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无能成就了藩王传奇为何明朝沐英家族能在镇守云南300年?沐英为什么能坐镇云南近三百年_云南_朱元璋_明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沐英 云南 朱元璋 明朝

本文目录

  • 大明无能成就了藩王传奇为何明朝沐英家族能在镇守云南300年
  • 沐英为什么能坐镇云南近三百年
  • 朱棣为什么没杀沐英
  • 朱允炆被朱棣攻打的时候,黔国公沐家人为啥不出兵帮忙
  • 沐英与朱标有手足之情,朱允炆遇难时,沐家30万大军为何见死不救
  • 朱元璋爱杀功臣,沐英在云南称王独霸一山,为何没被斩杀
  • 为什么明朝允许沐英镇守云南,而清朝不允许吴三桂的存在
  • 大部分开国大将,被朱元璋屠戮殆尽,为何留下了云南沐英

大明无能成就了藩王传奇为何明朝沐英家族能在镇守云南300年

南京将军山沐叡墓出土了一枚金牌,上面刻有沐英留给子孙的家训,凡我子孙,务要忠心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忠烈家风,可见一斑

沐英为什么能坐镇云南近三百年

这是因为沐英恩威并举,保护云南安定,造福云南百姓所致。沐英后代基本延续沐英的勤政爱民的做法,为云南人民所认可所致。沐氏家族在滇善于经营、引导百姓崇尚教化,崇尚文明,改变野蛮习俗为云南人民广泛接受。大的土司部落逐步消亡、不成气候,中央统治势力占领上风,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力量。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沐英的生平。

沐英(1344—1392年),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明朝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将领。沐英一生南征北战、治军严明、功勋卓著。且勤奋好学,为人礼贤下士,广交朋友。

沐英出身贫苦,很小父亲就去世了,跟着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由于战乱和灾荒,不久母亲也去世了,沐英成了孤儿。8岁那年,也就是至正十二年(1352年),沐英流落到濠州城,被红巾军起义军将领朱元璋发现并收留,朱元璋和马皇后都很喜欢他,把他收为义子。沐英随义父朱元璋改姓为朱,沐英12岁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了军旅生涯。跟李文忠、朱文正等一起学习文化,练习武艺。与太子朱标关系极好,对马皇后也很孝顺。在随朱元璋行军打仗时,沐英学会了不少军事知识、领军布阵本领。18岁那年,沐英被提拔为帐前都尉,参与镇守镇江。不久被提升为指挥使,驻守广信(今江西上饶)。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李文忠、朱亮祖率水军和陆军取福建,沐英领本部兵自西向东助攻,攻破了江西与福建交界的分水关。占领了崇安(今属福建武夷山市),又攻破了闵溪十八寨,俘虏了陈友定部将冯谷保。朱元璋命他恢复(改为)沐姓,并命他镇守建宁(今福建三明建宁县),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个卫所。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朱元璋的军事中枢,掌管天下兵马,当时府中积务繁杂。虽说沐英年纪很轻,但聪明敏悟,在府中做事七年,处理事物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深得朱元璋、马皇后的信任和器重。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奉命到陕西关中考察民情、体察百姓疾苦、布施皇恩,顺便在陕西练兵备战。同年冬,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跟随卫国公邓愈出征吐蕃。次年(1377年)四月,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兵分三路进攻川藏,他们一直打到了昆仑山。在得胜回师途中,卫国公邓愈去世,沐英代替邓愈率军返回内地,因军功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洪武十一年(1378年)秋,沐英随同蓝玉再次讨伐西番,他们先在土门峡(今甘肃武威古浪)取得胜利,再进攻到洮州(今甘肃临潭),俘虏了西番十八部族总头领阿昌失纳。后在东笼山(今甘肃临夏)筑城,擒获了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人。沐英作为前锋平定了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获男女两万余人、各种牲畜20余万头。沐英、蓝玉攻击锐利,作风彪悍,西番人对他们非常敬畏。

