义所控制,因此赵廷美阴谋勾结兵部尚书卢多逊准备篡位。

结果就是事情还没成形就已败露,赵廷美被废除王位,流放房州,从皇位继承人变成了流放偏远地区的庶人,可以想象赵廷美落差有多大,所以流放房州没多久赵廷美就抑郁而亡,根本没等哥哥派人整死他,他自己就先抑郁死了。

所以到最后赵德昭死了,赵德芳死了,赵廷美也死了,那赵光义不把皇位传给赵恒传给谁?

写在最后

因此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就明确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赵光义的斧声烛影弑兄篡位之说纯属后人臆想,纪晓岚同时期的清代学者戴震等人也都非常赞同纪晓岚的说法,认为斧声烛影事件纯粹为后人误会所致。

纪晓岚评论斧声烛影事件:“《续录》中‘太宗即位’一条,李焘引入 《长编》,启千古之论端,程敏政《宋纪受终考》,诋之尤力。然观其始末,并无指斥逆节之事,特后人误会其词,致生疑窦,是非作者本意,未可以为是书病也。”

斧声烛影确实是后人臆测,但是赵光义继位后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得不让大家猜测他是否有弑兄嫌疑,而他是不是故意想打乱兄终弟及的规则,那就不是谁能说的清楚得了。

但是可以肯定斧声烛影的弑兄篡位之说是子虚乌有,至于赵光义想不想继续执行兄终弟及的规则,那就不好说了,毕竟赵德昭的死和赵廷美失位太过于巧合,不过也能理解赵光义,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面对皇权的诱惑,谁都想让自己的子孙富贵绵长。

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是怎么回事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晚,宋太祖赵匡胤(927-976)跟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喝了顿酒,几个小时后,身强体壮、无病无害的赵匡胤,突然暴毙宫中,五天后就被匆匆下葬,由此引发了千百年关于“斧声烛影”等有关赵匡胤死因的诸多争论。

作为一个皇帝,临死之前、死亡之后,御医与大臣必定会入朝问疾,但奇怪的是,关于赵匡胤之死,记载赵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关于赵匡胤死亡前后及死因的记载,竟然完全略过,一字不提;

而正史《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寥寥的九个字:“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此外,《宋史·太宗本纪》中,也只有九个字提起了这件事:“太祖崩,帝(宋太宗赵光义)遂即皇帝位”。

赵匡胤的真正死因,是千古谜团。

一个开国皇帝,突然间,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暴毙”而亡,并且史书记述非常诡异、不合常理,且皇位的继承,也并非由赵匡胤已经成年的两个儿子继承,而是诡异地被他的弟弟赵光义抢占,所以1000多年来,无数人都提出了一个观点:

赵匡胤之死,凶手就是赵光义?

对此最爱君想说的是,追踪一宗1000多年前的命案,历史,已经没有真相,但我们可以,尽可能接近真相。

对于赵匡胤的离奇死因,北宋时人就隐约感觉到了不对劲,关于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用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在赵匡胤死后不久,就开始在朝野之间秘密且广泛地流传,这就是所谓“斧声烛影”的传说。

死因推测一:斧头劈死的

“斧声烛影”的说法,最早来自宋神宗(1048-1085)时期,与欧阳修等朝廷重臣交游甚广的僧人释文莹,在其根据政坛秘闻所撰写的《续湘山野录》中,释文莹记载说:

赵匡胤在死前几个小时,召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并将太监、宫女、妃嫔全部叫退,外围的人,“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这段话,也就是“斧声烛影”的传说最早由来,意思是说,当时外围的人看到,烛影之下,赵光义很奇怪的走来走去,“有不可胜之状”,后来赵匡胤拿出“柱斧”戳着地上的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几个小时后,已经睡下的赵匡胤在宫中“暴毙”。

斧声烛影,是北宋宫廷流传出来的秘闻。

释文莹的这段说法,在南宋宋孝宗时,也被历史学家李焘,写进了《续资治通鉴长编》这部史书中,对于当时的情境,李焘写道:“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日:‘好为之!’”

