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皇帝柴荣为什么要毁佛?为什么五代十国后周皇帝不同姓_后周_契丹_赵匡胤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后周 后周 契丹 赵匡胤

本文目录

  • 后周皇帝柴荣为什么要毁佛
  • 为什么五代十国后周皇帝不同姓
  • 后周柴荣与赵匡胤有什么关系
  • 如果柴荣不死,后周会怎样
  • 赵匡胤篡位后周登基,为何后周朝廷老老实实,没有人起兵反对他
  • 后周的开国皇帝叫郭威,可为啥最后一位皇帝却姓柴呢
  • 西周、东周、武周、北周、后周为什么都以周为国号
  • 后周军队能把契丹打的节节败退,北宋开国的那些年为什么那么弱

后周皇帝柴荣为什么要毁佛

后周世宗柴荣灭佛

五代很乱,官府对佛教管理松弛,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私自剃度、僧尼混居。到了后周典型的问题是私自建寺、私自剃度,还有熔铸铜钱铸造佛像,而寺院是免赋税免兵役的,结果很多人进去享受清闲,包括逃兵和罪犯,平常人更不用说。

世宗灭佛,就是为了增加劳力、赋税和兵源。

结果废除寺庙30336所,获得了大量劳动力,还将佛像用于铸钱。

中国历史的四次灭佛

历史上有“三武一宗”四次灭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

拓跋焘在位时北破柔然、高车,西攻赫连氏的夏国,还灭掉了东北的北燕和西北的北凉,统一了北方,也要和南朝的刘宋作战,所以人口损失巨大,他灭佛是为了得到人口打仗。

拓跋焘武功厉害,可惜死在太监宗爱手里。

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

北魏拓跋焘死后佛教恢复,北魏末年寺庙三万所,僧尼两百万。

北魏分裂为北周和北齐,北齐寺庙四万多所,僧尼二百万,而且寺庙开始干预政治和经济,大量壮年投入寺庙,国家没有兵源和财力。北周攻占北齐就开始灭佛,有书记载,共得到人口三百万之多。

这人了不起,统一了北朝,毫无缺点,可惜早逝,35岁。

唐武宗李炎灭佛

唐武帝灭佛是为了杜绝随意剃度和佛教害人,当时妖僧骗钱的太多。宰相李德裕最后上报:拆掉寺庙46000多所,还俗41万余人,得到良田数千万顷(都说是假的,只有数十万顷)。

后周世宗柴荣灭佛(见上)

灭佛的意义

古代灭佛就是为了解放人口。

人口就是一切,有了人口就有了劳力,赋税也能解决,兵源也不用愁。

这个世界没有佛教不成问题,但没有劳力绝对是大问题。

水浒里对僧人评价:一个字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是鬼乐官,四个字色中饿鬼。古典小说里僧人经常骗人财物和暗破色戒,这种事情很多。

灭佛的时候有灭佛的好处,不灭的时候有不灭的意义,这都要看为政者的意思。

佛说,求人不如求己,也不知道信徒们如何看待这句话。

(鬼山答题,喜欢点赞)

为什么五代十国后周皇帝不同姓

后周皇帝一直都是同姓的,叫后周世宗郭荣做柴荣,是宋朝之后开始的,在当时的五代后周,郭荣就是郭荣,并不叫柴荣,后周皇室姓郭不姓柴,并不存在由郭变柴的情况。从郭威到郭荣郭宗训,一脉相承的姓郭,并没有恢复本姓柴啊!

