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活着时叛乱不足为惧,死后叛乱却势如破竹?二战的时候,为什么美国打日本就是两败俱伤,苏联就是势如破竹_沙俄_伊犁_日本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势如破竹 沙俄 伊犁 日本

本文目录

  • 为什么秦始皇活着时叛乱不足为惧,死后叛乱却势如破竹
  • 二战的时候,为什么美国打日本就是两败俱伤,苏联就是势如破竹
  • 是什么让二战德军在短时间内“胜的势如破竹,败的如山倒!”巨大的落差怎么导致的
  • 马谡按照兵书,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还输了
  • 左宗棠大军势如破竹,为什么不收复新疆全境

为什么秦始皇活着时叛乱不足为惧,死后叛乱却势如破竹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任何叛乱都没有给秦朝造成多大的困扰,但是在秦始皇死后短短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原因其实只有一点,就是秦朝的中央政府失灵了。

为什么秦朝中央政府失灵就会导致秦朝的灭亡呢?这就要从秦朝的体制,以法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体系说起了。商鞅时期,秦国经过了一次变法,通过商鞅的变法,将秦国变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战争机器。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战争中有两个关键性的要素,一是兵源,二是后勤,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兵源你没有士兵去打仗,没有后勤,军队就打不了仗。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商鞅将所有的秦国人基本变成了两个职业,战士和农民,再配以少量的官吏对民众进行管理。

平时国家奖励农耕,谁生产的粮食多谁的功劳就大,鼓励了农民的积极性;作战的时候战士上战场,谁杀的敌人多谁的功劳就大,鼓励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

在国家的管理上,用秦王任命的官员代替了原先的贵族,因为官员是秦王任命的,所以他们必须听命于秦王。再通过严苛的法令,保障了秦王各项命令的畅通。秦朝的法令,简单的说就是只要是秦王的命令下面就必须遵照执行,执行的好的有奖励,执行的不好的就会受到处罚。

当然,商鞅的变法还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这种思想的控制简单地说就是下面的人不能有任何的想法,也不能对秦王的言行有任何的质疑,如果要质疑就刑罚伺候了。

商鞅变法的效果就是秦国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作战和生产积极性,同时国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的资源用于战争,在这样一套高效运转的体系下,秦国最终灭亡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秦始皇本身就是政治强人,在他的治理下秦国能够高效运转

不过这套体系却有一个致命的BUG,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明智的君王,因为整个国家都必须听命于君王一人,君王不发号施令,下级不敢有任何作为,君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下级也只能遵照执行。如果君王是秦始皇这样的强人的时候,国家机器自然能高效运转,但是君王换成了胡亥这样整天花天酒地的人的时候,国家机器会停摆了。

而造成秦朝中央政府失灵的关键性人物就是赵高,很多时候我都怀疑赵高不是秦国的宦官,而是别国派到秦国的奸细,专门搞乱秦国的。

赵高搞乱秦国,是秦始皇死后的事情,先是通过沙丘阴谋,扶持了秦始皇的小儿子,没什么能力的胡亥登上了皇位。接着以胡亥的名义逼死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秦国大将蒙恬。在通过政治斗争,弄死了丞相李斯。

▲秦朝其实就是亡在了赵高的手上

而胡亥在成为秦皇后,成天生活在花天酒地的世界之中,完全不理朝政,赵高则利用了胡亥不理朝政所形成的权力真空,逐步控制了政局,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秦国有能力的官僚被赵高陷害致死,剩下的都是对赵高马首是瞻,唯唯诺诺之辈,通过这样一通骚操作,秦国的中央政府就成了一个失灵的中央政府了。

其实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他们的势力并不大,实力也不强,即便初具规模的时候,也只是几万流民组成的乌合之众而已。后来周文带着几十万起义军进攻关中地区,被章邯的骊山囚徒军团击败,也证明了当时陈胜吴广起义军的战斗力之弱。

如果是秦始皇在位,他在第一时间就会知道起义的事情,也会在第一时间调集军队前去镇压,将起义扼杀在萌芽状态。

而胡亥则完全不同,他只会花天酒地,即便有人报告说出事了,这样的消息也传不到胡亥哪里,因为消息在传递的途中被赵高给拦下了。赵高就希望胡亥能一直醉死在温柔乡里,自己继续把控朝政,一旦让胡亥知道出了大事,胡亥必然会抓回权力,自己就不能大权独揽了。所以直到周文的几十万大军打到函谷关进逼首都咸阳的时候,胡亥才知道出了大事,才想到要找一员大将组织军队去镇压起义军。

