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版图为什么没有被继承下来明朝丢掉了多少土地?蒙古四大汗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_明朝_蒙古_大宁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阿札 元朝 明朝 蒙古 大宁

本文目录

  • 元朝的版图为什么没有被继承下来明朝丢掉了多少土地
  • 蒙古四大汗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 元朝疆土为何没被明朝全部吞下
  • 明代前期,放弃朵颜三卫是否是导致“天子守边”局面的原因
  •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中原打的不可开交,蒙古为何不趁机南下
  • 朵颜三卫投降清朝是大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吗为什么
  • 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元朝的版图为什么没有被继承下来明朝丢掉了多少土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几个概念首先要搞清楚,不要糊里糊涂。

元朝其实只是忽必烈建立的帝国,疆域大概是今天的包括外蒙古的中国,同蒙古帝国不是一回事。

蒙古帝国是元朝和四大汗国的统称: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

而元朝虽然自称疆域1372万平方公里,实际上真正比明朝多出又完全控制的,只有外蒙古100多万平方公里而已。

就西藏来说

大明没有实际上控制,但元朝也没有。

1247年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与来自西藏的藏传佛教代表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在甘肃凉州举行“凉州会盟”,双方商议了一封致西藏各地僧俗地方势力的公开信,劝他们归顺蒙古汗国。西藏的统治者由于自身利益几乎没有受到损失,并且还能继续当自己地头蛇,权衡利弊之后,表示愿意归顺蒙古。此后,元朝先后三次在西藏地方进行人口普查、建立驿站、设置万户,将西藏地方完全纳入中央政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中。

虽然是纳入,但西藏管理权其实还是在这些地头蛇手中,中央政府难以实际控制西藏地方。

就西域来说

谁都知道,新疆在当年主要是察合台汗国的地盘。察合台汗国长期同忽必烈敌对,甚至互相攻打。所以,新疆并不在忽必烈的控制下。

就东北来说

蒙古对东北的大规模征伐,实际上仅限于辽水东西之地以及女真人蒲鲜万奴建立的东夏国。至于东北地区中北部的大片地区,基本是由东道诸王征伐并控制的。

当时东北的西部和南部有着大量的草场,所有一些蒙古部落迁居这里游牧,形成自己的力量。

成吉思汗诸弟的封地都调整到蒙古高原的东部,称为左手诸王或东道诸王。其中铁木哥斡赤斤的封地位于今大兴安岭西麓、海拉尔河以南到哈拉哈河流域的大片地区。

窝阔台时期,铁木哥斡赤斤向辽东和大兴安岭以东扩张势力。

东道诸王是实际上的军阀,历史上多次反中央作战。

比如1287年四月,东北宗王乃颜与胜纳合儿、哈丹(哈赤温后王)、失都儿(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后王)、也不干(成吉思汗庶子阔列坚后王)等宗王起兵反元。

蒙古的辽阳行省实际管辖的地域不大,大部分地区是东道诸王以及蒙古五大部落控制。

也就是说,蒙古对于东北的控制力并不强。

蒙古辽阳行省,完全掌控地方控制权的其实只有东北中南部一些地区,其他地方不是藩王控制,就是类似于明朝一样的对女真人形式上管理。

台湾

元朝对于台湾并没有实际上的控制,完全控制的只有澎湖。

台湾是大明时期,才被真正完全控制。

主要是蒙古人的航海技术差劲,认为当时的不毛之地台湾没什么意义。

这样一看,蒙古人控制的地盘并不比大明超出多少。

唯一完全控制的只有外蒙古的高原了,因为这是蒙古人起家的地方。

蒙古四大汗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蒙古人的扩张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重大。一方面,蒙古人的扩张不仅对被征服区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另一方面,在蒙古人的扩张刺激下,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也因蒙古人的征服而显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蒙古人在被征服区域建立起的四大汗国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描绘蒙古人征伐的画作)

蒙古第一代大汗铁木真逝世的消息虽然在蒙古上层内部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但并未影响到其一手创造的庞大的蒙古战争机器的运转。原来,在其逝世之前,其便为了帝国不因其突然的撒手人寰而出现动荡,而对内部的“人事安排”进行了大致的规划,这便是将帝国所征服的区域在血亲和功臣中进行分封与赏赐。