周世宗如何从姓柴变成姓郭的

郭威还是大头兵的时候被遣散出宫的妃嫔柴姑娘相中,柴姑娘就嫁给了郭威,不要彩礼不嫌弃郭家穷的柴姑娘自然被郭威惊为天人,虽然后来柴姑娘没有给郭威生育孩子,也不影响郭威对妻子的感情,柴荣就是柴姑娘的亲侄子。

大概因为柴氏没有生育,郭威就把柴荣过继来,柴荣就成了郭荣,由柴氏的侄儿变成宗法上的儿子,这样的过继在民间很普遍,都是双方宗族家长同意后的亲属过继。

做为郭家的长子,郭荣地位并没有姑父兼嗣父有自己的亲孩子就受到影响,就算是柴氏去世了,也没有影响到郭威和郭荣的父子情分,郭荣一直跟随在嗣父身边。

后来,汉隐帝刘承祐屠杀郭氏满门,郭威的儿子们和郭荣的妻、子均遇难。郭威愤而起兵称帝建国,长子郭荣就被封为晋王、开封尹。

郭威非常重视郭荣,一直把郭荣带在身边锻炼培养,视为继承人,郭威一旦外出必然是郭荣监国,还让亲外甥李重进向郭荣下跪定下他们的君臣名分,郭威就是担心李重进自恃血亲会不服郭荣,因此在他生前尽力为嗣子郭荣排除障碍,真是一片慈父之心。

同样,郭荣和郭威一样,对郭威的感情非常深厚,他明白嗣父对他的慈爱,所以,郭荣也是极其孝顺,半点都不肯有负嗣父。

郭荣继位后,先追封嗣父郭威的亲儿子们,自己的诸位皇弟,之后才封自己的儿子,更没有大肆分封本家柴氏,自己的兄弟姐妹没有跟着沾光成王成公主,亲爹柴守礼也没有被尊为太上皇,而是以元舅之礼对待。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郭荣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是郭家的儿子,姑妈是自己的嗣母,母亲的哥哥自然是舅舅,从宗法上讲,郭荣自幼过继给姑姑郭家,还继承了郭家的家业,大周的江山,就算民间过继出去继承嗣父几间草房子都不能归宗何况一国江山呢?除非想被人戳脊梁骨啊!依照郭荣对郭威的感情,他也做不出归宗的蠢事。

因此,不论正史野史都没有关于郭荣恢复本姓的记载,但是后来为什么又从郭荣变成柴荣了呢?

周世宗如何从姓郭被变成姓柴的

赵匡胤拥兵自重取代后周的孤儿寡母,自己总是有点良心煎熬的,为了摆脱这一点也为了表明自己的的合法性,就开始模糊郭氏后周,开始宣传郭荣本姓柴,称呼他为柴荣。

之后赵匡胤死的不明不白,赵炅离奇继位,为了自己的合法性,更是大做周世宗郭荣的文章,叫周世宗做柴荣,你前朝后周都是异姓相传,我们老赵家亲兄弟相传有何不可呢?不比你姓柴的继承姓郭的江山更合法?

赵炅这招很管用,不但解决了赵宋取代后周的合法问题,还解决了他兄弟之间的传承问题,一举两得。

到了宋仁宗赵祯时期,要祭祀后周时纠结起来,祭祀后周就是郭氏了,那不是有点打自己家太宗皇帝的脸?要是祭祀柴荣不就皆大欢喜,让柴荣恢复本姓并代表后周接受祭祀得了,既淡化了郭周的影响,也没有打脸祖父。

之后宋英宗过继,死活要尊崇亲爹,更是让周世宗郭荣成了柴荣,还是官方定性,从此流传下来,郭荣就这样被恢复本姓。

郭荣柴荣虽然都是一个人,后人读书却应该知道,在后周的时候,郭荣就是郭荣,到了北宋,郭荣才被宋朝皇帝变成柴荣的。

所以,后周在后周的时候一直都是姓郭的。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后周柴荣与赵匡胤有什么关系

周世宗柴荣与赵匡胤,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最开始,他们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后来是皇帝与大将的关系,柴荣病逝后,是托孤与被委托人的关系,到了最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毋庸讳言,这就是先帝与篡位者甚至乱臣贼子的关系了。

五代十国的历史,与战国时期的历史,大体上有几分相似,烽烟四起,战火连年,政权频繁更迭,城头变换大王旗,皇帝如同走马灯,“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现象几乎比比皆是,而柴荣和赵匡胤,就生活在这个风起云涌的特殊时代。