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奉命率本部兵屯兵和林(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进剿盘踞在那里一支残留的元朝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过黄河,翻越贺兰山,顺便说一下,这个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不是岳飞《满江红》词中的那个河北邯郸磁县西北的贺兰山。沐英率军经过流沙(流动的沙漠),用了七天七夜悄悄地到达距和林敌营50里处安营扎寨。沐英分兵两路前进,一路绕敌之后发动偷袭,并与前来接应的李文忠分两路左右夹击。沐英亲率精骑正面冲击,李文忠则从侧后合围,一举剿灭了这支残余武装,俘虏了元朝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以及其全部将领。洪武十四年(1376年),沐英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沐英作为前锋,与徐达分兵合击关塞古北口(今属北京密云),沐英攻取了公主山长寨(今内蒙古赤峰),攻克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等四部,然后渡过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俘虏了元当地的知院李宣及其手下部众。

洪武十四年(1376年)秋末,京城传来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割据云南,数次杀掉了明使者。朱元璋大怒,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征南副将军,率兵30万南征云南。兵至湖广,傅友德兵分两路。都督胡海、郭英、陈垣率兵5万经永宁(今四川叙永)入乌撒府(治今贵州威宁),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25万经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入贵州。年底,傅友德进至贵州,在征服当地的反明武装后,打开了滇东门户,当地土司望风纷纷归降,在留下部分兵马戍守后,明军主力继续兵指昆明的东面门户曲靖。

元梁王得知明军已攻下普安,急命司徒平章达里麻率兵10余万抵抗。那天,天降大雾,沐英趁雾掩护,悄悄地接近白石江(今云南曲靖东北),稍后雾散日出,明军突然出现在白石江对岸边,让达里麻先吃一惊。傅友德准备强行渡江,被沐英劝止,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控制了水面渡口,如果这样强行渡江,将士牺牲会很大,这样是对自己极其不利的。沐英说:“元军必定料想我军在长途奔袭之后已经非常疲惫,肯定不会严阵防范,若我军此时突击前进,定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沐英建议:各部准备船只器械,做好强行渡江前的准备,并吸引对岸敌军的注意力。同时让一部分水军从上、下游多个地方渡过白石江,让他们绕到敌军背后吹响号角,击其战鼓做为疑兵。大军趁势渡江。傅友德采纳了这个建议。

达里麻突然听到背后鼓号呐喊声大作,再吃一惊,误以为明军伏兵已从后方袭来,慌忙回撤。让后军变前军抵御、攻击前进,让前军变后军重点防御江对岸的明军过江。元军军序转变、顿时乱了阵脚。这边明军百船竞发、趁机渡江。明军很快到达对岸,两军在白石江边展开激战。沐英手执钢刀,一马当先,直冲敌军指挥所;蓝玉率队紧随其后,杀散岸边守敌,扩大战果;傅友德在后催动大批人马、火器辎重上岸;元军虽然初战不利,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达里麻也不是个无能之辈。元军后退数里后又重新结成战阵,意图返身再战。傅友德将军继续指挥明军猛攻,一时箭石如雨,杀声震天。双方展开大战,一时间打成了胶着状态。沐英再次身先士卒,纵马横冲直撞,直捣元军中坚。明军紧随其后,发起猛烈进攻,元军毕竟人少,渐渐不支。慌乱之中,元军主帅达里麻陷入泥淖之中,旋被生擒。“元军溃败,伏尸十余里,被俘者两万余”。傅友德将军当即释放全部俘虏,让他们各归本业、不再为虎作伥就是了。俘虏感恩而去,明军声势更盛!

“曲靖大战”后,元军主力消灭殆尽。云南门户洞开,昆明近在咫尺,明军平滇之役大局基本已定。傅友德自率兵数万进军乌撒、策应胡海等部。攻克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迫东川、乌蒙、芒部、水西各地方武装降服。腊月二十二日,蓝玉、沐英大军开到昆明城东的板桥,元右丞观甫保出城投降。元梁王走普宁(今昆明南)自杀。第二日,明军在昆明城东金马山扎营,前梁王阉监也先帖木儿献财宝美玉至蓝玉、沐英军前。昆明百姓焚香出迎,蓝玉、沐英等众入城,秋毫无犯,收存梁王金印、宫府符信、图集等物。遣使报捷南京朝廷。此后,蓝玉、沐英率军相继攻克了鹤庆、丽江、金齿。剿灭了世据大理已达数百年的段氏“大理国”;胡海、郭英等则战胜征途险阻、渡过赤水河,与傅友德会师。次年正月,景川侯曹震、定远侯王弼等分别攻克临,云南北元武装势力被歼殆尽。云南全境至此降附。自洪武十四年九月出征到攻占昆明,用时不过百余天。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傅友德、蓝玉等率大军回朝,留沐英驻守昆明。八月,沐英闻知朱元璋正妻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开始咳血,从此落下病根。这年初冬,云南土官(土司)杨苴得知明朝大军班师回朝,随即纠集了20万土著军攻打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明冯国用的儿子),昆明城中缺粮、少药,明军士兵不服水土、多数生病,情势十分危急。沐英闻讯,带病率兵返回昆明,和冯诚合力,打败叛军,斩首6万余级,守住了昆明、稳定了局势。