对于这段记载,李焘将赵匡胤用“柱斧戳雪,改成了“戳地”,显得更合乎情理,因此当时人的说法是,赵匡胤当时一直在室内;赵匡胤对赵光义大声说的话,从“好做!好做!”改成了“好为之!”这相当于是对北宋口语,在南宋时代的一种翻译。

对于赵匡胤临死前的这段情景,作为历史学家的李焘,特地指出释文莹的记载,不一定可靠,但他仍然将这段记述引用进了史书,由此可见,李焘心中也存在疑惑。

由此,后人开始推断,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用斧头给砍死了。

学界:斧头劈的?不靠谱!

赵匡胤是被斧头砍死的?最爱君想说,很遗憾的是,史学界很多人也一直怀疑,赵匡胤是非正常死亡,但对于赵匡胤是被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很多学者都论证指出,这个传说,不太靠谱。

很多学者都指出,当时赵匡胤身边出现的“柱斧”,在北宋时有两种,一种是武士所用的利器,一种则是文房用具。作为文房用具的柱斧,又称玉柱斧、玉斧,一般是用水晶或铜铁做成,而“斧声烛影”中的柱斧,即为文房用具的玉斧。

如果赵光义是用这玩意杀死了赵匡胤,那么可以说,一个是这玩意很难杀死人;另一个,即使用这种玉斧杀死了人,外伤肯定也非常明显,难以逃脱众人的耳目。

学者指出,赵匡胤被斧头砍死的可能性很低。

最早传出“斧声烛影”这一宫廷秘闻的释文莹,他所生活的时代,离赵匡胤死亡,只有几十年的时间,释文莹在《续湘山野录》中,记载了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曾经“引近臣环玉衣以瞻(赵匡胤)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也就是说,在赵匡胤的宋皇后等人看过尸体后,赵匡胤的一些重臣也看到了赵匡胤的尸体,而赵匡胤的尸体有被洗浴过的痕迹,所以“温莹如出汤沐”,但可以肯定的是,尸体没什么外伤,至少表面没有。

所以,赵匡胤是被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史学界普遍认为不靠谱。

死因推测二:突发脑溢血?

但即使不是被斧头砍死的,赵匡胤的死因,也确实很蹊跷。

几个小时前,还好好地跟弟弟喝着酒,怎么一睡下,就突然死了呢?

对此,有学者就提出,赵匡胤可能是当时饮酒过度,酒精中毒死了;也有学者根据宋真宗等宋代皇帝的死因,提出赵氏家族,可能有躁狂忧郁症遗传,赵匡胤在当时,有可能是突发脑溢血死掉了。

赵匡胤酒后突发脑溢血挂掉了?

但是这两种观点,论据都不充分。

史书记载,赵匡胤喜欢喝酒,但他对喝酒还是有相当节制的。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就曾经对侍臣说:“沉溺于酒,何以为人?”可见他对喝酒,有自知之明和相当的克制。

至于突发疾病原因,史学家们翻遍了未被赵光义动过手脚的、记载赵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也没有发现任何疾病记载。

《太祖实录旧录》记载,赵匡胤暴毙那一年,三月份出游洛阳;死之前14天,开宝九年(976)十月初六日,赵匡胤还“幸西教场,观飞山军士发机石”,这段时间,赵匡胤身体好得很,频繁出游,根本没有任何生病及传召御医的记录。

所以,赵匡胤突发心血管疾病暴毙说,也被学界所质疑。

死因推测三:被毒死的?