(征伐西夏途中的成吉思汗及其部下)

但这种分封与赏赐又是具有一定差别的,于是在众多的帝国遗产继承者中,脱颖而出了四股最具代表性的势力,他们分别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所管辖的西伯利亚南部与今天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区域(金帐汗国);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窝阔台所统辖的中亚地区及今天中国的新疆地区(窝阔台与察合台汗国);以及根据蒙古人“幼子守产”习惯而得到蒙古本土统辖权的小儿子拖雷部势力。当然还有成吉思汗的弟弟们所统辖的北亚一部分地区(被称为东道诸王,但其实力同成吉思汗几个儿子相比则相形见绌)。

到后来拖雷之子旭烈兀西征后,其也在被其攻灭的阿拉伯帝国废墟之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伊利汗国)。至此,“蒙古世界帝国”的势力范围基本被确立。其同成吉思汗前三子所建立起的王国也被并称为蒙古四大汗国。那么,由成吉思汗后代所建立起的这四个汗国关系如何呢?

分道扬镳的“草原之子”们

四大汗国的继承者虽然都以成吉思汗后裔而自居,又在一些交往中不断强调同为“蒙古族人”的身份认同。但是也正如英格兰那句古老的名言所述——“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永远的敌人。而只有永远的利益。”随着四大汗国所统辖区域内不同的人文风土情况与蒙古族人同地方土著相比在人数上所占的劣势(以及自身文化方面几乎毫无基础可言),当地蒙古族人逐渐被地方土著所同化(如立国中亚和西亚的蒙古汗国统治者多信奉了伊斯兰教),四大汗国也逐渐走上了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

汗位争夺引发汗国间关系重构

四大汗国虽然独立发展的倾向愈发的明显,但显然,其还是拥有共同点的。这便是表示对于“宗主国”(即托雷的儿子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的效忠。但俗话说,皇帝年年有,今年落我家。“宗主”也因其无上的权威(至少是形式上的)而受到了各方势力的觊觎。如成吉思汗逝世之前便有意将汗位交给二子窝阔台,然而军权大部分却是掌握在四子拖雷手中的。因此汗位交接一度笼罩在剑拔弩张的气氛当中。

然而拖雷为了内部的团结选择了拥护自己的哥哥,所以窝阔台也就如愿以偿,并许诺其死后将汗位交还给拖雷一系。当然结果显而易见,窝阔台的儿子并无意让权,因此在内部引起了不小的争执,在其子死后,拖雷的大儿子蒙哥凭借着大量的支持者成功将汗位夺回,并对窝阔台一系进行打压。而这种打压显然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双方的隔阂,并为窝阔台汗国日后同察合台汗国走在一起并遭其吞并埋下了伏笔。

而术赤后代所建立的金帐汗国与后来由旭烈兀所建立的伊儿汗国则在这些腥风血雨的帝国内讧中选择了“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帝国的分离倾向也愈发的明显。

四大汗国的覆灭

四大汗国在逐渐走上各自发展的道路后,在其各自所控制区域居于少数的蒙古人显然要更多倚重于当地人以进行统治,这便也给地方势力趁机重新崛起创造了机会。很快,14世纪中期西亚崛起的一股突厥人势力发动了对伊儿汗国的颠覆战争,并取得了胜利,不久其便横扫整个伊朗高原,并将察合台与窝阔台汗国的故地也收入了囊中,建立起了庞大的帖木儿帝国。

(蒙古人在西亚扩张)

处于斯拉夫人居住区域的金帐汗国也未能逃离崩溃的命运。在其治下的莫斯科大公凭借着金帐汗的支持不断扩充自己势力,为其最终领导整个东斯拉夫人(主要是后来的俄罗斯人)文明区脱离蒙古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5、16世纪之交,金帐汗国的马麦汗再一次联合立陶宛公国等反莫斯科势力,试图进攻莫斯科,结果因配合不力不得不狼狈撤退,从此再未对莫斯科公国发动过大型的进攻,莫斯科公国也终究获得了独立,并逐渐吞并了蒙古人在斯拉夫地区的残余势力所控制的区域,向大国崛起的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蒙古人勇武的血性,在俄罗斯人身上也得到了继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中华书局

