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书铁券图片(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早早辞职归乡,为何还是被朱元璋满门抄斩)_朱元璋_赵匡胤_丹书铁券

本文目录

  •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早早辞职归乡,为何还是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 柴大官人在梁山地位为啥会比卢俊义差那么多
  • 朱元璋称帝后为什么杀了那么多功臣,而不学赵匡胤做好看一点呢
  • 《水浒传》中,皇帝连宋江都敢赐死,为何唯独不敢动柴进
  •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 柴进养武松一年,真的不如宋江的十两银子吗
  • 水浒中高廉为什么敢惹有丹书铁券的柴进呢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早早辞职归乡,为何还是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一、胡惟庸是李善长选定的淮西集团的首领接班人,后来成了丞相。

朱元璋手下,有两大集团,一是来自他家乡的、李善长领头的淮西集团;一是刘基领头的浙西集团,两大集团一直明争暗斗。

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和《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有一拼!(注意不是《三国志》!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心存猜忌的,因为刘伯温的高明胜过了朱元璋,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刘基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刘基还是想到了。开国封爵,文职功臣中就李善长封了韩国公,年俸四千石,还名列第一;刘伯温只封了个诚意伯,年俸二百四十石。

洪武元年,李善长的亲信因犯罪被刘基抓起来要杀了,李善长以京城久不下雨为由阻止杀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杀李彬,天必雨!结果杀了李彬,天没有下雨,刘伯温失算了,李善长煽动很多人群殴刘基,朱元璋并没为难刘基,但刘基于当年八月无奈请假回老家。临走,刘伯温还建议老朱不要定都凤阳、不要轻易攻打实力尚存的北元。刘伯温临走,推荐死党杨宪接任了御史中丞,准备再次与淮西集团开打。杨宪利用言官的力量,抓李善长的把柄,不断找朱老大打小报告,产生了累积效应,本来就对李善长集团设防的朱老大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他多有指责,十一月又召回了刘基,委以重任。

李善长知道自己已成靶子,目标太大,他也找了个代言人,此人应威望不高、容易驾驭,他选中了胡惟庸。他不知道胡惟庸正如当年刘基对老大点评的一样:“现在还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要摆脱牛犁的束缚!“就这样,胡惟庸站在了大明高层政治的聚光灯下,从这一刻起李善长就把自己的命运有意无意地绑在了胡惟庸的战车上。

二、胡惟庸的相权独揽和朱元璋的皇权独揽不断冲突,为自保胡惟庸拉上了越来越多的功臣,他最想捎上的还是有两张免死铁券的李善长。

胡惟庸在朱元璋帮助下打败刘伯温后,越发猖狂,贪污受贿,打压不听话的下属,甚至挑战皇权,私截下属奏章,官员升降、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批准。朱元璋采用“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他想彻底废掉丞相制度。

胡惟庸知道朱屠夫心狠手辣,他突发奇想,拉尽量多的功臣抱团取暖。他拉到了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他还想拉李善长下水。李善长可不想踩这趟浑水,他深知当时已无人能和朱老大抗衡,所以他断然拒绝了胡的请求。

胡惟庸锲而不舍,他把儿女亲家、李善长亲弟李存义拉下水,再让李存义不停游说李善长。后来李善长就下水了。

胡惟庸自以为牛哄得不得了,谁知朱元璋捏死他相当于捏死一只蚂蚁。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连续查了好几年,被杀者逾万!胡惟庸自然难免一死。

李善长本是胡惟庸的伯乐,后来又被胡惟庸拉下了水,但由于他在朝廷的巨大影响力,加之朱老大没有掌握李善长、李存义兄弟的谋反实据,朱老大暂时没杀他,他弟弟李存义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岛。

三、李善长在胡惟庸案后暂时侥幸逃脱,但随后又连续犯了两个大错。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家修房子,他向汤和请求借三百士兵,汤和密报了朱元璋,朱老大又动了杀机。

他的亲信丁斌因犯法被流放,李善长竟然以有罪之身、不避嫌疑、替丁斌求情!朱元璋嗅觉灵敏,他怀疑丁斌掌握了李善长的秘密,于是把丁斌关在监狱里日夜拷打。丁斌供认了李存义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抓回了李存义,李存义供出了哥哥“汝等自为之“的话语。

