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六处暑,今年处暑不一般,有一个特点和三怕,分别是啥?“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老话有理吗今年什么时候出伏_处暑_节气_中伏

本文目录

  • 七月二十六处暑,今年处暑不一般,有一个特点和三怕,分别是啥
  • “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老话有理吗今年什么时候出伏
  •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今年什么时候出伏天气还会热吗
  • 今年8月23处暑,老人说处暑节气有“3怕”,怕什么
  • “处暑”节气中的“处”是什么意思
  • 处暑节气是什么
  • 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为什么不叫出暑
  • 处暑节气,你那里有什么说法吗
  • 处暑节气到了,吃哪些菜肴比较好呢

七月二十六处暑,今年处暑不一般,有一个特点和三怕,分别是啥

老人说今年处暑有一个特点和“三怕”都是什么呢?

处暑即为出暑,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炎热的酷暑即将进入尾声,通常在每年的8月22-24日交节,此时,太阳黄经刚好到达150度。需要了解的是,交节不是指一整天,而是一瞬间,今年处暑交节的具体时间是2022年公历8月23日,农历七月二十六,11点15分59秒。

处暑的节气特点

我们现在来看,处暑节气期间气候特点是暴雨天气仍然会很多,对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从沿海向内陆降雨强度迅速减小。并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形成秋老虎。

古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对气候的描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节气。”

处暑三候分别是: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的第一个五天,秋凉袭来,天地清明,此时鹰也感受到了秋之肃气,开始搏杀猎物;到了第二个五天,世间万物开始凋零;最后一个五天,谷物成熟,“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古人又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设立了十二消息卦,一个月有一个节和一个气组成,月初为节,月中为气,为一卦。做成图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我们来看一下,立冬的坤卦是由六根阴爻组成的,也就是全阴的卦象,也就是说,到了立冬之后自然界的阴气是盛时。然后阴气会逐渐上升,阴气每上升一格,地面上的就生出一阳。所以,大雪和冬至所对应的卦是上面五根阴爻,下面一根阳爻的复卦,代表太阳的一阳来复。并且,到了冬至这个时候太阳的直射点在到达南回归线时,就开始往北回来了。

等到了小寒和大寒的时候,就上来二根阳了,是由上面的四根阴爻和下面的两根阳爻组成的临卦。

所以,我们看坤卦是对应冬天最冷,阴气的时候,往上升一格就是一阳来复的复卦,再往上上升一格就到了临卦,是春天快要来临的意思。再往上生一格就是泰卦,表示地之气从下升上去了,而天之气从上降下来了,是万物生长春天的开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阳开泰”。

等阳气升满格,就到了小满和立夏节气了,是由六根阳爻组成的乾卦。之后阴气又开始上升了,下面的阴爻一根一根的长到立秋和处暑的时候是由上面三根阳爻和下面三根阴爻组成的否卦,天之气下不来,地之气也上不去,阴阳不交,植物生长就慢慢的停止了,是秋天的开始。就是我们常说的“否极泰来”,事情糟糕到了头之后,就会好起来。

从上面我们能看出来,古人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设立的十二消息卦,能够反应四季的变化。到了处暑节气,就是否卦,作物要停止生长了。老人说今年处暑有一个特点和“三怕”都是什么呢?

一、今年处暑特点

今年处暑的交节时间是2022年公历8月23日,农历七月二十六,11点15分59秒。而今年出伏的时间是在公历8月25日,很显然是处暑在出伏前了。

老话有“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庚子入末伏,热到处暑后”的说法。意思是说,秋天的凉爽被夏天的炎热所取代,春天的温暖被冬天的寒冷所取代。一年只有“夏季和冬季”两个季节,说明比较炎热。正常的炎热天气有利于籽粒饱满成熟,但炎热天气太长,没有雨水又会造成旱灾,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了。

二、处暑“三怕”

1、怕连阴天

老话说“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立秋下雨万人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处暑是作物生长最后的关键时期,需要的阳光,这样籽粒才能饱满,才会有重量,产量才会高。