沐英在鼓励云南边防军队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蔬菜。倡导云南百姓开展贸易,奖励并积极引导云南与内地的通商活动、促进贸易往来。此外,沐英本人还与缅甸、泰国、越南等国有过深入接触。沐英还积极招引外省百姓来云南屯田、耕种。朱元璋得知后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驻守,一时间云南屯田之风大兴,粮食收获大大增加。沐英还组织民工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扩大滇池面积;沐英又组织军民修筑道路、扩宽甬道、保护粮运。引导、加强对内地的紧密联系。还招引商人来云南,运进米谷、布匹和食盐。并将云南土特产运往内地省份,拓宽财源、增加收入。沐英在任期间,云南农商贸都有很大发展。沐英专门建设学府,要求云南各地增设府学、州学、县学,鼓励军民、土著子弟就近上学读书。对于学习优秀的贫穷子弟,每月赏赐饮食,每年赏赐衣物。沐英本人也是率先垂范,手不释卷、经常读书,工作闲暇之余就找儒生求教经史典籍要义。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冬,麓川国主(曲靖少数民族首领)亦思伦发发动叛乱,率军10余万(号称30万)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次年,亦思伦发卷土再来,带领百头大象。这些大象身披铠甲居中,象兵手执长矛、盾牌坐在大象背上。大象后面跟着一群光着半身,手执竹子削成的标枪、藤盾兵士冲杀过来。大象军两侧则是身着藤甲的土著勇士。沐英亲自领军,将部队也分成左中右三支:都督冯诚率领中军,宁正率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率领右军。他让左右两侧军埋伏在山半腰,准备好柴草燃料;自己坐镇中军山上高处。明军广设寨栅、鹿角、藜棘、弓箭和大炮。要求各部听见大炮声响,同时向敌放火。即将开战时,沐英下令道:“今日之战,有进无退”!等一切布置妥当,沐英登上高处观阵。那天,天刮大风,明军炮声隆隆,火焰四起。大象军听见炮声,看到火光,转身奔向本阵,踩踏死了不少自己人。大火也烧死了不少藤甲军。

亦思伦发手下一个叫昔剌的,也是一员勇将,对明军左翼发动猛攻,宁正所率的左军稍有退却,昔剌就跟了上来。沐英在高处见此情形,抽出佩刀,命令左右将左帅宁正的首级砍来。左帅见人握刀奔自己而来,心中惊慌,知道自己指挥不力,奋力大呼,连忙杀入敌阵中去。明各路大军乘机冲杀,斩麓川之敌4万余人,生获大象37头,其余大象全被射死、烧死。蛮军各路首领身中百余箭,伏在象背上死去。只有亦思伦发等少数人逃走了。“定边之战”,明军大获全胜。云南个土著部落深受震撼,麓川从此“一马平川”。各个部落争相纳贡、俯首称臣。不久,沐英会合傅友德讨平了东川、平息了越州阿资部以及广西的阿赤部。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沐英得知皇太子朱标去世,想起自己与朱标情同手足情景,大哭不止。咯血之症复发,不久病逝在云南任所,年仅48岁。

当沐英的灵柩运抵京城应天府时,朱元璋亲自迎接,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配享太庙。朱元璋下令“沐英在云南的爵位由其后人继承”,世代承袭“黔国公”。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沐英本姓是什么,一直是一个谜。据说,“沐”姓还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的呢。传说,朱元璋问沐英姓什么?是哪家孩子?沐英一直说“我没姓,就是陛下和皇后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朱元璋笑着说:“那就赐你姓沐吧,让你可以永沐皇恩”!