那么,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

喜欢下毒的赵光义,自然成了被怀疑的对象。

赵光义是否下毒毒死了赵匡胤,没有证据。但史书的明确记载是,上位后的赵光义,很喜欢下毒:北宋时,后蜀国主孟昶、南唐国主李煜、吴越国君钱俶,都是在投降北宋后,被宋太宗赵光义下毒毒死。

而《资治通鉴》的总编撰、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则在离赵匡胤死后只有几十年的《涑水记闻》中,留下了有关这宗千古疑案的重要信息:

司马光作为史学家,也是北宋的臣子,很多话不便明说,但他在《涑水记闻》中记载道:

赵匡胤在半夜死后,宋皇后马上让宦官、内侍都知王继恩前往通知赵匡胤的儿子、秦王赵德芳(当时18岁),让他迅速入宫。但在这个千钧一发的节骨眼上,王继恩却直接前往开封府找晋王赵光义(赵光义兼任开封府尹),半夜三更,在开封府门口,王继恩看到,擅长医术(也可能擅长下毒)的晋王近臣、医官程德元,早已等候多时,于是,程德元带着王继恩,进了开封府。

史学家司马光,在隐晦的记述中,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线索。

司马光记载说,对于是否马上进宫,赵光义在当时还有些“犹豫不敢行”,在此情况下,宦官王继恩万分紧急,催促赵光义说:“事久将为他人有矣!”

王继恩的言下之意是,当时,赵匡胤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其中,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已经18岁,并且,赵匡胤除了赵光义,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在此情况下,赵光义随即带着宦官王继恩、医官程德元等人冒着大雪,迅速赶到皇宫门口。到了皇宫门口,王继恩让赵光义稍等一下,让他先进去通报;但心急如焚的程德元却说:“现在就要直接闯进去,还等什么?”(原文: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于是,赵光义迅速进入王宫。当时,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就问说,是“德芳来邪?”(指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但没想到,出现在她面前的,竟然是不唤自来的赵光义。

对此,宋皇后目瞪口呆,“愕然”,后来,宋皇后对着赵光义说了一句话:“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称呼。赵光义对此回答了一句:

“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是个史学高手,不方便直说的事,他在《涑水记闻》中委婉地进行了表述。

一个普通的医官程德元,在皇帝赵匡胤暴毙当晚,却像未卜先知一般,提前等候在开封府门口,等待接应宫廷中前来通风报信的宦官王继恩(似乎早已被赵光义收买),并且跟着赵光义一起闯进皇宫夺权。

医官程德元有没有跟赵光义一起,对赵匡胤进行验尸,司马光没有记载,但在记述这场隐晦的宫廷政变中,司马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为宋太宗赵光义隐了晦,又做到了尽在不言中。

赵光义上位:斩草除根

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被毒死?没有证据。

但司马光却记载了擅长医术的程德元,在赵光义夺权前后的一系列蹊跷举动,一个普通的晋王身边的医官,却在这场宫廷政变中鞍前马后,并跟着赵光义进入皇宫夺权,实在匪夷所思。

这种举措,最爱君的揣测是:程德元协助赵光义,配置了某种奇特的毒药;赵光义随后在与赵匡胤的对饮中,在酒中下毒;然后赵光义迅速返回家中,制造自己不在现场的表象,等待赵匡胤毒发身亡的死讯;随后,赵光义让程德元,接上来通风报信的宦官王继恩,三个人(也可能更多人)一起闯进了皇宫夺权。

抛开揣测,从遗留的被筛选过的史实来看,从赵光义的顺利进宫,以及宋皇后的束手投降,各种迹象都显示,整个大宋皇宫内外,早已尽在赵光义的掌握之中,所以,皇权,似乎很“顺利”就过度了。

顺利上位后,赵光义马上对夺位的功臣进行了封赏,随后,宦官王继恩被封为剑南西川招安使;程德元则从一个普通的医官,被封为刺史,至太平兴国六年(981),程德元已“攀附至近列,上颇信任之,众多趋其门”,尽管程德元贪赃枉法,经常被人举报,但赵光义对此却不管不问,内在门道也发人深思。

