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王保保被朱元璋称赞为“天下奇男子”?徐达为什么会败给王保保﹖_元朝_朱元璋_明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王保保 元朝 朱元璋 明朝

本文目录

  • 为何王保保被朱元璋称赞为“天下奇男子”
  • 徐达为什么会败给王保保﹖
  • 元朝最后的名将王保保,骁勇善战,为了没能挽救大元朝的命运
  • 怎么评价元末元帅王保保
  • 王保保有多厉害为何被称为天下奇男子
  • 被朱元璋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元朝大将王保保有着哪些出色的战绩

为何王保保被朱元璋称赞为“天下奇男子”

【王保保人物简介】

王保保,胡名扩廓帖木儿,元朝末年颖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元末著名将领,曾跟随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为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1362年,察罕帖木儿在山东围攻益都时被叛将王士诚杀死。王保保(即扩阔帖木尔)代父执掌兵权,元军在他的指挥下彻底平定了北方地区的起义军。此后王保保(扩阔帖木尔)被元朝封为河南王,总管天下兵马,后来因卷入元顺帝和太子之间的斗争,被免职。1368年朱元璋登基国号大明,并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兵北伐。元顺帝被迫启用王保保,组织大军救援,但为时已晚,不久元朝灭亡,元顺帝出逃。1372年朱元璋更是让大将徐达率15万大军进攻北元哈拉和林,意图消灭北元。王保保率军抵抗,明军伤亡惨重不得已撤兵,彻底断送了朱元璋消灭北元的念头。

【朱元璋赞赏王保保】

朱元璋曾对王保保多次招降,但都被其拒绝,朱元璋登基后,曾问过大家:“你们都说说看,天下的奇男子要数谁啊?”大家纷纷回答说:“常遇春率领的军队人数不过万人,但横行各处无人是其敌手,可算是真正的奇男子!”朱元璋笑着说:“常遇春不愧是人中豪杰,但终究还是臣属于我。我却始终未能使王保保臣服,他才是奇男子呢!”也许朱元璋也被王保保出色的军事才能,宁死不屈的精神所折服吧。

徐达为什么会败给王保保﹖

徐达败给王保保情况比较怪异,以前也不是没和王保保交过手(每次都是虐的王保保死去活来),而且徐达用兵一贯以威严持重著称,最后怎么就会莫名其妙的犯轻敌冒进的毛病?徐达败后,朱元璋反倒让他继续统率诸将(第二年就又出征破敌于答剌海)并镇守北平近十年(以朱元璋的性格很难想象)~这只能说明徐达明白朱元璋的脾气,采用的是自污之法,明哲保身。他这恰如其时的一败让朱元璋的内心很高兴(至少你徐达也有败得时候)看看每战必胜,使秦成帝业者的白起,再看看让君臣皆不安的斛律光、岳飞等人,加上朱元璋后来一系列的举动,不能不使人怀疑(尤其是之前常遇春已经暴卒)以下是明史中对徐达的描述【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中山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

元朝最后的名将王保保,骁勇善战,为了没能挽救大元朝的命运

首先,我们讲一下元朝的实际情况。在元朝统治的末期,在很多方面已经糜烂,根本就无力挽回。元朝内部并不缺乏贤臣良将,但是面对复杂的局面,大家都无力回天。王保保是元朝大家察罕帖木儿的养子,金庸先生的作品《倚天屠龙记》中,曾经讲到了王保保。王保保是汉化的名字,他的蒙古名字叫做扩廓帖木儿。从水平来说,王保保的军事指挥水平超过了自己的养父。与明朝的第一名将徐达,两个人反复几次较量,结果是互有胜负。

但是仅仅依靠王保保一个人,根本无法挽救元朝。 王保保这个人的军事水平很强,但是政治水平不行。南方的朱元璋忙着进攻陈友谅和张士诚,王保保没有趁机夹击朱元璋。而是调动自己的主力部队西征,与陕西地区的李思齐争权。等王保保回过神来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平定了淮河以南的大片地区,而且准备北伐。朱元璋曾经和重臣们讨论过王保保的水平,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大将常遇春都不如王保保。常遇春是明朝的二号将领,水平仅次于徐达。由此可见,王保保的能力应该和徐达在一个档次。但即便如此,王保保还是屡战屡败,这不是王保保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机器的问题。