元朝疆土为何没被明朝全部吞下

元朝疆土为何没被明朝全部吞下

明朝是元朝的终结者,那为什么明朝的疆土面积远远小于元朝的面积,元朝的疆土没被明朝全部取得?这里面有许多因素。

一、感情因素起重要作用,认识理解上存在偏差。

大家都知道,元朝是中国蒙古人统治的一个朝代,都讲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大的朝代,鼎盛时期实际控制的领土面积约为1372万平方公里。但这里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元朝是蒙古帝国终结了宋、辽、金政权以后建立起来的,后又征服了西夏王朝并将其纳入元朝疆土。要知道,元朝不等于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包括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利四个汗国和元朝帝国,元朝只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是四个汗国的宗主国,汗国的管理权和治权没有真正在元朝手中。元朝的列位皇帝更重要的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大汗的地位高于皇帝。当然,从名义上讲,元朝拥有对蒙古帝国的统治权,但实际上,忽必烈取得蒙古帝国的汗位后,蒙古帝国已经分裂了。所以现在说元朝的疆土面积达3300万平方公里,实际说的是整个蒙古帝国的疆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元朝拥有的疆土。我们之所以把全蒙古帝国的疆土纳入元朝,一个因素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兼同时又是元朝的皇帝,似乎是一家人;另一个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情感”和“爱国”因素在起作用。

二是军事实力起决定作用,没有足够信心收回全部疆土。

1368年明朝把元朝赶出中原后,元朝并没有灭亡,而是退守漠北,继续控制塞北广大地区,史称北元。并且北元仍然留恋中原地区,图谋恢复其在中原的统治,并多次发兵南征,不断向明朝统治地区发动进攻,希望重占大都,东山再起,但都未能实现。明朝军队也多次北伐,希望消除北元对大明王朝在北方的威胁,甚至明成祖亲自带兵五次北上,出击漠北。明对元的北伐战争,由于深入草原,战线太长,整体以失败告终。加之明朝军队在草原与蒙古军作战不占优势,客观上给北元争取了喘息时间,双方在边境地区不断发生拉据式的冲突,双方互有胜负,都灭不了对方,只好形成对峙的局面,未能开疆扩土。明朝时期,朱棣皇帝在位时,实际控制领土面积最大,约997万平方公里,比元朝少了约375万平方公里。

三是思想观念起重要作用,农耕经济削弱了开拓疆土的决心。

明代是由汉民族建立起的政权,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受小农经济的影响,注重的是土地的耕耘。而元帝国统治疆域中的内外蒙古、西伯利亚部分地区等,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苦寒不毛,既不宜耕种又不能施牧,对大明的统治者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要收回这些疆土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似乎得不偿失,从明王朝统治者思想上就不重视这一部分疆土。

明代前期,放弃朵颜三卫是否是导致“天子守边”局面的原因

历史上,朵颜三卫由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组成,属于蒙古部落,虽然名义上属于明朝,但并非真心臣服于明朝。

由于明代的朵颜三卫关系反复善变,经常发生叛乱,所以,朱元璋在朵颜三卫设立了大宁都司进行实际管辖。

大宁都司的全称是大宁都指挥使司,是洪武二十年时,由朱元璋设立,管辖范围为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部一带。大宁都司的治所是大宁卫,也就是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到了明成祖朱棣,因各种原因选择迁都北平,把首都建在了靠近北方边境。

朱棣在年轻时,被封为燕王,其封地北平靠近边疆,朱棣在与蒙古的多次交锋中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后来,成为皇帝的朱棣,曾长期驻留北平,最后直接迁都北平。

朱棣登基称帝是在靖难之役后,靖难之役中,因为朱棣曾向朵颜三卫借过不少蒙古骑兵,用来对付朱允炆,所以朱埭称帝,朵颜三卫居功至伟。

朱棣当上皇帝后,为了奖赏朵颜三卫,决定撤走大宁卫,将大宁都司的治所迁到保定,放弃了原来大宁卫的辖区。

总之,撤走大宁卫,放弃了朵颜三卫地盘,明朝北部边境出现了防守真空,从而引发了明朝严重的边患,并直接导致在北平的明朝天子只能“天子守边”。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中原打的不可开交,蒙古为何不趁机南下