因此,英国《剑桥中国明代史》说:“沐英封于云南。实际上是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家族的声望一直很高,它的权势是没有争议的,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

朱棣为什么没杀沐英

朱棣是在1399年发动的靖难之役,沐英在1392年已经去世了,距沐英去世已经过去7年了,朱棣也就无法杀沐英了。

我们可以尝试分析一下朱元璋为什么不杀沐英,而朱棣为什么不取消沐王府(即黔国公府)的原因。

沐氏作为封疆大吏,手握重兵,却长期镇守云南,没有惹来杀身之祸,主要是因为有功而不骄。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而历明朝一朝,南方并不那么安定,所以,沐氏就有存在的必要。

沐英作为云南沐氏的鼻祖,自幼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义子,在朱元璋的二十多个义子中是军功和成就最大的。

沐英曾经跟随卫国公邓愈“讨吐番,西略川、藏,耀兵昆仑”,军功甚隆。沐英在镇守云南期间,率三万明军大破蛮族思伦发的“百象阵”,斩首四万余人,还生俘了三十七头大象,以少胜多,战绩显赫。当年冬天入朝,被朱元璋重赏,并且赞曰:“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沐英的后人沐春、沐晟、沐昂等等,世代镇守云南,帮明政府平定南方蛮族的叛乱,稳定南方,所以,一直受到明朝政府的倚仗。

沐氏的家训是忠心报国,居贵不骄,谦和为本,这让沐氏家族并未牵涉进朝廷的政治斗争。

在南京将军山沐叡墓中,曾经出土了一块“黔宁王遗记”金牌,上面写了:“凡我子孙,务要忠心报国,事上必勤慎当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

沐氏的家训就是忠心、勤慎、谦和,而沐氏家族的人也一直遵循这一祖训。这和蓝玉等人的骄横跋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沐氏一直偏居云南一地,远离朝廷核心,并不结党,也让明朝廷比较放心。

明人李绍文著的《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朱元璋问朱英(沐英):“朱英呀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呢?“朱英一个劲地回答:“我就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朱元璋向来多疑,当然不肯罢休,还是一个劲地问,朱英始终磕着头对朱元璋重复刚刚说过的话。就这样来去了几回,朱元璋一下子笑出了声,对朱英说:“你是朕的养子,现在就是不让你恢复原来的姓氏,也不能让你再随我姓朱了。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养育之恩,就赐你姓沐吧,让你可以永沐皇恩。”

由此可见,沐英是非常会做人的,情商非常高。

沐英因为自幼失去父母,被马皇后养育,而他又是看着小自己11岁的太子朱标长大的,所以,对马皇后和太子感情甚深。在马皇后去世时,“英哭至呕血”,而太子朱标去世后,“至是感疾,卒于镇”。

可见,沐英是非常重感情的,所以,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朱棣刚刚登位时,南方局势并不稳定,当时沐英已死,接镇云南的沐晟是朱棣的晚辈,和朱棣、朱标都无太多瓜葛。再加上沐氏的祖训是守大明的国土,具体是哪个朱氏子孙做皇帝,他们并不太关心,也就没有反对朱棣的统治。

朱棣作为一代明主,当然不会无故生事,在需要稳定朝局的时候再起战事。朱棣为了拉拢沐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沐英的第五个儿子沐昕,同时,将沐昕及其生母召入京城。朱棣拉打结合的手法,让云南沐氏也吃了一颗定心丸,双方自然相安无事。

云南沐王府对明朝廷忠心耿耿,而明朝廷对沐王府也是信任有嘉,这才让沐王府一直存在了280年。直到沐王府最后一代黔国公沐天波,为了维护南明流亡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力战缅甸士兵,因寡不敌众,惨遭杀害。

沐英家族,才是中华历史上少见的满门忠烈。

朱允炆被朱棣攻打的时候,黔国公沐家人为啥不出兵帮忙

公元1399年,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下令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明朝初期著名的“靖难之役”爆发。

人们一直疑惑一个问题:镇守云南的沐氏家族手握重兵,为何却始终未出一兵一卒,来帮助建文帝去打击朱棣呢?