▲当时秦军的规模十分庞大,但大部分主力都没有参与到战争中来

一支战斗力并不强悍的起义军能够在没有遭到多少抵抗的情况下就直接打到了首都附近,这一路上其实并没有遭到多少有效的抵抗,难道是因为当时秦朝没有军队吗?恰恰相反,当时秦朝的军队非常庞大,其主力有两支,一支是北部的长城军团,一支是南下进攻百越地区的南部军团。其中北部长城军团大约有30万人,南部军团大约有50万人。直到秦朝灭亡的哪一年,王离才带领部分长城军团参与了巨鹿之战,而更大的主力南部军团,直到秦朝灭亡也没有参战。根据许多历史学家的估计,从大泽乡起义到秦朝灭亡,北部长城军团恐怕也只是部分军队参与了秦末农民战争,可以说秦军主力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参与到秦末农民战争中来。如果当时起义军面对的是总数大约80万的秦军主力的话,那么即便是项羽和刘邦,恐怕也没什么机会了。

▲胡亥到死的时候,才知道真的出大事了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秦始皇时期,遇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是能够将80万的秦国大军来回调动的。而胡亥时期,由于朝政被赵高把持,胡亥又不理朝政,导致秦国虽有80万的大军,但基本等于摆设,没有派上什么用场。讽刺的是,在对战各地起义大军的时候,绝大多数时期秦朝所依靠的,竟然是章邯的骊山囚徒军团。

这就好比一场大火,一开始的时候屋子里只是有了小火苗,烧的并不大,后来小火苗越少越大,但屋子的主人却视而不见,直到烧到了整间屋子的时候,主人才回过神来要去灭火,但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如果秦朝就是这个屋子的主人的话,那么秦朝的中央政府就是这个屋子主人的大脑,当大脑宕机的时候,整个人就如同中了邪一样,痴痴地站在原地动都不动,任凭火势的壮大,最后把自己烧死了。

▲胡亥在大部分时间的不作为,导致了项羽和刘邦的崛起

说白了,就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秦朝中央政府在大部分时间里不作为,任凭起义势力发展壮大,才导致了秦朝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便走向了灭亡。

二战的时候,为什么美国打日本就是两败俱伤,苏联就是势如破竹

虽然我们很讨厌日本人,但不得不说二战中的日本人血性十足,和中国开战,和苏联开战,和美国开战,和东南亚各国开战。

其中,美国和日本在进行太平洋战争的时候,虽然美国最后占了便宜,但日本人还是震撼了美国人,特别是太平洋战争前段,美国吃了大亏,麦克阿瑟都狼狈地进行了撤离。

而观苏联和日本在二战后期的战争,可谓是摧古拉朽般,日军就被打败。

美国和苏联都是强国,日本面对美国时更能打,面对苏联时却不能打,这到底是为什么?

(一)面对美国时候能打的原因。

1、日本人士气正旺。

和美国开战,日本人是下了很大勇气的,毕竟,美国不好惹。在日本的精心策划下,先是偷袭了珍珠港,让美国海军和空军受到了大影响。

接着,日本40万大军一轮南下,趁气势正旺,拿下了东南亚各国,特别是在菲律宾战场,把美国和英国揍得投降无数,连麦克阿瑟都被迫撤离。

2、日本人武器充足。

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日本虽然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封锁,但还有半年的物资储备。因为钢铁、石油、橡胶等还有库存,再加上伪满洲国的武器等供应,日军的武器和装备还是较为充足的。

当然,如果半年内拿不下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物资就会跟不上,日本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在武器还算充足情况下,当时的日本很猛。

3、日本当时的单兵素质都不错。

1941年前后,上了战场的日本军人,单兵素质还是不错的,毕竟老兵多,就算是新兵,训练的时间也很充分,因此,在对抗美国的时候,在士兵层面并不怎么吃亏。

正是因为上面的三个原因,日本敢于和美国掰掰手腕,打得非常勇猛,虽然后来胜利的天平偏向了美国,但日本爆发出来的战力完全不能忽视。

(二)面对苏联为何不能打?

这个不能打,主要指的是二战末期的日苏战争,战争开始于8月8日,日本人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为何?