墙倒众人推,御史府、钦天监都来踏上一只脚,最终李善长被杀,夷三族。

四、即便李善长没有举荐胡惟庸、后来没有下水,他也是死路一条,因为朱元璋的屠杀功臣政策是既定的方针。

事实上,开国功臣大明开国后仅有相当低调的汤和、沐英(元璋义子、朱标好友,奉令永镇云南,后来思念英年早逝的兄弟朱标,不久跟朱标走了)、耿炳文(擅长防御战)等侥幸逃脱朱老大的魔掌。

元璋手下,逃过毒手的功臣掰着指头数得过来。

逃脱的两种情况,一种没等朱老大下手自己先死的,如胡大海、常遇春甚至包括沐英,死人是对朱家三代构不成威胁的;一种是汤和一类,本是老友,建功不骄,尾巴夹得紧得不要不要的,相当于一级保护动物极为稀少啊;一是耿炳文类,防御战专家,子孙登基时来护驾的!李善长才华出众、功高盖世,尾巴夹得不够紧,屁股也没坐得稳,耳朵根子又软,遇到杀红眼的朱老大,没命的!

柴大官人在梁山地位为啥会比卢俊义差那么多

水浒传中柴大官人柴进本来是大周皇帝柴世宗子孙,有宋太祖武德皇帝敇赐的誓书铁劵,家业巨大,为富一方。

柴大官人仗义疏财,喜欢结交天下英雄好汉,并对投奔者予以接济。梁山泊诸多位头领在落泊时均得到柴进的资助,一时名动江湖。

卢俊义,为北京一大员外,绰号玉麒麟。这里且看宋江对吴用说的话:“北京城里有个卢大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是河北三绝,祖居北京人氏,一身好武艺,枪棒天下无对。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详见水浒传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可见卢俊义武力值在梁山泊上排位也是一等一的。

晁盖在曾头市中史文恭毒箭,临终时吩咐宋江:“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详见水浒传第六十回)

后来宋公明夜打曾头市,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遵照晁盖遗嘱,卢俊义当为梁山泊主,但真正做好梁山泊主,卢俊义的资格与资质显然是不够的,与宋江比较,卢俊义无论名声、威信、号召力、凝聚力,无疑差了一大截。梁山泊诸多头领大多只服宋江。卢俊义顺势而为,力推宋江坐第一把交椅,这无疑也是明智之举。

柴进柴大官人,座次排位第十位。卢俊义座次排位第二位,和卢俊义相比自然差了好多。

综上所述,柴进柴大官人在梁山地位与卢俊义相差甚远,皆是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之故。

朱元璋称帝后为什么杀了那么多功臣,而不学赵匡胤做好看一点呢

朱元璋做了兒帝后作了大量工作有利于民族和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事情。1372年为了巩固政权,拉拢功臣,还专门筑造铁榜文。

洪武三年,大功告成,论功行赏,公爵者十人,侯爵二十八,铁券丹书,誓诸白水,河带山砺,爱及苗裔。

可见他也是学习赵匡胤,发给了功臣们金书铁券免死牌。非常愿意想与功臣们永远和平共处的。。可是为他做事大臣汪广洋,胡惟庸案件彻底改变朱元璋认识,最为亲信的汪广洋,为第二任丞相,能文,善武,处理军机,屡献忠谋,是朱元璋的身边认为,自己的张良,诸葛亮。在李善长患病时。他和胡惟庸主持国家政事,但他一改过去做事风格,淘醉酒中,不去作为,与干事胡惟庸随波遂流,让朱元璋大不满意,权力都让胡惟庸掌握。朱元璋告诫不起作用,胡惟庸毒死刘基有中丞涂节报告。朱元璋问他一问三不知后大怒。开始生疑朝中大臣都结党营私,朋党欺君,要架空自己,他们包庇朱文正,不揭发杨宪的阴谋,下诏赐死了汪广洋。给予警示。

