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会发生战争吗(日本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但为什么后劲不足了)_日本_沙俄_中国

本文目录

  • 日本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但为什么后劲不足了
  • 日本和俄国在1904年在中国东北爆发战争,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国发生战争呢
  • 二战时,如果日本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是不是就不会对外发动战争
  • 中日史上第一战发生在何时为什么唐军会大获全胜
  • 如果日本和印度发生战争,结果会怎样
  • 唐代以后,为什么只有宋朝没有和日本作战,其他朝代都和日本发生过战争
  • 如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没有战败,中国和日本会发生什么
  • 十九世纪末,中日战争的动因是什么
  • 日本不投入太平洋战争.主打中国战场会有什么结局
  • 假如清朝在1894年主动与日本开战,那甲午战争中国会胜利吗

日本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但为什么后劲不足了

帝国主义之所以敢于发动战争,除了野心膨胀之外,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利益。与邻国发生领土纠纷,所发生的局部战争不同。二战初期,德意日三国结盟,欧洲战场与日本相隔甚远,不会相互支援,只有各自为战,这就给他们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由于世界太大,不是你想打哪就打哪,但首要的问题是一个小国,即使是全民皆兵,占领的领土越多,兵力越分散,最终导致兵力不足,力不能及。其资本主义国度的国家,在战争初期,不涉及本国安全和经济利益时,一般都首先持覌望态度,然后努力发展自己的国家经济,发展本国军事武器装备,美国就是一个这样的国家。日本当初侵略中国,接着又有序的占领了东南亚各国,但也只是皮毛,而且面对中国强大的武装力量的反抗,也只能是占领中国的部分平原地区,而对于其他中国内陆地区的攻占,也是有很大困难的。但后来由于日本军国主义野心不断膨胀,又无序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甚至又从东南亚和中国撤走了一部分兵力,并偷袭了珍珠港。向美国更近一步的瓜达瓦那尔群岛推进,触动了美国的核心利益,助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形成,这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且在瓜岛的争夺战时,美军强大的武装战力已经基本形成,虽然战争十分艰苦,但终于使日本力不能支,造成了巨大伤亡。在中途岛战役中,也同样以日本体力不支,失败而告结束,彻底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日本就象一只斗败了的公鸡,面对远隔重洋的分散的少有兵力,运力也是能力有限的,经济实力和兵力都存在着重大缺口,面对孤立无援的战场形势,只能是失败。到最后,只好孤注一掷,加强训练本国的妇女和儿童,保卫本土。在经过艰难的冲绳岛和硫磺岛战役之后,终于使日本伤失了元气,逼近了日本的本土大本营。由于在欧洲战场上,德意法西斯已经失败,苏联红军又开始进入中国东北,歼灭了大批日本关东军,使日本本土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美国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消灭了大量有生力量。使在东南亚的军力,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且越顽抗损失越大,甚至有灭国灭族的危险,使得日本终于以接受投降的结局,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样也宣告了这次世界大战,以美苏为首的同盟国彻底胜利,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画上了园满的句号。

日本和俄国在1904年在中国东北爆发战争,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国发生战争呢

很多时候,距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史记载的很清楚,而近代史很多的时候反而是一团迷雾。

1904年的日俄战争号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规模最大的战争,那么他发生的原因的是什么呢?

日本和沙俄同时在东亚方向线进行扩张,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上形成了严重的利益冲突是根本原因。

沙俄方面,自17世纪沙俄的外东北的侵略被康熙皇帝击退后,沙俄在外东北的侵略算是消停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沙俄吞并了整个西伯利亚和堪察加半岛,甚至越过白令海峡占领了如今美国的阿拉斯加。

第二鸦片战争后,沙俄占领的外东北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后,满清的颓势让沙俄人不断开始侵略中国的外东北,到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利用清朝陷入内部太平天国起义,外部英法联军入侵之际的内外交困,以帮助满清调停为由,对清朝进行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迫使清朝割让外东北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沙俄并没有满足,反而将侵略目标对准了土地更加肥沃,且气候温暖得多的内东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战败,李鸿章受邀参加沙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并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获取了在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的权力,李鸿章想要借此以夷制夷来对付日本,结果却引狼入室,沙俄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而快速扩张。甚至在1898年在列强中第一个以租借为名强占大连旅顺港,并不断将势力渗透进朝鲜半岛。

沙俄对我国内东北的侵略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慈禧想世界十一国宣战,沙俄趁势大局出兵中国,八国联军总兵力不超过3万,而沙俄单独出兵达到18万人,占领整个内东北。

日本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不久,就制订了对外扩张的政策,而中国和朝鲜首当其中,而同时期的清朝也在洋务派的指导下正在大举进行工业化的洋务运动,于是朝着工业化目标努力的日本和清朝在1894年爆发了甲午战争,然而改革不够彻底的清朝,完败于日本,耗费巨大国力营造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满清最后一点起死回生的希望也告破灭。此战后清朝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而且割让台湾岛给日本。将藩属国朝鲜转让给日本。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朝的统治日暮西山

日本当然觊觎于朝鲜数百年,8世纪、16世纪、19世纪中日围绕朝鲜问题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中国完胜两次,完败于甲午战争这一次,而日本当然想要一举吞并朝鲜,但是由于沙俄势力南下,并不断渗透进朝鲜,朝鲜国内有人希望借助沙俄的势力,避免被日本吞并的命运。

此外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还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但是最终日本却没有得到辽东,其原因就是在条约签订不久,沙俄就联系德国、法国,进行干涉,最后迫使日本最后将吃到嘴里的肥肉又吐了出来,清朝通过3000万两银子的赎辽费。保住辽东半岛,这些对于日本来说奇耻大辱,对沙俄是恨之入骨。

沙俄占领中国拒不撤军,是日俄战争的直接原因

慈禧对世界十一国宣战的结果就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逃到西安,然后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北上谈判,李鸿章通过唇枪舌战最后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此后各国依照该条约相继撤兵,可是沙俄却赖着不走,当时沙俄已经占领整个东北,陈兵山海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野心勃勃在实现他侵占整个北中国“黄色俄罗斯”计划。但是 《辛丑条约》显然不能够让沙俄满意,于是沙俄就想强占东北不走了。

日俄战争期间的占领中国东北沙俄军人

此时清朝与沙俄进行多番谈判,最终达成撤兵协议,但是到了履行协议的时候,沙俄仍旧赖着不走,包括日本在内很多国家都谴责沙俄的这种行为,特别是日本,如果沙俄占领东北,不仅日本北上东北无望,而且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也将受到沙俄的威胁。