1、日本国家投降了,信心没了。

1945年年初,日本人制定了“玉碎”的计划,将各种武器开始运回日本本岛,包括伪满洲国的武器也大量运往日本本土,这就造就了日本本土有了一定的防御能力,但其它地方就显得虚弱。

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扔了一颗原子弹,直接将日本打懵了。而8月9日,又在长崎扔了颗原子弹,这下,日本人彻底被打坏了,信心全无。

此时,苏联启动了“八月风暴”,从8月8日开始,全面进攻日军。先是进攻伪满洲国,因为苏联的巨大优势兵力,加上装备充足,伪满洲国被俄国从三个方向进攻,很快,战局就一边倒了。

而在8月15日,日本投降了,这对军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国家层面的投降,让日军毫无斗志,所过之处,很多投降的。

2、日本人的军事物资、武器太缺了。

从1941年开始,日本就被美英等国家进行封锁,物资开始奇缺。如此情况下,通过侵略和占领,日本还是获得了一定的补充。即使如此,支撑日本全面的战争,缺口还是很大。

所以,到了战争后期,不多的武器都运到了日本本土,而伪满洲国、朝鲜、库页岛、千叶群岛等日本占领地军用装备是缺的。

如此,造就了苏联红军的高歌猛进。

3、苏联是复仇而来,所以打得猛,很拼命。

苏联人的前身是俄国,而俄国曾经被日本干败,并为此丢了库页岛和千叶群岛,也丢了我国东北的控制权。

这仇恨是在民族血液里的。此时苏联人有着巨大优势,又带着复仇之火,这是来收复失地的,因为美国承诺过,日本战败后库页岛和千叶群岛都属于苏联,因此,苏联人无比的勇猛。

伪满洲国、朝鲜半岛北部、库页岛、千叶群岛就此被苏联摧古拉朽般给攻克了。

可以说,苏联的八月风暴,时间点非常好,在日本信心全无,装备又缺的情况下,苏联人带着满腔的复仇之火,轻易把日军打败,并且俘虏了60万日军。这些日军在西伯利亚进行了艰苦的的劳动改造,等后来回到日本时,只有40万左右了。

综合来说,日本面对美国和面对苏联时,情况完全不同,所以才造就了日本和美国拼的很勇猛,很有效,而和苏联对战时,大面积失败,大面积投降。

一句话,面临的情况不同,才造就了结果的不同。

是什么让二战德军在短时间内“胜的势如破竹,败的如山倒!”巨大的落差怎么导致的

信念使二战时期的德军胜的势如破竹

野心扩张让德军败得如山倒

对于二战时期德军的胜败,许多军校都有结论,说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大体上相差悬殊不大。

在那个时期,元首的个人魅力有着绝对的优势,知道二战历史的都知道那个党派的宗旨,他的现场演说和煽动性,即使在今天也是屈指可数,当然德军的装备、纪律和军事素质也是一流水平。被煽动起来的德军和德国民众,背负着坚强的战无不胜的信念“胜的势如破竹”。这里面还有被占领国家的军事软弱、百姓军队备战不足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德军一而再,再而三地胜利。

野心蛇吞象,狂妄自大和后续力量不足等等,败的如山倒就是报应。

马谡按照兵书,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还输了

谢大圣邀!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为将者指挥作战,单靠生搬硬套兵书、依葫芦画瓢,除极个别侥幸者外,沒有不败北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名将都是靠自已过人的天赋和悟性从实战中脱颖出来的,而不是从学堂里教出来的,正如同今天大学的经管学院和作家班培养不出商界巨子和文学大师。

自兵法问世至火器出现的二千年冷兵器时代,中原王朝的读书人能把吕望、孙武、孙膑、司马穰苴、尉缭、吴起、李靖等人的兵书倒背如流者数以万计,尤以赵宋朱明王朝为多,可还不是被大字不识几个的草原民族打的称臣纳贡乃至亡国?

马谡食古不化、一叶障目,死抱着“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教条,而忽略“置军于无水源之孤地,不战自溃”的常识;只盲目相信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特殊战例,却无视置之死地而覆灭的普遍规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亚圣诚不我欺。

左宗棠大军势如破竹,为什么不收复新疆全境

1878年1月,当左宗棠的军队以破竹之势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后,暂时停了下来。

新疆全境,尚剩下伊犁未复。

不过,收复伊犁的情况非常复杂,需要更加妥善、严谨的部署。

随后,左宗棠、刘锦棠、曾纪泽等人,以坚决的态度、灵活的手段,成功收复了伊犁。

其中的智慧、态度,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伊犁问题

1864年,受到陕甘地区回民起义的影响,新疆地区也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起义。

很快,这些起义军占领了阿克苏、乌鲁木齐等大片地区。

由于起义的领导权被封建领主和宗教上层人物所把持,因此,起义的性质很快就变了,各封建领主纷纷乘机实行割据。

浩罕(中亚三汗国之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贵族阿古柏趁机进入新疆,并控制了大片地区。

