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叫清朝有什么历史依据?清政府对中华民族有什么贡献_清朝_金瓜_沙俄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清朝 清朝 金瓜 沙俄

本文目录

  • 清朝为什么叫清朝有什么历史依据
  • 清政府对中华民族有什么贡献
  •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 清朝唯一一位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生前为何让皇帝如此痛恨
  • 清朝最后割让的领土是哪里现状如何
  • 清朝有几个皇帝
  • 清朝12帝为什么称13朝
  • 如果强盛时期的明朝和鼎盛时期的清朝打仗谁会赢为什么
  • 镇南关大捷清朝为何选择议和
  • 大清为什么叫大清清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清朝为什么叫清朝有什么历史依据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为什么叫清朝呢?

传说,当年努尔哈赤落难,骑着一匹大青马逃难,后边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追赶他。马跑得太累了,这个大青马就累死了。努尔哈赤非常伤心,就对这个大青马说,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这国号就叫“大青”,这个“青”和“清”是谐音了。当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清朝的祖先是东北女真族,女真族又分为了三大部分,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祖先是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后,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6年)建国称汗,定国号为“后金“。为什么叫“后金”呢?

是因为努尔哈赤的祖先和北宋时金朝完颜氏的祖先都是女真族。从爱新觉罗的姓氏来看,“爱新”,满语为Aisin,“金”的意思。“觉罗”满语gioro,“远支”的意思。所以爱新觉罗就是金部落的远支,和金朝有族脉的联系,为了区分就叫做“后金”。

1636年皇太极登基,将“后金”改为“清”,将“女真“族名改为为“满洲“。皇太极为什么要改国号,改族名呢?

皇太极登基后,明朝日渐没落,内忧外患,而此时女真已占据了东北大部分区域,于是皇太极有了入关统一全国的雄心。如果势力范围不在局限与关内,叫“后金”就不太大气。另外欲入主关内,成为大统,就要得民心,就要解决汉人对异族的排斥心理,“后金”这个国号少数民族味道太浓了。在加上北宋时,金人不断侵扰汉人,一旦占领了汉人的城市,便实行屠城命令,随后运走这座城市的财产,汉人对金人可谓是恨之入骨。为了淡化汉人对金人的不良记忆,显示清和历史上的金朝没什么关系,所以更名为清。

那为什么叫大清呢?

其一,少昊说。日本专攻清史的史学家稻叶岩吉在《清朝全史》中提出,皇太极改金为清,源于历史上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金天氏称父为清,且又称土为清。皇太极将金国比作少昊金天氏,故采用“清”国号,满足了满洲人对历史的依恋。

其二,五行说。明朝的“明”字属火,火克金。而清”是水字旁,以清代明,犹如以水灭火,是顺乎天道,是必然成功的。因此推测皇太极利用五行之说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

而关于“满洲”一词的来历,也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满洲”为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李满住”名字的谐音。第二种说法是,由于中国古代王朝五行五德轮替的说法,明朝为火德,“满”和“洲”的汉字都为水字旁,所以无论是“满清”还是“满洲”都是水阿,足以淹没“朱明”之火了。皇太极的这种做法有以水克火、以清代明的意思。

清政府对中华民族有什么贡献

客观的看问题,尊重历史事实,不能因为清晚期腐败无能,丧失大片国土,而抹杀初中期扩张更大片领土的历史事实。

清朝政府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清初、中期强盛时,极力开疆扩土,后期虽然丧失一部分,但开拓的疆土,远远大于丧失的部分,奠定了今日中国之版图的基础。

首先要说的,东北为中国领土,而处于中国东北领土上的满清入主中国中央政权,不过是汉族、少数民族满族,谁人入主中央政权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中国人!

清政府后期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是不争的事实,但仍剩下不是960万平方公里领土,加上中华民国时期丧失的外蒙古150多万平方公里,清朝灭亡时,实际留下的是1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一般认为,明帝国领土在500~700万平方公里,外东北奴儿干都司的地图显现大片领土,有效统治时间并不长,“昙花一现”而已,应该可以忽略不计!