此时清朝已经日暮西山,对于沙俄的强盗行为,无所作为,而沙俄甚至任命了东北的总督,准备强行霸占东北了,于是在最后与沙俄的谈判无果后,清政府暗地里将谈判的情况通报给日本,而早就对沙俄不满的日本于是宣布对沙俄宣战,日俄战争爆发。

沙俄严重低估日本,而日本多管齐下,最终击败沙俄

和很多西方列强一样,沙俄一向是瞧不起亚洲国家,包括日本。于是对于日本的宣战,沙俄置若罔闻,并不在意,甚至日本在旅顺军港外偷袭击沉了数艘沙俄军舰后,沙俄竟然毫不知情。

轻敌的代价的惨重的,沙俄的远东海军被日本击败后,愤怒的沙俄从欧洲的波罗的海和黑海调集海上力量,来与日本海军死磕,结果万里迢迢赶来的沙俄海军仍旧被日本海军击败。

而在陆地上,沙俄与日本在旅顺展开大战,旅顺这里曾经是李鸿章经营的防线,被沙俄强占后,沙俄又在这里苦心经营,但是在日本人的猛烈进攻之下,沙俄失守。

而后日本和沙俄辽宁地区进行激烈交锋,而此时清政府,面对两个野蛮强盗在中国境内厮杀,竟然宣布“局外中立”。

日俄战争形势图

日本在海军出动,陆军出击的同时,还派出间谍到深入到沙俄内部,资助沙俄1905年革命,让沙俄后院起火,最终沙俄不敌日本,被迫与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将强占的旅顺军港转让给日本,将中东铁路南段转让给日本,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

而日本也通过日俄战争彻底崛起为让西方人刮目相看的新列强,日俄战争5年后,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彻底吞并整个朝鲜半岛。

二战时,如果日本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是不是就不会对外发动战争

日本这个民族是充满扩张野心的民族,历史上与中国多次发生战争。著名的战争有公元663年的白村江海战;1592年一一1598年的中日万历之战;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31年一一194

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情况和处境虽有不同,但都是被侵略的国家,都受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一向被中国视为弹丸小国的日本竞能完胜天朝水师、索要巨额战争赔款,割走土地。此役鼓舞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野心。使日本品尝到了对外战争的甜头,成为亚洲的第一个暴发户,至此,亚洲中华文化圈所信奉的睦邻友好的纲常荡然无存,日本从西方列强那里学到的弱肉强食的理论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战后,曰本外务大臣陆奥曾光曾兴奋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元,日本全年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两白银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甲午战后,日本既灭掉了北洋舰队,占领朝鲜,割走台湾,在战略上对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自此尝到了发动侵华战争的甜头,极大的刺激了其侵略扩张的欲望。

中日史上第一战发生在何时为什么唐军会大获全胜

中日甲午海战,明明北洋水师无论在舰艇的数量上,武器火炮配备上完全强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况且自洋务运动以来,北洋舰队在世界上也是排名前列,没想到被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打的几乎团灭,真的是丧权辱国,而后更是签了一大撂不平等条约。其实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当时的唐朝与日本也爆发过一场海战,但是这一战,可是国人扬眉吐气一战,打的日本海船损伤无数!

这一战,是中日史上的第一战,发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朝、新罗联军将军力皆数倍于己的日本、百济联军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海战。也是在清朝之前中日多次交战中唯一大胜的一战,此战打出了大唐军队的国威,酣畅淋漓,国人扬眉吐气!为什么唐军会获得大胜呢,我们就来复原一下此经典战役,从中找出结果!

一,白村江之战前的中日关系

在古代有文字记载的中日交流,最早见之于东汉时期著名思想家王充的《 论衡》,书中

有多处关于“倭人”的记载,例如:“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食白雉,服鬯草,不能除凶……”。到了汉朝,中日有了第一次的正式交流,《后汉书·倭传》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也就是说当时的日本垂仁天皇前来朝贺,接受了汉光武帝所赐之印绶,由此记载可见,汉朝是中日的第一次正式经济文化交流。到了隋朝,日本先后多次于公元600年、公元607年、608年、610年和614年,四次派遣隋使出访隋朝,其中公元 607 年遣隋使小野妹子,是出使中国的第一位日本外交官。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既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也实现了南北华夷文化大整合,使得唐朝长安成为当时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而日本历经飞鸟时代、大化革新,进入封建社会的奈良时代。由于唐朝文化、经济的兴盛而激起的东亚风云激荡,推动了中日友好交流进入高潮。就在此期间,发生了中日史上第一战 :白村江之战!

二,白村江之战的前因,大唐为什么必须出战

公元4世纪后,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4世纪60年代,百济因受到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想借日本之力进行对抗。而日本企图利用这种形势,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统治势力。日本出兵侵略新罗并征服了弁韩,设“日本府”进行统治,百济也因此成为了日本的朝贡国。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同年5月,日军派出170艘战船前往增援,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面对日本的挑衅,唐朝任命右威卫将军刘仁轨统兵前往,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三,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及战役经过

白村江是朝鲜半岛的入海河流,日本渡海援军的必经之路,此位置至关重要,唐军,日军都是志在必得,唐朝任命右威卫将军刘仁轨统兵13000人,战船170艘开拔白江村,之后又派出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大总管,统兵7000进驻熊津城。而日方派出兵力42000人,战船1000多艘。

乍一看好像实力相差悬殊,日军无论是人数上还是舰船上远远多于唐军,但是唐军靠着大将刘仁轨指挥得当,分成左右两路战队,将日战船分割包围,加之日军战船吨位明显小于唐朝战船,其船只在一起相互碰撞无法动弹,很快阵型大乱。

此战最终日军所有战船都被焚毁,被杀死和溺死的士兵达1万多人,海战以大唐完胜告终,虽然在兵力上,在舰船数量上远远不如日本,但是最后还是击溃日军,相比大清朝号称世界前列的北洋水师,被人打的全军覆没,为之汗颜!唏嘘不已!

《旧唐书刘仁轨》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新唐书刘裴娄》载:“遇倭人白江口,四战皆克,焚四百艘,海水为丹。”

《日本书纪天智纪》说:“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

四,唐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的原因是什么?