元朝在各方面都已经僵化,而且出现了千疮百孔的问题。而明朝则刚刚建立,在各方面生机勃勃。元朝阵营中,只有一个能打的王保保,而朱元璋手下有一连串的名将。可以分好几路进攻北方的元朝,在明朝屡次北伐的过程中,经常兵分三路出击。王保保只能应对其中的一路,即使自己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也无法弥补整个战略上的失败。在最高统治者方面,无论是元顺帝还是后来的元昭宗,整个水平都远不如朱元璋。在古代社会,最高统帅部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败。

在元朝败退蒙古草原以后,仍拥有很强的势力,并且屡屡组织力量反击。但此时的蒙古贵族们已经汉化已久,十分渴望回归中原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开始使用招抚的政策。只要愿意南下头像,朱元璋给予耕地和住宅。在高官厚禄和安逸生活的引诱下,很大一部分蒙古贵族选择了投降,进一步削弱了北元政权的力量。例如盘踞辽东的纳哈出,率领20多万部众投降明朝,明朝开始掌握辽东地区,等于直接斩断了北元政权的右臂。至于王保保,朱元璋曾经前后7次进行招降。按照王保保的能力,如果投降明朝,最少也是公爵,但王保保始终没有投降。

关于王保保去世的时间和去世的原因,一直是一个谜团。有人说王保保死于疾病,还有人说王保保死于蒙古贵族的一次内讧。王保保大约死于公元1375年前后,因为在1375年之后,明朝军队的基础军事行动中,北元政权再也没有派出王保保迎战。在明朝的第一代名将先后凋零之后,明朝大将蓝玉曾经试图与王保保较量一番。但是在蓝玉逐步崛起的时候,王保保已经去世。因此,在著名的捕鱼儿海战役中,蓝玉一鼓作气,几乎摧垮了整个北元中央政权,直接导致了北元的解体和灭亡。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怎么评价元末元帅王保保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纵观古今中外,能成大事者哪个不是顺势而为。可是历史上有一个人,他的大半辈子都是逆势而为,并且干的还不错。这个人就是元末名将王保保。

说起王保保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是说起《倚天屠龙记》里的赵敏大家肯定熟悉。而王保保,就是电视剧里面赵敏的哥哥。王保保本来是汉人,后来被他的蒙古舅舅察罕帖木儿收养为义子,元顺帝赐名为扩廓帖木儿,所以王保保又叫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的人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跟随他养父察罕帖木儿征讨农民起义军,第二个阶段,和元朝内部势力内杠,第三个阶段,与明军作战,成为朱元璋的头号大敌。

1351年,刘福通和韩山童等人在安徽颍州起义,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降生”。因起义军人人头上裹着红头巾,所以被称为红巾军起义。很快,红巾军席卷河南、江淮等地,拥兵十万众。第二年,察罕帖木儿在颍州沈丘起兵,并很快召集到数百人,与农民起义军对抗。不久,察罕帖木儿与信阳人李思齐合兵一处,攻打信阳罗山的红巾军。(记住这个李思齐,后面还会多次提到他。)之后,这两人屡屡和红巾军作对,并在镇压红巾军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发展,成为元朝的实权派。王保保也跟随养父东征西讨,积累了大量的军事经验,已经能够独当一面。1362年,察罕被已经投降元朝的红巾军田丰、王士诚刺杀而亡,察罕帖木儿死后,元顺帝命王保保继续统帅他养父的兵马。王保保领兵后,马上攻击田丰、王士诚部,并将二人擒来,剖心祭他养父,也算是报了仇。