上图明朝疆域外亦力把里(西域)及瓦刺、鞑靼(内、外蒙古)、唐努乌梁海、科布多,图中浅黄色显示的约460万平方公里土地,清朝时囊括为中国领土。

清帝国开疆拓土并有效统治,具体表现在以下:

一、清政府初、中期强盛时,极力开疆扩土,不惜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收复唐朝以来丧失近千年的中亚西域新疆约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晚清时采用重臣左宗棠建议,委任左宗棠统军西征,打击分裂势力,左宗棠为示决心,抬棺率军千里西征,打击新疆分裂势力,维护新疆统治稳定。

既今日新疆及清朝后期丧失的今日新疆以西至巴尔喀什湖地区,新疆土地面积占今日中国1/6国土。

二、清政府采用“大棒加胡萝卜”战略,武力征服+联姻,将蒙古约2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纳入大清帝国版图,一举解决前明朝征战未能解决的、历朝多未解决的北方“马背民族”侵扰中原问题,把同为“马背民族”的蒙古臣服,并有效统治蒙古。

需要说明的是,外蒙古领土丧失是中华民国期间的事情,并非清政府。

清朝后期,日趋腐败,国力衰败,加之统治者无能,在世界列强的咄咄逼人进攻威逼下,丧权辱国,签订一大批赔款割地卖国条约,赔款总额达13亿两白银之多,丧失大约150万平方公里领土。

但是,至大清帝国政权灭亡时,留下1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较明朝还是大得多的,这是一个不爭的历史事实。

仅供参考。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我们在清朝宫廷题材有关的影视剧和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皇帝用金瓜子打赏的剧情,只要他心情好,金瓜子都是一大把地赏赐给后宫或下臣,非常的豪气大方,正应了皇恩浩荡那句老话,激动得受赏者叩头不止,三呼万岁,大谢龙恩。

但这只是文艺作品里的夸张,起到营造气氛,强化剧情,突显人物性格的作用。

事实上,金瓜子是不能大把大罐赏赐的。 此话怎讲?要说清这个问题,当然要从金瓜子的来龙去脉说起。

其实,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种称谓,作为货币最初流通于民间,因其形状似瓜子而得其名,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一两左右。一两金子价值不菲,而铸造成金瓜子后价值便更高。因而持有一枚金瓜子就如拥有了一笔巨款,那要是拥有几枚十几枚的话,就是大富,因此一般人是不可能拥有的。所以拥有金瓜子是身份高贵的象征,那些使用和拥有它的人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名流大贾。

但到了明朝初年,已有规定在民间不能流通金银,而到了清朝之后,金银的流通要求就更加严苛,于是奇货可居的金瓜子便成了皇帝独享的御用之物,由他专门用来赏赐他所喜欢的后宫大臣与王公贵族,或者名流大贾与有大功之文臣武将。

久而久之,金瓜子就成了皇恩与荣耀的象征,有幸得到金瓜子者,都会将其供奉在客厅中,以此彰显皇恩眷顾。

搞清楚了金瓜子的来龙去脉,也就明了它绝非轻易得到之物,而且即使得到,也不可能大把大把地得到,否则,金瓜子就成了寻常之物,失去了尊贵恩宠的特质。

总之,作为皇帝的独有之物,作为皇帝显示龙恩、奖赏下臣的重要物品,它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手段,是绝不可能随随便便使用的。 既然金瓜子不可随意赏赐,那么影视剧与小说中的清朝皇帝大把大把赏赐金瓜子,就成了一种戏说,一种虚构。

而作者如此夸张使用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彰显皇恩隆重,彰显对受赏者的宠爱,烘托赏赐的气氛,丰富剧情与人物形象,增加可视可读性,甚至还可由此生发出许多传奇离奇的情节来。于是金瓜子便成了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的一个亮点与法宝。

而夸张赏赐金瓜子的数量,能为剧情加分,还在于金瓜子本身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稀罕宝贝。由于制作金瓜子时,没有固定模具,也没有具体的重量要求,因而世上就不可能有两枚形状完全相同的金瓜子,这就使得碎金子冶炼成金瓜子后,天性独异,古朴可爱,浑然天成,因而成为难得的为剧情加分的道具,为作者所津津乐道。又因为每一枚金瓜子的形状各异,便可极大刺激作者的想象力,甚至创作出以金瓜子为中心展开的精彩故事。

弄明白了历史上皇帝使用金瓜子的真实状况,再看文艺作品用的有关场面,相信观者会心一笑,对此戏说,以为然又不以为然,这正是正史与野史的区别。

清朝唯一一位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生前为何让皇帝如此痛恨

先来解释下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供奉历代皇帝牌位的场所。那配享太庙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和历代的皇帝牌位供奉在一起,这是无上的荣耀,一般是近系宗室或者大功臣才有资格享受这个待遇。