依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沐氏家族的领军人物自身的原因。

沐家的第一代领袖人物就是明朝初年的著名将领。他久随朱元璋及其他名将,能征惯战,而且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可惜的是:沐英作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义子,与太子朱标感情极好,胜似亲兄弟;1392年,朱标病逝以后,沐英伤心欲绝,不久就也撒手人寰,离开人间。

沐英死后,他的长子沐春继承了职位。

沐春上任之后,云南地区叛乱时有发生。沐春一直都忙于平定云南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乱。尽管沐春也很有军事经验,勇猛善战,而且还得到朱元璋亲自面授用兵方略,可是,在几年时间的征讨作战中,沐春耗尽心血,身染重病,不幸早死,年仅36岁。

沐春没有儿子。沐家的世职由他的弟弟沐晟继承了。而沐晟虽然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但是,他不擅长军事,行军打仗不是他的专长;在讨伐云南的叛乱势力时,经常失利。无奈之下,明朝朝廷只得选派得力将领,率领四川等地的明军进入云南,帮助沐晟去平定叛乱。

由此可见,沐晟只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拙于带兵打仗。在“靖难之役”爆发以后,沐晟一定是态度消极,不愿率军出征的。

如果“靖难之役”发生时,沐英或是沐春还活着,那么,以他们父子对朱元璋、朱标的忠诚,他们一定会排除万难、不顾一切地去出兵帮助建文帝的。

二.云南各地刚刚平定,人心并没有完全归附明朝,各地土司不断发动叛乱。

沐春继任之后,1393年,维摩等十一寨发生叛乱;1394年越州土目阿资叛乱;当沐春用兵两年,平定了这些叛乱以后,还没有缓过神来,1397年,云南陇川一带地区又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叛乱。

沐春来到北京,觐见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研究了云南的形势,亲自面授沐春平定叛乱的用兵方略;并且朱元璋集结了云南、贵州、四川的各路明军,一起南下对付叛军。历经一年多的苦战,才算平定了这场叛乱。

正是这些叛乱,耗尽了沐春的精力,使得沐春过早地死去。

而到了沐晟统治云南之时,叛乱也是经常发生。沐晟的能力远远不及其父兄,面对乱局,沐晟只能求助朝廷。

刚刚即位的建文帝派遣大将何福率军进入云南,经过一番血战,才消灭了叛军。随后,沐晟一直忙于平定各地的残余叛乱势力,云南境内的战事基本上就没有停止过。

因此,以云南的平叛形势及沐晟的个人军事能力,都使得镇守云南的沐家在“靖难之役”发生时,无心也无力发兵去增援建文帝朱允炆了。

三.建文帝自己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调集云南的军队,前来参加平定朱棣叛乱的军事行动。

“靖难之役”发生以后,由于燕王朱棣以区区一隅之地,竟然对抗资源辽阔的整个大明帝国;双方形势的优劣显而易见;谁也不会认为朱棣能够反叛成功的。

因此,建文帝及朝廷根本就没打算征调云南的明军前来参战。而由于云南内部一直存在反叛势力的残余力量,沐晟也无力出兵去参加建文帝讨伐朱棣的战争。而依照沐晟喜爱读书、不擅军事的性格,沐晟当然也不会主动上书请求朝廷让自己参战的。

结语:由于沐家对建文帝感情极深的沐英、沐春父子的离世,沐家没有了性格坚定的强力领导人;云南境内又时常存在着叛乱势力;加上朝廷没有征调的诏命,路途又极其遥远;这一切因素合在一起,就是沐氏家族始终未出兵帮助建文帝的原因。

沐英与朱标有手足之情,朱允炆遇难时,沐家30万大军为何见死不救

见死不救谈不上,这种情况就像秦朝灭亡时,南越的赵佗手握50万大军,却没有北上勤王差不多。沐英(1344—1392)在靖难之役(1399年)时已经死了7年了,接替他的是二子沐晟。

一、沐晟难以抵其父项背

沐英8岁时被膝下无子的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义子,12岁开始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18岁开始担任军事要任(此时,伟大的永乐帝朱棣才2岁),明朝建立后,被封为西平侯,死后追封黔宁王,其最大的功绩是平定云南,经略云南。虽然在名将如云的开国功臣里面,没有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那么光辉耀眼,但作为唯一一个掌兵戍边的开国功勋、为数不多善终的功臣,他的军事才能不是说说玩的,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明史》中记载,火器的“三段击”战法是他创造的,很牛!再加上他对朱元璋的绝对忠诚、对马皇后深厚感情、与太子朱标的兄弟情分,若他活着,就没朱棣什么事了。前提是1.他还活着2.建文帝召唤他勤王。很显然,这两个前提都没满足。沐英死后,其子沐晟的能力远不及他,守成有余,决断不足。