靖难时期,蒙古一方是没有实力乘虚而入的。

洪武二十一年(1388)捕鱼儿海之役,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兵败之后被也速迭儿杀死,北元陷入分裂。脱古思帖木儿一死,不仅仅是宣告忽必烈一系子孙对于蒙元帝国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蒙元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完全解体。同情脱古思帖木儿的大臣,如知枢密院事捏怯来,表示耻于向弑君篡位的也速迭儿称臣,便主动向明朝请降。
上图捕鱼儿海之战进军示意图

非忽必烈系的也速迭儿杀死忽必烈家族的后裔,意味着原来大家默认的汗位继承的基本规则被打破,等于又回到了一切凭实力说话,通过武力决定汗位归属的混乱状态。洪武二十一年(1388)到建文四年(1402),这十五年中,蒙古汗位六次易手,而且汗位传承非常不稳定。也就是说,靖难时期以及前后几年内,蒙古和明朝,各自都陷入了残酷的内部斗争之中。

蒙古不但没有乘虚而入攻打明朝,而且在靖难中成了朱棣一方的助力。

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朱元璋平定辽东,收降纳哈出之后,为了巩固对这一地区的军事管理而扩建成为大宁都指挥使司,统辖附近诸卫。在这一地区的卫所中,有不少士兵是蒙古降人,个体战斗力较一般汉地士兵为强。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蒙古降人对于自己作为被征服者的生活并不满意,他们不能够继续原来的牧民生活,却只能从事屯田等半强制的劳动。现在有机会跟随燕王一起给明朝政府捣捣乱,一旦能够成功,倒是个摆脱眼下无聊生活的途径,故此这些蒙古降人后来以较汉人更大的热情投入了朱棣的靖难部队。

朱棣通过大宁的渠道,招诱大宁、朵颜、福余,也就是后来有名的兀良哈三卫的蒙古人,将部下的蒙古兵将分为五军,解决了自己兵员不足的问题。

朵颜三卫投降清朝是大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吗为什么

首先,我来说说什么是“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是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二年五月设立来安置蒙古降人,所谓“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于兀良哈地,以居降胡”,以投降的故元宗室辽王阿里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答南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指挥同知。设立朵颜三卫是为了加强明朝边地的重要举措,是防御蒙古南下的重要举措。平心而论,在明初朵颜三卫确实有效的遏制了蒙古南下,起到了“藩屏”的作用。而在明朝末年,漠南、漠北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谓的朵颜三卫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被分解的七零八碎,融入漠南蒙古各部,所以根本不存在朵颜三卫投降清朝的问题。

首先,朵颜三卫之中福余卫和泰宁卫在嘉靖年间就开始被左翼的察哈尔部(达延汗及其继承者的直属万户)、科尔沁部和喀尔喀部分割吞并,明朝万历年之后,福余卫和泰宁卫头目与明朝的交往记录完全消失,说明已经完全融化于蒙古各部之中。

而朵颜卫在嘉靖二十九年庚戍之变后,在右翼蒙古的喀喇沁部、土默特部和左翼蒙古的察哈尔部不断侵逼下,被迫屈服,为三部所瓜分。在成书于万历年间《卢龙塞略·考部》就详实的记载了朵颜卫人附属在三部的情况,其中以喀喇沁部占有最多,有4200余骑,土默特部有2000余骑,大汗直属部落察哈尔部占有1800骑左右。所以可以肯定,在明朝初期和中期表现比较活跃的朵颜三卫作为单独的政治实体在明末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就在明朝末年,漠南蒙古被后金吞并,朵颜三卫的原有人众当然毫不例外的随着整个漠南蒙古投入后金的怀抱。

漠南蒙古归附清朝后,首先增加了清朝的军事实力,根据《天聪九年档》归附的蒙古被编为十一旗,这十一旗中八旗为蒙古八旗,其余三旗为喀喇沁一旗和土默特二旗,此次编审共清点出壮丁一万六千九百二十三人,而这些壮丁必然会成为八旗劲旅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对明作战的有生力量。