大家知道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朝汉人地位比满人是要低的,甚至比蒙古人还要低,所以在清朝只有一个汉臣配享太庙,这个汉臣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父亲乃大学士张英。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位列中枢,在雍正年间达到权利的巅峰。

张廷玉深得康熙,雍正信任,委以重任,所以问答所问为何让皇帝如此痛恨,应该说是乾隆甚是不喜欢张廷玉,那乾隆为什么讨厌张廷玉呢?这就涉及到乾隆继位的时候,也有4大辅政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但乾隆继位时候已经是25岁的成年人了,起初几年,君臣和谐,其乐融融。但后面矛盾越来越激化了,尤其是张廷玉和鄂尔泰二人的相争,令乾隆非常不满。后来鄂尔泰死后,和朝中新贵纳亲明争暗斗,正中乾隆的下怀,原本乾隆就是用纳亲打击老一辈的势力,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毕竟是老牌政治家,发觉不妙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并且同时提醒乾隆别忘记了先皇的遗诏-张廷玉死后配享雍正太庙,令乾隆及其反感,导致后来乾隆大怒革除张廷玉的爵位和配享太庙待遇,张廷玉郁郁而终。

张廷玉死后,乾隆还是尊从了雍正的遗诏,令张廷玉配享太庙,使张廷玉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

清朝最后割让的领土是哪里现状如何

鸦片战争后的70多年间,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屡遭列强欺凌,不仅丧失难以计数的利权,并且还将大片国土割让给外国,其遭遇之屈辱,每每让国人不堪回首。其中,清朝割让的最后一块领土,面积相当于1.3个香港,但有部分地区在94年后却重回中国的怀抱,可谓极其罕见。那么,这块失地在哪里?它是如何被割让的?重归中国的失地又是哪里?一切,还要从中俄《满洲里条约》的签署说起。

关于日俄战争的漫画

日俄战争(1904-1905年)结束后,沙俄的势力被彻底赶出东北三省,但贪婪成性的俄国人并未放弃对中国领土的觊觎,此后开始将目标转向外蒙古,计划策动其独立然后加以吞并。与此同时,沙俄又将呼伦贝尔地区划入其准备策动独立的外蒙古“领土”范围内,并移入大量的俄国移民。此后,俄国移民频繁越界采矿、捕鱼、狩猎、打草,给中俄边界带来极为混乱的局面,令清廷忧心不已。

根据清朝跟沙俄在1728年签订的《恰克图条约》,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的鄂博(蒙古语意为“界标”)作为两国边界的起点,包括呼伦贝尔地区在内,东至额尔古纳河、西至沙毕纳依岭的南部地区都属于中国的领土。然而,由于勘界年代久远,当时设置的鄂博大多湮没无存,加之当时对额尔古纳河中众多洲渚的归属权未做明确划分,由此产生领土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对这段边界进行重新勘定。

根据《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的中俄边界

经过多次交涉后,清政府终于在1910年4月任命呼伦贝尔兵备道宋小濂为中方勘界专员,与俄国副参领儒达诺夫共同勘定水陆两路边界。勘界工作开始后,儒达诺夫完全无视《恰克图条约》的规定,妄称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在历史上曾改道西移,意欲将靠近中国岸边的河中洲渚悉数划入沙俄境内。在会勘陆路界址时,俄方则远离历史上习惯的边界线,而深入中国境内十数里或数十里寻找边界点。

对于儒达诺夫等人的无理取闹,宋小濂据理驳斥,坚决不肯承认俄方的勘界主张,即使对方屡屡以强力相威胁也无济于事。为了迫使清朝就范,沙俄遂在边境地区加紧移民,并通过中东铁路向中国境内运送军队。慑于沙俄的武力威胁,清廷被迫任命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为会勘中俄边界大臣,与俄方代表菩提罗夫在齐齐哈尔进行谈判,希望签署不至于太丢脸的定界条约。

周树模头像

1911年6月,中俄边界谈判正式开始,菩提罗夫甫一登场,便蛮横地要求清朝将满洲里割让给沙俄,以作为两国避免战争的代价。对于俄方极为荒唐的要求,周树模广征博引史志文献及有关条约,坚持声称满洲里乃中国固有之领土,绝不会割让给俄方。菩提罗夫见周树模态度坚决,遂又提出清朝应在水陆两界其它地方作出让步,以作为沙俄不侵占满洲里的交换条件

