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金匮之盟为什么能违背中国自古以来的宗法制?宋朝迷案之金匮之盟,赵光义和赵普扮演了怎样的角色_赵匡胤_太祖_太后

本文目录

  • 北宋金匮之盟为什么能违背中国自古以来的宗法制
  • 宋朝迷案之金匮之盟,赵光义和赵普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 宋太祖和宋太宗之间真的有金匮之盟吗烛光斧影到底是什么情况
  • 宋朝传位问题,“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权利是如何转移的
  •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是如何继承皇位的,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
  • 北宋金匮之盟到底是真是假
  • 如何看待“金匮之盟”之谜

北宋金匮之盟为什么能违背中国自古以来的宗法制

金匮之盟存在与否其实存疑的,毕竟这个东西是太祖死后赵光义篡位六年后由已经失宠的赵普拿出来的,为什么光义篡位的时候没有拿出来以证明光义的合法性,反而是六年后才出现呢?事实上如果回到五代十国那个政变频繁,皇帝频频被杀,五十年五个王朝的时代,赵匡胤为保证王朝安全而选择成年的弟弟光义为临时的紧急情况下的继承人其实完全是正确的,但是绝不会以母亲遗命的形式存在,因为这样就会彻底剥夺自己儿子继承帝位的可能性!事实上太祖授予光义开封兆尹,中书令且位列宰相之上的职务就是让他获得了储君的地位,但是这是要前提条件的——王朝根基不稳,皇帝需要频繁外出争战,需要成年强力储君保护自己的后方!可是当这样的前提条件消失,外部威胁基本消除,王朝内部逐渐稳定,皇帝亲儿子逐渐成年,那么原来储君不但没有了价值反而成了威胁与麻烦,所以太祖在扫荡南唐以后就谋划迁都洛阳,而根本目的就是借机斩断光义与他经营多年的开封的地方亲信党羽的关系,进而为更换储君做好权力准备

宋朝迷案之金匮之盟,赵光义和赵普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在宋真宗的诏书里,赵普被“配飨太祖庙庭”,算的上是圣贤者,为大宋江山的稳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王夫之的笔下,他却是“阿附朋党,倾危善类”,“密谋行险,伐害天伦”,“陷于大恶而不能自拔”,是一个“不仁之人”,其不仁在秦王廷美案上体现尤甚。

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母亲杜太后去世。临终前,杜太后命赵匡胤日后传位老三光义,老三光义再传位给老四廷美,廷美再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即历史上的“金匮之盟”,杜太后命赵普做记录,并命其监督遗嘱的执行。

“斧声烛影”让赵光义顺利继位,但他却不想延续“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榜上有名的另一位人物,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已经去世,而其弟弟德芳也于不久去世。要彻底推翻“金匮之盟”,只有一个障碍——秦王廷美。于是廷美的噩运来临了。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赵普出任宰相。第二年三月,有人告发廷美想要谋害皇帝。怎么谋害?没有人知道。直到廷美去世后,赵光义才亲自说出案情。

赵光义说,廷美不是自己的亲弟弟,他的母亲是自己的乳母,廷美和他身边的人密谋害我,未能成功,有谎称有病,想等我去看他时,再下毒手。

《资治通鉴考异》评论此事说:“廷美之阴谋,事无佐证,特以地处危疑,为众人所瞩目,太宗已怀猜忌,普复从媒孽之,故祸不旋踵耳。”很明确地说明白了,赵普就是这场天大冤案的主谋。

廷美被罢黔开封府尹,从开封到洛阳。但赵普还不放过,以廷美住洛阳对朝廷是一种威胁为由,唆使一个叫李符的上书,说廷美不思悔改,心怀怨恨,请求流放到边远的地方,以防生变。

于是,廷美的爵位由秦王贬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过后,赵普担心李符泄露他这个幕后主使人,便将李符贬到偏远的宁国充军去了。两年后,廷美“忧悸成疾”,在三十八岁盛壮之年死去。

杜太后聪明的过了头,搞了一个“金匮之盟”,却成了一场“萧墙之祸”,而这场“萧墙之祸”的幕后导演和执行者正是赵普。赵光义只是睁只眼闭只眼默许罢了。

宋太祖和宋太宗之间真的有金匮之盟吗烛光斧影到底是什么情况

自然是没有金匮之盟!