1362年到1368年这六年间,王保保主要就是和元朝内部各股势力争斗。开始是和孛罗帖木儿构兵。元朝后期,政府已经没有力量对付起义势力了,于是,各股民间武装乘势发展起来,并成为元朝倚重的力量,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军阀,王保保就是这么一个典型。察罕帖木儿死后,王保保继承了他的势力,主要在山西河北一带,而此时,另一股势力也来到了山西,那就是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也是跟着父亲在镇压红巾军的途中发家的,驻兵大同后,想吞并王保保的地盘。那王保保肯定不干啊,于是双方打来打去,元朝皇帝也着急啊,南方朱元璋陈友谅他们都快闹翻天了,可是这边自己人还在互掐。于是不断从中调和,让这两人和解,但是好像效果不咋样。估计最后元顺帝也烦了,趁孛罗上朝的时候,派人把孛罗刺杀了。好不容易刚死了一个大敌,马上又冒出来一个,还记得我们前面讲的李思齐吗,就是他。孛罗死后,朝廷马上封了王保保总兵,统领天下兵马。这时候李思齐又不干了,你想啊,他当初可是和王保保父亲一起起兵的,是王保保父辈的人物,如今却要听王保保差遣,心里肯定不服气。所以他拒不听王保保的命令,并且还联合了脱列伯、张良弼等一批将领和王保保对抗,于是,双方又打来打去。皇帝心想,还能不能让我过几天安生日子,但是没办法,还是得派人去调和。可是这回王保保这边又不干了,把皇帝派去的使者全杀了,摆明了要和李思齐死磕。这样一来,把朝廷也得罪了,元顺帝觉得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于是,马上转向支持李思齐等人,讨伐王保保。就在元朝内部打来打去的同时,朱元璋已经在南方连续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开始进军中原了。这时候,元朝才回过神来,原来我们的敌人是朱元璋,于是,元顺帝和王保保以及一众将领达成和解。

1368年,朱元璋攻占大都(北京),建立了明朝,元顺帝西逃。同年,王保保趁汤和孤军冒进,在韩店大败明军。十二月份,徐达用计偷袭太原,王保保损失惨重,仅剩十八骑逃到甘肃,算是扳回一局。此时在明军在徐达、常遇春、冯胜等名将的指挥下,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李思齐等一众元朝老将望风而降,但王保保拒不投降,逃到甘肃后,马上又拉起一支人马,围攻兰州,并把前来解围的明军都歼灭了,援军将领于光也被杀害。此时朱元璋终于注意到了这个头号大敌,派出徐达出征,徐达作为大明头号战将,果然不负众望,在沈儿峪大败王保保,王保保最后仅带着老婆孩子几个人逃跑,乘着木筏渡过黄河,逃到了和林。可是,没等朱元璋高兴几天,这个王保保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又拉起一支人马和朱元璋作对。1372年,明朝建国5年后,为了彻底解决王保保这个刺头,派出三路大军共15万人出征。

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

中路军由徐达率领,蓝玉为先锋。而王保保这边,则专盯着老对手徐达。他利用自己在徐达手下屡遭败绩的事实,故意示弱,不断故意败给蓝玉,诱使徐达深入,最后,在漠北成功伏击明军,明军损失惨重,战死数万人。这一战遏制了明军凌厉的攻势,给北元续了一命。而朱元璋也认识到北元还有强大的残余势力,开始改变战略,以防御为主。漠北一战后,王保保发起反击,攻击雁门,大同等地,偶有小胜,但是也无力全力攻击。后来就再也听不到他的消息了,史书记载他在1375年死于哈剌那海。

王保保多次击败明军,名震中原,甚至在西北地区出了一句谚语:尝拿西边王保保来耶。意思是嘲讽那些喜欢自我吹捧的人,你这么厉害,怎么不去把王保保抓过来呢。就连朱元璋,也是对这个对手仰慕不已,七次派人致书王保保,希望他归降。甚至派出了李思齐去劝降。王保保先是对李思齐很客气,走的时候特意派人护送,但是快要出塞的时候,护卫对李思齐说:“主帅希望你留下一样东西作为告别的礼物。”李思齐说道:“我来的时候很匆忙,什么都没有带。”护卫说:“主帅希望留下你的一只手臂。”李思齐知道逃不过去,只能自断一臂。朱元璋听说了这件事,对王保保更是敬重。有一天,朱元璋在宴会上问群臣,谁是当今天下奇男子,众人都回答是常遇春,以少击多,鲜有败绩。朱元璋说道:“遇春是人杰,但是王保保才是真的奇男子啊。”

一日,大会诸将.问曰:“天下奇男子,谁也?”皆对曰:“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 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可能,对朱元璋来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吧!