沐英

三段击

二、当时的云南还不太稳定

从1381-1392年,沐英镇守云南期间主要是平定和治理云南。云南为蛮夷之地,土司、部落叛乱此起彼伏。十多年间,沐英率沐家军安抚威服曲靖、平定广南两府之乱,平定浪穹等地变乱,平定土著首领思伦发的叛乱,讨伐平定东川土酋之乱,平定贵州普安、云南临安之变,出兵征讨建昌等地叛乱等等。可以看出,云南之地着实不太平,几乎每年都有大的叛乱,小打小闹的叛乱更是不可胜数。沐家军在维护云南稳定、保卫大明边疆的地位及其重要。沐英死后,沐家军对云南土著的影响、威慑有所下降,此时的沐家军更是不能轻易离开。建文帝的班子估计也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没下命令,没接到勤王军令的沐家军也不可能擅自离开云南勤王。

三、建文帝派系轻率大意、决策失误

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等到靖难时,第一代功臣已经死的七七八八了,但老朱还是给孙子朱允炆留下了一支强军——沐家军。但在靖难之役中,沐家军都没来得及出场,这应该是建文帝一派轻率大意、决策失误所致。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1399年)起,建文帝先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三十万伐朱棣,败。以勋戚李景隆(李文忠之子)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围攻北平,朱棣在得到宁王朵颜三卫骑兵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建文二年(1400)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败,朱棣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朱棣久攻不下,败还。朱允炆以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于东昌(今山东聊城),大败朱棣。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再败吴杰等。当时的形势,朱棣虽多次获胜,但损失较大,而建文帝军源较广、占据大义,朱棣在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池,撤兵后又被朝廷所占。虽然败的多,但建文帝是以举国之力,在大势上占据绝对优势。1401年底,朱棣得知后方南京空虚,改变战略,于1402年正月率师南下,直取南京,连破何福、平安,下泗州、扬州,直逼南京。六月,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建文帝过于天真、心存幻想、优柔寡断,毫无谋略,决策失误,丧失了优势——没想到朱棣那么难打,没想到自己的将兵那么不堪,没想到那么多人通敌,没想到自己败的那么快!若抛开妇人之仁,靖难之役之始就征召沐家军勤王,最后结局虽不可预知,但是,朱棣肯定胜得没那么容易。

四、云南至应天路途遥远,挥兵勤王力有未逮

云南至应天直线距离将近2000公里,在通信交通不发达的古代,30万大军要勤王的话,要走上几个月吧?从1402年正月至六月,短短的时间内,朱棣就攻下了南京,沐家军想挥兵勤王,也来不及。

五、沐家军有投机之嫌

这点也不难理解,靖难之役是老朱家事,沐家军难免存在“坐观虎斗、保存实力、保持中立”的投机想法,谁赢我听谁的。毕竟,当家的已经不是对老朱家忠心耿耿的沐英了,而是他儿子了。朱棣登基后,沐晟就向他效忠了。

不过,幸亏建文帝没有命令沐家军勤王,不然,可能就不会有千古一帝的朱棣了,历史的轨道也会偏离到爪哇国了。

朱元璋爱杀功臣,沐英在云南称王独霸一山,为何没被斩杀

先简单介绍一下沐英。

沐英是安徽定远人,早年成了孤儿,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养子,改姓朱,小名周舍。十八岁时,沐英恢复了自己的本姓,做了朱元璋的帐前都尉,开始带兵征战,逐渐显示出他的能力和才干。沐英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对部下恩威并重,平时喜欢读书,这些都得到朱元璋和马皇后的赏识和喜爱。

以后沐英多次率军出征,不断升迁,洪武九年被封为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

洪武十四年九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率领三十万人马进军云南,扫荡残元势力,势如破竹。到了洪武十六年,云南形势大体安定下来,朱元璋让傅友德和蓝玉率领大军撤回,留下沐英独自镇守云南。

此后,沐英多次击败土蛮的叛乱,又配合傅友德征讨东川土蛮和越州土蛮,并在云南屯田,他治理下的云南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朱元璋曾经把沐英召回南京,大加赏赐,面授方略,对他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从沐英开始,沐家世代镇守云南二百多年,一直到明末,那么,沐家为何能在极度凶险的洪武年间没有出事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沐英的地位比较特殊,几乎相当于朱元璋、马皇后的亲儿子。