其次,清朝收服漠南蒙古之后,对明朝形成了半月形包围,使绕过明朝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攻击明朝腹地有了可能,后金包括皇太极在内的最高决策层就此制定了,迂回袭扰,残毁明朝腹地,逐出削弱明朝军事实力的方针。

《清史列传·济尔哈朗》:明乃吾敌国,宜取其近京数城,久驻伺隙,别屯兵山海以东,扰其耕获,使不得休息。复分兵半于山海关前立营,半绕入关后,内在夹攻,敌必绌。

而在此过程中,常年接受明朝抚赏,对明朝关隘非常熟悉的喀喇沁台吉布尔喀图愿意充当向导,引导后金军攻入明朝腹地。

《清史稿·布尔喀图传》:十月,太宗自将伐明,以布尔喀图尝如明朝贡,习知关隘,使为导。

所以,包括朵颜三卫人众在内的漠南蒙古归附后金确实成为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但是我并不认为是主要原因,事实上在朵颜三卫做为政治实体存在期间,早在永乐末年就开始与蒙古势力相勾结,骚扰明境。

《国榷》天顺八年十月已亥:报虏孛来纠朵颜三卫窥边。
《国榷》成化元年三月申朔:虏孛来构朵颜三卫苦堆等九万骑,入辽河。

我这儿仅举两例,事实上在整个朵颜三卫存在期间,经常勾结鞑靼势力进犯明朝,充当鞑靼的向导和合伙人,而明朝在与蒙古势力的对抗中你来我往斗了百余年,这样明朝都没能倒下,可见朵颜三卫或者蒙古势力确实只是明朝灭亡的次要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

造成明朝灭亡的原因首先就在于其本身,在明末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败坏、土地兼并严重、天灾等问题集中爆发,实力当然不能和初期和中期相比。

而第二个原因就在于东北由女真人建立的后金确实比蒙古强大,而集中表现就在于生产力和制度上的优势。

我们先来看看生产力,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早在万历已亥年(1599),就开始冶铁、冶炼金银。“三月,始炒铁、开金银矿”,生产力的发展让八旗军的军事装备远比蒙古优越,就比如说在铠甲方面,就在赫图阿拉,有大量的铁匠为八旗军打造铠甲,“奴寨北门铁匠居之,专治铠甲。向亦闻铁工所居,延袤数里”,等到萨尔浒战后,建州女真攻打叶赫,远远望去“满洲兵盔甲明如冰雪,旌旗剑戟如林”。

而蒙古人的披甲率就寒酸多了,在广宁之战前,林丹汗派兵声援明朝,所派之军居然一半没有盔甲防护。

《山中闻见录》:西人至者万骑,铁甲者三千,绵甲二千,无甲者五千,续至者益众。

在制度建设方面,皇太极在继位后,进行大力改革,削弱贝勒们的权力,模仿明制,整顿和改革国家机构,确保了自己的独尊地位,向中央集权的封建化国家过度,而蒙古的宗法分封制度,很容易造成分崩离析的局面。后金的集权政体远比蒙古的宗法分封制有更强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朵颜三卫甚或漠南蒙古归附后金(清)都不能构成明亡的主要原因,明朝的灭亡在自身衰朽的情况下,遇上了远比蒙古更加强大的新兴政权,内外因素结合造成了明朝的灭亡。

参考文献:《卢龙塞略》、《殊域周咨录》、《国榷》、《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史列传》、《山中闻见录》、《清史稿》、《徐光启集》、《天聪九年档》

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靖难之役的时候,“上阵皆三卫兵”,朵颜三卫为朱棣立下汗马功劳,但后来朱棣却对朵颜三卫痛下杀手,而朵颜三卫后来也展开了疯狂报复,因此这其实是个悲伤的故事。

朵颜三卫,本来是成吉思汗季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裔统治下的兀鲁思(包含臣民在内的封地),位置大概在大兴安岭以东,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元朝末期这个地方在铁木哥斡赤斤后裔辽王阿札失里的统治之下。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遣冯胜等人远征辽东,元朝太尉纳哈楚投降,辽东因此落入明朝之手,阿札失里也因此失去了屏障,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再加上第二年元朝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摸鱼儿海败给了蓝玉,阿札失里无奈之下只得投降明朝。

