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每年一样吗(清明节与清明节气一样吗)_节气_清明节_介子

本文目录

  • 清明节与清明节气一样吗
  • 清明节为啥不能改回阴历
  • 为什么说今年的清明节不一样呢
  • 清明节是不是每年的4月4号

清明节与清明节气一样吗

不一样。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先祖的节日,民间有传说,是纪念介子推设定的。但这只是传说而已,根据史料,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清明节气是24节气中第5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

  节气是一种自然的物候变化,是我国先祖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

  24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24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一种特定的自然表现,也就是物候现象。古时,人们没有日历,判定农耕时间基本上依靠节气的物候现象。比如,看到泡桐开花了,就知道清明节气来,就要开始种瓜种豆了。

  24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至于清明节,上古时期也有祭祀天地祖先的行为。后来民间传说较多的是春秋时间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逃命途中,慌不择路,误入山野,又累又饿,无力前行。随臣介子推偷偷地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汤让公子喝了。恢复了精神的重耳成功逃脱了追捕。

  数年后,重耳返回国内,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权有势后,晋文公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主动向大王讨赏。介子推没有这样做,而是悄悄地收拾行李回到山西绵山侍奉老母亲去了。

  晋文公知道后,带人去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听说后,带着母亲上山躲了起来。绵山山高林密。有人给晋文公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从无火一面出来。晋文公采纳。于是,绵山烈火熊熊。待火灭,晋文公在一棵老柳树下发现了已经死亡的介子推及其母亲。晋文公大哭,命人厚葬介子推母子二人。装殓时,有人发现了一份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防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意思是这天不准生火造饭。

  第二年,晋文公到绵山祭奠介子推,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于是,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通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事故凄婉动人,极大地削减了人们观赏春天美景的心情。

  清明节与清明节气融合,大致始于唐朝。

  唐朝时期,人们传承了寒食节习俗,同时杂糅了多地民俗,一方面踏青赏景,一方面上坟祭祀先人。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寒食江畔》展示的就是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与复杂心情。

清明节为啥不能改回阴历

哈哈,题主你很逗。

第一,“清明节”确实不能改。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二十四节气”,又是中国上古农耕文明的天文学和气象学的重要文化遗产,被世界气象界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正式列入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咱们的某些“邻居”,巴不得中国自己不承认“二十四节气”,他们好说是他们发明的。

第二,“二十四节气”包括“清明”在内,确实是根据“阳历”确定的,但不是题主所理解的“阳历”。

世界上所有的历法,绝大多数是“阳历”。所谓“阳历”,是说编制历法的主要根据,是太阳的运行规律。

有没有“阴历”历法?有。所谓“阴历”,是说排定历法的主要根据,是月亮的运行规律。

比如古埃及的历法,就是如此编排的。这是因为,月亮的运行,直接影响到尼罗河的潮汐,而古埃及的农耕,必须根据潮汐变化安排农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上古先民,根据对太阳回归年运行轨迹的观测而确定的,所以说是“阳历”,也就是“太阳历”。

(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期“二绳”和“亜”字形图案)

第三,“二十四节气”包括“清明”在内,已经有大几千年历史,是中国古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卓越贡献。

包括“清明”在内的“二十四节气”,目前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淮南子·天文训》,距今两千多年。

“节气”,包括“节”和“气”。古人最早确定的,是“气”。

“气”,指“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统称为“二分二至”,又称为“四气”或“四时”,指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之后,古人又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称为“二启二闭”,还称为“四节”。

“分、至、启、闭”这一年中的八个“关节点”,就是俗话说的“八节”。

应该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时候,上古先民已经有了对“八节”的明确认知。

再往后,将“八节”各一分为三,就是后来的“二十四节气”。距今5500-5000年的时候,中国古人,已经有了“黄道”概念,就是“二十八宿”分布于左右的一条轨迹。这个轨迹,就是一年中太阳运行的“轨道”。

那个时候,古人应该已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时点。

(陶寺古观象台)

第四,“二十四节气”所根据的是“阳历”,确定的基础是“观象授时”。

距今1万年前后,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农业革命”。世界上有三个地区,属于农耕文明的原发地。

从采集狩猎转变为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中国先民,必然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日头”,给予极大关注。

说距今7000年前的古人,已经确定了“八节”,最直接的证据,是出土的那个时间点的文物上,已经多见“+”和“亜”字形图案。

“+”,古人称之为“二绳”,也叫“子午”线和“卯酉”线。“二绳”不仅明确指示了“东南西北”四方,也是古人确定“春夏秋冬”的标记。

“亜”字图形,则标志古人掌握了处于“东南西北”四个夹角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也确认了与之相对应的季节。

这一切,靠的都是“立杆侧影”对太阳的观测。

古人对太阳的观测,在先秦时期,已经精确到晓得一个“太阳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

《淮南子·天文训》说:“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这讲的,就是通过对太阳的观测,而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实践过程和理论总结。

第五,“二十四节气”虽然属于“阳历”,但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

题主所说的“阳历”,准确的表达是“公历”,属于“太阳历”无疑。之所以使用这种历法,是因为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在使用。

中国自民国改用“公历”之前的历法,准确地说,叫“农历”。

“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即,按照太阳运行的回归年长度确定“年”,按照月亮的朔望周期确定月,二者之间产生的“岁差”,通过“置闰”来协调。

古人通过观测太阳运行,确定了其一年中所在的二十四个节点,就是“二十四节气”。

比如“清明”,就是太阳从“春分日”作为“黄经”0度起,向西移动到15度那个点。“黄经”,是把“黄道”分成了均等360度的刻度。

但是,古人,也注意到了夜晚星象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性,主要是“北斗建时”。

《淮南子·天文训》说:“(北斗斗柄)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

在农历中,“清明”在三月,所以又称为“三月节”。

“清明”之成为“节”,大约与融合了原来的 “寒食节”及“上巳节”有关。唐朝时,还作为“踏青节”。

“清明节”祭祖的习俗,应该形成于宋元之后,是对更早的“春祭”的延伸。

为什么说今年的清明节不一样呢

今年的四月,和往年的四月是一样,除了天气和疫情的变化不一样,人们的心情对四月是一样的,今年四月除了扫墓去不了,受疫情的影响,只要人们心中有四月就行了。

清明节是不是每年的4月4号

清明节一般是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的日期,不过最常见的日期是4月4号和4月5号,其中4月5日清明节最多。

  最初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的。斗柄从“寅位”开始,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就是清明节气。

  “乙位”也就是太阳黄经达到15度,刚好这一时间就在每年农历的4月5日前后。人们为了方便记忆,于是就直接将清明节的时间记录为4月4日-4月6日。

  另外,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清明节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前后仅相差一两天,而在农历里的日期却变化很大,如果按照农历来计算的话,节气的日期就不大好确定了,这样会影响整体的历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会造成影响。

  具体来说,例如我国自清代以来,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因而为24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24天。由于一年的长度是用太阳的运行定出,二十四节气也是用太阳的位置定出,每一节气在每年中的日期变动不大。

  但是,一个回归年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公历法上的一年长度则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2(相当于5.8小时),节气的特定时刻也会每年顺延0.2422天。如此一来,累积4年后为0.9688天,几近一天,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时序的错乱。

  为修正之,我国阳历历法中运用了“闰年”制度,每4年会多出2月29日一天。顺延的结果,使得某节气的时刻越过午夜至隔日,或因闰年之故而提前一日,这都会使节气的日期发生改变,但日期差异只会在3天内。

  曾有统计结果表明,在1582年采用现行公历至2100年的518年中,清明在4月4日的为219年,4月5日的为281年,4月6日的只有18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