阿古柏深知力量不足,急切寻找英、俄支持。

俄国要求阿古柏像中亚汗国一样,向沙皇纳贡称臣。阿古柏遂转而倒向英国,试图借英国来对抗俄国的控制。

俄国为抢占先机,出兵控制了伊犁,既趁火打劫,捞取好处,又对阿古柏施加军事压力,扩大影响,为以后侵略新疆争取优势。

当然,沙俄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引起列强的不满,宣称:俄国没有久占之意,只是因为大清叛乱频仍,他代为收复,等到大清收复了乌鲁木齐等地后,就会归还伊犁。

沙俄的算盘很精明。

他们认为国力已弱的大清不可能收复新疆各地。如此,沙俄既能占据伊犁,又不担侵略的恶名,“吃定”了大清。

因此,当左宗棠、刘锦棠收复天山南北两路后,确实不便立刻以武力收复伊犁。

直接武力收复伊犁,就是对沙俄开战,这个左宗棠肯定无权为之,得看朝廷的态度。

而且,清俄交界线极为漫长,一旦开战,就不只是伊犁一地的问题了。

一切,都由朝廷统一安排。

左宗棠、刘锦棠能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粉碎敌人的阴谋、讹诈,坚定朝廷的信心。

首次和谈:丧权辱国

沙俄当初宣称自己是“代为收复”,一旦大清收复各地,他们就会归还伊犁。

既然大清已经收复了各地,自然要要回伊犁了。

1878年六月,朝廷派崇厚到俄国交涉,要求归还。

沙俄好歹也是一个大国,说话要算数,答应了归还伊犁九城。

但是,沙俄老牌侵略者,他还给你一些东西,索取的就更多了。

俄国归还伊犁九城,但:“代收”费500万卢布,“代管”费500万卢布,还要大清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伊犁南部特克斯河流域领土,并修改《塔城界约》所规定的国界,增辟由新疆到西安、汉口、天津的通商路线,允许沙俄在嘉峪关、哈密、吐鲁番等7处增设领事馆,同时,给予俄商在新疆、蒙古免税贸易的特权。

如此,俄国虽然归还伊犁,但实际上控制了伊犁周边所有的险要,在军事上仍然获得巨大利益,而获取的大量特权,“已经超过了甘冒战争危险来保持的东西”。

崇厚在其威胁下,全盘答应,签订了《里瓦吉亚条约》。

丧权辱国!

准备武力收复

消息传来,朝野上下一片震动,“无不以一战为快”!

旋即,左宗棠、李鸿章等重臣纷纷发言,讨论应对之法。

李鸿章懂的外交规则比较多:崇厚确实办得不好。但是,他是大清的全权代表呀,他已经代表大清订约了,我们现在翻案,“其曲在我”,是咱们不讲究。

左宗棠则力陈沙俄的侵略行径!是别人在侵略我们呀!他们可以不讲究,非要咱们讲究吗?

随即,左宗棠提出:先以议论,“委婉而用机”,实在不行,“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谈不拢就打!

刘锦棠的意见更直接:“非决之战争,别无善策”!

左宗棠、刘锦棠可不只是举手发言,他们更是准备了起来。

刘锦棠派人在中俄边界勘测,绘制详细的边界图,制定了详细的进军伊犁的计划,并与左宗棠详细研究,分析局势,陈于朝廷。

同时,刘锦棠又积极用兵,连续诱歼数股在沙俄庇护下,回串的阿古柏余部,振奋军心。

朝廷判断:至少在伊犁,湘军有与俄人一战的机会。

因此,朝廷做出决策:判崇厚“斩监侯”,并照会俄国政府,表示崇厚所签的条约越权了,要改约!

威慑角逐

沙俄当然恼羞成怒!

驻华大使到总理衙门放出狠话:条约准与不准,在俄国总是一样。你不签?我就打你!

随即,沙俄加强了武力讹诈。

仅在伊犁一地,俄军兵力就增加了六七倍,达到1.2万人、火炮56门。

同时,在斋桑湖一带又部署了1.2万人、骑兵6000余、火炮62门。

另外,又了一支约5000人、30门火炮的军队,准备由费尔干省入清喀什噶尔。

沙俄企图以武力威慑,迫使大清承认条约,甚至迫使前去改约的曾纪泽做出更大让步!

你有威慑,我有准备!