赵光义串通内外,顺利夺权。

但这种似乎平和的权力过度,表象背后,是接连而来的腥风血雨。

赵光义上位后,随即开始实施一系列斩草除根计划。当时,赵匡胤凭借“义社十兄弟”拥立为帝,赵匡胤暴毙之时,大将王申琦等已死,石守信等已被解除兵权,此时仍然掌握军权的赵匡胤的爱将,还有李继勋和杨信;赵光义上位后,先是解除了李继勋北都大名守将的职务,一个月后,李继勋蹊跷死亡;随后,赵光义又到杨信家“探望”,第二天,杨信也死了。

在剪除赵匡胤的遗留大将后,赵光义又开始对皇族下手。

赵匡胤共有五兄弟,赵匡胤排行老二,赵光义排行老三;赵匡胤死的时候,他的弟弟、老四魏王赵廷美也还活着,并且年轻康健。

另外,赵匡胤共有4个儿子,但长子和三子都早亡,只有二儿子燕王赵德昭,以及四儿子秦王赵德芳活了下来,赵匡胤暴毙时,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也有18岁了。

这些人,都是赵光义身边赤裸裸的威胁。

赵匡胤死后三年多,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在平定北汉后,下令进攻辽国,企图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地区,但在高粱之战中,宋太宗中箭受伤、落荒而逃,当时,整个军队群龙无首,在此情况下,军队中一些将领,主张拥戴正在军中的赵德昭为帝,事情没有成功。不久,宋太宗赵光义回到军队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怒。

返回开封后,赵光义一直故意不对征伐北汉的将士进行封赏,对此赵德昭便向赵光义建议,应该进行封赏,没想到赵光义却暴怒说:

“等你做了皇帝,你再赏赐也不晚!”

赵德昭听后忧惧恐极,返回王府后,遂“取割果刀自刎”

赵光义听说后,前去察看,“哭着”说:“痴儿何至此耶!”

赵德昭死后两年,太平兴国六年(981),宋太祖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时年仅仅24岁的秦王赵德芳,也跟他的父亲赵匡胤一样,在睡眠中,突然莫名其妙死去,史书对此的记载是:

“寝疾薨”。死法跟赵匡胤一模一样。

赵匡胤两个儿子相继死后,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共同的弟弟赵廷美,“始不自安”

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赵光义又指使亲信、大臣柴禹锡等人,“告发”赵廷美有“阴谋”、想谋反,最终,赵廷美被贬黜到房州(湖北房县),最终年纪轻轻,仅38岁的就“忧悸成疾而卒”

至此,对赵光义有着皇位威胁的人,终于被一一剪除。

轮回:皇位重回赵匡胤一系

而在赵光义上位前,一直跟赵光义有矛盾、主张要抑制晋王(赵光义)势力的宰相赵普,则一直活在恐惧忧虑之中,太平兴国六年(981),擅长拍马屁的赵普突然“提醒”赵光义说,现在天下传言很多(意思是说赵光义得位不正),但当时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不是有遗言说,让先皇赵匡胤百年后,再传位给你嘛,官家你怎么不向天下人公布呢?

这个所谓的遗言,就是赵普为了迎合赵光义,而杜撰出来,后世流传很广的“金匮之盟”

看到赵普这么识相,还编制了个子虚乌有的事来替自己遮掩,赵光义也不再追究什么,于是将赵普再次提拔做了宰相,后来赵光义对赵普说:

“我之前差点就想杀了你!”(“朕几欲诛卿

当然,马屁拍得这么到位,那就算了吧。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四月,赵匡胤的宋皇后也最终去世,对此,宋太宗赵光义故意不给发丧,也不让群臣临丧,对此翰林学士王禹傅私下跟群臣讨论这件事,说宋皇后曾经母仪天下,还是要“遵用旧礼”发丧,对此赵光义震怒,马上将王禹傅贬黜为滁州知州。

靖康之变中,赵光义一系子孙几乎被掳掠一空,只剩下后来的宋高宗赵构。

两年后,至道三年(997),做了21年皇帝的赵光义最终去世,他死后,北宋的帝位,一直在他这一脉传承,但没想到的是,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几乎被金兵掳掠一空,赵光义的子孙几乎被一扫而空。