却把胡惟庸从右丞,升为左丞相更加使胡惟庸志得意满,朱元璋也以为他有才干很是信认,胡惟庸自觉努力干事,更得朱元璋的宠信。没有右相牵制制约独有权势的胡惟庸。亲信朋党门槛踏破带来大量送礼求官人群,各方追求利禄之徒,纷纷送上厚礼,美人,金帛,名马,财宝送到胡家门上。徐达见此腐败极恨,告诉朱元璋处理。胡惟庸却让徐达的门子福寿反告徐达。但被福寿揭发。朱元璋还是都没有处理。至到占城国来贡贡品都被胡惟庸收集到自己家中。不使朱元璋知道。却被宦官见着。朱元璋听到疯狂大怒。胡惟庸家中也安安突发惨祸加上一场飚车惊马之祸,把胡惟庸的心爱的儿子给扎死了,胡惟庸也一是病狂作事。立刻把车夫暴打致死,两个神经己经疯狂的都有权势人开始疯狂对撞,彻底引发朱元璋真正作事极度疯狂。认为朝中所有人都在欺骗自己,以屠杀功臣为乐,以后连刚刚中了状元的人绞死车裂。都是认为他们欺骗自己阴谋夺权,要架空自己为人所欲为把胡惟庸和六部属完员全部判罪开始大开杀戒杀臣。不断扩大范围。牵挂攀撤很多功臣,被杀,被免。被流放。连养病在家多年的李善长都不放也被杀死。朝堂功臣除徐达病死外甥李文忠下牢被马皇后哭救后其它几乎一网打尽。各地要地都让自己儿子主持政治军事经济,有万里北方,有十三塞王。总共二十五个儿子成为王爷在全国各地作威作福,大明朝真正成为朱家独家主持天下局面。

应该说朱元璋是伟大政治家,为国家政权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御臣有方。始终撑控主动权,严格吏治,猛治贪污腐败,大量杀死贪婪分子,想成就武创国家,文定社会的好皇帝。

一生手不辍书,礼待儒臣,深思治世之道,自定章程,规划国家长期发展远景,以德政对待人民,为巩固皇权,大胆废除宰相,改用内阁,改变旧的吏制的革命,必然招来非议和反对,才导致他极度愤怒和镇压。不惜要杀尽功臣吏僚,而改变治制是真的。

朱元璋建国后是宽废大量的。有元朝旧臣叫张昶,才思敏捷是熟悉元朝典故,凡是法律规章多出他手,暗中叫人为朱元璋歌功颂德,应该及时行乐。又劝朱元璋重刑厉典,破兼并之家,多行厉民为之术,欲使大明丧失人心。朱元璋杀了张昶后,也说“刑本生人,非求杀也,苟不求其情,而轻用之故,钦恤二字用刑之本也,而关注刑法。还说张昶是欲为赵高也。

创业建国后,朱元璋重用李善长,说他自己的萧何,对他褒奖倍至,李善长文武双全,有决定国家大事一切事物之权。在朱元璋外出时,都可不经请示,灵活为国家礼仪大典的处理权力。可说事无巨细都委托他,全权参与朝臣商议执行。授予丹书铁券与他,免李善长二死,儿子一死。

李善长从此骄傲起来,与朝臣格格不入,待人严厉苛刻,微有冒犯他权威,就加上请示黜免罢职。刘伯温也因此告老还乡,当政之臣都成为罪人,只有李善长还在做官。朱元璋还把女嫁给他儿子李祺。一时风光无二,满朝羡慕。但物极必反,却因朱元璋病中无法上朝十日,他的儿子都不去问候谨见。傲慢的李善长,使朱元璋开始反感,使以患病回乡,以修好家园使他反省。胡惟庸案暴发,诛连九族之家众多。又有人拉撤上他家。朱元璋并没有处理他,他也不去感谢,使朱元璋更加心凉,心生恨意。己经多年在家的他,朱元璋以”知谋逆不举发,狐疑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其全家七十多口全部诛杀。(可全国冤死之人是三万多人)。只赦免临安公主夫妇及其子女死罪,流放到江浦,还算开恩的。

可见这场腥风血雨,不是朱元璋要正对那家人,而是正对社会作出决定。

如果说朱元璋,对胡惟庸蓝玉案处理扩大化,还是把柄在手的。在对待傅友德这个被称为“论军功之将,傅友德第一刂。绝对大明朝创业保国的长胜将军,也可以说领军帮朱元璋扫平大半天下之敌的将军,他还二次授予人家免死牌的元帅。人家象学王翦领军前要些小土地,也被冤踢死,就是他神经己经问题大了。