公元927年,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他父亲的官邸,948年,后汉的枢密使郭威征讨叛军李守贞,22岁的赵匡胤应募从军,成为了郭威的部属。951年,郭威夺取后汉政权,建立了后周,赵匡胤任禁军近卫班直的东西班行首,成为了皇帝的侍卫。

954年,郭威去世,因他的亲生儿子全在战争中被杀,临终将皇位传给了妻侄柴荣,是为周世宗。而之前赵匡胤与柴荣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柴荣任开封府尹时,赵匡胤是开封府马直军使,是他的身边人,老部下。因此,柴荣当上皇帝后,赵匡胤也开始崭露头角。

赵匡胤真正得到柴荣的赏识,是在高平之战的英勇表现。954年,北汉联合辽国进攻后周,柴荣亲征,在高平(今山西高平)与辽汉联军展开激战,战斗打响后,由于先锋樊爱能失败逃跑,后周呈溃败之势。当时,柴荣身边只剩张永德和赵匡胤所率四千亲兵。面对危机,赵匡胤与张永德各率一军直扑敌阵,两军杀得难解难分,激战中,赵匡胤中箭,但他不顾疼痛,继续战斗,直到增援部队赶到,最后奋力打败了辽汉联军,赵匡胤因功升殿前司都虞候。

在后来的数年间,柴荣作为一个有能力、有远见的皇帝,开始加快统一步伐,赵匡胤紧紧跟随柴荣,南征北战,建立了卓越功勋,最后,当上了殿前司都点检,成为了军队的最高长官。

959年,柴荣壮志未酬,因病去世,将皇位传给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是为后周恭帝,并将儿子和太后,托付宰相范质等一班大臣照顾,赵匡胤自然也在托孤之臣的行列。但不久,赵匡胤就开始推动兵变。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便安排人谎报军情,说辽与北汉双双出兵,联合进攻后周,宰相范质便立刻安排赵匡胤率军出征,赵匡胤带领军队,刚刚到达黄河边上的陈桥驿,就发动兵变了。

随后,在武力的干预下,赵匡胤得以接受后周恭帝的禅让,建立了宋朝,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是为宋庆祖。这时,距柴荣去世还不到一年。

如果柴荣不死,后周会怎样

导读:大家之说以对柴荣抱有这么大的期望,是对赵匡胤篡夺皇权建立大宋后深深的怨念。历史上篡位的君王太多了,为何到赵匡胤这里就非议众多呢?那就是宋朝以文驭武的政策的施行,不但对辽、西夏、金都送岁币而且还因靖康之变两位帝王被耻辱掳走导致北宋的灭亡。这是自西晋以后中原王朝再一次被外来政权攻破国都,而续存的南宋只能偏安一隅。所以大家怀念英年早逝的后周雄主柴荣,总想展望如果柴荣能长寿是否可以完成一统并延续国祚数百年呢?个人觉得这要分两种情况来看,即使柴荣长寿历史也可能走出两种形态。

历史背景:

五代时期,是一个流水线生产皇帝的时代。政权频繁更迭,政变、仇杀、对皇权的觊觎,都导致掌握大权的武将起兵争夺天下。其中后周君主柴荣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文韬武略都是上上之选。他治理内政、发展经济、对外扩张,是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他曾立下宏愿:“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可以说从天时地利人和都已与了后周一统天下的历史时机。但是天不佑人,柴荣不到四十岁就英年早逝。

历史便宜了赵匡胤,其实这是宋太祖站在柴荣的肩膀上登上了历史的巅峰。如同几百年前的隋文帝杨坚踏着雄才大略后周武帝宇文扈的肩膀一样。在后周兵临一统的时刻,杨坚摘了果子。历史上强盛一时的隋唐时代如同旭日东升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一切都是在前朝雄厚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说隋文帝杨坚开创的隋朝还能让我们满意的话,那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宋则让无数人诟病。也许这也是人们怀念柴荣的原因。