如果,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田间积水,会影响作物根系呼吸,造成植株叶片早衰,易得病害和倒伏,造成减产。所以,古人认为,立秋时下雨是好的,到了处暑就不应该再下雨了,害怕下雨影响作物生长和收获。

2、怕冰雹

处暑是一些瓜果蔬菜和谷物将要成熟的季节,这时候出现冰雹天气,会让农民前期的付出付之一炬。

冰雹会毁坏农田或者果园,大田庄稼也会被打毁,甚至会损坏房屋、砸死牲畜。所以,古人处暑的时候,最怕“冰雹”,会造成减产,严重的甚至绝产。

3、怕刮大风

农谚说“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节气期间气候特点,上面已经说过了,受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暴雨和大风的影响,会导致“头重脚轻”,即将成熟的作物出现倒伏。

农作物倒伏不仅不利于收割,增加收割支出,还会降低“千粒重”,易发生霉变,不易保存。

当然,农谚多出至黄河流域,有一定的地域性,我们笼统地来看就行。并且,我们现在有了更科学的防范措施,还是不用太过于担心的。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了!

“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老话有理吗今年什么时候出伏

“暑气渐消”,处暑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出”表示离开,因此“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谷物逐渐变黄,人们都期望着能够五谷丰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指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在农村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农谚的传播,这些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总结出来的语言,可以说饱含老祖宗的智慧。在农村有句农谚叫“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老话有理吗?今年什么时候出伏?

2022年三伏天什么时候出伏?今年处暑是出伏前还是出伏后?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老话说“秋后一庚为末伏”,说的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的开始时间。

今年8月7号立秋,这天是“壬辰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在8月15日,这天为“庚子日”,因此今年8月15号入末伏,末伏的持续时间为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因此今年的出伏时间为8月24日23时59分59秒。

由于每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不一样,因此每年入末伏的时间都不一样,而每年处暑时节都是固定的8月22号~24号,这就会导致出伏的时间要么在“处暑”之前,要么在“处暑”之后。今年8月23号处暑,很明显今年是“处暑在出伏前”,也就是“处暑不出伏”。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老话的意思不难理解,说的是如果先进入处暑节气,然后才出伏,那么粮食的收成就不会很好,表示粮食减产。

“处暑不出伏”说的就是处暑在出伏之前,这也意味着伏天结束后处暑节气会更早地结束。处暑节气总共持续15天,“处暑不出伏”也说明三伏天和处暑节气重叠,那么就意味着炎热的天气缩短了,凉爽的秋天会很快地到来。

有句老话叫“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时节玉米在抽雄吐丝、稻谷在结实、红薯薯块在迅速膨大,此时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大,下雨非常有助于农作物高产。农村还有句老话叫“处暑凉飕飕,有籽也难鼓”,说的就是大暑节气期间如果凉飕飕的,那么就不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低合成的有机物就会比较少,农作物就会出现“贪青晚熟、籽粒不饱满”的现象,因此处暑时节宜热不宜凉;如果处暑时节雨水多,不仅不利于作物成熟,而且还会导致道路泥泞,不利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

“处暑出伏前”说明处暑和三伏天重叠,炎热的天气减少了,从这点来看切实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必定是灾年”就太夸张了,处暑就算在出伏前,那也就两三天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对农作物的生长的影响是很小的,根本不能决定粮食是否丰收。

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间的气候差异很大,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单凭农谚来预测年景。老话说“人勤地不懒”,粮食要丰收除了需要风调雨顺外,更多地在于人们的田间管理,中耕、除草、浇水、施肥、打农药,任意一个环节没做好都可能导致粮食欠产。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这句话能够流传下来,我认为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警示世人多留意节气的变化”,毕竟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人靠天吃饭,节气是指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南针,这也体现了我们老祖宗对农业的重视。多留意节气的变化就好比如今的我们多留意天气预报一样,这样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总结,“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这句话显然夸张了,粮食是否丰收不可能由处暑和出伏的相对时间来决定,这句话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们重视节气的变化,以便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今年什么时候出伏天气还会热吗

“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今年啥时候出伏?