在此情况下,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仓惶登位,是为宋高宗,在南宋初期的乱世中,宋高宗年仅3岁的亲生儿子赵旉,在苗刘兵变后受到惊吓而死,此后,宋高宗一直没有生育。

或许是感觉到了一种天意,最终,宋高宗赵构特地从民间,挑选了一名赵匡胤的第七代孙,也就是莫名其妙死去的秦王赵德芳的六代孙赵伯琮(后改名赵眘)进行抚养,并立为太子,这,就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此后,从宋孝宗开始一直到南宋灭亡,南宋的皇位都是由赵匡胤一系的子孙继承,冥冥之中,历史又反转轮回。

一切,难道都是天意?


参考文献:

  1. 朱松美:《“烛影斧声”探谜》,《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 钱杭:《关于“烛影斧声”之“斧”》,《史林》,2001年第4期

  3. 顾宏义:《“晋王有仁心”说辨析——兼及宋初“斧声烛影“事件若干疑问之考证》,《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4. 汪家华:《“斧声烛影”及宋太宗即位考论》,《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斧声烛影的传闻可信吗赵匡胤是否被谋杀

首先说一下斧声烛影是怎么回事

斧声烛影的主要来源是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

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斧声烛影主要指代的是文莹记载的这段故事里面的来的。但是这个故事十分的怪力乱神,我可以全部的介绍给大家:

这个故事讲的是宋太祖年轻的时候遇到了有一个道士在关河一代游玩,这个道士也很奇怪,他没有名字,自称叫做混沌,有时候又叫真无。但是这个人十分神,究竟神到了什么地步呢?他去买吃的时候,手往口袋里抓钱,居然越抓越多,当时人都觉得十分玄奇,一喝酒之后就喜欢喝得烂醉,醉了以后就会不由自主的唱歌,跳起来,念叨一句话“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当时的宋太祖觉得很奇怪,等他酒醒了就问他,你当时说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他说酒后说的话,如何能相信呢?后来宋太祖登基的时候正好是猴年正月初四,一下子和预言对上了,但是那个时候再去寻访这个道士,却在也找不到,后来宋太祖西巡洛阳的时候,在路上却碰到了这个道士,两人在一起饮酒,宋太祖十分高兴,就跟他说“我一直在找你,就是想要问你一件事,我的寿命还有多长”。道士回复宋太祖说:“今年十月二十日的晚上如果是晴天,那么还可以延寿,如果不是的话,就早做打算吧。”宋太祖想要留他下来去后苑居住,结果他去了后苑,后来就不见了。到了十月二十日那一天,宋太祖观看晚上的天气,发现那个夜晚十分的晴朗,觉得十分开心,但是不久晚上就下起了大雪,于是宋太祖急忙传令打开宫门,让赵光义进宫,两人,进入了寝宫,把宫女和太监都给屏退,只有两个人在房间里,但是在烛影下赵光义似乎在躲避什么,到了三更时候,大雪已经下了很久,宋太祖出来拿着柱斧戳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然后解衣睡觉,呼噜声像雷鸣一样,这天晚上,宋太宗留在了皇宫内,五更之后,宋太祖驾崩。

但是文莹的故事并不是唯一一个这么记载的赵匡胤死亡的故事,另外一个说法同样也在《湘山野录》里面被录入《续资治通鉴》里,不过里面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讲的是一个张守真的道士突然得到神灵眷顾,随后杨亿的談苑里面就说了一个跟文莹结尾一样的故事,赵匡胤突然召见赵光义,随后赵匡胤去世。

我们这里得看一下文莹此人,文莹是据推断是在宋神宗时期写的《续湘山野录》,此时距离宋太祖去世已经将近一百多年,而且文莹交结的好友都是当时的名贵人士,比如丁谓,欧阳修,苏舜钦等人,这些人在北宋都是权贵人士,比如丁谓曾经担任过宰相,像丁谓这些是很有可能获得当时的具体情况的,所以文莹是有可能故意把这些故事编写的怪力乱神来写出真相的