柴荣亮眼的表现绝对有一统天下帝王之相

后周世宗柴荣雄才大略,无论是眼光格局还是谋略手段都不缺乏。柴荣自小生活在民间,虽然小时候家里也算殷实但是家道中落不得不投奔姑父郭威。他一边替姑父打理家族商业,一边习文练武很快就成长起来。因姑姑柴氏没孩子,所以姑父郭威收柴荣为义子。这个时候天下大乱,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家人还出了两位帝王。

后汉建立后不久,后汉开国君主刘知远去世。郭威作为辅政大臣被继位刘承祐猜忌。刘承祐为了“夺回”所谓流失的大权对几个辅政大臣痛下杀手,郭威虽然因在外出征幸免但是家人都不幸罹难。因此郭威带兵杀回京城称帝,建立后周。因为后继无人,所以在去世前把皇位传给了义子柴荣。

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所以在柴荣时期一改后汉以来的弊政,内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经济开始复苏发展。对外北挫北汉、西败后蜀、南摧南唐、北破契丹。从这些割据政权中夺得大量的领土,一时间各国震动。如下图所示:

以后周的强大,和世宗柴荣的悍勇即使被辽国占据的幽云十六州的被拿回三个州。如果柴荣能够长寿,循序渐进类似大宋一样统一南方肯定没有问题。依照柴荣的坚决,先北后南的方针肯定是要收复幽云把北部边界推到长城一线。在西北部也绝对不会让党项有单独建国的机会,所以后周最有可能变成一个骨头比大宋硬;版图比大宋广最类似隋朝的国度。(主要说的是版图范围和隋朝像,具体原因下文详述)

如果说后周的大一统王朝和大宋有什么区别,个人认同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观点。他的话是这么说的一支部队的气质和组建他的首任长官气质往往是一样的,正因为李云龙在所以独立团才变的和李云龙一样勇猛顽强、有情有义。

同样一个王朝也类似:如果开国帝王通过自己的言行给这个王朝注入了灵魂和相关的体制,那么这个王朝就一定会在国祚绵延的时刻按照这样的灵魂散发着盛世的味道。从这一点说后周注定和花钱买平安的大宋截然不同。如同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无论国力怎么样大臣如何但是帝王始终遵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尽力周旋。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无奈之下也没有选择投降,刚烈的选择了自杀殉国。

强悍如世宗柴荣的后周,如果柴荣长寿的话历史的走向也有可能有两个

第一、后周在柴荣时期统一全国,建立符合历史周期的大一统王朝。大周再次作为统一的政权延续300年的国祚。

只要柴荣没有膨胀,他必然可以看出契丹政权处于上升期。所以他不会和契丹死磕,他的目的就是收回幽云十六州把边疆推进到长城一线。这样北部边界可以依靠长城驻守。当然北汉小政权是必须干掉的,这是最现实的结果。契丹也相对可以接受。

对于西北部,此时的党项定难军还轮不到李继迁做主(李元昊的太爷爷)。依照后周柴荣的手腕,绝对可以以时间换空间慢慢蚕食同化这部分势力。其实不要把党项想象的那么可怕,那是大宋无能的结果。在党项成长起来,后周在国势最强的时候采取必要的手段同化蚕食绝对可行。因为定难军和后周境内其他手握兵权的节度使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这些节度使不一起造反那只能和历史上的李重进一样的结局。

至于南方的南唐、后蜀、南汉、吴越等政权都不是问题。无论是赵匡胤还是李重进等都可以独当一面,只要干掉了几个强国其余的都会不战而降(比如历史上的吴越国)。那么依照这种形式后周的版图大概如下:

至于说是否可以保证统一后柴荣的后人是否能够坐稳江山,这个其实不用太担心。虽然历史上也不乏熊包帝二代(秦二世胡亥等),但是不要忘了如果柴荣长寿的话绝对可以再三十年的帝王生涯中扶持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只要有两三代帝王能够休养生息,那么就会人心思周彻底稳定了江山。

第二种、世宗柴荣死心眼,死磕契丹,那么强盛的后周很有可能昙花一现

后周面临的问题和五代的前几个是一样的:藩镇节度使问题和契丹问题。藩镇问题时内部长期存在的,比如李重进、赵匡胤等人。如果天下稳定,柴荣足够压制他们这完全没有问题。如果柴荣死心眼打算对契丹连续用兵,就像隋炀帝征伐高句骊一样就麻烦了(当然,这种情况很小。因为柴荣是个爱惜民力的君主)。