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要到了,温度高、降水多、气压低、湿度大,是这段时间的主要气候特征。到了这个时候不仅南方高温多雨,北方也是一样。而三伏天的长短取决于中伏的天数,也就是夏至节气和立秋节气之间有几个庚日,有四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有五个庚日,中伏就是20天。

什么是庚日呢?

干支纪日法中带“庚”的日子称为庚日,干支纪年法中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还有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十天干”称为“十日”,10天一循环,用来纪日;把“十二支”称为“十二辰”,用来纪月,12个月一循环,也就是一年。

古人就是用一位“天干”搭配一位“地支”的方法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把天干和地支全部对应循环起来,正好是60年。而我们说的“庚”,是十天干中的第七位,两个相邻的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中伏不是10天,就是20天,取决中伏有几个“庚日”。

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我们按这个方法来推算就很容易数出哪天入伏,哪天是中伏和末伏了。

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往后数第三个庚日(庚午日)就是7月16日,也就是今年入伏的第一天。7月26日(庚辰日)是中伏的开端,再往下数一个“庚日”是8月5日(庚寅日)。但是,今年这一天“立秋”还没有到来,也就不符合“秋后一庚数末伏”。所以,按古人的算法只能延长一个“庚日”,到8月15日开始数末伏,数十天,也就是8月25日正式出伏了。也就是说今年中伏有两个“庚日”组成,也就是20天,“三伏”加一起也就是40天。

长达40天的“三伏天”,我们也不用担心会很热,因为40天的三伏天太常见了,反而是30天的很少。我们可以查看一下,最近几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也不意味着“三伏天”就会比往年热。

最近几天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下雨的天都比较多,就连东北这两天也是大雨不断,有些人家地里都涝了。进入小暑大暑下点雨是好的,有利于庄稼生长,但是雨如果下多可就不好了,特别是在中伏的时候。在农村有一个关于中伏的俗语是这样说的,“中伏时节雨堵门,贞洁寡妇也嫁人”,是什么意思呢?怎么中伏天还和寡妇扯上关系了?下雨不好吗?

家住农村的都知道,现在的房子都是砖房了,无论从保暖还是坚固程度上来看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在过去的农村房子大多数都是土房,特别是在东北的农村,过去土房是非常普遍的。而这着土房最怕的就是下大雨,一些年头久的不仅会往屋里渗水,下暴雨的时候甚至有损坏的风险。

每年到了中伏是下大雨天气最多的时候,如果大雨大到把房门给堵了,农民就要担心了,害怕水把房子给泡坏了。

再有,农村都是靠种地生活的,中伏期间长时间下大雨,地里积水,庄稼生长不好,会影响收成。如果降雨太多,还会出现洪涝灾害。老话“中伏雨涟涟,必定是荒年”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类似的农谚还有“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

另外,在立秋之前庄稼也是正值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温度。像东北的玉米、大豆和水稻,积温达不到,可能就会影响到成熟,籽粒不饱满就会影响产量。并且,雨水大还会引起作物倒伏,就会造成减产,还增加了收割难度和支出。

在作物这个生长关键节点,出现连续的降雨天,就会造成减产。正常人家都很难生活,何况是失去家里主要劳动力的寡妇,会更加艰难。所以,有了“中伏时节雨堵门,贞洁寡妇也嫁人”的说法。不过,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有些地方不喜欢中伏下雨,但有些地方却希望中伏下雨,能够缓解干旱。所以,农谚还有“中伏降雨,五谷丰登”的说法。

在农村还有一个关于出伏的农谚是这样说的,“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什么意思呢?

这个说法是古人通过处暑和出伏时间点谁先谁后来判断今年的收成的。刚才我们也数过了,今年的出伏时间是8月25日,处暑是在8月23日,很明显今年处暑是在出伏之前了。

俗语农谚是古人凭着几百上千年通过和自然相处总结得出来的,现在准不准不好说,不过,能够流传这么久,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我们辛苦种的粮食蔬菜能不能获得好的收入,还要取决于行情。就像我种韭菜一样,行情好的时候一斤能够卖到2.5元,行情不好的时候,2毛都没人收,只能割了扔掉。

