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为什么会出名?朱元璋与解缙有啥关系解缙最后是怎么死的呢_朱元璋_明朝_殉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解缙 朱元璋 明朝 殉国

本文目录

  • 解缙为什么会出名
  • 朱元璋与解缙有啥关系解缙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解缙为什么会出名

解缙除了因为《永乐大典》出名,还因为一段“黑历史”出名。

最近网上有则消息火了,两个人相约辞职一起创业,结果一个辞职之后,另一个不仅没有辞职,五一假期还主动申请加班,一起相约辞职最后却被放了鸽子。其实这种事在古代也经常有,比如明朝这几位,相约一起殉国,却只有一个人赴死,另外两个人苟活。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给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扫清权力上的障碍,防止功臣造反,大肆屠戮曾经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可是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朱棣却造了孙子朱允炆的反,朱允炆无人可用,最后被朱棣攻破都城,下落不明。故事就是发生这个背景下。

建文帝手下有几个大臣关系不错,比如周是修、王艮、胡靖、解缙等人。他们平时关系就很好,而且他们还是老乡,因此平时经常相聚,谈论国家大事。这几个人都各有特点,其中解缙因为才华出众,曾被称为明朝的三大才子之一,也深得建文帝朱允炆的赏识。

周是修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曾获得朱元璋的提拔,留下很多著作。同时他也是个有长远眼光的忠臣,为人正直,却遭奸臣排挤。他曾经上书建文帝早点采取措施防范朱棣,可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胡靖与王艮也都是朱允炆的手下。燕王朱棣造反的时候,这几位好友还经常相聚,谈话内容更多的是指责朱棣的叛逆和对朱允炆的忠心。其中胡靖的演说最为激情,把朱棣骂的一文不值,同时又表现出对建文帝要忠心耿耿。而解缙作为大才子,同样表达了对朱棣的鄙视和对建文帝的忠心。而只有王艮表现低调,很少说话。

后来,这几个人相约,如果都城被破,他们就一起殉国,“忠臣不事二主”。看当时胡靖和解缙慷慨激昂的情形,他们两个应该是最先殉国的两位。但事实让人大跌眼镜,当朱棣攻城之后,解缙第一个跑过去臣服朱棣,还推荐了胡靖,胡靖也顺水推舟,投降朱棣。而表现低调的王艮则服毒自杀,周是修也自缢身亡。

古人云:“察其言,观其行。”几个人相约一起赴难,结果只有周是修和王艮履行了诺言,其他几个人则见风使舵,违背初衷。有些人能说会道,比如解缙和胡靖,但是真做起来却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被人鄙视。所以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夸夸其谈,更重要的是看他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明史》

朱元璋与解缙有啥关系解缙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一代才子解缙,洪武二年(1369年)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就被人誉为“神童”。5岁时他父亲教他诗文,即能过目不忘,7岁能写文章了;10岁一天背诵千言的文章,能终身不忘;12岁读尽《四书》、《五经》,还能贯穿它们的义理。18岁参加江西乡试,名列解元(榜首),次年中进士。一生辅佐过三任皇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官至内阁首辅。

洪武年间的时候,因才气过人被重用,朱元璋经常让他伴左右说:“朕与你义如君臣,恩同父子,你对我有什么谏言应当言无不尽才是啊”!成祖对解缙更是信任,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解缙年少成名,所以骨子里桀骜不驯,性格直来直去,很容易得罪人而不自知,所以后来下场不是太好。

朱元璋的时候解缙指责兵部一属下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反告解缙。朱元璋由此也责备解缙“散自怒”,把他远远的打发到江西,做了道监察御史。后来,李善长又因罪被朱元璋处死,大家避之不及,可解缙为其辩冤;随后又弹劾一些在要职的官员。朱元璋对解缙关爱有加,怕解缙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召解缙父亲入京,直言不讳:“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解缙只好随父亲返回家乡。在老家8年里,他闭门著述,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为日后编著《永乐大典》打下了基础。

等朱元璋去世之后,建文帝登基,他才返京为官。永乐时期,过了几年的太平日子,可是他还是改不了刚直不阿的性格,依旧屡次上疏,针泛弊政,弹劾奸佞小人,时而得宠,时而失宠,时而升迁,时而贬谪,直到成为了太子之争的“牺牲品”。《明史》中清清楚楚的记载,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锦衣卫都指挥纪纲上报囚犯名册,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听到此语,纪纲就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埋起来,解活活冻死,年仅四十七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