就在谈判开始前,四川各地爆发大规模的“保路运动”,数月后又引发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使得清朝的统治陷入风雨飘扬当中,随时都有覆亡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无暇顾及中俄定界谈判,更没有力量对抗沙俄的武力威胁。因此,周树模只能接受朝廷的旨意,在尽量不割让大片领土的情况下,在1911年12月20日跟沙俄签订丧权辱国的《满洲里条约》

《满洲里界约》签订后中俄边界示意图

根据这项条约,中俄正式确定额尔古纳河中诸洲渚的归属,其中120个划归中方,160个划归俄方,阿巴该图洲渚包括在内。在陆界,第58号鄂博(塔尔巴干达呼)至第63号鄂博(阿巴该图)之间的6个鄂博虽然名称未变,但每个鄂博均向南移动4-21公里不等。如此以来,沙俄通过《满洲里条约》,总共侵占中国约1400平方公里的国土,是香港面积的1.3倍,而这也是清朝在灭亡前割让的最后一块领土

由于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沙俄为防止夜长梦多,遂照会清朝外务部,以《满洲里界约》“无须由两国政府批准,政府视为完全了结”为由,并未等待中国官方的正式批准,便派兵进驻条约中划给俄方的土地。因为没有履行完全部手续,因此等到清朝覆灭、民国建立后,中国政府在1920年正式发表声明,宣布《满洲里条约》无效

阿巴盖图洲渚鸟瞰图

不过,由于民国期间中国政局不稳、实力孱弱,尽管不承认《满洲里条约》的合法性,但在苏俄/苏联的极力阻挠下,始终无法收回上述失地。新中国建立后,多次和苏联就阿巴该图等洲渚的主权归属问题进行谈判,但由于两国关系起伏不定,使得谈判常常陷入僵局当中(注:阿巴该图洲渚虽然被划给沙俄,但直到1929年才被苏俄完全占领,但历届中国政府均不予承认)。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阿巴该图洲渚的情况。阿巴该图洲渚,俄罗斯称之为博利绍伊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以东数十公里处,是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江心主航道中国一侧的小岛,面积约58平方公里。由于阿巴该图洲渚海拔较低,因此每当额尔古纳河涨潮时,其陆地面积便会大大缩小。与此同时,阿巴该图洲渚以风景秀丽著称,并且岛上生活着大量的野生动植物,是个不错的旅游景点。

阿巴盖图洲渚卫星图

苏联在1992年解体后,中国跟俄罗斯就该问题继续进行交涉,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最终在2005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根据这项协议,阿巴该图洲渚西部被划归中国,面积为34.55平方公里,跟澳门的面积相差无几;东部划归俄罗斯,面积为23.01平方公里。如此一来,清朝最后割让的领土,在时隔94年后,部分重回中国的怀抱

参考书目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

田涛:《清朝条约全集》(影印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徐圣言:《清朝涉外战争史》,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清朝有几个皇帝

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第一位,努尔哈赤。第二位,皇太极。第三位,顺治皇帝。第四位,康熙皇帝。第五位,雍正皇帝。第六位,乾隆皇帝。第七位,嘉庆皇帝。第八位,道光皇帝。第九位,咸丰皇帝。第十位,同治皇帝。第十一位,光绪皇帝。第十二位,宣统皇帝。

清朝12帝为什么称13朝

有关满清十三皇朝的说法,一直没有明确的出处,有关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清朝十二位君主一共有十三个年号。除了皇太极用过两个年号——天聪和崇德以外,其余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无论是他的父亲努尔哈赤,还是后世子孙。

皇太极之所以要改年号,是因为他改了国号——把“后金”改成了“清”。他的政权,也从一个渔猎部落的汗国,变成了一个帝国。因此,1636年也被视为“清朝”的开端之一。

二种说法,则是满清虽然实际在位十二位皇帝,但是庙堂里却有十三位天子,那位多出来的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朝入关的第一功臣,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了不世之功。在他去世以后不久,顺治就追封他为皇帝,庙号清睿宗。

不过,在此后不久,顺治就褫夺了多尔衮的全部官爵,还把他打成了满清最大的右派。然而,过了100多年后,等到顺治的重孙子乾隆执政以后,又重新恢复了多尔衮的荣禄,把他抬回了宗庙。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如果强盛时期的明朝和鼎盛时期的清朝打仗谁会赢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明朝和清朝最强盛时期分别是什么时候,毫无疑问,明朝最强盛时期是朱棣时期,清朝应该是康熙时各方面国力最强。