1.唐军将领刘仁轨用兵如神指挥得当,唐军士兵训练有素,战术素养极高

2.在造船技术上唐朝也是优于日本,唐军虽然用于参战的舰船只有170余艘,可是这些船的抗风力,机动性,铠甲厚度远远强于日军

总结语:此战役是中国清朝之前唯一的一次全方位的战胜日本,而且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此战役虽然获胜的原因很多,诸如武将指挥得当,舰船的机动性,铠甲的占优,但是不管怎么说,此战役也是国人扬眉吐气的一战,打的日军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灭,相比大清朝的中日甲午海战,号称世界前三的北洋水师,被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打的几乎全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参考资料:《旧唐书刘仁轨》《新唐书刘裴娄》《日本书纪天智纪》《中日关系史论》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如果日本和印度发生战争,结果会怎样

印度人祖师爷是英国人,三万日本人把十万装备精良英国人俘虏了,英国爱投降,印度人更好投降,跟日本人打仗印度见了日本人就尿裤子了!

唐代以后,为什么只有宋朝没有和日本作战,其他朝代都和日本发生过战争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中日千年历史上的首次战争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打响:在这场战争中唐军面对兵力几乎四倍于己的日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此时的日军还没后世的所谓武士道精神,战败后的日军兵将通通跪伏于泥淖之中,听凭唐军与新罗军发落。这应该是中日历次战争中日军最大规模的投降,也是历次中日战争中赢得最为干净利落的一仗——之后无论是万历援朝战争、甲午战争,还是抗日战争,无论最终谁赢了,对双方而言都是打得异常艰苦,而在白江口之战中刘仁轨作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位抗日将领彻底完胜日军,之后800余年日本再不敢窥视中华。

白江口之战的确是把日本方面打服了、打怕了——其中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白江口之战后日本遣唐使的频率、规模和影响力甚至更胜战前:公元630年日本向大唐帝国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前他们已派出三次遣隋使。白江口之战后的第七至第十次遣唐使(669~733年)的规模一般为四条船、五六百人,这一数据大约是战前的两三倍。在两国的使者队伍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唐日“混血儿”:在两百多年的交往中日本人在唐结婚生子和唐人在日本结婚生子的现象并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公元734年作为第十次遣唐使的护送使前往日本的唐朝音乐家袁晋卿、皇甫东朝及其女儿皇甫升女后来都留居日本,他们的“混血”后代一直热衷传播大唐文化。公元717年(开元五年)日本第九批遣唐使入唐,日后成为李白好友的晁衡(当时还叫日语名字阿倍仲麻吕)就在这批遣唐使中。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鉴真大师在经历五次东渡失败的经历后率弟子40余人从扬州(今瓜洲镇入江口处)出发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此时鉴真大师已然双目失明,可还是经过不懈努力开创了日本佛教的南山律宗。第九批遣唐使归国后的718年(日本养老二年)大和朝廷进一步完善旧律令,形成《养老律令》。

公元894年是中日关系史乃至整个东亚朝贡册封体系的转折之年——这年八月日本朝廷任命菅原道真为遣唐大使,准备组织第20次遣唐使。然而这支使团尚未出发就半途而废,紧接着日本朝廷更是宣布从此终止近三百年来一直延续的向中华隋唐帝国派遣朝贡使节的既定国策。要说清日本停止遣唐使的原因就得先了解日本当初派遣使节的原因。纵观两千余年的中日关系史中日本遣使来华无非两个目的:其一中华帝国的强大令日本感觉到威胁时日本就会主动遣使来华;其二借中华帝国之威名压服周边的新罗、百济等国以及日本国内不服朝廷管束的部族。日本最早通使中国是在汉光武帝时期——当时日本列岛上的倭奴国和邻国狗奴国爆发冲突,于是想借汉帝国的名号压狗奴国一头。倭国对汉帝国的朝贡因黄巾起义而中断,曹魏建国后日本列岛上的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才再次遣使朝贡并接受魏明帝册封的“亲魏倭王”称号。在经过三国和五胡乱华的混乱时代后日本不再前来朝贡,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原大地皇帝轮流做、城头变幻大王旗,没哪个政权能对日本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日本就算想抱中原王朝的大腿以压服邻国和部族也不知道该抱谁。直到5世纪初北魏和南朝宋分别统一了北中国和南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局部统一,于是相继有五代倭王先后遣使朝贡,而日本使团无一例外朝贡的是南朝。隋朝完成南北统一后又用兵朝鲜半岛,这令日本感觉有必要和这个新兴的强大帝国保持良好的关系,然而圣德太子领导下的日本朝廷却向当时的隋炀帝杨广递交了一份写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的国书,很明显圣德太子将日本置于和大隋王朝平起平坐的地位。也是在这一时期日本朝廷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由大王改称天皇(事实上在此之前的日本历代天皇都是后世追封),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事——按东亚传统的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只有中国天子才可以自称皇帝,周边藩属国只能称王,而不能称皇称帝,由大王改称天皇标志着日本实际自此时起就以游离于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之外了。

大唐帝国取代隋王朝后日本持续派出遣唐使,不断学习先进的大唐文明。尤其是在白江口之战被只有自己四分之一兵力的唐军所败后日本连续派出第五次和第六次遣唐使,其实这两次遣唐使的主要目的就两点:其一因为白江口战败而向大唐请降;其二打探唐朝的动静虚实以证实唐朝是否会乘胜进攻日本本土。当日本知道唐朝并无远征日本之意后就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效法大唐文明的改革,恰恰因为白江口之败反而令日本更加谦虚地学习大唐文明。与此同时国力蒸蒸日上的大唐帝国也希望打造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所以要求日本必须每15~20年左右遣使来唐一次。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乱持续了8年,本来在此期间日本应该按和大唐的约定派出一次遣唐使,可日本的小算盘是:日后中原大地究竟姓李或是姓安都是未知数,自己这时遣使万一拜错了庙门......于是日本在外交和军事上开始了新动作:早在713年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立渤海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和大唐其他羁縻州府一样是册封当地部族首领而实现羁縻统治的,实际上渤海都督府同时又是接受大唐册封的渤海郡国,这是一个具有半独立性的国中之国。渤海郡国从727年起曾多次遣使日本,日本一开始的应对比较冷淡,安史之乱后日本开始积极和渤海展开互动外交:759年日本甚至计划与渤海南北夹击新罗。不过日本在国书中以上国自居,称渤海为孤悬海外的弹丸小国——日本天皇应该是把地图拿倒了:究竟谁孤悬海外呀?