王保保有多厉害为何被称为天下奇男子

王保保就是扩廓帖木儿,蒙古语意为“青铁”。他是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是元朝末年最著名的将领。

他的父亲是元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

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后,王保保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曾被元顺帝封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

1372年,他率领元军大破明军于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

王保保确实非常厉害,朱元璋对王保保就非常重视,他曾大会诸将,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

很多将领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

明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那么,为什么王保保会被朱元璋称为天下奇男子呢?主要还是这么三个原因。

其一、王保保在韩店打败汤和,又集合元军主力欲收复元朝的大都,结果他却被夜袭,居然穿了一只靴子跨马逃掉了

  •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王保保在山西,坐山观虎斗,后来,他又辅佐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力图光复大元江山。

明军占领大都以后,改名北平,以孙兴祖留守,徐达、常遇春等人,攻打冀中一带,作为进攻山西的跳板。

明军还先派元朝尚书九住,前去冀宁招抚王保保,但没有成功。

徐达派前锋汤和部,自怀庆取泽州,形成孤军冒进的态势。

  • 1368年10月,王保保派军南下进攻汤和,在韩店大战,明军惨败。

听闻捷报,在上都的元顺帝大喜,晋封王保保为齐王,赐金印,又令其收复大都。

因此,王保保集合元军主力,北出雁门,经保安州、居庸关,向大都快速进发。

明将徐达等人认为,北平有孙兴祖大军据守,且有坚城,不足为虑。

王保保倾巢而出,太原必定空虚,明军主力均在太行东南部真定、彰德一带,离太原很近,于是采用“批亢捣虚”的战术,直取太原。

王保保已行至保安州,知道明军动向后,果然慌忙回救太原,明军决定夜袭王保保,再加上有其部将豁鼻马,投降为内应,奇袭行动非常顺利。

王保保当晚正在读兵书,发觉明军袭来以后,他仓促奔出营门,穿了一只靴子就跨马逃走了,只有十八骑跟从,其余4万人马,都做了明军的俘虏。

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王保保确实胆大心细,敢于率军去收复元朝的国都,尽管最后失败了,却能够逃脱明军的夜袭,也确实可称为“天下奇男子”。

其二、王保保曾经包围兰州,围城打援,全歼明军派出的援军,徐达等猛将都不敢直接与王保保交锋,结果王保保又被夜袭,仅与其妻子数人逃走了

王保保曾经率兵,包围明将张温据守的兰州,明军派出的援军,居然被其全歼,援军将领于光也被其杀害。

明朝立即开始策划,针对王保保的北伐,在制定进攻方略时,包括徐达在内的所有将领,都异口同声地建议大军直扑应昌,逼王保保从兰州撤兵,可见徐达等人都不敢直接与其交锋。

但是,朱元璋力排众议,命令明军兵分两路。西路由大将军徐达,自潼关经西安救兰州,伺机歼灭王保保,东路由左副将军李文忠直捣应昌。

这就是使元朝“彼此自救,不暇应援”的方略。

当时王保保虽击溃明朝援军,但无法攻陷兰州,遂移驻甘肃定西,“纵游兵四出虏掠,民颇被其扰”。

徐达到达安定以后,在沈儿峪安营扎寨,“与王保保隔深沟而垒,日数交战”,徐达命令,诸将每夜不断制造噪音,骚扰王保保的军营,使他的部队,每夜不得休息。

数日后,某夜明军却偃旗息鼓,王保保的部队,连日不得休息,于是都昏睡过去,这时徐达却率兵夜袭,大败王保保,生擒其部将严奉先、韩扎儿、李察罕不花等人。

王保保仅与其妻子数人逃跑了,到黄河时,他们利用流木以渡河,接着离开宁夏,直奔和林而去。

徐达派遣都督郭英追至宁夏,居然没有追上他。

沈儿峪之战,明军俘获元朝官吏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余人,马15280匹,以及大量驼骡驴杂畜。