我的答案是朱棣时期的明军完爆康熙时的清军。

1.兵力对比悬殊。

明朝永乐时期,明军总兵力保持在200万左右,而且名将辈出,并多是训练有素、具备实战经验的虎狼之师。尤其在明朝控制北方大部、获得比较稳定的战马资源后,明军骑兵部队(主要集中在镇守九边的数十万边防军内)更是有了长足发展,弓马娴熟的程度丝毫不逊于清军入关时战斗力最强的八旗军,而且朱棣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清朝康熙时期平三藩能组建的最大兵力也才20多万人,而且整个清朝兵力一直都不多,不像永乐大帝时期,动不动集结50万大军北伐蒙古,同时派遣几十万大军收复安南,兵力差了5到8倍。

2.领导人对比

朱棣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是一个杰出的军事人物,康熙虽然也是马上天子,但以他上述战斗表现,还是明显不如朱棣的,而且朱棣手下名将辈出,拥有张玉、张辅、朱能等百战百胜的名将,这个也是康熙时期的将领所能比的。

3.战斗表现

朱棣设立神机营等三大营,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配合明朝发明的世界最早的火器阵法——三行火铳战法,战斗力也是爆表。明军火器装配率是远高于清军的,朱棣屡次远征蒙古的战斗中让对手充分领教过明军火器阵的厉害。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明末火器部队在对八旗军作战的时候总是显得“不给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火器质量低劣、将领指挥不力、友军配合不到位、官兵训练差、后勤跟不上等,而这些问题在明初基本不存在,试想要是战斗中明军火铳接连炸膛,朱棣还不得灭了兵部和工部各级官员和工匠的“九族”啊。

再举一例,朱棣时期郑和下西洋,郑和曾以2000随从轻松破敌五万精兵,并生擒他们锡兰山国王,如此显赫战绩,清朝康熙时期闻所未闻。

八旗在清朝初年号称“劲旅”,然而入关之后,随着战事的减少,军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其衰败在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时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打葛尔丹也是表现明显,康熙倾全国之力打几十年,平定不了兵力只有两三万的葛尔丹。

再说康熙打雅克萨,沙俄也就几百个盗匪兵,就抵抗住康熙的几千八旗兵,有资料说是15000人的进攻,清朝以十倍乃至20倍的人,并且配备了武器比沙俄更精良射程更远的大将军炮,还是久攻不下,最后靠着最原始的围困手段,让对方粮尽弹绝才勉强将城堡攻克,最后割地几十万平方公里草草收场,差距明显。乾隆年间更是出现了检阅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可笑场面。

综上,不难看出,明清朝强盛时期打仗,明朝明显更胜一筹。

镇南关大捷清朝为何选择议和

镇南关大捷,清军明明战胜了法军,但是却在最后选择了和法国议和,最后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很多人都在说清政府懦弱无能,慈禧太后等人卖国求稳,真是这样吗?如果这一仗持续下去,清朝没有选择议和,清军或许连这罕见的胜利果实都保不住。

中法战争

1883年,法军开始进攻越南,要扩张自己在东南亚地区的地盘,当时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也因此慈禧太后下令,让清军进入越南,和法军交战,希望保住满清的宗主国地位,清军在最初和法军的交战中,节节败退,法军借机占领了镇南关,清政府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只能和法国调停,承认了越南的独立地位。

而被派往越南的清军,没有收到停战的消息,和来自朝廷的命令,所以并没有停止和法军的交战,虽然直接打打不赢法军,但是却屡次偷袭法军得手,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军和法军又打了起来,清政府再次对法军宣战。

镇南关

清军这一次凭借人数优势,把宣光城的法军包围了,最后在法军的援兵赶到后,不敌法军才被迫撤退,法军紧接着就对谅山发起了进攻,谅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也曾经在谅山展开反复的拉锯战),谅山失守明显是指挥官指挥不当造成的,但是当时督战的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谅山失守,守将杨玉科战死。

杨玉科

潘鼎很快就被革职了,张之洞开始重新物色将领,最后举荐了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出战,冯子材亲自上前线视察,根据清军实际情况和当地地貌重新拟定了作战计划,冯子材多次率领清军和法军交战,夜袭,得到了一些战场优势,在1885年3月23日,冯子材集合了所有部队和法军拼死一搏,在经过了残酷的战斗后,终于击退了法军,清军开始对法军步步紧逼,一直将法军逼退到郎甲以南,获得了镇南关大捷。

