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后的方国珍为何没有被朱元璋诛杀?古代的农民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朱元璋领导的起义能够胜利_朱元璋_明王_元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方国珍 朱元璋 明王 元朝

本文目录

  • 投降后的方国珍为何没有被朱元璋诛杀
  • 古代的农民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朱元璋领导的起义能够胜利
  • 朱元璋一个农民李善长刘伯温为什么要跟着他混
  • 朱元璋对功臣赶尽杀绝,为什么对出尔反尔的方国珍却没下杀手,对方死后还请人写墓志铭
  • 朱元璋扫灭群雄为何放过了反复无常的方国珍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想他死,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

投降后的方国珍为何没有被朱元璋诛杀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朱元璋都是一个比较残暴、心狠手辣的形象,因为做了皇帝以后的朱元璋大肆残杀有功之臣、贪官污吏,于是,很多人都觉得朱元璋无情、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其实,很多人都错怪朱元璋了,难道那些贪官污吏、有过错的功臣不该杀吗?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是非常爱民的,他渴望大明王朝迅速的强大起来,他希望饱受战争之害多年的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因此他勤政爱民,无奈,贪官污吏、欺上瞒下、反复无常的小人太多,朱元璋不得不杀,比如胡惟庸、蓝玉等人。

不过,在朱元璋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面对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朱元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还封他做了大官,这是为什么呢?

元朝末年的天下大势,颇有几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林立”的情景,除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个比较大的势力之外,方国珍也是元朝末年不可小视的一方诸侯。

方国珍,今天的浙江省黄岩人,他和他的兄弟们也是以贩卖私盐为生,由于受不了元朝统治者的压迫,他和他兄弟们起义反元,成为元朝末年最早的起义军。元朝统治者一看,这还得了,就派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率军征讨方国珍,元军大败,眼见强攻不成,元朝就招降方国珍,方国珍以海道漕运万户投降元朝,然后率军攻打张士诚,方国珍在元朝的官位也越来越高。

元朝已成强弩之末,在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三人当中,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在朱元璋攻取婺州之后,方国珍向朱元璋表示顺从,不但向朱元璋供奉了金银珠宝,并且还将温州、台州、庆元三个郡献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受了金银珠宝、城池,并封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但心存而心的方国珍以年老多病为由拒绝出任。机智的朱元璋自然明白了方国珍的用心,就写信告诫了他一番。

公元1376年,吴王朱元璋攻克杭州以后,方国珍名为向朱元璋进献珠宝,实为刺探朱元璋的虚实,与此同时,他还与张士诚,元朝的扩廓帖木儿相互勾结、通好。朱元璋得知以后,派军征讨方国珍。

在汤和与廖永忠的夹击之下,方国珍走投无路,每天提心吊胆生怕被俘被杀,好在汤和并没有对方国珍强攻,而是派人招降方国珍,眼见大势已去,方国珍不得不投降,他除了交出自己的二十六方大印以外,还给朱元璋写了一份诚意十足的降表。

方国珍面见朱元璋以后,朱元璋并没有杀掉阴险狡诈、反复无常的方国珍,并授予他广西行省左丞的职位。洪武十二年,方国珍去世以后,朱元璋还亲自祭奠了他。

对于方国珍的结局,《明史》是这样记载的:“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是啊,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杀他呢?

因为此时作为吴王的朱元璋需要壮大自己的势力,而富饶的方国珍部正好可以资助自己,这样朱元璋才能和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相抗。

古代的农民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朱元璋领导的起义能够胜利

古代农民起义而夺取天下的不是朱元璋一家,比他更早的还有汉朝的刘邦。

朱元璋的成功,是因为元朝的腐败,引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而朱元璋集团乘势而起,不仅军队强大,猛将如云;而且还拥用了一流谋士刘伯温等,虚心采纳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不急于求成,稳扎稳打。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等强强对峙中,打赢了两大关键之战,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农民起义大赢家。最后,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北伐北元,实现了中国统一,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是从战场上一路打拼出来的,他善于带兵打仗,拥有一大批战将,勇不可挡。但朱元璋更重视儒士的作用,每到一地,就虚心听取当地名儒的建议,采纳好的安民措施。这些都收拢了民心,提高了威望。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上好多起义军,在占据一个地方后,往往会忽视地方建设,成为一方豪强,渐渐从义军变为新贵和军阀。最后脱离百姓,高高在上。而最后不是被招安,就是被打散。

而朱元璋始终没有失去义军的本色,才能让他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越打越强,这也是朱元璋最后取得成功的一大原因。

朱元璋一个农民李善长刘伯温为什么要跟着他混

谢邀!楼上的几位回答已经说清楚了。这里不想再次重复,只做简单的补充:

“同欲相聚,同气相求”。李善长、刘伯温、朱元璋他们有共同的想法和目标,就是推翻元朝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建立新的政权,而且相比张士诚、陈友谅等朱元璋更有能力、表现得更为出色;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朱元璋的人格魅力、组织才能、号召力、领导力等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李善长,刘伯温认为只有朱元璋,才能领导他们完成大业,实现他们的抱负。

朱元璋尽管是平民、放牛娃出身,但是他就见地、有毅力、有本事、有才能、有胆量、有魄力。这些恰恰是李善长、刘伯温所欣赏和期盼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功。

朱元璋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正因为他出生贫寒,才知道爱惜百姓,善待穷人,体恤民情。这一点是韩林儿、徐寿辉等人做不到的。

朱元璋自小就是娃子头,知道伺机而动,很有头脑,礼贤下士,一生勤勉,刚猛治国。历史说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版图,延续了276年的大明基业,废除了千年的丞相制度,保证了皇权,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以上这些是李善长、刘伯温等人想做而做不到的,所以,他们才心甘情愿地追随朱元璋左右。

朱元璋对功臣赶尽杀绝,为什么对出尔反尔的方国珍却没下杀手,对方死后还请人写墓志铭

方国珍为人首鼠两端,出尔反尔,甚至可以说是奸诈了一辈子。早在至正十八年(1358)底,他就接受了朱元璋的招降,被朱元璋授官为福建行省平章,但是与此同时,方国珍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平章的任命,从至正二十年(1360)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每年都派船只帮助从海路运送张士诚所献粮食到大都。总之,他始终一面百般讨好朱元璋,一面北联扩廓帖木儿、南结陈友定,也不断接受元朝加封官职,最终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并获得衢国公的封爵。

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遣朱亮祖、汤和、廖永忠等出兵攻打方国珍,同年十一月,方国珍被迫归顺。

方国珍归顺的时候,让幕僚詹鼎代笔写了一篇乞降谢罪的表章。

臣闻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于人无所不容。

八八爱豆,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你把我当一个屁放了吧。

孝子之于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臣之情适与此类。

你是爸爸你是爸爸还不行吗?

以朱元璋的个性,感动是不可能感动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感动,但是朱元璋判断方国珍的阴持两端、若即若离是他的性格缺陷,有这样性格缺陷的人其实当不了真正的老大,不妨可以饶恕他也给后来的降者一个榜样。

朱元璋对出尔反尔的方国珍却没下杀手,原因即在于此。

朱元璋扫灭群雄为何放过了反复无常的方国珍

方国珍,元末乱世的割据军阀之一,年轻时带着哥哥、弟弟靠在海上走私私盐为生。能让哥哥跟着自己混、而不是自己跟着哥哥混,可见方国珍还是有些能耐的!其势力最为鼎盛时,曾“七战七捷”、大败张士诚于昆山并占据浙东温、台、庆元数路(路是元代的地方行政建制,大致相当于明清的府)之地。在元末割据的军阀中,陈友谅兵败鄱阳湖,中箭身亡;张士诚兵败被俘,于南京自缢而死;明玉珍虽以“大夏皇帝”身份病故,但他的儿子明升终究还是没能逃脱被明太祖朱元璋俘虏的结局,跟陈友谅的儿子陈理一起被朱元璋送到了王氏高丽吃泡菜……

惟有方国珍,他不仅没有遭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清算,而且还在洪武二年被朱元璋任命为了广西行省左丞、在大明王朝领了朱元璋五年的“工资”!当然,是挂个名,只拿“工资”、不用上任的那种。洪武七年,方国珍在南京去世,终年五十五岁,死后葬于南京城东二十里玉山之源,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方国珍是被朱元璋谋害的,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方国珍是正常死亡。

那么,朱元璋为何会放过方国珍呢?是因为方国珍的“人格魅力”?还是朱元璋“良心发现”了?别扯了,方国珍就是个“三姓家奴”,有什么“人格魅力”可言?至于朱元璋,他会“良心发现”?这可是个连从小光着腚一起长大的发小周德兴都照宰不误的主儿!更何况是方国珍?个人认为,朱元璋之所以放过方国珍,大概其有这么几个原因:

方国珍放得下身段、拉得下老脸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婺州之时,方国珍就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投降”了朱元璋,甚至还提出将温、台、庆元是全部献给朱元璋并让儿子前往朱元璋处为质。但这家伙骨子里却没安什么好心,一面接受朱元璋的封官、一面又接受元廷的封官,同时还跟张士诚打得火热……总而言之就是,谁家的好处他都想占,谁家的力他也不想出!