分析一件事情,首先得看最大收益者是谁,受害者又是谁

斧声烛影之后,赵匡胤去世,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是为最大的受益者。唯一证明赵光义继位是有合法性的文书是赵普拿出来的《金匮之盟》,但是这份赵匡胤母亲昭宪太后的遗诏是赵光义继位六年之后拿出来的。比较奇怪的是赵普拿出这份《金匮之盟》的背景。赵普当时已经早就被调离开封担任河阳三城节度,在宋太宗继位之后,又是长期被闲置,最后是赵普自己向宋太宗说自己有昭宪太后的遗诏,随后赵普就被升官,从此又开始政治上的第二春。

《金匮之盟》讲的是赵匡胤的母亲昭宪太后让赵匡胤鉴于后周失国的教训,要求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匡义,当时让赵普记录下这份内容,藏在金匮里,让皇宫的宫人掌管。赵光义登基的时候,也没有这份遗诏,一直要等到宋太祖去世六年之后,赵普没有权势,被闲置,突然赵普就拿出了这份遗诏。而且昭宪太后去世的时候六十岁,赵匡胤才三十九岁,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十岁,赵光义二十七岁。当时的赵匡胤还几次领兵出征,身体好得很,但是昭宪太后就已经预料到了赵匡胤命不久矣,赵德昭必定是幼主。怎么可能?而且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已经二十一岁了。

赵光义的反常行为

赵德昭的死。宋太宗在北伐的高粱河战役里逃跑导致宋军崩溃,当时人们不知道赵光义跑到了那个地方,于是在大营里想要商量立赵德昭为皇帝,后来赵光义又出现了,于是这项提议就停止了,但是赵光义十分恼火,于是回来的时候不封赏各个将领,赵德昭有点看不下去,直接跑去询问赵光义,赵光义直接怒斥赵德昭:“等你当了皇帝,再封赏也不晚呀!”赵德昭惊慌失措,最后自杀而死。

赵廷美的死。昭宪太后生了五个儿子,分别是赵光济,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光赞。但是赵光济和赵光赞很早就过世了,剩下的就只有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廷美在赵德昭死后十分不安,赵普派人诬告赵廷美,使得赵廷美被贬到房州,最后去世,年仅38岁。

几个宋太祖的亲信死亡。当年的宋太祖的亲信在宋太宗时代还存有李重勋,李继勋,杨信等人。在宋太宗继位之后的太平兴国二年,李重勋被解除职务,一个月之后去世;杨信被解除职务后,第二年宋太宗到了他家看望杨信,第二天杨信就死了;李重勋在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去世;宋太祖用的亲信党进被调出京城,半年后死去。

最后开宝九年宋太祖在世的最后一年里,这一年宋太祖派兵攻打北汉,禁军开拔已经远离京城。

结论赵光义得到皇位绝对不是宋太祖愿意给的,否则赵光义没有必要开刀自己的兄弟和侄子,还造出一份《金匮之盟》,但是至于是不是他杀害自己的哥哥,还有待争议,赵匡胤也有可能是突然去世,被赵光义抓住了机会。

赵匡胤是想传位给自己弟弟吗后来又后悔了

宋史上的事情史学家分歧本来就很多头绪,谁能理出头绪,烛光斧影便是千古疑案。

试说一曰天方大雪,宋太祖背疽复发。内侍急召光义入宫,光义奉命,急步驰入,只见太祖喘急异常。待了半晌,未奉面喻,只好就榻慰问。太祖睁眼瞧着外面,光义私自点首,即命内侍退出寝门,静待候命,内侍不敢有违,远远立在外面探听门内举动。俄听,太祖嘱咐光义,言语

若断若续,声音过低,辩不清楚。过

了片刻,又见烛影,或明或暗,仿佛是光义逡巡退避情形,又闻柱斧坠地之声,既而又闻太祖高声道:“你好好去做“这一语激而惨,不知何故。蓦见光义至寝门内侧传呼内侍,速请皇后皇子到来。二人趋进榻前,不看犹可