沐英早年被马皇后收养,母子之间感情极深。当年马皇后离世时,沐英极度悲伤,甚至哭到呕血。

早年间,朱元璋、马皇后收养了许多养子,朱元璋会分派这些养子跟随大将出征,或者镇守一地,实际是充当了监军,说明他非常信任这些养子。而沐英是这些养子中最受器重的一位,所以才早早封侯,并独自镇守云南。朱元璋对沐英的关爱,应该仅次于外甥李文忠,和亲儿子差不多。

朱元璋杀起功臣来毫不手软,但对自己的子孙却是十分仁慈,算起来,他只杀了一个不听话的侄子朱文正,还有一个违法的驸马欧阳伦。所以,除非沐英有明确的罪过,朱元璋不会杀他。

第二,沐英死亡的时机很合适,让沐家躲过后来的大劫。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沐英和朱标之间比亲兄弟还要亲,所以他和马皇后去世时一样伤心,不停地哀哭,结果一病不起,当年六月死去,时年四十八岁。朱元璋追封沐英为黔宁王,并让他的大儿子沐春继承了西平侯的爵位,继续镇守云南。

此前,沐英跟随傅友德、蓝玉一起征战多年,和他们一样属于皇太子朱标的亲信。朱标死后,蓝玉、傅友德先后被处死,很难说沐英就没有一点破绽,如果他没有早死,被处理的风险其实非常大。

沐英一共有五个儿子,沐春、沐晟、沐昂都有军职,最小的沐昕后来娶了朱棣的女儿。这其中,大儿子沐春早年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充当了父亲的信使,负责向朝廷传送消息,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任命他为后军都督府佥事。沐英死后,就由他继任西平侯,他做得和父亲一样好,最后死在洪武三十一年,他没有儿子,就由二弟沐晟继承了侯爵。

第三,云南地处荒远,形势特殊,沐英是最合适的管理者。

云南距离明朝的统治核心非常遥远,当地形势复杂,需要文武兼备的管理者,同时又要有绝对的忠心,否则很容易发展成为独立的王国。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沐英、沐春父子是最合适的人选,而且他们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敢张狂。

洪武年间大案频发,很难说沐英、沐春父子和这些案子没有一点瓜葛,朱元璋选择信任沐家,是相当明智的,而沐家也没有让他失望。

为什么明朝允许沐英镇守云南,而清朝不允许吴三桂的存在

任何现象的本质都跟经济利益挂钩。沐家镇守云南不但不费明朝一分钱,而且茶马盐驿,还给大明内帑带去不少的经济收益,本质是给大明开拓新的疆域。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朱元璋召回了傅友德和蓝玉,却把沐英留滇镇守。

因为一方面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关系更近,更信任他;另一方面,他比那两位资历水平都低很多,比较务实低调,知进退、懂分寸。

而沐英在云南的10余年里,除了打仗,消灭一切不稳定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实行屯垦,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有了稳定的粮食保障,自己军队的吃粮问题得以解决。

粮食问题解决了,保障了当地的稳定,有来钱的生意,才能促使当地经济繁荣,于是他招商引资,开发盐井,开拓茶马商道。

古人搞开发重视教化,沐英还增设府学、州学、县学达几十所。他把当地的部落优秀人才、土官的子弟都招进来,提供食宿,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读书考试,参加大明的科举考试,有机会进入大明的文官阶层。

而沐英做的这一切,没有花朱元璋一分钱,还把当地逐步规划和开发成和内地一样,为大明提供财税和人才。加之茶马盐驿,给大明提供了大量优质马匹、茶叶、食盐这些紧俏物资,这最终充实了明朝的内帑。

而沐家能世代坐镇云南,一来沐英死得及时,几乎算是随太子朱标一起去的。而沐晟的爵位是自己靠军功打下来的。朱棣把都城往北迁,南方难得如此靠谱的人。

吴三桂到了云南自己到处抢劫,抢到了都揣自己兜里不算,还跟清朝要钱,而且要得还不少,三藩大约要到清初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二。明朝就是被他们耗死的,清朝拖下去,也是同样的结果。

在明朝末年,吴三桂是辽东宁远团练总兵,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的头头。这支部队名义上是大明朝廷的军队,实际上到了后期都是他们的私人军队,一面在辽东自己挣钱自己花,一面跟朝廷要军饷。这支部队是大明当时唯一可以跟满清八旗抗衡的队伍,打仗狠,吃钱更狠。压垮大明财政的“三饷”中的源头也是“辽饷”。