所以,现在农民种地还是很难的,不仅成本高,即使获得丰收了,还要担忧价格别太低了,“只丰产不丰收”不是农民想要的,您说呢?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今年8月23处暑,老人说处暑节气有“3怕”,怕什么

“暑气渐消”,北京时间2022年8月23日11点15分59秒将迎来处暑节气,处暑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这时三伏天已过或者接近尾声。

处暑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虽然白天可能会感到很热,但是早晚会明显感到凉爽。处暑分为三候,每5天一候,一候鹰乃祭鸟,说的是老鹰开始大量捕杀鸟类;二候天地始萧,说的是到了处暑中期,万物开始凋零;三候禾乃登,说的是到了处暑节气后期农作物开始成熟。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粮仓”,处暑后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非常有助于有机物的积累,粮食成熟得很快,家家都在忙着修理粮仓。进入处暑节气后,说明庄稼很快可以收获了,因此农民对处暑很重视,这关系到粮食是否高产,老人说处暑节气有“3怕”,分别怕什么?

农村老人说“处暑节气有3怕”,怕什么?

一、处暑怕连阴天

处暑时节虽然太阳高度在继续降低,但是副热带高压在南移的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北抬,会带来短期的回热天,这就是所谓的秋老虎天气。老话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正常情况下处暑时节白天温度依然会很高,人们会感到很炎热,但是如果处暑时节多阴雨天,对农民来说可不是好事。

处暑时间秋收作物籽粒开始变黄,籽粒在快速积累营养物质,在此期间如果多阴雨天,那么植株的光合作用就会降低,光合作用弱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农作物会出现“贪青晚熟、籽粒不饱满”的现象。

正如农谚说“处暑凉飕飕,纵然有籽也难鼓”,处暑时节如果出现连阴的天气,势必气温会很低,不利于籽粒积累干物质,粮食的产量会降低。农谚还说“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由此可见处暑时节出现连续的阴雨天不利于粮食丰富,也不利于粮食收获(道路泥泞),处暑时节多晴天有利于粮食丰收。

二、处暑怕冰雹

处暑时节瓜果和粮食即将成熟,像中稻已经可以收获,此时如果下冰雹就会严重危害农作物生长。

处暑节气虽然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是依然会出现强对流天气。冰雹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会毁坏大片的农田或者果园,庄稼会被打毁,严重的会损坏房屋、砸死牲畜,因此在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农民最怕“冰雹”,冰雹会给农作物造成严重减产。

进入9月,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的雨季结束,但是我国华南、华西地区热带气旋依然很活跃,雨水依然会很多,可能会出现冰雹;此外我国西南山区,受地势以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秋雨会相对比较多,这些地区要注意防范冰雹,农作物成熟后要抢抓农时。

三、处暑怕刮大风

老话说“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时节农作物即将成熟,农作物往往处于“头重脚轻”的状态,此时如果刮大风,就很容易导致农作物倒伏。

农作物倒伏不利于光合作用,会导致籽粒的“千粒重”降低,其次倒伏的庄稼还容易出现发霉腐烂、发芽等现象,会导致粮食严重减产。此外,倒伏的庄稼不利于机器收获,会大大增加种植的人工成本。

在农村有句老话叫“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话来说,如果到了处暑节气时三伏天(末伏)依然还没有结束,那么粮食就会减产。那么有没有道理?“处暑不出伏”意味着三伏天和处暑节气重叠了,这就会导致炎热天气缩短,炎热天气缩短了就会导致农作物生长积温不够。但是重叠的时间一般只有两三天,“必定是灾年”很明显夸张了。

今年8月23号处暑,8月25号出伏,很明显今年是“处暑不出伏”,但是我们不能说它是荒年。粮食是否丰收,首先要看是否风调雨顺,其次还与施肥、浇水、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有关,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总结,处暑的气候特征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雨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时节天气热对农作物生长是好事,非常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反之,如果处暑时节天气冷、多阴雨天或者下冰雹,那么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希望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处暑”节气中的“处”是什么意思

8月23日,又到一年处暑节气。要问“处暑”节气中的“处”是什么意思,呃......我有个故事要讲~

故事是这样式的~

1.8月23日前后,钦天监观天象,发现暑气未除,依然为祸四方。遂任命“冷空气” 为刀斧手,将之捉拿归案,要将“暑”处决,斩于刀下;

2.然而即将处决之际,“副热带高压”及时赶到,喊出大家熟悉的台词——“刀下留人”!