862年日本真如亲王随唐朝商人张支信的商船来唐并到达长安。按大约20年左右朝贡大唐一次的惯例而言:此时的日本也到了该遣使入贡之时了,唐朝方面就真如亲王一行当成是日本朝廷官方委派的朝贡使节。然而这次日本玩了一个小花招:这次日本并未以官方名义派出正式使团,而是由真如亲王带着自己的随从乘坐唐朝来日贸易的商船前往大唐,可真如亲王毕竟是日本皇族,因此也可以将真如亲王之行视为朝贡。日本方面之所以安排这样一次暧昧不清的派遣可谓一石二鸟:对唐朝方面将其解释为朝贡以搪塞唐朝;留下转圜的余地——在适当的时机拒不承认这是一次朝贡行为,以满足日本日益膨胀的民族自信。唐朝方面并不了解日本这些小心思,在唐朝方面的逻辑认识中这就是一次朝贡行为,那么按惯例到880年前后就该准备新的遣唐使派遣工作了,但876年前后唐朝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波及大半个中国,到880年前后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都成了战场,一向善于投机取巧的日本像安史之乱时一样选择暂时观望。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打算和东亚传统的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册封体系彻底决裂的意向也越来越清晰,于是自真如亲王来唐后三十年左右大唐朝廷与州府再没见日本使节来华“朝贡”,唐朝廷和管理相关事务的地方官不是傻子、瞎子,自然注意到了这点,但因忙于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而无暇顾及此事。

大约在892~894年随着起义的日渐平息时任温州刺史的朱褒派人送信到日本要求日方遣使朝贡。在接连遭受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的打击后唐朝出现了严重的藩镇割据现象:朱诞、朱褒兄弟利用这样的时机割据温州,成为一方土皇帝。长期割据温州的朱氏家族对朝廷有很大的建议权和影响力,朱褒之所以会关注中日交通这一问题原因主要有二:其一营造敦促外国来朝的盛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威望;其二朱褒治下的温州是唐日贸易的重要港口,而口岸贸易抽解所得是州府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尽管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然行将就木,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打日本还是不成问题的。虽然朱褒不是唐朝皇帝,但毕竟也是一方实力派,是能对大唐朝廷施加影响的,这令日本方面不敢轻视朱褒的来信。所以收到朱褒来信的日本朝廷当即决定组织第20次遣唐使,然而被任命为遣唐大使的菅原道真却明确加以反对。菅原道真的反对理由是大唐凋敝——这其实是菅原道真冠冕堂皇用来反对出使的理由,其实他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随着大唐帝国的凋敝,对遣唐使的招待也大不如前,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跨洋越海,结果却一无所获,这样的傻事怎能干?最奇葩的是菅原道真在给天皇的回复中居然特意写道:国之大事不独为身——此乃为国家大事考虑,不只是为了我菅原道真个人的身家性命,这倒真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菅原道真的反对固然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不过日本朝廷最终采纳他的意见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随着大唐帝国的日渐凋敝,日本自觉可以向大唐学习的地方越来越少。而两国之间发达的民间贸易完全能满足日本对“唐物”的需求,已不再需要通过朝贡贸易来获得。与此同时原本就对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册封体系始终没打心里认同的日本在经过长期效法大唐的改革后民族自尊心乃至自大心理日益膨胀——894年前后正是日本由全面效法大唐文明的唐风文化向将大唐文明本土化的国风文化转型时期,这时的日本具有越来越强的本位意识,于是决心脱离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传统的朝贡册封体系。

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13年后的907年大唐帝国被朱温篡夺,朱温开创了梁朝(由于此前已有以“梁”为国号的王朝,所以史称后梁),此后后梁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后更替,战乱不休。自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藩镇割据现象延续了下来:朱温篡唐后各割据政权趁机先后取得独立地位,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之外,又先后涌现出前蜀、后蜀、楚、荆南、吴、南唐、吴越、闵、南汉、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后世称这段历史为五代十国。大唐灭亡后的50年间东亚朝贡册封体系中的渤海、新罗也相继灭亡,这令日本感觉自己一国独大,不免沾沾自喜起来。与此同时在大唐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各个割据政权一心逐鹿中原,无暇顾及海外邦交,只有割据江浙一带的吴越国才有这方面的自信和需要——吴越一方面和其他割据政权之间合纵连横,另一方面遣使海外列国。同光中(923~926)钱镠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守尚书令,封吴越国王,赐玉册、金印,命所居曰宫殿,府署曰朝廷,其参佐称臣,这标志着吴越实际上已是一个独立王国。与此同时钱镠“加封爵于新罗、渤海,海中夷落亦皆遣使行封册焉”。这段《旧五代史》中记载的“海中夷落”自然是包括日本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钱镠并不安于割据一方的现状,他还想一统中华并进而恢复华夷秩序。从这段记载也能看出:尽管大唐帝国灭亡了,尽管中华大地四分五裂了,但在这些割据政权眼中依然视日本为岛夷。

935年吴越王钱元瓘曾派遣商人蒋承勋出使日本并辛辛苦苦带着若干只绵羊。已经闭关锁国的日本朝廷不仅没遣使回访,而且在朱雀天皇承平六年(936)由左大臣藤原忠平出面给吴越王写了一封要求与吴越国平等交往的书信。953年蒋承勋又以吴越王钱弘俶的使者身份带着信件和丝绸、粗绢等贵重礼物前来日本。日本朝廷由右大臣藤原朝臣师辅出面让蒋承勋给吴越王带去这样一封回信:蒋承勋来,投传花札,苍波万里,素意一封,重以嘉惠,欢惕集怀。抑人臣之道,交不出境,锦绔珍货,奈国宪何,然而志绪或织丛竹之色,德磐或引沈檀之熏,受之则虽忘玉条,辞之恐谓嫌兰契,强以容纳,盖只感君子亲仁之义也。今抽微情,聊寄答信......这封信相比以往更进一步了:以往只是要求和吴越国作为平起平坐的主体交往,至此则更进一步——已不愿和割据一方的吴越国平起平坐了,反而自视上国,只是看吴越国献上的锦绔珍货还算称心才勉强与之交往。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就认为:吴越王的书信并非赠日本朝廷,而是赠日本国领班大臣——属于大臣之间的私交,而非两国国交:盖吴越国仅保一隅之地,僭称王号,故不得不谦让而执此态度。日本答书也就不用朝廷之名义——尽管事实上有国际之交涉,形式上仍执私交之体裁。当时的日本政府对海外的态度颇为消极——不想主动寻求交际,只是作出因他人请求而不得已应之的态度。