冯子材

很快清朝在英国的调停下,再次准备和法军议和,冯子材这些前线将领给张之洞的意见是,上奏朝廷,诛杀议和大臣,提振士气,既能驱逐法军,又能恢复对越南宗主国地位,永绝后患。当然张之洞肯定不可能这样上奏。朝廷给张之洞的命令是,乘胜即收,不能坏了大局,冯子材率领的清军,孤军深入,再次和敌军交火胜负难料,另外越南始终不是中国的领土,对小弟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保护台湾的主权才是当下最要紧的,台湾一没援兵二没粮,绝对不能把台湾给丢了。

张之洞

所以清政府,在镇南关大捷之后,获得了胜利却和法国议和,承认越南的独立地位,真的是无奈之举。晚清军队实力如何大家都很清楚,法军在1885年茹费理辞职后,法国政府同意给在越南的法国军队拨款五千万法郎,支持他们继续作战,清军在经过镇南关大捷后,剩余部队不过千余人,军费也早就供不上了,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主力被法军歼灭,剩下的清军,在法军卷土重来时,拿什么和法军打?

镇南关大捷

在中法战争期间,法军在台湾已经占领了基隆,又派重兵进攻淡水,清军水师已受重创,和法军继续耗下去,形势只会对清军越来越不利,而越南说到底就是个藩属国,法国入侵了,清朝也派兵去救了,也打赢法国了,该干的事都干了。那么是自己家的事要紧呢,还是别人家的事要紧呢?继续打下去,谁能确保清军还能扛过法军下一次进犯,如果再把台湾丢了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趁着获得了镇南关大捷,手里有点筹码,和法国议和,卖了越南,暂时把台湾保住,这种选择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也算是明智的了。

中法战争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大清为什么叫大清清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借着这个问题,把中国所有朝代的国号聊一聊吧。

国号是有讲究的,有渊源的。

比如秦朝之所以叫秦朝,是因为秦国建立的。

而秦国之所以叫秦国,是因为秦原本是一种牧草,有一个地方,长着这种草,因草而闻名,就像广东的东莞,其实也是源于一种莞草。而秦国的老祖宗是给人放马的,分配的地方就是这个长着秦草的的地方,所以就叫秦国。

而CHINA的发音,据说来自秦国。所以,中国最早可以说是一个草国。草根之国。

汉朝之所以叫汉,是因为刘邦封汉王,封地在汉中。而汉中之所以叫汉中,是因为这里有汉水,而汉水之所以叫汉水,是因为汉水的走向跟天上的星河类似,而汉就是星星的意思,从这个意思,中国汉朝就是一个来自星星的国度。

快进一下,到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曾封为随国公,他当皇帝后,自然叫随朝,不过他认为随字不吉利,走之旁,帝运走掉了,所以去掉了走字帝,成了隋朝。

再到唐朝,因为李渊当皇帝前封为唐王,所以就叫唐朝,这种以封号命名的,多半是走禅让的,是认同前朝的分封,从唐国到唐朝,都是人家让的。

像宋朝之所以叫宋,也是因为赵匡胤以前是宋州节度使。

那不是禅让的,起国号就不必根据以前的封号了。比如到了元朝,元朝的元是从《易经》里找到的词,里面有一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取其元字,元就是天的意思,元朝也就是天朝上国的意思。

后面起义军徐寿辉建了一个天完,就是要盖住大元朝。

到了明朝,明朝为什么叫明朝呢?

这跟朱元璋依附的宗教有关系,当时起义军很多都是明教中人,朱元璋也是。 他当皇帝后,不忘本,还叫明朝。

最后说清朝。

清朝原本不叫清朝,原本叫金国,为什么叫金国呢?因为皇族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且以前就有一个金国,满清跟那个金国有一点关系,所以要继承它的政治遗产。这种情况很多,比如有周朝,也有后周,有汉朝,也有后汉,有唐朝,也有后汉。

一般带后的,都的山寨王朝。后面,到了皇太极的时候,就把金朝改成了清朝。

为什么呢?

因为这时候后金国已经统一了北方,战略目标变成了南下,那南下就不好叫金了,因为以前金国就曾经南下,在中原人心中印象不好,岳飞还我山河的戏还经常演,你也叫金国,也要南下,不是让人家提高警惕吗?

所以,改成了清。

这个清其实是谐音,跟金发音是一样的。

而且清是三点水,可以灭明朝的日月之火。这样,金朝就成了清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