其实,王保保这个人能够打胜战,曾经打败汤和等明朝名将,就连徐达都怕他三分,总是搞夜袭之类的行动,才能战胜他。

而且他打了败战之后,又能够逃走,明军根本拿他没有办法,所以说他确实是“天下奇男子”。

其三、王保保大难不死,在最危险的时刻,挫败了明军的三路大军,保住了北元的命脉

爱猷识理达腊和王保保,在和林会合,君臣为了匡复元朝的大业,捐弃前嫌,重归于好。

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继续以王保保为中书右丞相,商讨恢复之计。

明朝已经将王保保视为心腹之患,他们认为:

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

意思是说,王保保太狡猾,有他在,元朝终究会卷土重来,不如彻底剿灭北元,以便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 于是,洪武五年,明军为了彻底解决北元问题,派遣三路大军北伐王保保。

15万明军被分为三路,中路军大将军徐达,由雁门直趋和林,以摧毁元朝的指挥部。

东路左副将军李文忠,由居庸关至应昌,然后直扑土拉河,从西北面袭击和林。

西路征西将军冯胜,出金兰取甘肃,作为疑兵,令元朝摸不清明军的真实情况。

面对明朝想一口吃掉北元的战略企图,王保保沉着应战,他用诱敌之计,将明军逐渐引入其纵深区域。

徐达的先锋部队,由蓝玉率领,出雁门后,就在野马川遇到元军,他们追至乱山,取得了一些小胜。接着到了图拉河,遭遇王保保的佯攻,此后,他假装大败而逃。

就这样,他亲自率领小部队,且战且退,把明军引向和林,而他手下的大将贺宗哲,率领元军的主力在和林以逸待劳,布置口袋,准备伏击明军。

  • 最后,王保保与贺宗哲会合,在漠北成功伏击明军,明军因此战死数万人。

东路军李文忠一直打到胪朐河,接着在土剌河击溃哈剌章等,进至拉鲁浑河畔的称海,被元军包围,李文忠勉强撤退,损失惨重。

事实上,只有西路明军冯胜,取得一些胜利。

这次战役,挫败了明军的锐气,保住了北元的命脉,是王保保所取得的最辉煌的胜利。

朱元璋一直想招降王保保,十余年间,朱元璋至少有七次通信于王保保,劝其归附,这七封信都收录于《明实录》中。

据说,朱元璋有三件憾事,一是没得到传国玉玺,二是王保保没被活捉,三是元太子无消息。可见朱元璋非常重视王保保,所以说他是天下奇男子。

综上所述,王保保在韩店打败汤和,又集合元军主力,欲收复元朝的大都,结果他却被夜袭,居然穿了一只靴子跨马逃掉了。

王保保曾经包围兰州,围城打援,全歼明军派出的援军,徐达等猛将都不敢直接与王保保交锋,结果王保保又被夜袭,仅与其妻子数人逃走了。

王保保大难不死,在最危险的时刻,挫败了明军的三路大军,保住了北元的命脉。

所以说,王保保确实非常厉害,因此他才会被朱元璋称为“天下奇男子”。

被朱元璋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元朝大将王保保有着哪些出色的战绩

老实说,这哥们儿早期的战绩只能算差强人意,但是他有个最大的优点——知耻后勇,百折不挠,是以岭北之战一战封神,连名将徐达也在他这个昔日的手下败将手中吃了大亏,暂时遏制了明朝对北元的战略攻势。至于老朱对他“天下奇男子”的评价,哥们儿更倾向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心理比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