3.刀斧手不从,“副高”情急之下祭出“秋老虎”,携手劫法场。

4.“秋老虎”凶猛,刀斧手不敌,“暑”被副高解救,此次“处暑”行动暂未成功,但“冷空气”还会卷土重来......(未完待续)


看完四格漫画——《处暑的故事》,“处”是什么意思很清楚了吧。处(chǔ),即处决、终结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将要过去,暑气即将结束,是代表天气从炎热到寒凉过渡的节气。

但处暑期间,冷空气势力不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炎热天气狠容易抬头,出现大家常说的“秋老虎”天气,所以仍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夏天,要过去了呢~

处暑节气是什么

我是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就从心理养生的角度来回答你吧!

《处暑时节谈过渡》

作者:韦志中

处暑是一年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心理养生任务,处暑的心理养生任务是什么呢?

答案只有一个:过渡。

从自然界的角度来看,太阳直射的时间减少了,强度也变弱了,高压冷空气随时准备占领过来,所以才会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情况。

面对这种境况,自然界所有的生灵都会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个调整的阶段就是过渡。

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的生产和事业发展也相同,春天时候的立志、播种、树立目标,夏天的时候生长、拼搏、努力追求,如今到了秋天也许你已经实现目标,也许你喜忧参半,甚至你“颗粒无收”,但都是过去了。

你必须认清一个现实,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都需要把心态调整到接纳的状态,因为只有接纳了眼前的境况,你在接下里的生活和事业追求路上才会继续有收获,不然就会更糟糕。

所以,处暑这个节气的任务第一个就是把心态调整到接纳的状态,与眼前遇到的问题同行。

接纳不是消极的,也不是积极的,是一种中性的概念。上面是享受,下面是难受,所以说它是一种中性的状态。接纳之后就不会逃避,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了,才能做到“与问题同行”。

然而,要做到以上两点,还需要有一个行为做支持。

这个行为就是“放松”,让自己放松下来,不要继续保持夏天的时候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了,你现在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没有了“大势所趋”,所以要以平静的心理状态来应对,如果外部已经没有大势,而自己又要保持一种战斗的状态,就是不匹配的情况,自己会很辛苦,也不可能实现想要的良好目标。

当然,这种放松不是放弃,也不是松懈,而是以轻松的状态继续追求自己的事业。

对于上半年已经达到预定目标的人,这种过渡阶段更多的是放松下来以实现之前成果的最大化。

对于上半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人,这种过渡阶段更多的是放松下来不纠缠,让自己接下来轻装上阵继续前进。

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第一是自我的认知,第二是未来的目标和期望,第三是化解问题的能力。

看一个人是不是心理健康和人格成熟,就是在遇到不同的转折和过渡时期的时候,他是如何应对的。

不论你是顺境还是逆境,只要你能够随遇而安,就已经说明你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是一个可以获得幸福的人,即使你现在没有实现所谓的世俗认为的成功,这种外部名利的东西早晚也会来,因为你已经具备了随时拥有的能力。

大自然的智慧就是这样,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的主要心理建设和心理养生主题,处暑节气的关键词是过渡、放松、接纳、与问题同行。

这个节气的十五天如果可以按照自然界告诉我的智慧去安排,接下来,还会有大的收获等着我们呢!

本文作者为《二十四节气心理建设的方法》一书的作者


作者简介:

韦志中

民盟盟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心理督导师。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18年,出版心理学著作20本,发表论文70多篇。中国环保大学、广州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等。曾先后被人民日报、南风窗等上百家媒体采访报道。现担任广州市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韦志中心理学网络学校校长、阜阳市心理学会会长等职务,其创办的心理学网校有2万多学员。

声明:本篇文字内容归韦志中所有,严禁其他公众号转载,如有发现,责任必究

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为什么不叫出暑

友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个人理解为二十四节气中!小暑是入伏、大夏是中伏、立秋只是水冷三分!处暑是夏季结束!有的热!故称立秋十八暴!处暑十八闹之说!白露已到就进入初秋了!因此二十四节气是随气候变化总结而成!谢谢!敬请指点!????????