刘锦棠继续清剿被沙俄派来骚扰的阿古柏余部(多时每股数千人),展现了湘军实力,欧洲观察家认为,当时刘锦棠部“已是一支可以与欧洲军队一战的现代化军队”,用实际战果“秀肌肉”。

同时,左宗棠拟定了一个三路进军伊犁的计划,合计调兵5万人,并加强相关地区防御力量。同时,不但从其他地方调湘军来,还从湘潭、湘乡等地招募勇丁,驰援新疆。

1880年5月26日,左宗棠亲率1000人由肃州向哈密近发,“亲自舆梓出关,誓与俄人决一死战”,全军人心为之振奋!

而在前方,对于沙俄的挑衅,刘锦棠强烈抗议,不输气势,俄军“虽未置辩,却已敛退”。

随即,左宗棠、刘锦棠连日商议,详细分析了双方的兵力、武器、资金、国际关系,得出结论:可以一战!

沙俄增兵伊犁等地,无非是想以武力威慑。

然而,左宗棠、刘锦棠精心部署,防务上严阵以待,气势上不卑不亢,沙俄无法得逞。

“俄、英各国议论,无复从前嚣张气凌”,“布策(俄驻华大使)辈所忌者,湘军耳”!

洞察对手的“武力恫吓”

沙俄在新疆附近的威慑无法地成,遂决心把事情“搞大一点”。

“伊犁、阿克苏、喀什噶尔外卡屯驻之俄兵据报撤减”,新疆附近的军队稍减。

然而,东北地区的俄军迅速增加。

乌利雅苏台等地报告,俄军增加,扬言九月开战。

同时,以20艘军舰组成的舰队由黑海开往日本长崎,做出封锁中国海面的架势。

意思很明显:沙俄要打的已不是一场局部战争,而是一场全面战争!

在伊犁附近我占不到便宜,但以举国力量比拼,你大清怕不怕?

这个架势,确实很吓人。

就连当时俄人最大的竞争对手,英国人都被吓到。戈登“善意”提醒:这仗打起来至少五年,大清打不起!

然而,左宗棠、刘锦棠已经看出了其虚弱的本质。

左宗棠等人向朝廷汇报了关于俄国的情报:俄土战争,俄国胜了,但财政赤字已经五千万卢布。光绪五年冬,俄国“天气奇寒”,粮食受损严重;光绪六年,“粮食缺乏”!

这仗大清打不起,沙俄更打不起!

前线的准备,后方的情报,给谈判桌上的曾纪泽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不卑不亢的谈判

谈判桌上,沙俄恫吓曾纪泽:这么拖延下去,还不如打仗合算!

已经看穿其虚弱实质的曾纪泽不卑不亢:中国人不愿打仗,倘不幸有此,中国百姓未必不愿与俄一战。中国人坚忍耐劳,纵使一战未必取胜,然中国地方最大,虽数十年亦能支持,想贵国不能无视!

如此,双方在谈判桌上你来我往,陷入僵持。

左中堂之威

然而,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僵局。

大清有些扛不住压力了,在李鸿章的建议下,将左宗棠调回北京。

这原本是大清畏惧的动作,却被俄国人误读了。

“布策(俄驻华大使)所惧者,湘军耳”。

左宗棠,是俄国人最为关注的人物。

见左宗棠被调入京,沙俄以为大清是调左宗棠回去主持作战之事,心生畏惧。

谈判代表询问曾纪泽:风闻左中堂现在进京,恐欲唆使构兵,不知确否?

一个月后,他们再次提及此事:传闻左中堂入京,我们务必要早早定下和议,免生枝节。

俄国人急着要订约了。

这说明了两件事情。

沙俄的情报工作能力确实堪忧。一个多月了还没搞清楚左宗棠为何回京。

同时也说明:左宗棠的威名,确实使俄国人心生畏惧。

不圆满的胜利

1881年2月24日,《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条约》签订,以取代崇厚所签订的条约。

根据新约,具有战略意义的特克斯河流域1.9万平方公里土地归还中国,俄国放弃货物由嘉峪关进入内地的要求,不过,赔款增加到900万卢布,而且,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仍归沙俄。

这个条约,虽然收回了一些权益、土地,但仍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不过,改约仍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俄国人“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是一次不圆满,但对晚清来说难能可贵的事情。因此,曾纪泽仍因“虎口夺肉”而受到时人赞誉。

至此,被沙俄强占达11年之久的伊犁,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对大清来说,“多肉虎口”,是一次难得的外交胜利。

但是,毕竟还是割让了一些土地,支付了巨额赔款,绝不圆满。

对左宗棠、刘锦棠等人来说。他们展现出了捍卫国土的热血气节、抬棺出关的英雄豪情,值得传承;他们杰出的军事才能,细致的组织工作,洞穿虚弱本质的辨别能力,值得学习;他们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值得铭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