,瞧着后,太祖目定口开,悠然归天了。

《宋史,太祖本纪》只云太祖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我谈谈自已的看法。光义私自喝退内侍其情可疑,有何言语,当人自陈,便无烛影斧声之传闻。二人同语,太祖己死,聊无

凭证。或太祖要传位于子,嘱光义辅佐也是有的。光义不从,为保皇位,对乃兄断然下手,犹有可能。

帝位原从篡窃来,孤雏剺妇也罹灾,可怜烛影摇红夜,尽有雄心一夕灰。也是最好的评语了!

你了解吗古代有哪些离奇的案件发生

1978年5月20日,在美国南方的新奥尔良城,在一所中学的操场上,体育老师巴可洛夫在教几个学生踢足球射门。

14岁的巴尔莱克突然一球射入球门,他高兴地跳起来一叫,当着众人的面,眨眼工夫就失去踪影。

----

1999年7月2日,在中美洲的哥伦比亚约有一百多名圣教徒,到阿尔里斯山的山顶去朝拜。这伙圣教徒相信1999年8月“世界末日”来临,他们上山去祈祷上帝的拯救。

谁知这伙教徒上山以后再没有下来,就此失踪了。

此事惊动了哥伦比亚,他们派出了大批警察在阿尔里斯山顶四周大面积寻找,并出动了直升飞机。近一个月,整个内华达山区查遍,但不见一点踪影。

---

1975年的一天,莫斯科的地铁里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失踪案。那天晚上21点16分,一列地铁列车从白俄罗斯站驶向布莱斯诺站。

只需要14分钟列车就可抵达下一站,谁知这列地铁车在14分钟内,载着满车乘客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列车与乘客的突然失踪迫使全线地铁暂停,地铁管理人员在内务部派来的专家指挥下,对全莫斯科的地铁线展开了一场地毯式的搜索。

但始终没有找到地铁和满列车的几百名乘客。这些人就在地铁轨道线上神奇地失踪了。

---

1915年12月,英国与土耳其之间的一场战争,英军诺夫列克将军率领的第四军团准备进攻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的军事重地加拉波利亚半岛。

那天英军很英勇地一个一个爬上山岗,高举旗帜欢呼着登上山顶。突然间,空中降下了一片云雾覆盖了一百多米长的山顶,在阳光下呈现淡红色,并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山下用望远镜观看的指挥官们对此景观也很惊奇。

过了片刻,云雾慢慢向空中升起,随即向北飘逝。指挥官们才惊奇地发现,山顶上的英军土兵们全部消失了。

---

1990年9月9日,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卡拉加机场控制塔上。人们突然发现一架早已淘汰了的“道格拉斯型”客机飞临机场,而机场上的雷达根本找不到这架飞机的存在。

这架飞机降临机场时,立即被警卫人员包围,驾驶员和乘客们走下飞机后,立即问:“我们有什么不正常?这里是什么地方?”机场人员说:“这里是委内瑞拉,你们从何方来?”飞行员听后惊叫道:“天哪!我们是泛美航空公司914号班机,由纽约飞往佛罗里达的,怎么会飞到你们这里?误差两千多公里呀!”

接着他马上拿出飞行日记给机场人员看:该机是1955年7月2日起飞的,时隔35年!机场人员吃惊地说:“这不可能!你们在编故事吧!”后经电传查证,914号班机确实在1955年7月2日从纽约起飞,飞往佛罗里达,突然途中失踪,一直找不到。

当时认为该飞机掉入了大海里,机上的五十多名乘客全部赔偿了*亡保险金。这些人回到美国的家里,令他们家里大吃一惊。孩子们和亲人都老了,而他们仍和当年一样年轻。美国警方和科学家们专门检查了这些人的身份证和身体,确认这不是闹剧,而是确凿的事实。