吴三桂投降了清军以后,从山海关打到缅甸,顺治十六年(1659年)镇守云南,为了一个亲王爵位,直接用弓弦勒死了南明永历皇帝。

吴三桂镇守云南后,发挥了和之前大明时的同样做派,自己抢来的揣兜里,还继续问清朝要军饷。逼得顺治不得不恢复了明朝的“辽饷”。

而且吴三桂为了自己利益固化,逐步把当地搞得针扎不进,水泼不进,完全是国中之国。所有事情“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更关键的是,还想有司法特权,犯了事的人,跑到他那里,朝廷的律法,有司管不了。

清朝一开始内部也乱得一塌糊涂,尽管对三藩,对吴三桂恨得要死,又不敢跟他玩横的,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希望通过逐步渗透,抽丝剥茧,搞定三藩问题,但是结果越来越糟糕。

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尚可喜请辞高老回辽东,吴三桂也跟着上了道疏,说自己也请辞。满以为会和以前一样,朝廷不敢撕破脸,会挽留他,让他留在云南,继续发光发热。

可惜老狐狸们玩的这一套,康熙年纪轻,不懂啊,康熙巴不得三藩全裁撤了,问题不都解决了么?于是同意了。这一下子吴三桂绷不住了,杀了朱国治,彻底撕破脸了。

结果这一仗打了8年,三藩一度取得极大优势,可惜用华强哥的话说:“机会给你了,你不中用啊。”都打到长江了,他停下来了,后来自己都快不行了,想起了称帝,为时已晚。

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啥都没耽误,平定了三藩,才26岁。

大部分开国大将,被朱元璋屠戮殆尽,为何留下了云南沐英

确实是这样的。不要说开国大臣,就算是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朱元璋都是说杀就杀,但独独留下了一个“外姓人”沐英。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看,主要有这些原因吧:

云南,对大明王朝来说,真的不是很重要

不要说当年,就算是在当今,云南昆明相对于南京或者后来的北京来说,都是很远的地方。更何况,当年的云南,可不是如今的七彩云南、旅游天堂一样的所在,是“蛮夷之地”、“烟瘴之地”!要不然,后来发配内阁首辅之子杨状元也就不会指名云南了。

相对于金陵甚至是北方抵抗游牧民族的燕京来说,云南这个犄角旮旯真的不是特别重要。至少没有对大明王朝的存在和百年延续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

这应该是当年的普遍认识,但历史也经常开玩笑,大明的正溯就是灭亡于昆明五华山西边的逼死坡!

当然这是后话。因为云南的地位并不重要,或者说不是那么重要,派个“养子”、而不是亲生儿子来镇守一方也就足够了。

这应该是沐英以及沐氏家族在老朱登上皇位之后,得以幸存、幸免的主要原因吧!

沐英,对老朱家来说,正是树立榜样的最好人选

老朱家意外地得到天下之后,说实话,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一路的跟随者、造反成功的老兄弟、老亲戚,一个个要功劳有功劳、要苦劳有苦劳,可是皇帝只能有一个、皇族只能有一家啊!

为了老朱家能够延续万万岁,所有的事情只能由太祖老人家一个人来搞定了,于是就有了杀杀杀,杀得天昏地暗。但是,就算是婊子都还知道立个牌坊,能当上皇帝的老朱,当然不会不知道立个榜样安抚人心的道理。

于是,这份“幸运大奖”就落到了沐英的头上。沐英,除了是老朱的养子或者私生子之外,也是建功立业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青年才俊。不知道是马皇后的枕头风厉害,还是沐英为人向来低调,于是在一片血雨腥风中独得老朱信赖。

刚好,对西南夷也是头疼不已又鞭长莫及的老朱,就把沐英送到了怎么折腾也掀不起多大风浪的云南。这样一来,既解了头疼,又照顾到了亲情,更是为老朱家树立起了一面善待功臣的良好形象。

实在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主(shuan)意(pan)啊!


总之吧,沐英及其家族,能在老朱家的皇家公司中,从开张到倒闭的全程生意中屹立近300年不倒,是沐英家族的幸运,也是老朱家的现实需要。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为人低调和忠心耿耿。

以上回答,是吴叔的个人之见,其实大家也都明白,也就没必要板着脸说叫了。欢迎关注【吴叔】,一起关注明朝那个时代、那个奇人徐霞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