处暑节气,你那里有什么说法吗

今日处暑,暑气至此而止!因为“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而“处暑”就是是表示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了。

天文专家称,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太阳偏南了;而且,白天的长度,也已经由夏至的15小时,而缩短到13小时25分钟了。

“处暑”这一节气,还意味着季节真正的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了。话说“七月八月看巧云”,处暑之后,天气转凉,秋意渐浓,天高气爽,云柔风清,因此这个时节里正是人们“出游迎秋”的好时节。

“处暑”过过,秋高气爽的天气,还只限制在华北等北方地区,而华南等南方地带,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反流,往往还要受一段“秋老虎”的热气,到了下一个节气“白露”的时候,“秋老虎”便是真正的嚣张不起来了。

关于处暑节气的说法与民谚,也有很多,像:

一、“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说的是天气好坏与棉花的有关系。

二、“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说的是大菜萝卜等农作物的栽种与管理。

三、“处暑石榴正开口”——是说处暑时节正是石榴成熟的时候。

四、“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说的是立秋节气人们要忙着收割草料给牲口过冬,处暑时节人们要赶紧挥动镰刀收割谷物等成熟的庄稼。

五、“处暑送鸭,无病各家”——是说亲戚邻里之间,要互相送鸭子以作为这个时节养生的美食,使各家种户都能保健身体不生病。

六、“处暑十日忙割谷”——是说过了处暑节气大概十多天,人们就忙着收割田里的谷物了

七、“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是说在这个节气时,栽种大白菜,只有好处没有害处。

八、“处暑放河灯”——是说这个时令,是人们在河水里放荷花灯的传统习俗。

总的来说,处暑是一个热气消退,气候开始变凉爽的时节,也是适合人们外出活动的好时候。这时天上的云彩显得疏散而自如,走向成熟的禾木、庄稼、一片片的枫叶等都渐渐流丹溢彩,大地开始呈现出一年中最美的景象,在效外会让人觉得神清气爽,风景很是怡人。

处暑节气到了,吃哪些菜肴比较好呢

随着日期推移进入到了八月底,迎来了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处暑,提醒着人们高温湿热的日子即将退去,秋高气爽的季节即将来临。

但事实上气候的变迁没那么迅速,天气上还没出现真正的秋凉,所以人们又将这种炎热到不亚于酷暑的天气称之为「秋老虎」,也提醒了学生族群,暑假即将结束,要准备收心,迎接新学期到来。

处暑吃什么好

1.处暑来临后,中午炎热,早晚偏凉,昼夜温差开始大幅度增加,生病感冒的机率也偏高,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可以吃些百合银耳莲子汤、菠菜、芹菜、糯米芝麻球这类清热安神的食补。在夏秋交替之际调养身心。

2.处暑也正是虾蟹贝类正肥美的时节,可尽情享受海鲜料理,但不宜吃辛辣与烧烤类,如辣椒、花椒、生姜等。

3.可以多吃一些性寒凉、多汁、可生津止渴的蔬菜水果,例如:黄瓜、番茄、萝卜、苹果等,另外,南瓜、地瓜、胡桃与柿子等内含丰富维生素A,对皮肤粘膜有相当好的保护作用,

4.八月也为高接梨的盛产期,这种品种的梨子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深受众人喜爱。建议

5.中国传统上,在这个时节习惯食用性凉甘味的鸭子,因为夏秋交替的处暑,天气变化比较大,有时天气属于闷热的秋老虎,有时却吹来微微的凉风。

处暑季节哪些要注意

因为入秋后,空气中的湿气会明显减少,皮肤、口舌、手脚与鼻腔粘膜会开始因干燥而疼痛,这就是「秋燥症」的症状,吃辣会加重症状的产生,建议尽量避免哟!

适合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果,少吃一点辣椒等辛辣物,更不宜吃烧烤。

以上所述食材做成汤品或粥品都相当不错,除了可以有效吃进营养,还可以增加水分的摄取量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