宋太祖暴毙时,恰逢休假日宰相都不知情,等再次上朝,宰相们才发现龙椅上换了主人。

对此,自然有人议论纷纷。毕竟从周秦以来一直都是父死子继。在宋太祖事先没有诏命的情况下,忽然由弟弟赵光义登基,很难服众。

因此,若是宋太祖真的早就留下遗诏,宋太宗必定会在继位当天就拿出来给宰相们看,以安定众心。

事实上,金匮之盟是在数年之后由担任地方官员的赵普提出来的。

赵普本是宋太祖心腹,在开宝年间被罢黜相位贬黜地方,一直十分不得志。宋太宗继位之后,两人必定是有所交易,才会由赵普提出皇宫某处有先皇留下密诏,其中云杜太后去世之前,就吩咐兄终弟及云云。

随即,宋太宗果然就找出了母亲留下的诏命,赵普也因为献出遗诏有功,被封为宰相,一直当到去世。

可见这就是赵普与宋太宗之间的交易!

宋朝传位问题,“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权利是如何转移的

“金匮之盟”说的是杜太后临终告诉太祖死后要传位给“二弟”,至于这里的“二弟”是指二弟赵光义一个人还是两个弟弟,赵光义,赵廷美两个人,有争议,之后再传给太祖的二儿子德昭,然后再往下传下去。

“斧声烛影”说的是太祖暴毙的事情;二者可以说是有联系的。假定确有“金匮之盟”,前期太祖也是按照约定做的,把弟弟光义配备成准皇储(亲王尹京),但是随着太祖两个儿子的相继成年,太祖应该是动了传位给自己儿子的心思,但来没来得及安排,随着“斧声烛影”太祖暴毙,赵光义便抢班夺权了。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是如何继承皇位的,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

谢谢邀请!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光义继位,有两种说法。一为奉诏继位,一为弑兄篡位。

一、奉诏继位。赵匡胤属于突然死亡,不可能有什么诏书给弟弟赵光义。宋史记载: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根据记载,这有一定的真实性。大宋的天下是赵匡胤出兵时,乘后周皇帝去世,继位皇帝年幼,弧儿寡母时抢来的,那个时候五代十国,这种事发生了很多,见怪不怪了。赵匡胤搞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是编剧,赵光义是导演兼演员。赵光义功劳大,又是皇帝的弟弟,年富力强。杜太后为了大宋避免后周柴家灭亡的覆辙,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让赵光义继位。这个说法还有佐证,即赵匡胤好几个儿子已成年,一直没立太子,说明有让赵光义继位这个口头约定,但这个口头约定没有明确记载,一直存疑。

二、赵光义弑兄夺位。这个正史不可能有明确记载,只能从当时及稍后的其它记载找蛛丝马迹。有记载当晚天气很冷,还下雪,赵匡胤约赵光义喝酒,到了下半夜,宫内隐隐约约有“烛光斧影“,赵光义还违反宫禁,住在了宫中,暗示赵光义用斧子劈死了赵匡胤。分析这个可能性很小,宫中戒备森严,赵光义带不进斧子。赵匡胤武将出身,也是一身的本事,孔武有力,不太可能被劈。如有砍杀,血迹如何处理?赵光义断不会干此等蠢事。还有一种可能,当晚喝酒时,赵光义投毒,这个可能性极大。赵光义是个毒王,有前科。南唐后主李煜,后蜀主孟昶都是他毒死的。

史书记载赵匡胤、赵光义这哥俩喝酒后,赵光义回府,时间不长传来赵匡胤驾崩的消息。送信的为太监,本来赵匡胤的章皇后是叫太监给赵匡胤的儿子送信,太监却跑到了赵光义的府上。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赵光义与太监事先有勾结,利用赵匡胤的死,先入为主,抢先继位,章皇后一看来的是有权有势力的小叔子,无奈之下,顺水推舟,认了赵光义这个新官家。

赵光义毒死赵匡胤的佐证很多,他继位后打压赵匡胤的儿子,至使其最有能力的儿子自杀,剩下的儿子很平庸,称为八贤王,贤王就是无能的代名词。这样赵匡胤一脉以后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没有了。赵光义接着打压弟弟,治罪,兄终弟及的可能性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赵光义的儿子继位了,可见赵光义很歹毒,

宋室在皇宫内院确实有一个碑,新皇帝继位后都要在碑前默记其内容。这个碑密不示人,只有皇帝和太后才能见到。大致内容如下:

一、宋王室要永远善待柴家。这个好理解,因为赵匡胤当时黄袍加身,干的不地道,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仁义,要通过善待柴家来补偿,在这点上,宋朝后来的皇帝基本上都做到了。

二、不杀言官。要求宋室重用文官,不杀文官。这条宋王室比历史上所有的朝代做的都好。宋王室文官犯罪,大都采取贬官发配的方式。范仲淹、苏东坡等人,今天被贬,明天发配几乎成常态。