当中华大唐帝国覆灭,五代相继交替之际日本也进入了多事之秋:日本皇室在历史上曾有相当漫长一段时间是不和臣民之女联姻的,这造成皇室堂兄妹乃至亲兄妹之间世代乱伦。随着遣唐使不断向日本传播中华大唐文明,这种野蛮风俗日益受到诟病。而日本皇室想出的解决应对之道居然是和国内最大的贵族世家世代通婚,尽管用今天的医学观念看:这属于表兄妹通婚,不过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很大的进步了,要知道即使在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一些边远山区依然存在姑表结亲的现象。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天皇谁也没考虑到表兄妹通婚对后代基因的影响,他们所操心是另一件事——世代联姻意味着历代天皇的舅舅、外公出自同一家族。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家族呢?这个家族姓藤原。藤原家族不仅世代与皇室联姻,更是长期把持朝政——天皇年幼藤原家就为摄政,天皇成年后就为关白成为定制,日本历史上称这种政治模式为摄关政治。一时间天皇废立、国政大事无不出自藤原家,地方领主也纷纷寄进。藤原家被世人直接称呼为摄关家。摄关对天皇来说等于将政权拱手相让,天皇自然不甘心此种局面,于是天皇发明了院政与之抗衡:院政始于白河天皇时期——白河天皇在位13年,他于1086年主动退位,传位给太子崛河天皇,新天皇当时只有8岁,白河天皇退位后就出家为僧,成为法皇。法皇以太上皇的身份设立院厅继续执政——白河天皇此举实际上是皇室和寺院僧侣势力结盟对抗以藤原家为首的世家贵族。由法皇亲自辅佐新天皇也避免了藤原家利用天皇年幼之机专擅朝政。此后鸟羽和后白河天皇也仿效此举,于是日本政坛出现了摄关和院政博弈的局面。这一时期日本国内摄关和院政的竞争也折射到此时的中日关系中:从10世纪开始日本的国风文化兴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制自豪,视东亚大陆上的改朝换代为乱象。然而“万世一系”的日本皇族此时正在其国内被藤原家的摄关政治日益架空,当然天皇是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人分割的——除了发明院政来和藤原家在国内朝政上斗争外,在外交上皇族特别重视维护日本的上国形象以显示强硬态度,并希望借助这种强硬姿态赢得那些对藤原家不满的世家贵族的尊重,以结成反对藤原家摄关政治的联盟。

公元960年正月当春节的喜庆尚未散去时当时的后周朝廷就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北汉和辽国联军南犯,就在前一年后周的世宗皇帝柴荣刚刚驾崩,年幼的恭帝柴宗训继位不足一年,还无法亲理朝政。太后和辅政宰相商量后匆匆派出禁军前去抗敌,当军队行进至距离京师二十里外的陈桥驿时突然发生哗变:军士们给他们的统领——当时的后周禁军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披上了黄袍,随即大军掉头返回京师。在这场不流血的政变后赵匡胤在没杀害后周柴家一人的基础上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的大宋王朝。成为一国之君后的赵匡胤通过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也从而避免了他的大宋王朝成为继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王朝。稳定了内部后赵匡胤又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赵光义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至此五代十国中的南方割据政权被宋朝悉数统一,只剩山西太原一带的受辽国庇护的北汉还没被宋朝削平。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赵光义于二月率军亲征,宋军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兵不血刃迫降吴越,又成功灭亡了有辽国保护的北汉,这令赵光义自信心爆棚——他希望在自己手中重新恢复汉唐时期的华夷秩序,于是就在灭北汉的当年五月赵光义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北伐辽国。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失败。高粱河之败标志着宋朝试图恢复传统的华夷秩序的努力归于失败,此后东亚地区传统的中原王朝一家独大的朝贡册封体系被多极争雄的格局取代:契丹人建立的辽帝国占据着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西北的定难军节度使表现出强烈的独立倾向,日后这个割据政权从宋朝正式独立出去建立了西夏国;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宋军在征讨交趾的白藤江之战中先胜后败,统一交趾的计划最终成为泡影,此后交趾由中原王朝管辖的郡县演变成后来的越南;孤悬海外的岛国日本正努力打造自己的国风文化,强烈的本位意识使其一再拒绝宋朝对其遣使入贡的要求。唯一令赵光义感觉安慰的是:太平兴国四年正月丁亥命太子中允张洎、著作佐郎句中正使高丽,敦促高丽前来朝贡宋朝。这是赵光义的遣使入贡要求得到的唯一回应,还是因为此时高丽和辽国关系紧张,所以才打算联合宋朝制衡辽国,不然和宋朝隔着辽国的偌大疆域的高丽才没闲工夫搭理赵光义。

这就令宋王朝异常尴尬了:毕竟这个王朝统一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汉地,统一之后的宋朝很自然地继承了中华正统王朝的华夷秩序理念,构建以宋朝为中心的同心圆式的新的册封朝贡体系。然而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文弱的王朝却不得不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对这种落差宋朝皇帝想出的对策是“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这本是中华帝国数千年来处理中外关系的传统策略,然而过去的王朝大力弘扬自己的文德背后是有武功支撑的,偏偏宋朝天生武略不足,因而不得不采取以经济文化手段来构建以宋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太平兴国六年(981)十月丙戌“杂取历代医方同加研校”,次年十月癸卯《乾元历》成。整个大宋王朝弥漫着一番盛世修典崇文的景象。宋朝大体统一了中原汉地不仅大大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也为发展文化事业,进而促进国内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繁荣提供了条件。随着宋朝和平接收吴越、武力剿灭北汉,南北两大佛教圣地——天台山河五台山已处于宋王朝的控制之下,同一时期一直游离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册封体系的日本的天台山、五台山信仰正越来越强烈。乾德三年(965)游历五天竺18年的沧州僧人道圆归国并偕于阗使者共赴京师陛见,此举大大激发了宋太祖开展文化外交的宗教热情——966年他模仿唐太宗遣玄奘西天取经的做法(此乃民间误传,其实玄奘西行一开始未获唐太宗批准)选僧人行勤等157人赴天竺求法,每人赐钱三万。这次大规模的官费留学活动是宋太祖对外“修文德以来之”的羁縻做法且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开宝年间(968~975)就有印度高僧法天等来宋,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更有印度高僧天息灾(又名法贤)、施护相继携带大批梵文经籍和佛舍利来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日本僧人奝然来华,受到比遣唐使更高的礼遇。《宋史》云:“太宗召见奝然,存抚之甚,厚赐紫衣。于太平兴国寺,上闻其国王一姓传继,臣下皆世官。因叹息谓宰相曰:“此岛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继袭不绝,此盖古之道也。中国自唐季之乱,宇县分裂,梁、周五代享历尤促,大臣世胄,鲜能嗣续。朕虽德惭往圣,常夙夜寅畏,讲求治本,不敢暇逸。建无穷之业,垂可久之范,亦以为子孙之计,使大臣之后世袭禄位,此朕之心焉。”