《水浒传》中,皇帝连宋江都敢赐死,为何唯独不敢动柴进

说皇帝不敢动柴进的朋友,未免看书太不认真了。赵佶在前期确实和柴进没交集可言,但我们发现,赵佶不出马不代表别人不敢出马,你们以为高廉整柴进是因为高俅在撑腰?那是因为皇上在撑腰。

赵、柴两家的恩怨想必大家都清楚,赵匡胤夺位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大度以及收买民心积攒口碑,特别给柴家定制了一枚丹书铁劵,此物不仅可以保证柴家子弟衣食无忧,还有在一定程度上减免他们的罪责。到了柴进这一辈,宋朝还没灭亡,所以丹书铁劵的效力扔在。但我们发现,丹书铁劵这张VIP卡片被柴进开发了一大新的功能,那就是私藏案犯!柴进在沧州名声不错,他的名声好是因为他经常会收纳一些江湖人士留在府中,并热情款待,临别还会给他们安排工作或推荐就业,但他收留的这些人大多都是身上背负着命案的人,只要在柴府待上个一年半载,风头一过便万事大吉,该吃吃,该喝喝,你犯过的罪,没有人会记得。

柴进的做法势必会引起官府的反感,但官府的人知道他有丹书铁劵,所以也不敢进柴府要人。当年宋江辗转到柴府时害怕给柴进惹来麻烦,柴进哈哈一笑,说了这么一句很硬核的话:

兄长放心。便杀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库的财物,柴进也敢藏在庄里。

所以我们也就知道了,柴进已经不仅仅在用丹书铁劵保护自己了,而是在包庇犯人。柴进为什么敢如此嚣张,是因为他把整个北宋的社会秩序研究的很透彻,赵佶虽然是皇帝,但他无心顾及朝政,实权其实是在高俅、童贯、蔡京等人的手里,只要柴进不侵犯这些狗贼们的权益,就算是包庇犯人,也没人敢动他,所以这么多年来,柴进的做法就算世人皆知也没人敢去揭发他。

可俗话说常在河边走怎会不湿鞋,我们发现有一天高廉和殷天锡突然就开始找柴家人的麻烦了。首先高廉是在高唐州刚刚上任,一上任就让小叔子殷天锡制造动静,并且直接欺负到了柴皇城的头上,柴皇城有难柴进必来相助,按常理来讲柴进这种直系柴家血脉都亲临现场了,别说你殷天锡要收敛一点,连高廉甚至高俅都要恭敬三分。

可事实呢,殷天锡丝毫不给柴进面子,还以柴进没拿丹书铁劵为由继而更加的猖狂。有人说柴进就是吃了没拿丹书铁券的亏,持此观点的答主未免太搞笑了,试想,皇帝微服私访不穿龙袍就不能行使权力了?将军不穿铠甲就不是将军了?因此殷天锡的态度很明确,就算你现在拿出了丹书铁劵,我也要怼你。

为什么柴进突然会落难。结合我上面所说的,柴进只要不侵犯高俅等人的权益就能继续“为所欲为”,可随着剧情的进展我们发现柴进和梁山走得越来越近,其中不乏许多和高俅等人有过节的人,那么这样一来,柴进的举动就是明摆着和高俅作对,那么以高俅的脾气,不弄你我就不是小人。

想弄柴进,还得有合适的理由,总不能简单的说柴进和许多我讨厌的人走的很近,宝宝不开心啊,陛下替我做主吧。而柴进私藏犯人这个举动,这是给了高俅充足的理由去收拾他,且不说高俅的做法是不是为了一己私欲,柴进单单这大批量私藏犯人的罪名足以让他被诛九族了。那么只要高俅和赵佶反应柴进的作风问题,赵佶就算在昏庸也不可能再无动于衷,但碍于祖宗的面子,赵佶不能亲自出手吧。

“陛下勿忧,臣有一计…”