明朝得到阿札失里的部众后,设置了三个卫所,分别是朵颜、泰宁和福余,统称为朵颜三卫;又因为三卫中朵颜最强大,而朵颜卫又都是兀良哈人,所以朵颜三卫又被叫做兀良哈三卫,名义上归属于宁王朱权。

后来,阿札失里发动叛乱,再次投靠了北元,带走了不少三卫兵,但留下来成为雇佣兵的也有数千人,这些人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战斗力极其强悍。

朱元璋去世之后,建文帝实施削藩政策,燕王朱棣被迫造反,但他碍于兵力少,自保尚且困难,对外扩张就更加困难了,怎么办呢?

朱棣猛然想起了朱权,朱权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骁勇善战,朱棣认为只要将朱权拉过来,那局势就显然大不一样了。

但是,朱棣也知道朱权这个人,虽然不同意削藩,但也绝不会造反,想要他交出手中的兵力,谈何容易?

于是,朱棣决定使用一个计策,他在永平击败淮阴侯吴高之后,抄小道带着一队精锐奇兵来到大宁城,朱权因为与他关系向来要好,所以答应让他一个人入城。

朱棣入城后,一把鼻涕一把泪,跟朱权诉说自己穷途末路,要朱权帮他找侄子建文帝求求情,朱权心一软,便答应下来,还让他安心住在城中。

就这样过了数日,朱权的防备心完全放松下来,但他不知道的是,朱棣已经在城外埋伏了军队,并且派人潜入城中策反了他的一些部众,并与朵颜三卫达成了利益交换。

在搞定了朱权的部众之后,朱棣假装要离开了,朱权便出城送他,当城门刚一打开,朱棣的军队就冲了进来,将朱权给挟持了,朱权的部众则纷纷表示愿意跟随朱棣造反。

尽管朱权被挟持了,但朱棣依然许诺他事成之后平分天下,朱权因此安下心来,他的部众及朵颜三卫也因此没了心理负担,在随后的战争中奋勇作战,为朱棣击败建文帝立下汗马功劳。

这里要着重说的是朵颜三卫,作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冲锋陷阵的任务自然非他们莫属了,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不错,就像一把尖刀一样,每次都刺穿了朝廷军的铜墙铁壁。

自是冲锋陷阵皆三卫兵。成祖之有天下,自克大宁始。

朱棣登基称帝之后,为了报答朵颜三卫,就将位于大宁地区的故地还给他们,让他们在当地拱卫明朝边防,而朱权则丧失了大宁的统治权,被安排到南昌就藩去了。

这个安排耐人寻味,但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朱棣本人是塞王造反成功的典型,他不能再让明朝出现强大的塞王了,所以朱权就不能留在大宁,其他几位塞王也必须改封或者进行削弱。

但是,朱棣也需要人帮他镇守边关,毕竟大宁路途遥远,朝廷军队疲于奔波,怎么办呢?

既然塞王不能存在,朱棣就只能另外想办法了,刚好朵颜三卫需要安排,于是就被派到大宁地区镇守,朱棣还派人联络了远走的三卫兵,这些人中很多人都愿意归附,朵颜三卫因此得以发展壮大。

为了以防万一,朱棣又设置了三个卫所,即大宁、营州和兴州,驻扎了一些兵力,名义上是配合朵颜三卫戍边,也担负了监视的责任。

在永乐初期,明朝与朵颜三卫持续了数年蜜月期,许多三卫将领都得到册封,仅朵颜卫被封为指挥、千、百户的人就多达三千多人,这个数字是很恐怖的,要知道当时整个朵颜三卫军民加起来也不过数万人。

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朵颜三卫作为地道的蒙古人,之所以归附明朝,一是因为摄于明朝的强盛,二是因为得了朱棣的好处。

但是,时间长了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朵颜三卫在文化认同和血缘上始终与汉人存在天然隔阂,再比如鞑靼(明朝把分裂后的东部蒙古叫做鞑靼,西部蒙古则称为瓦剌)的不断拉拢让其蠢蠢欲动。