开国之初的宋朝也曾极力希望恢复传统的华夷秩序,在败于辽国之手后宋廷依然没放弃这一打算,于是屡屡遣使高丽、日本等海外诸国。与此同时自认为以全面吸收大唐文明的日本形成了越来越强烈的本位意识:此时的日本甚至以小中华自居,希望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朝贡册封体系以代替历史上传统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华夷秩序。如果昔日的大唐在日本眼中还是天朝上国,那么后来的宋王朝在日本眼中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日本人开始称来自宋朝的人为番客。不过日本其实一直关注着东亚大陆上的一举一动——一旦大陆上形成一个像昔日的大唐一样强大的国家,如何应对便成为岛国人讨论的热点话题。尽管宋朝的武功没强大到令日本恐慌的地步,但与此同时东亚大陆进入多极争雄的格局:就连其中最为弱小的朝鲜半岛政权都曾一度对日本构成威胁。说起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关系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朝鲜半岛上的政权长期以来就是被日本欺负的,多亏有中国这个宗主国的帮助才得以生存下来。翻看朝鲜、韩国的史书很多都有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倭寇来袭。殊不知日本历史上也有“韩寇”一词——原来棒子也曾将鬼子按在地上各种蹂躏。

事实上第一次韩寇侵袭日本时中华大地还在大唐王朝统治之下,当时朝鲜半岛上的政权是新罗——《日本纪略》如此记载道:弘仁四年(西元813年)二月二十九日一百一十名新罗人驾五艘船登上小近岛,与当地人作战,杀九人,掳一百人。作为事后的对策:日本在对马设置新罗语翻译,以便审查每年大量渡至日本的商人、漂流者、移民、难民等新罗人集团。弘仁十一年(820年)二月二十六日居住于远江、骏河的七百余归化人(定居日本的新罗人)发动暴乱。乱民“杀人焚屋”,抢劫伊豆国谷仓及船只。二国军人开始未能捕捉,后来从关东等地七国请求援兵,最终捕获乱民。关于动机,据推测:归化人虽分得口分田与一定生活费用,但因被认为图谋在博多等地从事与本国从事非法交易,而被勒令移居日本东部,故产生怨恨。869年五月二十二日夜新罗海盗乘船二艘来至博多港,抢夺丰前年贡绢绵后立即逃窜。虽发兵追击但最终未能捕获。对此政府加强沿海诸郡的防备,并逮捕且放逐了作内应的新罗商人润清等三十人,赏赐了勇射海盗的百姓五六人。之后,在新罗被捕的对马猎人卜部乙屎麻吕通报了当地的严重情况,最终大宰府决定将治下所有的新罗人迁至陆奥,给予口分田使其定居。当时新罗建造大船鸣号进行军事演习,据说是为了“伐取对马岛(870年二月十二日条目)”。当地的书记官获得了“新罗国文书”,告发了潜伏于大宰少弐藤原元利万侣附近的内应。日本朝廷加强弩师与守兵的配置,命对马守小野春风等守卫当地,另一方面前往八幡、香椎、神功陵等神社祭祀上供,祈求神灵保佑,“日本乃神国,敌国之船不战即沉没”。893年五月十一日大宰府发现新罗海盗。“新罗海盗于肥后国饱田郡杀人焚屋,由肥前国松浦郡遁去”。次年四月接到对马岛的受袭报告。九月五日对马守文屋善友率数百郡兵以弩迎击四十五艘船的海盗,据说射死二百余人,捕获一人。从俘虏口中得知新罗发生饥荒,都城亦不例外,故来抢夺谷绢。总共有船一百艘,约二千五百人。

公元935年高丽灭新罗,并于翌年统一朝鲜半岛南部。高丽为谋求恢复朝日国交在公元937年至公元1051年的百余年间曾多次遣使,终未能达到目的,但高丽私商一如从前频繁到九州贸易,日商去高丽的也络绎不绝:仅公元1073年至公元1093年的20年间日商去高丽的就有28次。9世纪下半期北九州沿海一带开始遭到来自新罗的小股海盗骚扰。公元977年10月来自高丽方向的海盗(根据东北亚大陆各民族的社会状况以及对马海岸周边的地理条件,很可能也是由东北亚大陆经朝鲜半岛周转的狩猎民族领导的 )入侵, 筑前、筑后、萨摩等沿海地带皆受其害,奄美岛受害尤重。继高丽海盗之后刀伊人也大举来袭。“刀伊”系朝鲜语“外藩”之意。据说刀伊人是散布在中国东北地方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女真人的一支,同高丽有贸易往来,自11世纪开始在半岛东海岸一带进行海盗活动。宽仁三年(1019)刀伊驾驶50余艘船只入侵对马、壹岐、筑前等地。当时只以搜刮农民为能事而无抵御外侮能力的中央权贵们闻讯大骇,毫无办法。这支刀伊海盗最后还是被日本地方武装击退了。日本居民被杀463人,掳走1280人,后来高丽海军在海上击败了这支海盗,送回被掳日人259名。就在此前不久的长德三年(997)奄美岛人从南面袭击九州各地,甚至烧毁日本”海夫“们的住宅,抢夺财物、掳掠男女。就在这次刀伊入侵前后还有一件让日本朝野紧张、猜疑的外交事件——长德三年(997)有高丽国牒三通送达日本,日本公卿朝议认为其内容“有令耻日本国之文”,决定遣返高丽使节。日本方面甚至进一步怀疑此事背后有宋朝的阴谋并下令让居住在镇西及越前国的宋人尽快归国。