三、严防武将。赵匡胤是靠武力做后盾夺天下,大宋一直严防此剧重演,宋朝的武官地位极低,平时还兵与将分离。大将只有打仗时才领兵,还受皇帝身边人的监视。打完仗士兵进营,由林冲这样的教头管理,大将回府休息。所以大宋有杨家将,没有杨家军。大宋武备极差,先后被辽、西夏、金、元等吊打,与宋朝兵将分离这个国策有极大关系。南宋宋高宗赵构在偏安临安,皇位稳定后,冤杀岳飞,也是源于这个政策。

四、还有善待百姓,施仁政等。宋朝人很富裕,GDP很高,知识分子很幸福,但国家很虚弱,这与其既定的国策有关。这块碑在靖康耻时,金兵洗劫皇宫时损毁,不复存在。

北宋金匮之盟到底是真是假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没有传给儿子,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上认为赵光义是奉太后“金匮遗诏”旨意行事,继承皇位是合法的。但“烛影斧声”的传闻使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变得扑朔迷离。

相传赵匡胤去世的当晚,曾召弟弟赵光义(开封府尹)入宫饮酒,室外的宫女、太监在暗淡的烛光中,隐约地看到了赵光义离席摆手后退,而赵匡胤手持玉斧戳地,还发出清晰声响的一幕。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才告辞。次日凌晨,即传出了赵匡胤的死讯。

皇后即派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来议登基事宜,王继恩却请来了她的小叔子赵光义。皇后随机应变,立即哭泣说:“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您了。”,官家———是皇帝的意思,皇后这样表达,表示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从此刻起,赵德芳当皇帝的机会丧失殆尽。

赵匡胤在年富力强时猝逝,赵匡胤死的当晚与赵光义相处,第二天赵光义又抢在赵德芳之前进宫,迫使皇后承认了自己的帝位。这一切,留下了许多疑惑,明眼人都晓得赵光义有弑兄夺位的嫌疑,这是大逆不道之举,如果传遍天下,赵光义不仅皇位不保,还会众叛亲离,甚至招来口诛笔伐、死于非命、遗臭万年。

至此“金匮之盟”横空出世了。根 据《太后传》:宋太祖的母亲杜太后(宋太祖赵匡胤的妈)自知来日无多了,召赵普入宫记录遗愿:她对宋太祖赵匡胤说:“周世宗传位给幼子,主少臣壮,是你当皇帝的原因,你要吸取教训,你的帝位要先传匡义,匡义再传匡美。匡美传于德昭,使国有长君,这是国家之幸。”赵匡胤泣拜接受。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藏于金匮之中。金匮之盟的真假又是一谜,但赵光义后来逼死了弟弟和侄儿,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是真的!而自己的长子也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被逼疯了。

杜太后去世时是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太祖正值不惑之年,身体健康,无短寿天折的征兆,杜太后凭什么能判断出太祖比太宗要早死呢?如果真的有此事,太祖生前包括临终都没提到过,不蹊跷吗?尤其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由赵普说出来,这正常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与赵普等君臣联手伪造的,目的是彰显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只不过,宋太宗继位后,坚决贯彻执行了宋太祖的治国方略,延续了太祖的政治路线,稳定了北宋的局面并灭掉了北汉,尤其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功不可没,没人愿意把他真实得位的经历揭露出来罢了。

如何看待“金匮之盟”之谜

“金匮之盟”应该是伪造的,《宋史·杜太后传》记载中本来就有一个说不通的地方,按记载杜太后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病危,她将赵匡胤和赵普叫到病榻之前,问赵匡胤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当上皇帝。赵匡胤说是祖宗积德了,杜太后却说:“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并遗命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以保国有长君。赵匡胤答应之后,杜太后又命赵普做好会议记录,藏在金匮中,是为“金匮之盟”。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杜太后怎么能提前知道赵匡胤会早死呢?赵匡胤若不早死,等到他死时赵匡胤的儿子已经很大了,自然不存在什么幼主继位的问题。而事实上,即使赵匡胤在50岁就“暴毙”,但他的次子赵德昭都已经25岁了,年级也不小了。所以杜太后让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的最主要原因——怕幼主临朝,是站不住脚的。况且,这样也明显高估了杜太后对赵匡胤的影响力,在传承皇位这个问题上,赵匡胤不可能盲目听从自己母亲的意见,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搞出个“金匮之盟”应该是弄巧成拙、欲盖弥彰,更加深了大家的怀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