方国珍这人有一个最大的“本事”,那就是放得下身段、拉得下老脸!朱元璋一怒,他立马赔笑脸、认错服软,回过头来该干嘛还干嘛。后来,朱亮祖攻克台州、温州,汤和攻克庆元(宁波),方国珍被迫乘船逃到了海上避难。可方国珍这家伙的脸皮不是一般的厚!居然写信给朱元璋说:“自古老子打儿子,小杖受、大杖走,我拿你朱元璋当老子,你小打小骂我绝不吭声,但这次你玩这么大阵仗,我肯定是要逃跑的呀!从你打下婺州,我就知道你将来能当皇帝。我这个人就是个庸才,没什么野心、也没争天下的本事,只想要个荣华富贵,所以早早便投降了你。我其实是想负荆请罪的,可是又担心被你一怒之下给宰了。知道的人明白是我不对,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滥杀无辜呢,所以我这才逃了。”

朱元璋一看:“唉呀妈呀,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原来还以为方国珍这家伙是个王者,今天才发现,这家伙连青铜都不够格!为了活命,居然认我当老子了……”于是派人传话给方国珍:“得嘞,老方,你这么大的儿子我老朱要不起,你就别瞎琢磨了,还是从海上回来吧,老朱我不杀你!”换句话说,方国珍是主动乞降、不是像张士诚那样拒降被俘,而且是将身段放到了最低,以儿子对待老子的口吻向朱元璋乞降!都到这个份上了,朱元璋再宰了方国珍,反倒是显得朱元璋不厚道了。

方国珍没有太大的野心

方国珍这个人虽然也是割据一方的枭雄,但他最初起事仅仅只是为了活命。至正八年,蔡乱头反元,冤家对头诬告方国珍“私通蔡匪”,方国珍为了活命,带着哥哥、弟弟一起逃到了海上,干起了杀人越货的行当,专门打劫元廷的海运漕粮。于是乎,方国珍居然成了最早“反元”的“首义之士”,比朱元璋的“革命资历”要老得多,甚至比刘福通和朱元璋的干老子郭子兴的“资历”还要老!

后来,元廷改剿为抚,方国珍索性接受了元廷的招安。再后来,这家伙跟蒙古人玩起了“过家家”,为了利益、方国珍对元廷是降了又叛、叛了又降……总而言之,“给好处你就是我爹、没好处我就要你命”,妥妥就是元末版的吕奉先!朱元璋攻下婺州之后,见朱元璋势大,方国珍又投降了朱元璋。但还是那句话:“认爹可以,交枪不行!”所以,朱元璋封他为福建行省平章,想把他调离浙江时,方国珍不干了,以年老为由,只接受任命,坚决不肯上任!一面讨好朱元璋,一面又收下了张士诚给的好处,转手还把张士诚送他的粮食送去了元大都,跟元廷换了个江浙行省左丞相、衢国公。就这么一号人物,怎么看也不像有野心、相当皇帝的主儿,不是吗?只要没有野心,对于朱元璋而言就还“有命”,朱元璋真心没必要为了这么一个“三姓家奴”而背负一个杀降的恶名。

方国珍实力弱小、不足为惧

方国珍虽然占据了浙东温、台、庆元数路之地,但实力相对于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还是非常弱小的,这或许也是方国珍选择当“三姓家奴”的原因之一吧。其本身对朱元璋的威胁其实也不算太大,所以朱元璋明知这家伙靠不住,还接受了他的投降并许以福建行省平章之职。说白了,朱元璋并不是怕他,而是担心自己与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对阵时,这家伙会为了利益从背后偷袭!所以,只能先稳住他再说。

再后来,朱亮祖取温、台,汤和取庆元,方国珍所部纷纷缴械投降,其本人也被迫逃到了海上避难。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方国珍已经彻底成了“光杆司令”!在手握重兵、盘踞浙东时,朱元璋都没把方国珍当回事,这个时候,就更加不会把他当回事了。宰了方国珍,怕是朱元璋自己都嫌脏了手……与其如此,朱元璋不如拿方国珍树个典型,以彰显自己的帝王胸怀!反正方国珍已经成了被拔掉爪牙、圈养在笼子里的老虎,朱元璋也不缺他那点儿吃穿用度,养着就养着呗!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想他死,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

要怪就怪当时的朱元璋太单纯,厚黑学的水准还没有及格。

龙凤十二年,原本与朱元璋三足鼎立的陈有谅、张士诚,有一个已经被朱元璋消灭,就是陈有谅,只剩下一个张士诚。

张士诚与陈有谅根本没有可比性,陈有谅是一个极具上进心的野心家,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一直将陈有谅视做自己的头号敌人。