自918年王建灭新罗建立高丽王朝以来日本朝廷一直拒绝回复高丽要求建交的国书,对高丽与吴越之间的交往也是冷眼旁观。宋朝的建立令东亚局势发生了新变化:宋朝是要恢复汉唐以来的华夷秩序——以册封朝贡体制来发展国际关系,这是具有强烈本位意识的日本所无法接受的。高丽一再就建交事宜催促,刀伊又自海外来袭,这些事件进一步促使日本采取更加孤立的外交政策——此后日本对东亚大陆各政权一概视之为番夷,在政治上拒绝建立官方外交关系,经济上严格控制来日本贸易的宋人和高丽人,在文化上采取对外竞争的态势。这一时期日本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从当时的日本一再被新罗人、高丽人、刀伊人各种蹂躏的情况可以证明。白江口之战惨败的阴影仍令日本记忆犹新,即使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文弱王朝,但宋朝当时在世界上文化与经济的繁荣程度仍令日本艳羡不已。以日本当时面对新罗人、高丽人、刀伊人尚且吃力的军事实力自然会对宋朝这个庞然大物心存畏惧。与此同时这时日本国内又正值摄关与院政激烈交锋的时期,也无心参与海外事务,这一时期日本是一个较为倾向于自我封闭的国家:自918年王建灭新罗建立高丽王朝以来日本朝廷一直拒绝回复高丽要求建交的国书,对高丽与吴越之间的交往也是冷眼旁观。宋朝的建立令东亚局势发生了新变化:宋朝是要恢复汉唐以来的华夷秩序——以册封朝贡体制来发展国际关系,这是具有强烈本位意识的日本所无法接受的。高丽一再就建交事宜催促,刀伊又自海外来袭,这些事件进一步促使日本采取更加孤立的外交政策——此后日本对东亚大陆各政权一概视之为番夷,在政治上拒绝建立官方外交关系,经济上严格控制来日本贸易的宋人和高丽人,在文化上采取对外竞争的态势。宋朝方面在屡屡提出建交要求而遭日本拒绝后也一度不再去关注这个蕞尔岛国,直到北宋倒数第二位皇帝宋徽宗时又想起了这个桀骜不驯的始终不愿臣服于大宋的岛国——这时正值宋徽宗联金灭辽,收复了宋朝历代先君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其实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完全是因为辽国在金国的打击下已无法自保的结果,以宋朝的实力收复燕云十六州无异于痴人说梦。宋徽宗自己却不这么想,恰恰相反他认为自己实现了历代祖宗的遗志,兴奋之余的他向包括日本在内的海外诸国传达了要求遣使朝贡的国书。日本方面还是一如既往地置之不理,其实宋徽宗自己也没把这当回事,很快就忘了此事,退一步讲:就算他记得也没啥意义,因为没多久在靖康之变中他就成为了金人的俘虏。

如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没有战败,中国和日本会发生什么

我是豆包,很高兴和大家共同阅读历史。

历史没有如果,不过我们可以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设想。

首先我们看一下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承受了什么样的真正历史现实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后都经历这些痛苦的事实。

  • 首先海陆军惨败。清朝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的湘军被解散,李鸿章的淮军就成为清朝国防力量的中坚,其中清朝花费数千万两巨资建立起来的北洋海军就是属于淮军体系,而在朝鲜和辽东作战的清朝陆军也以淮军为主,然而甲午战争中清朝陆海军惨败,辽东地区的旅顺等地被日军占领,黄海大海战中北洋海军也损失惨重,后来北洋海军的基地威海卫的刘公岛被被日军攻占,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中日黄海大海战

  • 其次惨重的割地赔款。甲午战争后共计清朝共计向日本支出战争赔款和后来赎辽费共计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3.5亿日圆,而后甲午战争5年后即1900年当时日本的全年财政收入不过1.8亿日元,可见当时清朝赔款的数额巨大,完全可以重建4个北洋海军。而在赔款的同时,清朝还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造成至今仍有日鬼在宝岛煽风点火。

  • 第三彻底失去了朝鲜。甲午战争以前,清朝对于朝鲜不仅仅是宗主国地位,而且完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朝鲜,朝鲜王室完全受制于清朝派遣的袁世凯等人,清朝甚至仿照列强在朝鲜设置自己的租界,然后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马关条约》第一条就是承认朝鲜独立,也就是承认日本对于朝鲜的控制。
  • 第四中国彻底陷入被瓜分境地。“破鼓万人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国虚弱的一面完全展示了西方面前,于是列强加紧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沙俄强租旅顺、英国强租威海、德国强租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甚至欧洲二流国家意大利也要强租浙江的三门湾。

反映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

  • 第五清朝内部斗争加剧。甲午战争失败后,以维新派为首的清朝改革派,基本上否定了洋务派的工业救国主张,而改为要进行宪政改革,结果与清廷保守派的矛盾加剧,其中掺杂了慈溪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帝、后权力之争,结果维新变法失败,光绪帝失势,清朝重新回归到保守时代,继而发生慈禧向全世界11强国宣战的可笑又可悲的奇葩情况,结果是北京再次被攻破,清王朝万劫不复,中华民族灾难深重。

那么甲午战争战争赢了,清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 首先清朝的陆海军惨败结果就会是变成日本陆海军的惨败,日本将其国家收入一半以上支撑起来的军队就会覆灭,习惯于欺软怕硬的西方列强们也会将19世纪末瓜分中国的狂潮目标改为日本,而用国家命运进行战争豪赌的日本就会万劫不复,也不会成为日后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 其次清朝有可能崛起为新兴大国。清朝的高层并不傻,向光绪皇帝、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十分的睿智,他们一定会像日本对待中国一样清算日本,那么清朝势力渗透进日本,让日本割地赔款,同时洋务运动则继续会被坚持下去,要知道清末时期,中日的工业差距并不大,其中作为工业时代重要指标的钢铁产量,中日都是在15万吨左右。而当时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已经有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而且战争的胜利将会缓和国内矛盾,同时作为战争的坚决支持者光绪皇帝将获得极大的威望,这将有助于其进一步掌握权力,而在缓和矛盾后,清朝有可能延续同治中兴,崛起为新兴列强,纵横世界不敢说,但是依据地利优势,称霸东亚应该问题不大。

洋务运动中建立起来的江南制造局

  • 第三清朝一定会加强对朝鲜的控制。早在19世纪80年代,在朝鲜的袁世凯、张謇就提出过将朝鲜直接化为清朝的行省,甚至当时朝鲜国王李熙的老爹,当时的大院君也提出将朝鲜并入中国,而一旦甲午战争中国战胜,这有可能变为现实,同时台湾宝岛将牢牢地在我中华版图之内。


然而历史就是发生过的事实,甲午战争清朝遭到惨败,洋务运动的工业救国,北洋海军的建军强国戛然而止,随手帝国加紧瓜分中国,维新变法失败,让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和断层,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慈禧向世界宣战引发的八国联军入侵,则让清王朝彻底万劫不复。