于是高廉来到了高唐州,殷天锡来柴皇城出碰瓷,接着只需要再把柴进引来,将柴家人一网打尽,就能解决心头之患。

但高俅的失误之处在于,柴进并非独自一人去的高唐州,当时李逵也在现场。李逵本就对这些昏官们很有成见,看见殷天锡更是气不大一处来,于是铁拳一挥,将殷天锡打死。

柴进看见殷天锡死了顿时有些懵逼,他其实这个时候也知道了既然殷天锡敢来找茬,那自然也不怕他手中的丹书铁券。柴进知道自己大难临头,让李逵先走以免受牵连,李逵怕柴进吃亏自然不愿意走,柴进说哥有丹书铁劵没人敢动我。于是李逵傻乎乎的回梁山去了,那么柴进为什么让李逵走,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让他去通风报信,在丹书铁券失效的情况下,柴进只能寄托于梁山兄弟前来相助,以李逵的性格回去后又不可能默不作声,所以柴进的这个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最终梁山举兵攻打高唐州,由于高廉的妖法着实厉害,所以李逵又去请了公孙胜回归,这样才赢了高廉,救了柴进。

柴进得救后一反常态的第一时间上了梁山,他知道高廉死了高俅定会来报仇,如果再回到沧州恐怕凶多吉少。

所以,他从这个时候也真正的明白了,丹书铁券只能证明他是柴家人,再也不能为他避灾挡祸了…


文/逻辑文史游

柴进落难在当时也算是大新闻,但除了梁山来营救他之外,其余他救济的人一个也没来,呵呵,人性…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

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

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

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

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

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

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

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

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

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

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

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

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

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

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

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

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

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

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

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

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

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

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

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

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

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

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

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

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

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

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

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

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

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

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

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

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

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

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

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

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

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

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

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

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

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

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

总结一下:

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

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

柴进养武松一年,真的不如宋江的十两银子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宋江和柴进的差距。

1.柴进的名气其实和宋江差不多大,在江湖上赫赫有名。而宋江不过是山东何泽县的一个小吏,但柴进确实周柴氏子孙,前朝皇族。就名气来说,应该柴进比宋江大。

2.柴进出手甚至比宋江还大方。

柴进动辄收养武松1年,给林冲能够50两银子,凡事路过的犯人都可以给予不错的待遇。

而宋江撒钱的幅度并不如柴进,一次最多就给10两银子而已。

3.柴进比宋江讲义气。

宋江只是撒钱而已,柴进经常冒着自己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逃犯。

比如武松、林冲都是杀了人投靠柴进,他一律收下。

这是宋江做不到的。

但是,为啥柴进混的比宋江差了十万八千里,只能做宋江的走卒呢?

说白了,柴进毕竟是贵族,不懂得宋江那套收拢人性的方法。

他明明养了武松1年,又担负着窝藏逃犯的罪名,最后却被武松嫉恨。

为啥?

因为柴进的方法有问题。

收留了武松1年,对于柴进来说倒是没什么,因为不需要他自己去照顾武松。

但是,柴进的手下对武松则有怨言。因为武松其实是逃难来的人,在这里并没有地位,却让庄客们伺候。更重要的是武松脾气暴躁,一不顺心就动手打人,庄客自然趁机告状。

此时柴进如果聪明,应该选择一些老成的庄客去伺候武松,同时安抚武松。

但柴进也气恼武松不懂道理,对他很冷淡。

看看柴进接待宋江时,武松发了疟疾,竟然一个人在廊下用一个火铲子烤火。可见,武松已经很落魄。生了病,不要说治疗,然给他个火炉子烤火都不行。

要靠武松自己找一个火铲子,自己烤火。

这样的待遇,武松自然是气恼的。

相反,宋江却极为狡诈。认识武松以后,宋江做出雪中送炭的样子,借机给落魄的武松银子,一下子就打动了武松。

后来武松死心塌地为宋江卖命,相反之后几乎和柴进没有交集了。

柴进和宋江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水浒中高廉为什么敢惹有丹书铁券的柴进呢

小高乃老高之侄。其时,老高位极人臣且圣眷正隆,其八面威风岂是一过气前皇族后裔所能比及?小柴虽有太祖当年所颁丹书铁券,但时过境迁,太祖作古多年,王朝已历五秩,丹书铁券早成厕纸一方,鸟用没有。故柴氏叔侄遇到小高只能自认倒霉:谁教他没有一叫李刚的爹地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