久而久之,朵颜三卫就产生了异心,他们不甘心夹在明朝和鞑靼之间,而且更倾向于与同族人联合,于是暗地里归附鞑靼,那时候朱棣对这一切还不毫不知情。

后来,鞑靼数次侵犯明朝边境,如入无人之境,朱棣当时就奇怪鞑靼人为何这么轻车熟路,但左思右想也没得出结论。

一直到永乐七年,朱棣派人与鞑靼修好,但鞑靼以为与朵颜三卫结成联盟了,就可以安枕无忧了,便杀掉了明朝使者。

朱棣盛怒之下让淇国公丘福率军十万进攻鞑靼,但丘福因为轻敌冒进、指挥失当而全军覆没,其本人也惨遭杀害。

第二年,朱棣决定亲征鞑靼,这一次明军所向无敌,将鞑靼太师阿鲁台打得大败,最后不得不向明朝称臣,而再在此之前瓦剌也已经归附明朝,因此蒙古大部都在明朝的控制之下。

不过,朱棣在战争过程中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鞑靼军中竟然有曾经被他亲自册封的朵颜三卫将领,俘虏的将士中也有兀良哈人,这还了得,难道朵颜三卫叛变了?

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朱棣就派人训斥朵颜三卫,当时他的措辞很严厉:

......我太祖高皇帝矜厥困穷,设福余、朵颜、泰宁三卫,授尔等官职,律各领其众,臣属既久,后竟叛去。及联即位,复遣使来朝,联略其过,加意抚绥,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狡诈如此,罪奚可容·一。

朱棣的大致意思是,洪武时期朵颜三卫就曾降而复叛,他继位之后不计前嫌,不但加以重用,还厚加恩裳,怎么又跟鞑靼搅在一起,协助鞑靼到明朝境内抢掠,帮助鞑靼刺探军情,还联合鞑靼对抗明军,这实在太狡诈了。

朵颜三卫将领见鞑靼已经投降明朝了,自己也就彻底失去靠山了,于是连忙上书朱棣进行辩解,说自己是被迫为之的,以后再也不敢了,请求朱棣原谅他们。

朱棣见好就收,便让朵颜三卫继续镇守在大宁地区,此后数年相对安宁,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情。

然而,鞑靼太师阿鲁台虽然表面上归顺明朝,但实际上这只是权宜之计。

后来,瓦剌在马哈木的带领下逐渐强大,彻底与明朝撕破脸,朱棣便于永乐十二年亲征瓦剌,将瓦剌击败。

趁着瓦剌新败,阿鲁台以帮助明朝剿灭余孽为由,连续发起了对瓦剌的进攻,数次将瓦剌击败,还俘虏了马哈木的儿子脱欢。

到永乐十八年前后,阿鲁台的实力已经得到极大发展,他也终于与明朝撕破脸,开始挥师南下入侵明朝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阿鲁台对朵颜三卫积极拉拢,最终导致朵颜三卫再次暗中归附鞑靼。

可见,朵颜三卫始终无法融入到明朝体系当中,他们只要有机会就会再次背叛,朱棣没有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为此他的子孙后来吃了大亏。

永乐二十年,朱棣决定对阿鲁台下手了,他率领数十万大军再次亲征,但这一次阿鲁台学聪明了,竟然带领主力远遁了,明军最后只住抓获了一些老弱病残,并俘获了一些牛羊而已。

当初,朱棣出征之前,大臣们就曾拐着弯指责他,说他每次出征都带几十万人,钱粮消耗太大了,太子(朱高炽)压力很大,得胜了倒也说得过去,一旦无法得胜,那可就亏大了。

果不其然,朱棣最后没找到阿鲁台主力,烦得不得了,面子上也有些挂不住,总不能就这么班师回朝吧?

不过,朱棣因为在追击阿鲁台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朵颜三卫的身影,所以他心生一计,何不借此机会将朵颜三卫给铲除了,回去之后也好向臣民们交代啊!

于是,朱棣召集诸将商议,说阿鲁台虽然远遁了,但兀良哈人(即朵颜卫主体人群)作为他的羽翼,现在还活得好好的,我们必须在回师途中将其铲除才行!