赵匡胤一向身强体壮英明神武,为何只活到50岁就死了

很高兴被邀回答你的问题,我也比较喜欢历史,平时爱看一些历史剧历史书籍等,多少对历史有点了解,说起皇帝啊,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总是一生尽享荣华富贵,招手即来挥手即去,生活无忧无虑,糜烂奢侈。其实不然,每个皇帝的继位大多都是受到很多人策划筹谋的,有能力的可以多年后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没能力的甚至被早早取而代之。

皇帝每天还要四五点早起上朝,然后处理各项奏折到深夜,日夜操劳国事安抚民心,抵御外侵,所以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一个人承受的压力大了,变数也就大了,再加上权高位重了,受到的算计也就多了,以至于自古以来很多皇帝英年早逝,超过50岁的也为数不多,70岁以上的皇帝更寥寥无几。

如此,再来看看赵匡胤皇帝,他是被赵光义和赵普等人谋划坐上帝位,据记载,赵匡胤是和赵光义在一次宫中饮酒后死去的,赵光义是个非常有野心且心狠手辣的男人,赵匡胤死后他便继位了,可想而知,赵匡胤之死并非寿终正寝。

烛影斧声,赵匡胤真的是被其弟弟赵光义谋杀篡位吗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凌晨,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随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可以说从太宗即位之日起,关于他弑兄篡位的传言就没有断绝过。那么,赵光义真的是谋杀了兄长赵匡胤之后才成为宋朝第二任皇帝的吗?

传言的真伪

赵光义弑兄篡位的传言就是所谓的“斧声烛影”了,“斧声烛影”出自宋仁宗时期的僧人文莹所著的《湘山野录》。但是它有几个不可信之处:第一、文莹并非亲眼见证了“斧声烛影”而是听闻的传言,他生活的时代距离太祖驾崩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第二、“斧声烛影”一事在《湘山野录》中首次出现,后来的故事也都与之类似,甚至是直接引用了《湘山野录》的原文,所以“斧声烛影”的记载虽然有多处,但依然可以看做是孤证;第三、《湘山野录》本身就是一部文人笔记或者野史,可信度低。

很明显,以“斧声烛影”来断言赵光义是弑兄篡位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传言的起因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宋朝终于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他先后消灭了吴越国、清源军、北汉等政权,随后开始大规模的北伐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对宋朝的稳定是有很大贡献的。但是这些都没有能够遮掩他身上的污垢——宋太祖赵匡胤在几乎没有征兆的情况下突然驾崩,随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纷纷“不得其死”,他们的弟弟赵廷美也被贬房州后抑郁而终。太祖宋皇后的后半生始终遭受不公平待遇,甚至死后都很长时间不允许被下葬,以上这些事都与赵光义有着直接的关系。

既然赵光义对自己的嫂子、侄子以及亲生弟弟都这么狠毒,那么他完全有弑兄篡位的嫌疑。

赵光义没必要弑兄篡位

但是如果以宋皇后、赵廷美以及赵德昭兄弟的遭遇来反推赵匡胤之死就明显的是缘木求鱼了——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与赵光义的即位有着直接关系的就是赵匡胤在世之时对赵光义的一再提拔与栽培——赵匡胤驾崩之时他的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了,次子赵德芳也已经十七岁,这在之前或者之后的历史上来说,他们早就应该被册立为太子或者封王甚至就藩之国了。但是赵匡胤不但没有册立皇太子,甚至都没有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封王!

而赵光义则早早地“亲王尹京”,按照五代的惯例,尹京的亲王就是皇位继承人!

除此之外,赵光义在京城中早已经发展和巩固了强大的势力网,这种势力甚至阻挠了赵匡胤的迁都计划。也就是说,赵光义已经得到了皇位继承人的“名”与“实”。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有什么必要弑兄篡位呢?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也曾经分析过杜太后“金匮之盟”的真伪问题,杜太后与赵匡胤有没有这个约定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匡胤在位期间本身就有传位给赵光义的计划。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