长时间的对契丹用兵必然导致国力空虚,加上手握重兵的藩镇如果蠢蠢欲动的话后周就会昙花一现。历史的车轮就会因惯性回到老路上来,赵匡胤建立大宋。但是小编以为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非常小,柴荣不是隋炀帝不是滥用军力实现个人价值的人。但是凡事都有可能,我们也不是千年前柴进肚子里的蛔虫。所以我们需要把这种可能分享给读者。

小结:

后周世宗柴荣在恰当的历史十字路口都做好了十足的准备,历史也给了他这个机会。但是就如同现代的一句俗语:你不知道未来和意外哪个先来。结果柴荣在北征契丹的时候病重身亡,良好的开局便宜了赵匡胤。奠定了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的局面。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赵匡胤篡位后周登基,为何后周朝廷老老实实,没有人起兵反对他

有人起兵反抗的,而且是两支劲旅。

赵匡胤黄袍加身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手中握有后周实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即中央军——禁军。注意是后周军队中的一支,除此以外后周还有两支军队可以相抗衡的是:一支是负责镇守山西由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所掌握,用来防备北汉和大辽的;另一支是负责镇守淮南由义成军节度使李重进所掌握,用来防备南唐的。

赵匡胤黄袍加身得手,摆平后周小皇帝柴宗训后,剩下的就是理顺京城外的原后周军事力量了。拳头硬的就是李筠和李重进,而这二人又是后周的忠臣,他们暗中联合起来要恢复后周。老赵对此二人采取分别对待办法处理,对李筠是拉,对李重进是打。

开始,这二人表面都是臣服的,背后却暗中联手要赵匡胤的命,他们还借北汉力量,打算一起反攻赵。可是上苍保佑了赵匡胤,一是李筠与北汉有矛盾,尿不到一个壶里;二是李筠与李重进约好一起开打,结果李重进中了赵匡胤的离间计,耽误了一下。等李重进反应过来,策马上阵时,李筠已经被老赵搞掉了。不过,李重进还是一条硬汉,兵败扬州城下,宁死不屈,带着全家自焚了。

后周的开国皇帝叫郭威,可为啥最后一位皇帝却姓柴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后汉政权说起。

公元907年三月,朱温篡唐建立大梁政权,史称后梁,其他蕃镇诸侯趁机纷纷自立,自此中国又进入了诸侯割据的分裂时期。

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这短短50多年其间,乱世军阀们轮番登场,先后建立了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政权,与此同时,周边藩镇也分别建立了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等十多个割据政权,史称 “五代十国”。

有了这个时空背景,再言归正传,说说“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政权创立者,他就是郭威。

郭威是汉太祖刘知远手下的得力大将。公元947年3月,后晋被契丹灭亡后,52岁的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郭威因为拥立为功,被提拔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掌握军队实权的统帅。

一年后,刘知远病逝,郭威作为顾命大臣,拥立后汉隐帝刘承佑继位,升任郭威为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兵权。

郭威因为多次用兵,平定了多起叛乱,又北伐大败契丹,由此在赢得了声威,将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在那个动乱的时期,当皇帝是个高危职业。公元950年,汉隐帝见郭威势力越来越大,便动起消除郭威兵权的心思,郭威不从。汉隐帝等人以郭威反叛为名,将郭威在京都一家老小全部杀死,连尚在襁褓中的儿子都没放过,《新五代史》称:“婴孺无免者。“

这时,已经47岁的郭威,除了在身边征战的养子柴荣、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外,没有一个亲人,怎么一个惨字了得,这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悲痛万分的郭威于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于公元951年,正式称帝,建立大周政权,定都汴京,史称后周。

48岁的郭威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因为其儿子全部被杀,没有后代,便立养子柴荣为太子,三年后,郭威去世,柴荣继承皇位,为周世宗。