以羽翼阿鲁台为悖逆者兀良哈之寇,今阿鲁台狼狈远遁,而兀良哈之寇尚在,当还师翦之。诸将皆曰然,请分兵疾进。

于是,朱棣下令分五路大军向大宁地区进发,而且选择的都是精锐骑兵,明军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朵颜三卫驻地,朵颜三卫猝不及防,连忙带着家眷和牛羊向西逃去。

不过,朱棣早就猜到了朵颜三卫的逃跑路线,于是亲自带着数万骑兵前去拦截,最终只花了不到三天时间,就在各路大军的配合下将朵颜三卫给包围了。

经过一番交战,朵颜三卫大部分被斩杀,只有少数骑兵逃走,至于老弱妇孺则因为行动能力有限而全部被俘虏,他们跪在朱棣的大帐外请求赦免,朱棣感到志得意满,便下令放了这些人。

至此,曾经对朱棣立有大功的朵颜三卫暂时退出历史舞台,其实朱棣对朵颜三卫也算是不错了,给予大片土地不说,还时常派人送粮食接济,但朵颜三卫却不思回报,竟然背叛朱棣,因此朱棣灭之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你以为朵颜三卫就此一蹶不振了?

其实不然,因为朵颜三卫的一些将领当时逃了出去,他们经过数年的发展,实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期间,对蒙古采取了收缩政策,没有再发起大规模战争,这就给了瓦剌、鞑靼和朵颜三卫一个极好的发展长大机会,也会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

大约在宣德五年(明宣宗时期),朵颜三卫实力大为恢复,开始南下抢掠明朝,并长期活跃在漠南地区,其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逼迫明朝重新将大宁地区交给他们。

为此,朵颜三卫数次攻入大宁城,并进入河北地区抢掠,明宣宗也曾率领三千余骑兵与之遭遇,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但并未分出胜负。

后来,阿鲁台又开始拉拢朵颜三卫,并派兵支持他们夺回大宁地区,当时明朝已经因为长期不与蒙古作战,而出现了军备松弛的现象了;再加上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明朝自保尚且有些吃力,就更无暇顾及朵颜三卫了。

朵颜三卫抓住了这个绝好的机会,不断对明朝发动攻势,最终在土木堡之变后不久就重新占领了大宁地区,并将放牧地推进到了西近宣府的长城之外,此时朵颜三卫占领的土地已经非常广阔了,实力远比永乐时期强大。

由此,朵颜三卫成为除了瓦剌、鞑靼之外,明朝最大的敌人之一,而且时常出兵抢掠明朝边境百姓,明朝对此苦不堪言。

那么,朵颜三卫给明朝的惨痛教训在哪里呢?

当初,朱棣为了对抗朝廷军,与朵颜三卫达成利益交换,事成之后,封赏一下也就足够了,竟然将大宁这么重要的地方都给了他们,这件事看似圆满,其实是引狼入室,自毁前程。

要知道,大宁和开平作为明朝北部防线突出中部的重镇,洪武时期由宁王朱权在此驻守重兵,蒙古如果绕开这两个地方进攻明朝,那明军就会快速出击断其后路,因此蒙古除了进攻这两个地方之外别无选择。

但是,朱棣却将大宁交给朵颜三卫,这么做的风险自然是很大的了。

果不其然,朵颜三卫与明朝貌合神离,多次背叛朱棣,而朱棣则采取了暴力手段对其进行严厉打击,这就导致朵颜三卫与明朝彻底决裂,成为瓦剌、鞑靼的帮手,据说土木堡之变的时候,给瓦剌带路的人就是朵颜三卫。

因此,朱棣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选择朵颜三卫,最后失去的却是明朝战略上的安全,他的这种冒险从结果上来看教训是惨痛的,当然他自己是没有看到的,而他的子孙却因此受害无穷。

尽管朵颜三卫后来被蒙古其他部落给吞并了,但大宁地区依然在蒙古人手中,这件事对明朝造成了重大影响,清朝时期也花费了不小的力气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朱棣引入朵颜三卫造成的恶劣影响是相当严重的。

所以说,历史就是如此有趣,因与果环环相扣,出来混迟早有一天要换,朱棣与朵颜三卫就是很好的例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