而日本则通过甲午中日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的两场胜利获得巨大战争红利,一跃成为世界公认的列强之一,而战争能够带来巨额利益,也让日本彻底走上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于是20世纪开始后,人类开始进入世界战争状态。

十九世纪末,中日战争的动因是什么

这个主要是指发生在晚清时期,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中国战败,付出的代价是清朝一手创建的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全军覆没,并被日本强迫签订《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三千万两,开放通商口岸等。对中国的损害是巨大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导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另一方面,则极大地增强了日本国力,为其以后再次发动战争奠定了基础。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日本为何要发动战争。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场战争的动因。

首先,跟日本的地理位置有关。众所周知,日本这个国家是一个岛国,不仅国土面积狭小,而且资源匮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因此,为了掠夺更多的资源,他们便将目标对准了自己的邻居——清朝。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且日本自明治维新维新以来,国力大增,军事实力也进一步得到增强,而且又赶上工业革命,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强国对弱国进行资本掠夺。而日本这个自明朝以来就对中国垂涎三尺的国家自然也不甘落后,中国距离日本又近,资源又丰富。所以,理所当然会对当时的清朝发动战争。这是中日战争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从当时的清朝方面来说。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而且,不重视海军建设。而且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给自己过生日,私自挪用海军经费几百万两。而与此相反的是,日本为了侵略中国,由天皇带头,勤俭节约,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海军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侵略中国做准备。所以,看到这样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日本完全有信心打得过。因此,发动战争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中日战争的一个动因。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中国强大,日本敢来侵略吗?

第三,日本对中国蓄谋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日本可谓是不知天高地厚,正巧赶上了盛唐时期,所以,被唐朝一顿打的服服帖帖,自那以后,日本乖乖地学习唐朝文化。第二次就是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有一个叫丰臣秀吉的二货大概是脑子瓦特了,大言不惭要征服中国,那时候的明朝属于中期,军队战斗力很强,所以,这一次,日本同样吃瘪,被打的服服帖帖。第三次就是甲午中日战争,这时候的清政府已经日落西山,所以日本这家伙瞅准机会,侵略中国。以至于后面的第四次发动的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老照片)
因此,对于中日战争,日本人的祖先就将侵略中国烙印在他们骨子里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日本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无论何时何地,他们始终对中国垂涎三尺,虎视眈眈。这也是中日战争的一个动因。

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们不仅要要时刻提防,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不给日本以任何侵略的机会。

【文/王不二】

感谢大家阅读!

日本不投入太平洋战争.主打中国战场会有什么结局

那么抗日战争在1943年底就结束了,最可能的结果是重庆政府和日本达成某种妥协,局势恢复到1937年7月之前的状态。注意啊,千万别把日本人的智商想得那般低下,但凡能够与美国不撕破脸皮,他们绝不会冒险挑起太平洋战争,实在是被美国卡住了脖子:油不够了。

1941年春夏之交,驻扎两广的日军为了彻底切断滇越铁路和桂越公路,终于武装开进了越北,这就等于正式触及了西方各国的远东利益,而不是什么“北进”了。美国政府对此立即警惕起来,随即宣布一系列对日制裁措施,其中包括冻结日本在美所有资产,同时实施石油禁运等等,尤其是最后一条,让日本人确实惊骇万分骑虎难下了。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石油资源更是少的可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开始,日本通过购买和掠夺等多种方式,历经20年时间,总共才攒了600万吨石油。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石油消耗量激增,但由于能够从美国和荷属殖民地进行大规模采购,还基本能够满足部队作战需要,尤其是日本海军更是烧油大户,因为其拥有庞大的舰队和舰船数量。

不用说发起大规模进攻战役,即便是几百万日本陆海军处于待命状态时,日常消耗成品油也在12000吨/天,一年下来就是438万吨成品油。如果期间陆军实施大型会战、或者海军进行大舰队机动,这个数字基本就得翻番,所以精明的日本人一算,如果美国断绝石油供应,那么日本现有石油库存最多还能撑两年,然后就点滴无存了,算起来正是1943年年底。

什么意思呢?如果日本不跟美国开战占领太平洋各产油地带,或者通过战争逼迫美国承认其亚太现有地位继续开展石油贸易,那么到了1943年底以后,日本陆海军的战舰、飞机、大炮、坦克和汽车,通通将成为无数堆废铁。我们知道,中国军队在兵力、在轻武器方面是并不吃亏的,弱点就在于没有制空权和缺乏重武器,比如大口径火炮和坦克装甲车等等。

而如果失去了这些技术兵器优势,关内战场大约80万日军野战部队根本无力保持战略主动权,大家都是轻武器对射,捷克式、中正式难道还怕了歪把子和三八大盖不成,民二四重机枪也完虐九二重机吧?面对国共两军超过400人的优势兵力,日军大概率要放弃华中和华东占领区,仅阿南惟几第11军的20余万人马,所面对的就有中国军队第五、第六、第九战区的110个师100万大军。

更要命的是,如果日本海军因为缺油而丧失机动能力和制海权,日本人对华北、华东和华南的海岸线封锁必将空门大开,中国将方便得到大批的军事援助、从国际市场购买和运进更多的军用物资,军队的战斗力会进一步提高。此消彼长的结果,是中日军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中国军队就有能力进行局部的战略反攻,这是日本人最害怕看到的。

千万不要以为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就能向中国战场再投放100到150万的兵力,因为我们的讨论是建立在日本缺油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海军的配合和运力,仅数百万日军的给养问题.,日本军部就解决不了,粮食弹药物资运不过来,全靠拼刺刀跟中央军作战不成?第三次长沙会战已经给出了答案:粮弹两缺的日军只能掉头跑路。

美国人不依不饶,还在谈判条款中增加了一条: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兵,伤亡几十万鬼子兵、耗费了巨额战争费用并且举国勒紧裤腰带撑了四年多,这时候让日本人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疯狂的军部能接受嘛?所以日本政府和军部在发现美国没有妥协的意思以后,最终只能达成一致:惟有一战,别无他途。

必须要知道,甚至连美国总统罗斯福心里都非常清楚,一旦切断了日本的石油供应,美日之间距离战争已经不远了。

假如清朝在1894年主动与日本开战,那甲午战争中国会胜利吗

当年北洋水师定远、致远舰是亚洲最大的铁甲舰,中日两国海军将领都是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若李鸿章不动用海军军费为慈禧修颐和园,相关官员也不在燃煤及炮弹上做手脚以次充好,清军主动对日开战,可能战况就不是如此。那时日本舰队实力并不如清军,北洋水师也不致于全军复灭。中国就有可能战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