而张士诚则只是一个只顾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地主。

“鄱阳湖之战”是陈有谅与朱元璋的决战,双方都投入了全部的有生力量,如果说这时张士诚从背后偷袭朱元璋,朱元璋必死无疑。

就算朱元璋能够活下来,积攒多年的实力也会损失殆尽,彻底丧失争夺天下的本钱。

可是张士诚对于鄱阳湖之战的情况不管不顾,就如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样,躲在江浙一带过他的幸福生活,以至于落得个孤木难支的下场,印证了朱元璋并没有看错他。

随着陈有谅的被灭,朱元璋实力暴涨,灭掉一个江浙一带的鼠目寸光之辈张士诚,势在必行,但是却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那就是除掉小明王。

一旦灭掉张士诚,能够威胁到朱元璋的就只有北方的元朝。

而北方的元朝早已乱成一锅粥,扩廓贴木耳、李思齐、张良弼、孛罗等人,仗着拥兵在外,各占一地,谁也不服谁,你打我,我打你。

在外的大臣不和睦,在内的大臣也不和睦,大臣们为了争夺大权,相互陷害,相互算计。

总而言之,当时的元朝全体大臣都有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对于起义军的发展局势不管不顾,爱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

谁主中原,到这时局势已经明朗。

小明王的父亲韩山童是红巾军的创始人,红巾军有很多支,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支。

朱元璋的势力虽然已经盖过所有的红巾军,成为无人能够抗衡的第一,但是名义上却还是属于小明王,这让朱元璋十分不自在。

所以在即将消灭张士诚之际,朱元璋明面上叫廖永忠到滁州将小明王接到南京执掌大权,实际上在暗地里命令廖永忠在坐船的时候,将船凿个洞,淹死小明王。

虽然正史里并没有记载小明王是死于朱元璋的之手,但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小明王绝对是死于朱元璋之手。

廖永忠就算吃了雄心豹子胆,也不敢在杀死小明王的情况下,回来向朱元璋复命。而朱元璋作出处罚也令人大吃一惊,他仅仅是关了廖永忠几天禁闭。

在此之后,关于廖永忠私自杀死小明王一事就不了了之。开国之后,朱元璋不计前嫌,还大度的给廖永忠封了一个侯,其中没鬼才怪。

其实小明王早就该死了,只是被朱元璋救了。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猛攻小明王所在的城池安丰。由于小明王拉着大旗,在此之前与元朝有过不断的冲突,地盘不断减少,兵力也不断减少,根本不是张士诚的对手。

作为小明王第一得力助手的刘福通命人拼死将求援的信息送出,而接收这个信息的人就是朱元璋。

安丰作为南京的屏障,一旦失去安丰,就等同于要直接面对张士诚势力,况且朱元璋隶属于小明王,哪有小弟有实力救大哥,却看着大哥被打死。

就在朱元璋决定发兵救援小明王之际,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他,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刘伯温认为小明王根本没有活着的必要,现如今的朱元璋势力庞大,小明王活着只会妨碍朱元璋,并不会对朱元璋有多大的好处。

再者说了,如果朱元璋去救小明王的过程中,陈有谅突然发兵顺流而下,到时候双面受敌,该如何是好。

对于刘伯温所说的话,朱元璋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当一回事,硬要出兵救小明王。

刘伯温被逼得无可奈何,只能死死的拉住朱元璋,不让朱元璋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依旧走了。

三月初一,朱元璋率军出发救小明王。三月十三朱元璋到达安丰,与张士诚发生冲突,但是却不能够保住安丰,只保住了小明王,就连刘福通都战死了。

朱元璋无比的郁闷,他怎么想都没有想到是这么个结果,原本以为能够保住小明王,也能够保住安丰,结果只保住了一个小明王,安丰反而没保住。

朱元璋到这时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

对于小明王这个一看就心烦的人,朱元璋选择将他安排在自己之前的根据地滁州,同时将伺候他的人全部换成自己的人,将他控制起来。

一向精明的朱元璋,终于也吃了一次大亏。

朱元璋救小明王,表面上看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涛汹涌,因为在当时有一个人正在蠢蠢欲动,这个人就是陈有谅。

陈有谅在当时已经集结了六十万大军,上千条军舰,如果说趁着朱元璋救小明王,顺流而下,直接冲往南京,朱元璋必将万劫不复。

可是陈有谅就如同没有看到朱元璋救小明王一样,没有做出任何选择,一直待在自己的根据地,这让后世不得而解。

直到四月份才率领大军冲向朱元璋,但又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陈有谅明明有六十万大军,却硬要死磕位于南京上流仅仅只有两万守军的南昌。

而这一死磕可就是八十五天,原本旺盛的士气早已被他磨没,为鄱阳湖之战的失败打下基础。

结语

朱元璋救小明王是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唯一一次犯下的足以改变命运的错误。可惜陈有谅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一旦抓住这次机会,称霸天下的就不一定是朱元璋,而是陈有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