再说说这个柴荣作为郭威养子的身份来由。

郭威结发妻子叫柴氏,是个大家闺秀,曾被选入唐庄宗的皇宫,后被遣返归家。在回家途中,偶遇还是小兵的郭威,两个瞬间碰撞出了火花,直接在旅店中成婚。

郭威和柴氏非常恩爱,但却没有孩子,于是将柴氏娘家哥哥柴守礼的第三个儿子柴荣过继,成为郭威的养子,改名郭荣。

《新五代史·周本纪》记载:后兄守礼子荣,幼从姑长太祖家,以谨厚见爱,太祖遂以为子。

郭威后来一路发达,同时对这位义子也是非常怜爱,将其带在身边成为行军打仗的高手,特别是汉隐帝将郭威全家老小全部杀死后,柴荣就成了郭威唯一的儿子呀,尽管是个养子。

郭威建立大周政权后,马上立柴荣为唯一的皇子,封太原郡侯,后加封晋王并出任开封尹。周太祖驾崩,晋王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柴荣也就是郭荣,继位后,是严格尊奉郭威为父亲的,继承郭氏一脉。柴荣上位后,从没封赏自己的亲生父亲柴守礼为皇族,而是以“元舅”称呼,柴守礼为避免与儿子见面的要行君臣之礼的尴尬,搬离了京城,到死都没有去见儿子孙子。

这一点《新五代史·周家人传》里记载: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无子,养后兄守礼之子以为子,是为世宗。守礼字克让...世宗即位,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致仕,居于洛阳,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而左右亦莫敢言,第以元舅礼之。

所以,柴荣,其实是以郭荣的身份继位的,他的儿子周恭帝也应该叫郭宗训,而不是柴宗训。

陈桥兵变之后,周恭帝被迫禅位,被赵匡胤降封为郑王,也是姓郭,也没有说改姓的。只有后来,郭宗训一支后代均不见书于历史。

而今福建等地有些林氏族谱记载,郭宗训还是有子嗣的,是怕被迫害,改姓了林迁到了南方。

后来,宋徽宗为了表现出老赵家的仁德形象,想对周恭帝后代表示善意,但此时周恭帝一支已没有嫡亲子孙,只好择柴氏旁支一名见在的最长者,作为周恭帝之后,封崇义公,这就是后周柴氏的由来。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西周、东周、武周、北周、后周为什么都以周为国号

国家本来就是代号,皇帝喜欢叫什么就是什么,比如历史有大顺丶张楚等。有的喜欢历史上有过的,为了区别分南北东西。

有人认为周是古代典范,就以周命之,青菜罗卜,各人喜欢。当然,命名之时,都是有历史含义的,要了解就要细细看他命名的过程。

后周军队能把契丹打的节节败退,北宋开国的那些年为什么那么弱

后周军队能把契丹打得节节败退,北宋开国的那些年后周候军人的地位比较高,武人掌权,强大的军事集团雄霸一方,动辄就能推翻皇帝的统治,所以能更好地发挥军人的战斗力,就连郭威自己的皇位也是通过发动军队造反得来的。

燕云十六州是在后晋石敬瑭的手上割让给契丹的,到后周时期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还未归心于契丹,契丹在燕云十六州地区立足不稳,地利加人和,所以一打起仗来后周率领的军队可以打得契丹节节败退。

到北宋时期,契丹对燕云十六州地区的经营已经稳固,燕云十六州地区也是契丹重要的基地,那是不容有失的,所以北宋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再一起看看北宋

“重文教,抑武事”基本国策的推行。

北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也是通过军事政变得来的,他上位后担心武将也搞军事政变,于是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让武将们交出兵权主动解甲归田。

能征善战的武将们都解甲归田了,所以宋军的实力大大削弱。同时,宋朝为了钳制武将,军队更替频繁,甚至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情况,军队战斗力自然也就下降了。

此外,北宋时期,契丹对燕云十六州地区的经营已经稳固,契丹占据了燕云十六州这一有利地形,北宋则失去了这一有利地形,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因此,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再也没有重现当年后周的雄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